鸟瞰《伤寒杂病论》

2018-09-20 14:28 楼主
鸟瞰《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版本众多,由于历史流转原因,文体中个别字差异很大,加之时代变迁,用词差异,所以会出很多歧义。
这貌似带来了学习困难,其实,大家不必拘泥细节,我们可以采取鸟瞰方式,先把握住整体,然后细节可以由经验弥补。


从网上随便找来文言伤寒论,这里先只看目录
---------------------------
简介 2
伤寒杂病论原序 2
1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3
2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6
3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14
4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9
5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24
6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25
7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26
8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29
9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32
10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33
------------------------
除了两篇序,就是正文干货。这干货有个明显特点,就是"辨XXX病脉证并治Y",Y可以略去,“就是辩XXX病脉证并治Y”。
这个句子的特点,可以先分析分析
"辨XXX病脉证并治",继续简略——》"辨病脉证并治".
先看第一种解析方式—— "辨病"+"脉证"+并治"
"辨病",是首要工作,然后呢,"脉证",然后呢"并治"。你不能说,某某,你有病,然后你不治疗啊!那他一定给你急眼,是不是!
先说“辨病”
注意这里是"辨"不是"辩",辨别,辨子。弄辫子时,要先梳理,这里梳理什么呢?
当然是梳理病,对不对。
那为什么要梳理?
患者来看病,肯定是他自己(或亲友)觉得他有什么不对劲,需要医生协助啦。
因此,病患一方,有对病的认识,所以他会告诉医生,哪里哪里什么情况,让人不舒服,对不对。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所以这"病"的看法(指描述),也形形色色,医生呢,就和患者一起梳理,病究竟是啥样!
把形形色色的病(描述方面),转换成医学专用术语,这就是“辨病”的主要内容。
这个过程是医患交互的过程,不只是患者说,医生还要追问、检查、推理的。
再说"脉证"
注意这里是"证"不是"症",证,古今都有证明的意思。
"脉证",就是用脉来证明,前后一看,那证明的主体就是前面的"辨病"。
也就是说,拿脉象来证明,辨病对于否。
再看第二种解析方式—— "辨病脉"+"证"+并治"
"辨",同前面解释不变,就是辨别、梳理的意思。
"辨病脉",这就和前面有差异了,那就是,辨的是"病与脉"。
在辨病时,可以和第一种解释差别不大,医患交互,辨出病。
"辨脉"呢?显然,患者是完全被动的,只要安静配合就可以了,工作还是医生做的,所以这和第一种解释差别不大。
医生凭借自己的脉象技能,完成脉的辨识。
"证",这自然是证明此病、此脉是不是同一个意思。
"治",就是治疗,至于怎么治,光看目录,还看不出来,先不做深解。
综合两种解释,其实差不多,就是"梳理病象脉象",然后得出是否有病及是何种病(专业化)的结论,然后拿出治疗方案!
现在呢,可能会出现"病——脉不能相互证明"的情况,对不对!
出现这种情况,应该都是医生问题居多,患者问题少。
1 如果医患不能有效沟通,患者隐瞒关键信息,比如因偷窃被恶意戳瞎眼,谎说摔跤伤的!这可能带来医生对伤害的很多误解。
2 医患语言不通,方言差异、用词理解偏差,医生误判。
3 医生马虎,不能准确把握患者提供的信息
4 医生学艺不精,对各种各样的病理解不全面,忽略了关键信息。
5 医生脉学不精,面对不同人,不同状态下,脉象理解混淆,然后是病脉不能互证。
那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有人说,舍脉取病,有的说,舍病取脉。
其实,这两种作法都有误治的可能,医生提高医术,开阔视野,才是出路。
如果医生比较坦诚,那就重新梳理一次,然后寻求病脉互证。
如果还是不行,如非急症,可以推荐其他医生。

