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学中医

2018-10-15 09:48 楼主
很多中医爱好者,或者学习者,一开始就找方,背方,或者阅读名著,这就是次序错误,就好像还没学会走路,就要想像刘翔一样跑。正确的方法是先了解人体,虽然不能学解剖学,起码应该知道,人体是按经络气血运行的,首先应该背熟经络穴位及其作用。中药,应该先背熟药性,把这些基本功学扎实了,再看经典,研究经验方法,经络穴位弄懂了,药性背熟也就两年到三年,有悟性的,一点即通,少费很多劲,如果基本功没学好,看什么都是模糊的,就好像还不识字,就背成语一个道理。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8-10-15 17:10 2楼
这反映了中医学习的两套典型模式的区别:
1, 先《内》、《难》、《本草》,后《伤寒》《金匮》以及后世名家论著
这种相当于楼主所说,先明白人体正常运作原理以及各种药性病机,熟悉之后才能很容易理解后面的医案以及组方思路与治疗。这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方法。前期进度很慢,需要不断的沉浸濡润和感悟,等到弄通之后,后面速度就快了。但这个前面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容易筛掉很多人),因为有些难以用文字口头表达的,在现代还可以有视频动画表示,古代就只能靠意会和体悟——这也就是古人讲究的领悟能力。

2. 先《伤寒》《金匮》后《内》《难》《本草》
这种属于应用型,一开始就能面对简单典型的疾病进行开方治病,只是疗效可能参半,而且遇到疑难杂症没有思路。但随着临床经验的累积,心中的疑问从一开始很多,到后来逐渐回看经典理论后就会慢慢释然,发现原来真正的精华是在那些经典里面。这个方式需要有大量临床的环境(普通学中医的人没有这个条件),并且会走一些弯路。但一旦走过弯路后回看,就会对之前的错误有更深刻的认识,境界也就提升了一步。这种是在大量犯错——反思——求证过程中成长的,这样对经典的理解难度会比上面直接去读要低得多。

两种方式殊途同归,1是先做难题后做容易的题;2是先做容易题后做难题。还有第三种方式,那就是1和2相结合的方式,经典理论和临床实践同步进行,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来帮助理解理论。古人在师承的时候基本属于这种,但是还是以1为主。
2018-10-16 22:09 3楼
kastin 说:
这反映了中医学习的两套典型模式的区别:
1, 先《内》、《难》、《本草》,后《伤寒》《金匮》以及后世名家论著
这种相当于楼主所说,先明白人体正常运作原理以及各种药性病机,熟悉之后才能很容易理解后面的医案以及组方思路与治疗。这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方法。前期进度很慢,需要不断的沉浸濡润和感悟,等到弄通之后,后面速度就快了。但这个前面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容易筛掉很多人),因为有些难以用文字口头表达的,在现代还可以有视频动画表示,古代就只能靠意会和体悟——这也就是古人讲究的领悟能力。

2. 先《伤寒》《金匮》后《内》《难》《本草》
这种属于应用型,一开始就能面对简单典型的疾病进行开方治病,只是疗效可能参半,而且遇到疑难杂症没有思路。但随着临床经验的累积,心中的疑问从一开始很多,到后来逐渐回看经典理论后就会慢慢释然,发现原来真正的精华是在那些经典里面。这个方式需要有大量临床的环境(普通学中医的人没有这个条件),并且会走一些弯路。但一旦走过弯路后回看,就会对之前的错误有更深刻的认识,境界也就提升了一步。这种是在大量犯错——反思——求证过程中成长的,这样对经典的理解难度会比上面直接去读要低得多。

两种方式殊途同归,1是先做难题后做容易的题;2是先做容易题后做难题。还有第三种方式,那就是1和2相结合的方式,经典理论和临床实践同步进行,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来帮助理解理论。古人在师承的时候基本属于这种,但是还是以1为主。
2.:的方法就是要用很多病人去慢慢实验,一个学中医的,没有耐心,细心本身就是大忌.更不能自以为是,趾高气扬。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2018-10-17 08:59 4楼
民间中医a 说:
2.:的方法就是要用很多病人去慢慢实验,一个学中医的,没有耐心,细心本身就是大忌.更不能自以为是,趾高气扬。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医学本身就是一个实践学科,不可能做纸上的理论推导研究。
2018-10-17 10:47 5楼
kastin 说:
医学本身就是一个实践学科,不可能做纸上的理论推导研究。
先从基础学起不是更好吗?不用走弯路.就算你把经典看完背完,是不是还是要把基础背熟.才是合格医生。只要喜欢语文的人,学中医是很有乐趣的,背药性一样可以治一些病,作为实践,也可以通过学习认识中药。一味药治病的中药也不少,背经络穴位,一个穴位治病的也不少,而且奇效,
2018-10-19 07:20 6楼
kastin 说:
这反映了中医学习的两套典型模式的区别:
1, 先《内》、《难》、《本草》,后《伤寒》《金匮》以及后世名家论著
这种相当于楼主所说,先明白人体正常运作原理以及各种药性病机,熟悉之后才能很容易理解后面的医案以及组方思路与治疗。这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方法。前期进度很慢,需要不断的沉浸濡润和感悟,等到弄通之后,后面速度就快了。但这个前面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容易筛掉很多人),因为有些难以用文字口头表达的,在现代还可以有视频动画表示,古代就只能靠意会和体悟——这也就是古人讲究的领悟能力。

2. 先《伤寒》《金匮》后《内》《难》《本草》
这种属于应用型,一开始就能面对简单典型的疾病进行开方治病,只是疗效可能参半,而且遇到疑难杂症没有思路。但随着临床经验的累积,心中的疑问从一开始很多,到后来逐渐回看经典理论后就会慢慢释然,发现原来真正的精华是在那些经典里面。这个方式需要有大量临床的环境(普通学中医的人没有这个条件),并且会走一些弯路。但一旦走过弯路后回看,就会对之前的错误有更深刻的认识,境界也就提升了一步。这种是在大量犯错——反思——求证过程中成长的,这样对经典的理解难度会比上面直接去读要低得多。

两种方式殊途同归,1是先做难题后做容易的题;2是先做容易题后做难题。还有第三种方式,那就是1和2相结合的方式,经典理论和临床实践同步进行,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来帮助理解理论。古人在师承的时候基本属于这种,但是还是以1为主。
我是从第二套开始的
⬅ 印度1岁多女婴每天吃48顿饭 老茶馆 外国人的经筋网络,解剖列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