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与中医药 -----《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

2009-05-19 17:03 楼主
翁同龢与中医药 【原辑】
翁同龢与中医药
--《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非首发】 首发:中国中医药论坛【医文书画]

缘起:近读《翁同龢日记》,意外发现其中载有大量医事记录,捧读之余,录之共赏。
人物简介:翁同龢(1830~1904),江苏常熟人。清代书法家。字叔平,号松禅, 别署均斋、瓶笙、松禅、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咸丰六年(1856)进士。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参机务。光绪戊戌政变,罢官归里。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卒后追谥文恭。学通汉宋,文宗桐城,诗近江西。书法遒劲,天骨开张。幼学欧、褚,中年致力于颜真卿,更出入苏、米。工诗,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晚年沉浸汉隶,为同、光书家第一。当时的书法家对他的书法造诣之高十分敬佩。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一文中指出:“他出世最晚,所以能够兼收众长—特别是钱沣的方法—有时还掺入些北碑的体势。把颜字和北碑打通了。这是翁同龢的特色。”著有《瓶庐之诗文稿》、《翁文恭公日记》等。传世书迹较多。《节临华山碑扇面》,书于光绪二十三年(1896)。纸本墨迹,隶书3行,共8字,题款10行,共46字。他的书法以楷书和行书最为擅长。在清代书坛占有重要地位,评价甚高。此幅扇面,由隶、行、楷三种书体组成。跋语和题款,字虽小,而所占篇幅强半,整体布局,既疏朗而又谨严,甚为得体。扇面正文为隶书8字,看出其隶书功力深厚。结体用笔,恪守古法。跋语行书,8行37字,写得老健、厚重,书卷气甚浓。题款为楷书,很有北碑味道。徐珂《清稗类钞》说:“晚年造诣实远出覃溪,南园之上,论国朝书家刘石庵外,当无其匹,非过论也。”
【翁同龢生平】
道光十年四月二十七日(1830年5月19日),翁同龢出生在北京城内石驸马大街罗圈胡同寓所。四岁时随祖母张太夫人及母亲许氏由京师回到故乡常熟。翁同龢自幼禀性好学,通读《四书》、《五经》,并以优异成绩考入常熟县学游文书院。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应院试考中秀才;咸丰二年(1852年)应顺天乡试中举人;咸丰六年(1856年)殿试一甲一名,考中状元。
1857年被授予修撰,供职翰林院。以后被咸丰帝破格擢为乡试副考官,先后典试陕西、山西。同治四年(1865年),翁同龢奉旨在弘德殿行走,授读同治帝。 光绪元年(1875年)又奉旨在毓庆宫行走,授读光绪帝,前后达20余年。翁同龢学识渊博,除了正常教授《四书》、《五经》等儒家必读课外,还特意安排了许多中外史地、科技和早期改良主义著作,新学旧学兼顾,中学西学结合,循循善诱,引导光绪帝关心现实政治,留意中外大势,清除积弊,力振纲纪。翁同龢把他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渗透在他从政、从教的实践活动中,对近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堪称近代教育的第一导师。翁同龢的教育使光绪帝扩大了知识领域,为以后发动维新变法运动打下了思想基础。
翁同龢在任刑部右侍郎期间,处理了很多案件。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他为当时轰动全国、百余年来家喻户晓的杨乃武与小白菜这一冤案的平反昭雪。
军机处是清代自雍正以后的最高决策机构。翁同龢两参军机,第一次是光绪八年(1882年)十一月至光绪十年(1884年)三月,正值中法战争时期。第二次是光绪二十年(1894年)六月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正值中日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时期。他参与了对法、对日主战的决策。在对侵略者的态度问题上,他与主和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证明正是他的失误导致甲午战争的惨败,翁同和不考虑当时的两家实力就知道打,而没有作战计划〕
甲午战争惨败直接引发的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政治来说是一次空前深刻的变革。翁同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向光绪帝举荐康有为等进步人士,被康有为誉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他力主变法维新,为门生天子光绪帝拟定并颁发了戊戌变法的纲领性文件《定国是诏》,揭开了百日维新的序幕。由于触犯了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翁同龢为此被开缺回籍。“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余恨未消,又下令将翁同龢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七十老人以清廷重臣、一品大员的显赫地位,为国家、民族存亡,难能可贵地站到了时代的前列,因而名垂青史。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6月15日),翁同龢被慈禧撵出北京城。回到家乡常熟,开始了他半隐居的庐墓生活。在困寓虞山、落魄忧伤的日子里,他的不少门生故旧“分俸见赠”。1904年7月4日,在风云变幻中饱经忧患的翁同龢,满怀抑郁和凄怆与世长辞了。在临终前,他口占一绝:“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短短四句话,道尽了这位松禅老人的宦海沉浮和无限忧伤。
《翁同龢日记》即《翁文恭公日记》,起自咸丰八年六月二十一日(1858年7月31日),迄于光绪三十年五月十四日(1904年6月27日),记敍了这一时期的许多重要史事和作者本人的思想、活动,“医眼”读之,可见这一时期宫廷与翁氏家族的大量医事活动。已故名老岳美中先生在提及“光绪之死”一事时,曾特别说到“光绪帝脉案和《翁同龢日记》不支持此说”,足见其史学与医学价值。