目录还有"XXX"部分,前面忽略,现在分析一下,"XXX"各自不同,按传统说法,这就是辩六经+杂病,分六经病+杂病。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这种排列顺序,不是随意的,是按照病由浅入深的发展规律来排列。
从左到右,病越来越深,越来越严重,越后面,治疗起来,经历坎坷也越多。

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
从左到右,病越来越浅,表示治疗有效,也许到太阳,阳明时,一剂药就彻底清除病患。
所以,养生也好治病也好,最好在早期,就阻断病的发生与发展。
如果自己不适,遇到种医生说,"哎呀呀,现在好好的啊,没查出病啊,你过几天再来吧!"
遇到这样的医生,一般就是庸医了,除非你真的感觉一身轻松,不适感没有了。
过几天,如果真的更不适了,最好别去找他了!
不是因他说过几天,说得准,而是他医术不精或者养病自重,讹人钱财。
有病,就得从浅处开始医,这才是目录排序的本意。

后两条"辨霍乱病脉证并治"+"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是三种病,就是杂病,
"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不是简单的上面六经治病,杂,不纯净,杂合、混合了的意思。

最后看看这书名叫"伤寒杂病论"。
这里在论一下书名,读书就该细,特别是医书,否则容易变成庸医。
"杂病",前面解释了,那"伤寒"呢?自然就是指六经啦。
按经络理论,人体十二条主经络,如不考虑名称部分的手足之分,就是六经。
所以这书名"伤寒",那就是指六经,指整个人体,六经之病,皆源自伤寒。
"杂病"是不是也来源于"伤寒"呢?当然是!
前面说了,杂,是杂合,不能具体归六经某经中,但六经已经能包含人体之意,所以,六经之病来于伤寒,
那杂合之后,还是来源于伤寒!
所以"伤寒杂病论"="伤寒病及其杂合病的论述".
因此,有人一边尊仲景为医圣,一边又独自创立歪门邪道——"温病派",
那就是没读懂医圣之意!学医者千万不能如此精神分裂啊。

(后续待续)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8-09-20 15:50 2楼
下面鸟瞰一下"治"!
为什么先讨论"治"呢?
治,从目录里看,不管什么病,你得给出解决办法,就是"治法"。
仲景给出的条辨中,有的病需要治,有的不需要治——自愈。
能自愈之病很好处理,患者先不要不管它,吃饱饭、睡个好觉、一泡尿、一泡屎、汗停了,就行了。把这个预期告知病患即可。
来,先鸟瞰一下"治"。
-----------------------------
如果直接搜索"治",会发现,只有两处提到治——发汗,下。其它没直接关系。哪怎么办?
我们搜索"若",为啥是若,先不管,搜,得到一大把,大概73条。为节省版面,只列几条。
------------------
(006)太阳病...若发汗已,....若被下者,...;若被火者,....;若火熏之......。
(008)太阳病,......。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
(058)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必自愈。
(141)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灌之。若灌之,......。
.......
(251)得病二三日,......,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362)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跌阳者,为顺也。

