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科学概念是否灌水太多

2009-05-22 10:39 楼主
当今科学概念是否灌水太多
㈠医学属于第三类无法用等式表达科学

用当代复杂性思维理解,影响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决非只受制于某一线性因果关系的绝对决定作用,必然是众多影响因素多方位、多角度的整体合力所为。此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联系是普遍的,孤立的割裂影响事物众多因素的有机联系,片面强调简单因果决定关系,难免将陷入教条主义之泥潭。医学作为研究的客体--具备万物之性、存在于一定时空却又与进化时空有着密切联系的生命体。这种生命体,不仅具有存在时空的刻痕,而且具有进化时空的烙印;不仅具有生命的统一性,而且具有个体的差异性;不仅具有可以剖而视之的形态结构组织,而且具有不可分解和孤立的生命之核-无法拆零的内涵神气。因此它决不限于孤立的、可以量化的线性对抗因果关系。中科院吴孟超院士等指出:“许多科学家嘲笑讥讽那些无法观察、重复、求证的思想、仪式和过程为迷信或巫术。实际上,即使不同学科和不同科学家,看法亦有不同。比如,可以将各门学科分做如下三个等级或三种类型。第一类,严谨的科学,这就是数学。……第二类,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诸如物理学、化学等等,这些科学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比如温度、湿度、密度、空气状态等,才能列出等式,一旦这些条件变换,等式就不成立。……第三类,无法确定附加条件,亦无法以等式来表达的科学。这类科学中最典型的就是医学,甚至有人不想把它列为科学。而现代科学已经承认医学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学的特色,……。”

㈡中医是倾向归属于第二维度科学
⑴现代科学认识的科学二维度:
闵家胤在研究系统科学时,对以往的学科和现代的一般方法论学科作了分类比较。它认为,古典科学,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地质学和天文学,这是科学的第一维度,它们都有作为研究对象的某种实体;而现代系统科学,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灰色系统论、等级控制理论、系统动力学、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超循环论、突变理论)、混沌理论和大系统理论,这是科学的第二维度,它们的研究对象不是具体实体,而是具有某种属性关系的抽象模型。其用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形象地标示出这两个维度的科学,见下图。[img=553,290]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png[/img]
高德认为,古典科学大都是物质运动的科学,它们研究和认识的是某种物质或某种实体的结构和运动规律;而系统科学大都是秩序运动的科学,它们研究和认识的是某种秩序运动变化过程的规律。(见高德《秩序论--象数学及中医哲学理论实质》)

⑵中国古代象数学理论更趋近和归属于科学的第二维度
而上述有论,中国古代象数学理论,包括《周易》理论和中医理论,本质上都是以阴阳多少划分为构建的一元论阴阳数理秩序演化,都是一种描述事物过程周期秩序变化的抽象模型,实践证明它们都具有相当程度的跨学科性质,无疑应该更趋近和归属于科学的第二维度-系统科学维度。

⑶第二维度科学属性决定了必须同具体自然科学、实践方法(应用科学)相结合
然而,第二维度的跨学科系统科学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古典科学维度),正如科学泰斗钱学森所言:“象数学和中医理论蕴含着许多现代系统论思想”,“从这一点上看,中医理论是前科学(超前科学),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它们“放之四海皆准”,类似于哲学能指导自然科学,是基础科学之基础,只是其更多的偏重于‘形而上’从思维范畴解放生产力。同所有基础自然科学一样,要创造真正实际意义上‘看得见摸得着’的生产力,就必须同具体自然科学、实践方法(应用科学)相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其转化为生产力的科学性质。
古代《医门棒喝》论医本于易说:“夫易者交易、变易、不易之义也,交易变易以表事物之变化,而变化之中,自有不易之理存焉。……然师于易者,各有所宗,儒者宗理,医者宗气,术者宗数,同本一体,而用各异,故立言垂法,迥然不同。必知其用之异,方明其体之同,明体方能达用,不明乎体而谈道,失之远矣。”(《易经》认为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变化,而规律不变(第二科学维度道理)。学习易者,用于不同的学科得到的方法迥异。必须通过与具体学科和实践方法相结合了解异,方能明白此同(第二科学维度道理)而致用,不明白此道理而谈道,离开易之本意远矣。)
反之倘若离开了同具体自然科学、实践方法相结合,那么哲学成了宗教,象数学成了算命理论,就连系统论也只能成为束之高阁的教条!

㈢科学学科三个层面与中医理论三级概念范畴

科学学科的三个层面
何以如此,原来任何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学科(古典科学维度)都可以大致分为【理】【法】【技】三个层面,【理】是道理、原理、规律、乃至定律、公式等,包括对其有指导意义的一部分哲学、人文、社会和跨学科科学内容。【法】是方法、方式,运用理和技(术)构成进入和解决问题的系统控制模型。【技】又称为‘术’,是具体的实践操作技巧和技术。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构建系统控制模型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常常系统控制模型(法)的建立是标志其第二科学维度-系统跨学科科学思想(方法论科学),真正开始发挥解放生产力之科学性质。
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打比方,从二进制到现代电子、声、光、信息技术乃至编写系统软件之工具,属‘理’;系统操作软件(微软winduos和其它工作软件构成系统操作界面)属‘法’;具体操作技巧、各种修理技术属‘术’。稍能了解一些计算机发展史的都明白,计算机技术真正开始创造巨大社会效应是系统操作软件构成系统操作平台界面(系统控制模型)‘法’的建立,标志着计算机技术开始进入社会各个领域,直接提升社会生产力的时代到来。
然而,几乎所有的‘法’都是‘理’和‘术’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累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产物。缺乏‘术’的铺垫‘理’空无一用(中医有言:“熟读王叔和,不如游方郎中。”);没有‘理’的指导而求‘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可能有系统控制模型‘法’的发展(“千方易得,一效难求。”“不知易不足以为工(医)。”)。


