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刻见老中医的“火候”

2020-01-27 23:17 楼主
20世纪70年代,广西中医学院会诊一病例。

患者是一老干部,发热40多天不退。用过各种抗生素,服过不少中药,体温始终不降。于是请全院名医会诊。

就在大家聚精会神讨论病情的时候,林沛湘老中医注意重到一个细节,病人从暖瓶中倒了一杯水,马上就喝下去了。

当时天气很热,喝些水是正常的。林老悄悄用手触摸了一下杯子,发现还在烫手。热天喝这样烫的水,说明体内大寒,仅此一点,病情就明白了。

于是,林老力排众议,以少阴病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论治,处以四逆汤加味,药用附子、干姜、肉桂等药,一剂而体温大降,几剂后体温恢复正常。

关键时刻,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就起了大作用。

事实上,这也算不上什么独特的经验。仲景早在千年之前就己反复阐述,奈何后世中医不读经典,一味凭症(而不是证)用药,不辨真假,不分虚实,见热用凉,见寒用温,己成风气,日久难返。

中医看病,靠的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孙思邈曰:“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

这里,“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三句话,提出了医家诊察疾病的标准,即用心——至意深心;全面——详察形候;仔细——纤毫勿失。

上案林老正是注意到病人虽然发烧,却“喜饮热水”这一细节,才断定此案乃是“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引起,看到真寒假热的本质,用四逆汤正属对证之方,故应手取效。

如何辨阴阳及真假寒热?山人己重述多遍!

【中医很神奇按】于微细处见功夫,明察秋毫是本事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中医师承实录之“脐痛” 老茶馆 抗生素无效不影响中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