-----------------
很多的,可以总计一下,几种治方法——
发汗、吐、下、温针、针、火、火熏、亡血、灌、和、灸.....
-----------------------------
仲景治疗手法很多哈...
如果再把用得多的排一下,那就是
汗、吐、下、和、针、灸、温针、火、火熏、亡血、灌
现在知道为啥用"若"有效了把,因为一个治法,有没有效,那是后续治疗需要重点考虑的地方。
而若XX,就是采用某法后,然后新的病况是啥样,然后继续处理,直到病愈!
不管你上一步怎么弄了,现在,现在,就是眼前,才是新治疗的依据!
这是治病,"辨病脉证并治"精神的一致性决定的。
如果遇到医生,一次开个一周,一月,甚至半年的药,说,"拿去吃吧,吃完再来找我!"
这不是仲景治法,你应该转身就走!他不是治病的,他就是药贩子!
好,现在我们知道仲景治法非常丰富,手段灵活!一切以当下症状为依据!
2018-09-20 17:27 3楼
-----------------------------
现在开始阅读条辨,还是鸟瞰法,先列十条
------
(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0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00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00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汗自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00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00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00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0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
这是文言文,没错,其实文言文的好处就是言简意赅,容易扫描阅读。不要怕,文言。仲景的文言,还是非常容易理解的。
由于有了前人的工作,文言的断句和标点都弄好了,省下好多功夫。
(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是下个定义,太阳病,究竟啥样啊?喔,就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浮",就是一种脉象,具体啥样,不管它
"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个好理解,医生病人的共同语言,
就是,脑袋脖子不舒服,很痛很痛,怕接触寒冷的一切东西,冷空气、冷水、冷凳子,一切可以让人觉得寒冬一样的东西。
留意下,这里提到病名,病人的脉,病人的症状,三个联系在一起,就是完整的一条"辨病脉证"。
前面说过,"脉证"怎么来,那是医生的事情,病人只要描述病症就可以了。
医生完成病脉互证!这条没提治的事情,继续看....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病名
发热、汗出、恶风——病人感觉,医患交流得到的
脉缓——医生把脉出来的
名为【中风】——这种病,取个小名——中风
现在是医圣仲景在把脉,就把它当真理,病脉是互证的,不怀疑了。这是给太阳病细分了,有个中风的太阳病,先记住就行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病名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病人感觉,医患交流得到的
脉阴阳俱紧——医生把脉出来的
名为【伤寒】——这种病,取个小名——伤寒
这两条,细分连个小病名,如果把症归纳一下

中风症——头项强痛、恶寒、发热、汗出、恶风
中风脉——脉浮、脉缓

伤寒症——头项强痛、恶寒、体痛、呕逆
伤寒脉——脉浮、脉阴阳俱紧

(00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前面说过,这病是不是加重,就看它是不是向别的经发展,这里看两处
脉1——脉若静,脉没变,症没变
脉2——脉浮、脉阴阳俱紧,脉数急 脉变了。
症2——头项强痛、恶寒、体痛、呕逆、颇欲吐、躁烦,症多了,
(00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伤寒症——头项强痛、恶寒、体痛、呕逆
伤寒脉——脉浮、脉阴阳俱紧
(00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汗自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又细分几个新病名
温病症——头项强痛、发热、渴
温病脉——脉浮
风温症——头项强痛、恶寒、身灼热,发汗已、汗自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风温脉——脉浮,脉阴阳俱浮

治风温病几种情况——
风温治法1——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风温治法2——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
风温治法3——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这不是越治越糟糕吗,治法3,人都要丢命了!
所以,列出风温来,就是告诉医生,你这里要小心,弄错了,要出人命的。
告诉你,下、火、火熏,都是错误的风温治法!
(00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这里强调,恶寒怎么回事,预后怎么样!其实就是告诉你,遇到恶寒,你可以不治它,六、七日它会自己好!
在风温病里,是不是有恶寒?所以,风温这种病,你别怕,不管它,自己就会好。一周时间内就好了。
(00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这里说太阳病,包括伤寒、温病、风温,都会自愈,前提是先,"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所以高手,是走在病前面的,提前把病锁定范围,到期自愈!
这再次说明,治病要能预期未来!然后提前预防。这样病会消于无形。
(00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这更进一步预测,病愈时刻,就在中午前后,气温最高时,阳气最旺时,这反证了阳胜邪!
(0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风家,应该就是前面的风温,这病,时间有点长,要两周!提醒医生和患者,要有预期,不要中途乱治它。
---------------------
这十条鸟瞰完毕。
为啥我们不区分脉象呢?
前面说了,"辨病脉证",这太阳病,病症明显,没啥看不出来地方,脉前后一样就是。你不要乱治,只要"针足阳明",就行。
一周,两周,就好了!
看到没有,小病,真的是小病。

治病并不神奇,是不是,你要心里有数,知道咋医病,庸医想糊弄,都没机会。
2018-09-21 11:56 4楼
--------------------
接着下面十条
(0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观察病人穿衣服穿不穿得稳,老想解扣子,扇衣角,还是裹得紧紧的,不要被表象迷惑了

