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中医的三大战略部署

2009-04-25 20:11 楼主
建立统一战线,三大战略部署齐头并进,任重而道远: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团结起来建立抢救中医统一战线,这才是发展中医之正道。中医生死存亡,悬壶匹夫有责,鄙人愿当马前士卒,提出抢救中医三大部署齐头并进方案。


抢救中医的三大战略部署:

迫在眉睫、任重而道远,同志须努力!
一、与现代前卫科学同型,跳出“医学”看中医

兰州梁福成老师《中医基础模型说》言:“有人说中医是哲学,有人说中医是科学,云遮雾罩,扑朔迷离;有人说中医古老落后应该淡出历史舞台,有人说中医内涵超前必须大力发展,见仁见智,各执一端;有人以为中医就是郎中,三个指头,一个枕头,一根针,一把草,浪迹江湖,原始低级;有人以为中医只能治一些小病、慢病,只能作为现代科学的补充或辅助手段,只能安于现状,只能甘当配角……。
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告别束缚我们的定向思维方式,打破“学科对应”思维惯性,跳出“医学”看中医,不是简单地就“医学”而论“中医”,中医不再是纯粹的医学问题,把中医放在与现代前卫科学同型的位置上,进行系统和历史地评估是现代中医发展之必然!”
美国科学史专家乔治·萨顿有一句名言:“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医学作为应用科学,需要有坚实的基础学科知识支撑。西医依赖强大的现代科技,在突飞猛进的同时,又被还原论的泥潭陷住了脚步;中医依赖古人自然、人文、思维…智慧,今天已现停滞发展的颓势。既然,当今东方智慧已为西方科学发展带来了光明和开拓空间,成为“欧洲科学的灵感来源”,造就了一大批当代前卫、前沿科学。那么自然,一大批来源于东方智慧的当代前卫、前沿科学也应该能够为中医理论提供强大的基础学科知识支撑。


有道是“大气一转,浊气乃散。”不懂得利用现代前卫科学武装,不懂得利用当代前沿科学加以解释,找到当世之备(融入点),中医理论现代解释倘若始终停留在古人擅长的‘直觉认知法’抽象感悟,当今恐怕难以服众,至少今天接受西式教育的知识层次不服;老是用‘东方文化体系’证明诸如阴阳五行…的科学性,被指责循环证明恐怕在所难免;老是在西医的局限已知中兜圈子,实实践已经证明其力有不逮;倘若不能被现代社会所理解,那么,即使真有些疗效,仍被指责为封建迷信、神经病、邪派法轮…则是其必然;反之,倘若懂得‘师夷之技以制夷’,把中医理论解释放在与现代前卫科学同型、同构的位置上,谁又敢说相对论、量子力学、复杂性思维、系统控制、混沌理论……不科学?中医理论科学与否?自可宇内廓清、迷雾自散!
请看本书第一编“诸中医理论的现代前卫科学诠释”。

二、求同存异、熔融与共,改革中医体制:
‘出路在于思路’,《哲眼看中医》毛嘉陵观点:“什么是解决中医药发展问题的‘根本’所在呢?这个‘本’就是一个观念和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管理制度。前者指对中医药的科学认识和科学价值观,后者是这种认识理念在运行操作上的具体体现。”
中医是一门科学,首先是一种文化。文化是多元的,文化的发展需要融汇新知的创新,更需要继承;需要社会道德规范,更需要求同存异、熔融与共;历史的经验和当代诸前卫科学发展-混沌理论、复杂性思维、系统自组织理论…都已经直接或间接证明:任何‘封建划一’‘统一标准’给中医事业或中医理论定框划圈的发展思路和由此带来的‘游戏规则’,都将是窒息中医事业的死胡同。遗憾的是:近百年来,以建立在十九世纪结构定位和二十世纪中叶的还原论线性反馈思想基础上的‘科学主义’评价中医的科学性,以西医的已知规范中医,追求统一化、标准化、物质化、规范化…根深蒂固,,将中医现代化等同于物质化、格式化、工具化,此正在促使传统中医丧失文化的多元性,走上一条消亡之路。
有道是“正气所至,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之所以走到今天这样的局面,更深层次原因实与我们的中医发展思路紊乱导致地中医政策、中医体制错位、中医内部不团结、中西医关系不明…有关,因此有人呼吁:理清中医思路、调整中医政策、改革中医体制、摆正中西医关系…似乎箭在弦上、势在必行!
请看本书第二编“正本清源肃流谈中医发展思路”。
三、解放民间中医:
民间中医本是中医发展的源头和滋养,离开了民间中医,当今中医正在发育成必须嫁接在西医平台上的歪把子树或古董封藏。因此变堵为疏、解放中医门槛、解放思想、解放民间中医,乃是当今抢救中医、抢救中医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战略部署。
请看本书第三编“变堵为疏、解放门槛、解放中医”。

邓小平言:“中国的事情得慢慢来,……。”中国农村改革自打文革后安徽小岗村农民分田到户以来已近三十个年头,尚且还在不断探索之中,抢救中医我辈同志当有论持久战之准备!

《我看中医新世纪大论战》系列文章作者 马桢伟 2007、3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沉疴:当代中医主要"发展观"流弊之批判6 老茶馆 ‘道’为宇宙本源,为何难以感知 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