手敲录之,速度缓慢,恕不能早窥全豹!渔翁谨记。时在己丑四月小满日前。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9-05-19 17:04 2楼
日记凡六册。

第一册:起首从咸丰八年戊午(1858年)记起。
【渔翁注:翁同龢(1830--1904)咸丰六年考中“状元”。1858年为其中榜后二年,是年28岁,日记从戊午六月廿一日起(1858年7月31日)时“奉典试陕西之命”,正考官潘祖荫,翁为副考官】

农历(下同)七月九日 (赴陕途中)寅初发,渡北河,(即易水)傍晚宿保定西门外,伯寅(潘祖荫字)腹痛甚急,延苏人叶道芬字香士来诊,待药熟,子正始卧。
2009-05-19 17:04 3楼
七月十日(8.18)午后大雨,入夜未已。伯寅疾少愈。尚惫卧。且阻雨,因不复行。

八月十三日(9.19)上堂阅卷。是日右足忽肿,勉强着靴。

十四日(9.20)余病足未去,夜发热。十五日 卧不能起。

十七日(9.23)阅卷廿八本。晚寒热并作,彻夜狂呼,。。

十八日(9.24)阅卷廿五本,就枕上观之,目睛欲落矣。监临命外帘官徐维缙静甫、山阴人来视余疾。服药,热仍不止。

十九日、廿日 服药。
2009-05-19 17:05 4楼
廿一日 阅卷廿三本。徐君来诊脉,热渐止而足指出水,履地则有气从少腹下乘入腿,如欲裂者,痛不可忍。房宇深黑,就床头阅卷,昼亦须然烛。盆桂盛开。

廿七日 足疾增剧,夜不能寐。

廿八日 强起至外室,头涔涔然,转觉庭户轩敞非前日比。桂花香满一室。

三十日 伯寅小恙。予自十四日至今,起床者才三日耳。
2009-05-19 17:05 5楼
九月朔

初五日 竟夕雨是日始能袜。

初七日 足疾发,不能起。

初十日,鹿明宴以病未到。

十二日 足稍愈。寒甚,小饮,忽右足作热不能立,即卧,竟夕大疼。

十三日 仆人刘顺引一段姓来敷膏药。卧不能起,意绪不佳。

十五日 足疾略轻。

十九日 。请抚台巡捕朱君(黼堂 行五)来诊,略愈。连日归思填臆,肝郁不舒,医云恐成大病。

廿日 足少健,右趾溃处留一孔矣。朱君来诊,送药末。
2009-05-19 17:06 6楼
廿一日 延朱君诊脉,服平肝药,用紫胡,足疾渐愈。

廿二日 感风,延朱君诊脉,云病去其半矣。

廿四日 饭后拟出门,忽右足肿胀,脱靴,水流不止,竟夕疼。

廿五日 外科段姓四日未至,乃招之来,步履甚难,又如前矣。

廿七日 仍延朱君、段姓来诊。

廿九日 请朱君,服药。足稍愈,得段姓敷药之力居多。

三十日 足渐瘥。
2009-05-19 17:06 7楼
十月朔

初二日 作楹帖赠段医。
2009-05-19 17:06 8楼
咸丰十年庚申(1860年)