(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呜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加上前面知识:
中风症——头项强痛、恶寒、发热、汗出、恶风+热自发,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呜干呕
中风脉——脉浮、脉缓+阳浮、阴弱
治:直接上药方,服桂枝汤
前面说过,太阳病,可以不管它,"针足阳明",等待自愈,这里为啥要开药方呢?
因为——之前风温不过"鼻息必鼾",现在"鼻呜干呕",应该是患者体质差了,靠自己扛,扛不住啦。
所以说,平时身体棒棒,小病一扛,睡一觉,就过去了,对体弱者,就得用药了。
这里还给出一个信息,阳浮=热自发、阴弱=汗自出,所以把脉不是那么重要,有脉就有症,有症就有脉。
也可以这样理解,医生会遇到不能和病人交流的情况,比如幼童和昏迷患者,这时靠脉来取症,就很有用了。
那么医生如何能精准把握脉象和名称的对应关系呢?
那就是靠实践!从实践中体会脉象,然后给“名——象”结合!
所以,仲景这里会给出“脉名——病症”关系,至于“脉名——脉象——病症”,那现在就是锻炼机会啊。
你看,逮到个阳浮者,"热自发的"——阳浮;汗自出——阴弱,把脉,把脉,就把脉浮、脉缓体会出来了!
这需要解释脉象吗?没法解释的,浮也好、缓也好,只有遇症多练手,多练习。练出那种感觉了,就行了!
所以学脉,不是看定义的,更多是"症——脉"交互体会过程。
因为症在病人身上,所以你想体会那个对应的脉,不容易啊,哪个病人愿意让你随意把脉呢?除非自己的至亲,是不是!
所以,如果能有个脉象发生器,比如它能制造出浮脉、缓脉,然后就去把它,然后那种脉通过指肚就传过来!
这是不是会大大加快识脉进度呢!所以中医发展,不是变成机器验血,机器拍片!那是邪路。
我们要充分利用人体几百万年来进化出的高度灵敏的手和大脑,来识别脉象,来诊断病情!
机器,现在还远远不能实现把脉的。不要好高骛远,病人天天有,不能等它机器成熟的,也等不起。
再说,这里为啥用桂枝汤?
记得前面说过,"辨病脉证并治",这是医圣仲景把,体弱者有太阳病同桂枝汤关联起来的,我们拿来用就是了。
我们现在不是药方研究所的,前人大量实践,才知道这里用桂枝汤最好,我们记住就行,不要动不动就想改。
回顾一下
中风症——头项强痛、恶寒、发热、汗出、恶风+热自发,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呜干呕
中风脉——脉浮、脉缓+阳浮、阴弱
治:服桂枝汤
记住,练识脉浮,脉缓的机会来了。
(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太阳症——头项强痛而恶寒+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太阳脉——脉浮
治——桂枝汤
应该是汗出了,病不解,用药。
参考(012)的解释。
(0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症——头项强痛而恶寒+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
太阳脉——脉浮
治——桂枝加葛根汤
项背也不爽啦,出汗还是没管用,换个厉害点的方。

(0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太阳症1——头项强痛而恶寒+气上冲(下后)
太阳脉1——脉浮
治1——桂枝汤
留意,"下之后",这是前面用过"下法"治疗,结果"气上冲"了!才用桂枝汤
太阳症2——头项强痛而恶寒+气不上冲(下之后)
太阳脉2——脉浮
治1——(空白),就是等待自愈啦。
前面说过,如果病从深到浅,一般会在收尾时,出现太阳病,而太阳病又有自愈的情况,所以这里应该是等其自愈。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xx症——头项强痛而恶寒+发热、(发汗法治后)汗不出
xx脉——脉浮紧
治——xx待定
哎呀呀,治疗出了假"太阳病",又"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误判误治啦。
这就是"一剂知"啊,知道有没有疗效,预期的结果没出现,要检讨,检讨,"随证治之"。
常识——"桂枝——解肌——汗出",记住啊。这就是医理!拿个小本本,记住。
(0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常识1——当然还是指太阳病,酒鬼喝桂枝汤后要呕。所以要提前判断,患者贪杯不?
常识2——桂枝汤甘甜呢。所以"苦口良药",那是胡说啊,你看,有甜药的。
(0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太阳症——头项强痛而恶寒+常喘
太阳脉——脉浮
治——桂枝汤+厚朴、杏子
常识——"厚朴、杏子——治喘"
(0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太阳症——头项强痛而恶寒+服桂枝汤吐
太阳脉——脉浮
治——等"吐脓血"
常识—— "服桂枝汤吐",还"吐脓血",不必惊慌,脓血在胃里,清除来了。
(0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症——头项强痛而恶寒+(发汗后)汗遂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太阳脉——脉浮
治——桂枝加附子汤
这,"发汗法"治疗后,"遂漏不止.....",很明显,这是发汗太狠啦,后果严重,要纠偏,纠偏!
------------------------------
小结:1 这十条,基本上还是说太阳症,脉象没怎么提,就是没变。
2 太阳病,不管新发,还是前期治疗后形成的,依然是"辨病脉证并治"。
3 能靠自愈,就让它自愈,靠不住,那就积极给药给方。这才是人文关怀。
4 用药后,要及时观察效果,治后如不和预期,要知道纠偏。
5 一些术语和原理,仲景会在适当时候给出解释,不需要四处去找书!只是需要体会、领悟。
6 把脉要靠练,这没捷径,太阳病常见,所以先练识脉浮。
2018-09-21 16:18 5楼
-------------------
(0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太阳症——头项强痛而恶寒+(下之后)胸满
太阳脉——脉浮+脉促
治——桂枝去芍药汤
新症脉"胸满——脉促"
(022)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症——头项强痛+(下之后)胸满、微恶寒
太阳脉——脉浮+脉促
治——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新症脉"胸满、微恶寒——脉促"

(0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症——头项强痛+(下之后)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面有热色、身痒
太阳脉——脉浮+脉微
治——桂枝麻黄各半汤
常识1——"脉微、恶寒=阴阳俱虚","阴阳俱虚=误发汗、误下、误吐"
常识2——"桂枝麻黄各半汤=和法"
常识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脉微缓=欲愈"

(0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太阳症——头项强痛而恶寒+(初服桂枝汤后)烦
太阳脉——脉浮
治——刺风池、风府+桂枝汤
常识——"初服桂枝汤+烦,非误治,刺风池、风府,再服"

(0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太阳症1——头项强痛而恶寒+(服桂枝汤后)大汗出
太阳脉1——脉浮+脉洪大
治1——桂枝汤
太阳症2——头项强痛而恶寒+(服桂枝汤后)形似疟、一日再发
太阳脉2——脉浮
治2——桂枝二麻黄一汤

(0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症——头项强痛而恶寒+(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
太阳脉——脉浮+脉洪大
治——白虎加人参汤

(0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太阳症——头项强痛而恶寒+发热、热多寒少
太阳脉——脉浮+脉微弱
治——桂枝二越婢一汤
常识——"脉微弱=无阳=不可发汗"

(0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主之。
太阳症——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
太阳脉——脉浮
治——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