三月廿八日 源侄发病,午间又发,脉数而不弦,洪而无力,盖本源不足致然。

三月廿九日 源侄略愈,湖北杨君诊云:水不涵木,法当滋阴。

四月十二日 源侄病又发,昨延李敏斋来诊,云水不亏,病在心脾肝三经,宜先降心火,则相火无日而动。今日来诊,定逍遥散方,尚妥。
2009-05-19 17:07 9楼
十月十一日(11.23)黎明侍大人登车,并山行,寒气逼人不可当,至盆底坎,坐土室中,大人忽头痛作热,复行,呕吐数次,头痛益剧,龢徒步随车,不知所为。申刻。到家遂卧,寒战,复呕数次。。

十二日(11.24)大人昨日倦卧,今晨仍头痛呕吐不能饮水,延姜春帆来诊,云外感寒气,病在太阳膀胱,用二陈汤加生姜、灶心土、砂仁。晚饭后服药,虽仍呕而胸中气稍开矣。子刻,进黄米汤,头痛稍止。

十三日(11.26)仍延姜公,大人渐愈,食粥。






渔翁注:“大人”指翁同龢之父。也朝廷高官。即翁心存。翁心存(1791—1862)——“翁氏藏书”始祖,常熟翁氏十四世祖。翁心存,字二铭,号邃庵,常熟人。道光壬午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因病乞休,复起,以大学士衔管工部。赠太保,谥文端。有《知止斋诗集》。翁心存早年家境贫寒,不得已来到当地的一些藏书楼校勘书籍。好学的他却借藏家之书之多,才学渐长,对版本、校勘、鉴赏等都很精通。翁心存后来做到工部尚书、户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同治年间,翁心存入值弘德殿,授读同治帝。他的显赫地位、过人才学,为其藏书提供了很大方便。道光年间,社会动荡,藏书家的传世珍藏多有散出,翁心存乘机出价收之藏之。翁心存有三子,即翁同书(1810—1865)、翁同爵(1814—1877)、翁同龢(1830—1904)。翁心存死后,藏书多传给了长子翁同书。长兄如父,翁同书长幼弟翁同龢20岁,两人关系甚密,情同手足。翁同书死后,将全部藏书传给了翁同龢。翁同龢是翁氏家族中最有社会名望的人。翁同龢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并且是同治帝、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喜好藏书,对先父的藏书更爱不释手,常常信手翻阅、鉴赏。对于购之的称心典籍,翁同龢在日记中多有记载。翻读中华书局出版的《翁同龢日记》,可得不少这样的文字。清末民初,中国有九大藏书家,翁同龢是其中之一。1904年7月4日,翁同龢逝世。从此,“翁氏藏书”几乎销声匿迹,无人知其下落,以致有些著名版本学家发出翁氏藏书“今皆无尺牍片纸矣”的悲叹
2009-05-20 12:37 10楼
有关人物资料采自百度百科。
2009-05-20 12:38 11楼
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年)

三月廿三 (5.2)昨夜大发热,早得汗渐解,延张水南 安徽人 诊脉,据云风寒所致,用表法。

廿五(5.4)风,阴,白日无光,夜风未止。余疾大愈。
十一月十七日(12.18)晴 昨夜忽觉作冷,尻(音靠,脊骨末端,臀部)骨疼极,不能反侧,受寒故也,竟日委顿不能支。
十一月十八日(12.19)竟日偃卧,不能动履。。夜饮鹿角胶酒,甚适。

十一月十九日(12.20)晴,暖,尻痛略愈,能起行矣。
⬅ 柴桂方应版主所提"泄泻"讨论案 老茶馆 科学还是玄学?继承精华还是糟粕的途径和分界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