(029)伤寒脉浮、汗自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着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准伤寒症1——头项强痛、恶寒、体痛+(服桂枝后)厥、咽中干、烦躁、吐逆
准伤寒脉1——脉浮
治1——甘草干姜汤
准伤寒症2——头项强痛、恶寒、体痛、呕逆+(服桂枝后)足温、脚不伸
准伤寒脉2——脉浮
治2——芍药甘草汤
准伤寒症3——头项强痛、恶寒、体痛、呕逆+(服桂枝后)胃气不和、谵语
准伤寒脉3——脉浮
治3——(少量)调胃承气汤
准伤寒症4——头项强痛、体痛、呕逆+(着重发汗+加烧针后)汗自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
准伤寒脉4——脉浮
治4——四逆汤主
对"微恶寒---恶寒"混淆、误发汗后的补救措施,继续辨病。
常识1——"厥=脚挛急=脚不伸=足寒"
常识2——"厥、咽中干、烦躁、吐逆=亡阳"
---
(030)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
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
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
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
---
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
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常识1——"寸口脉浮大=证象阳旦=风+虚=微热+两胫挛"
常识2——"桂令汗出"、"附子温经"
常识3——"阳明内结=谵语烦乱"、"微溏=止谵语"
--------------------------
小结
1 有对症但用药剂量不足,原方继续服用
2 有对症但用药过量,要换方补救
3 有误判症状,误下药方,重新辨症补救
4 病理医理常识不断增多,开始知道药症对应原因了。
(待续)
2018-09-21 19:43 6楼
网络上需要伤寒论原文。要校对网上原文是否有原则上的错误。我看有,所以不放心。特别是原文被权威专家更改,错误流传。要原文,不需要译文。像“不折腾”译成外语就难倒国际翻译。
2018-09-23 18:26 7楼
顺应自然 说:
网络上需要伤寒论原文。要校对网上原文是否有原则上的错误。我看有,所以不放心。特别是原文被权威专家更改,错误流传。要原文,不需要译文。像“不折腾”译成外语就难倒国际翻译。
本帖目的就是尽量100%忠于仲景原文思想、用原文解原文!
2018-09-24 10:56 8楼
鸟瞰前三十条后小结:
1 辨病脉证并治,是仲景的治病主要特色,是治病过程的最小基本单位;
2 辨病脉证,辨病是基础,脉证是重要的辅助,一病有多症,多症间并不冲突;
3 辨病就是全面收集病症信息,包括时间和之前治法、体症等信息,手段多样;
4 脉象是病症的一部分,有经验的医生可以多依赖脉象,增加病症采集能力,提高诊断准确性;
5 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要辨别清楚;
6 正确的治疗,病会减弱到可自愈的程度;
7 误辨病、误治,经常发生,风温这种病,误治的后果特别严重!
8 善于利用可自愈特性,减少用药偏重带来的伤害(再次用药);
9 一次治疗后要及时开始新的辨病脉证并治!
10 病名指一大类相似相关病症,治疗时以症状为首,不能囿于病名。
2018-09-24 17:52 9楼
接着十条

(0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太阳症——头项强痛而恶寒+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
太阳脉——脉浮
治——葛根汤

(0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太阳阳明症——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症+自下利
太阳阳明脉——脉浮+阳明脉
治——葛根汤
推测——自下利,绝非太阳症,可能是阳明症之一,在(031)条用葛根汤,有提前预防下利之意。
病从头到背向发展,然后自下利,看不到病情改善,阳明开始受害,下利开始。

(0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太阳阳明症——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症+呕
太阳阳明脉——脉浮+阳明脉
治——葛根加半夏汤

(0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桂枝症——头项强痛而恶寒+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桂枝脉——脉浮
治——桂枝汤
桂枝症误下症1——头项强痛而恶寒+头痛、发热、恶风、汗出+利遂不止
桂枝症误下脉1——脉浮+脉促
治1——(空白,表未解)

桂枝症误下症2——头项强痛而恶寒+头痛、发热、恶风、喘、汗出
桂枝症误下脉2——脉浮
治2——葛根黄芩黄连汤

(0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太阳症——头项强痛而恶寒+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喘
太阳脉——脉浮
治——麻黄汤
(0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这里出现"合病"字眼,命名是用来交流用的,而现实症状和分类命名往往并不一致,这会造成名称的别扭。
这里首次出现阳明病,由于之前没有交代阳明病的基本情况,如果要深究的话,就当先研究阳明病症状和脉象。
全文搜索"阳明",有六十九条之多,然后继续搜索"脉",还有十五条之多。继续筛查,发现如下几条
-------
(195)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23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
--------
综合一下,得阳明病基本情况
阳明症——咽燥、口苦、腹满、喘、发热、汗出、恶热、身重
阳明脉——脉浮+脉紧+脉迟
--
这种理解原文的方法,就是本文优先原则。
因此,本条可理解为
太阳阳明合症——头项强痛+咽燥、口苦、腹满、胸满、喘、发热、汗出、恶热、身重
太阳阳明合脉——脉浮+脉紧+脉迟
治——(不可下)麻黄汤
常识1——阳明病,胸满(食不消,内热)是主因
常识2——太阳病与汗出不出有关
常识3——要理解好原文,采用本文优先原则。
(0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太阳病十日后症1——头项强痛而恶寒+嗜卧
太阳病十日后脉1——脉浮细
治1——(外已解,不能发汗)
太阳病十日后症2——头项强痛而恶寒+胸满胁痛
太阳病十日后脉2——脉浮
治2——小柴胡汤
太阳病十日后症3——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十日后脉3——脉浮
治3——麻黄汤

(0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太阳中风症1——头项强痛、恶寒、发热、身疼痛、烦躁
太阳中风脉1——脉浮紧
治1——大青龙汤
太阳中风症2——头项强痛、恶寒、发热、恶风、身疼痛、汗出、恶风
太阳中风脉2——脉微弱
治2——(不能服大青龙汤)
常识1——太阳中风症用大青龙汤误治则厥逆、筋惕肉
常识2——汗出后容易恶风,汗不出易烦躁


(0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如前,搜索"少阴"得四十七条,继续搜索"脉"得有解释性的条目
------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85)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286)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325)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
少阴症——但欲寐
少阴脉——脉微+脉细
治——(不可发汗、不可下之,保存体液)
常识——"少阴=阳虚=亡阳=发汗过=下出多=欲寐"
伤寒症——但重、乍有轻时、不欲寐
伤寒脉——脉浮+脉缓
治——大青龙汤
此条重点就是要关心体液流失情况,不可误治造成亡阳,让病情加重!
(0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
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症——头项强痛、恶寒、体痛、干呕、发热、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
伤寒脉——脉浮、脉阴阳俱紧
治——小青龙汤
前面提到,太阳中风病有干呕症,这里伤寒也有干呕症,但并没给出原因。
常识1——伤寒如表不解会导致心下有水气,心的正常活动受到干扰。
常识2——"心下有水气表现为——干呕、发热、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

本十条小结
1 太阳病会和阳明病、少阴病合病,病症和脉象更加复杂。
2 合病治疗要兼顾两病各自禁忌治法,不可为治其一个而伤另一个。
3 合病只是人为分类命名造成的,但可以作为病情演变的一个参考。
3 阳明病和少阴病特征通过全文检索筛查,可以找到其基本特征。
4 对关键字词,采用本文优先原则处理。
5 汗出与胃不消与体液少,有密切关系,治疗时要细细体会它们的变化原因及相互关系。
2018-09-25 11:42 10楼
--------------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
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
前面由于版本过渡简化问题,把方剂组成和制作使用遗漏了,这里补上最典型的桂枝汤方使用情况。
1 组建方药的目的,显然是对症下药,什么药,对什么症,仲景没交代,那就硬记。
2 先不要去探讨仲景没交代的东西,把治病放首位,病理药理部分,不到一定阶段,先不探讨。
3 医生辨病脉组方抓药,只是治病前期环节,真正的治疗过程,还得落实到吃药、针灸、熏...等上面
4 用药禁忌:
4.1 桂枝汤是"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4.2 禁忌如何来的,不要去深究,照做就行。
4.3 禁忌在服药期间,病人应该严格遵守,现在很多人不把这个当回事。如果乱来,往往会破坏药效!
4.4 如因不守禁忌,而达不到药效,而医生又不知道,引起医生后续误判和误治,患者损失的是健康,医生损失的是名誉。
5 桂枝汤服用原则:
5.1 药材预制:如桂枝,本方要求去皮(留意是计量后去皮),甘草要灸过,生姜要切开,大枣要掰烂。
5.2 药水比例搭配:水七升。
5.3 熬制火候大小及时间控制:微火,煮取三升。
5.4 分拣成品:去滓留汤
5.4 分批次定量服用,中病而止:一次温服一升加粥一升,汗出为愈,不出再服,一剂服完,再熬新剂。
6 桂枝汤用药效果评估:
6.1 评估原则:能否出汗上面。
6.2 出汗标准:遍身漐漐微似有汗最佳,汗如水流离就过了。
7 服后处理措施
7.1 如汗出,停服
7.2 如汗不出,加服,可加到三剂九服。
8 题外话——
对做过化学生物实验的朋友,应该一眼看出,上述熬药服药过程,一点不差啊!完全可以匹配任何现代实验室制度!
那些拿中医不科学说事的,一定不知道,这桂枝汤服用过程,就是一套标准的科学流程!
而这,在公元206年的著作中就有了。拉瓦锡做氧化汞实验,是在公元1770前后,比中药使用晚了整整1500多年!
所以,中医文化远远高于其它文化。我们应该有理由自信。
在医药方面,中医在仲景时期就已经跑到马拉松的终点,而电医才刚开始,温医是从终点又傻乎乎的跑回去了!
2018-09-25 16:20 11楼
接W10#

为啥说温医是傻乎乎的从终点往回跑?
1 桂枝汤是治太阳病的主打药方,病理药理自然到仲景时期已经完全研究测试实证完毕!
2 熬药服药评估都有一套严格的操作流程,好比今天的电医ICU操作流程。
3 服药禁忌,这和ICU房间要隔离一样,闲杂人员、不得入内干扰。
4 而温医呢,神经病一样,怀疑桂枝汤,也不知道是哪里犯病了,遇病不敢用!老是想知道病理医理!
5 即使电医拿个电子显微镜弄了几十年,也没搞清楚的事情,你温医更没哪个本事高清了(时代、智商、设备都不具备)。
6 从前面使用桂枝汤方开始到治疗结束,影响药效的环节有
6.1 药材自身质量和预处理对不对
6.2 熬制方式对不对,比如本人小时候吃中药,常常会拿药渣熬两次!
这里的标准方法是一次熬三升,去渣,分三次服。因为药渣的成分,显然和新方不一样!
6.3 服药方式,桂枝汤强调要用粥助药,现在有哪个会告诉你要如此操作的?
6.4 服完评估出汗情况,这些,现在谁告诉你?为啥要评估?因为后续药还服不服?
6.5 桂枝汤药效强,如过量服,汗液丧失太多,加之此时毛孔大开,防御能力最弱,那么染新病的可能大增!
所以太阳病愈后有突然变其它病的可能!治出新病啦!药不是无效,是效果太好了,过犹不及!
7 不知道温医是那根神经出问题,首先想到要废方!
7.1 废方容易,但研究新方,你得有研究所这样的社会环境啊!
7.2 这样的环境显然不具备,因社会进步,法律规范不可能拿人做实验!
7.3 人体是巨复杂系统,离开气功一类探索方法、和易经指导思想,根本就不能完成新方开发。
8 温医拼凑的新方,没有大规模验证,为了降低实验风险,就用无效药!
9 从前面知道,人有自愈能力啊,温医那新方,是靠药生效的,还是靠自愈的呢?有实验数据吗?
所以,这温医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把疗效好的经方,换成了安慰剂!让中医在后世蒙羞!
因此,本人反对在不具备条件时,胡乱改方,改药!

要是用药没效果时,要把辨病脉证治的各个环节通盘考虑,第6条各因素要首先排除,最后才能怀疑仲景方!
而且如能出新方,要和仲景方做双盲检测!看是不是能超过仲景原方!
不能废旧立不起新,那纯粹是捣乱!
⬅ 读伤寒,良医“必”经之路 老茶馆 伤寒论处方的市场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