⑵传统中医理论概念的一个三级分类
《庄子》有言:“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意思说,大系统总体性质规律的知识是广博、深远、综合、系统的,子系统局部性质规律的知识是细微、精致、分析、具体的;大系统总体性质规律的描述表达是概括抽象的,子系统局部性质规律的描述表达是复杂繁琐的。)两者不可偏废。有些类似于今天人们常说的“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对应于中国科学院中医研究院傅景华老师对传统中医理论概念的一个三级分类。
(列表说明):
[td=1,1,113]一级概念范畴
【明理】
[td=1,1,137]道(太极元气阴阳合而为道)气(精气神)、数、序、势、象等
[td=1,1,99]基础理论概念
(一元论阴阳数理秩序演化)
[td=1,1,114]系统信息控制、跨学科科学思想
[td=1,1,103]因不易理解而易被抛弃
[td=1,1,113]二级概念范畴
定法】
[td=1,1,137]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
[td=1,1,99]应用理论概念
(辨证施治方法)
[td=1,1,114]系统信息控制模型分类
[td=1,1,103]因机械对应而易被曲解
[td=1,1,113]三级概念范畴
合于术数】
[td=1,1,137]摄生、诊道、治道、方剂、本草、针灸等
[td=1,1,99]治法理论概念
(中医技法方药)
[td=1,1,114]系统信息控制、具体方法和手段
[td=1,1,103]因功利主义而易被异化
由此可知,中医理论应该是一个【明理】【定法】【合于术数】、理法方药技并存的广义范畴,并非仅是通常习惯所指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狭义二级概念范畴。把习惯上的中医基础理论(诸二级概念)混同于中医理论是当今中(西)医界普遍存在的一种常见病。

⑶辨证施治方法是理和术相结合积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中医理论中诸多辨证施治方法,如经络辨证、六经辨证、五行藏象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都是中医之理(一元论阴阳数理秩序演化)和术(中医技法方药)相结合积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一种相对范畴内的简单系统控制模型(操作平台界面),它们是标志着中医理论成熟和发展程度的核心构建。故人们每每谈起中医和中医理论,几乎无一例外的将‘整体系统’‘辨证施治’并立为中医两大法宝。其实‘整体系统’是灵魂,‘辨证施治’方法才是核心构建。

《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言:“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于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非夫子孰能言至道欤!”(能够解释天下事物变化规律的道理,必须经得起人们实践检验;能够真正明白古人昨天的道理,必然是经过今天的社会实践;能够搞清看不见摸不着的‘气理’关系,必须通过与自然科学、生产实践相结合;能够建立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控制模型(应变),相当于把握了天地造化;能够了解把握事物变化发展趋势、结果的控制模型,如同知道了神(上帝)的旨意,不是具有很大学问的社会实践者(夫子),谁又敢说已经明白了这至高无上的‘气理’之道呢?)

⑷中医成才之路就是明理求术构建自己独特的辨证施治方法
同理,今天医界公认的中医成才之路“发皇古义、博采众方、融会新知、独辟蹊径。”这个历代医家发展中医之共识,同样在提示和要求后学中医之辈:要做一个好医生,必须通过发皇古义(学‘理’明理),博采众方(与大量医‘术’相结合),融会新知(与时俱进、师古而不泥古),独辟蹊径(建立自己独特的系统控制模型-辨证施治方法),而发展中医。因为只有新的系统控制模型、新的辨证施治方法的建立,中医核心构建(法)的与时俱进,才是中医理论(理)和中医实践(术)相结合,真正展开其第二科学维度(系统控制方法)翅膀,孕育着新的生产力、创造新的社会效应时代到来的标志。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9-05-22 10:40 2楼
㈣中医理论与复杂性思维、混沌理论相似等价性

⑴归纳法是古今中外科学的共同足迹
古今中外多少思想家、哲学家概言:“无论是无垠的文学空间,还是严谨的数学国度,不管是包含内涵广阔的社会学,还是细致入微的细胞学,古今中外所有的科学领域里都有归纳法留下的足迹。归纳法建立在推理和经验基础上的科学方法,它在像手术刀一样切掉了人们头脑中狭隘偏见、根深蒂固理论的同时,为人们构建的事物变化发展系统过程周期模型,常常比使用最锋利的讽喻和苦苦寻求不可测因果关系更加卓有成效。”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类论》用“阴阳之类,经脉之道”,以类述其理;《黄帝内经·素问·示从容论》用“循法守度,援物比类”,以类述其法;《黄帝内经·素问·疏五过论》用“比类奇恒,从容知之”以类述其诊;《黄帝内经·素问·徵四失论》用“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以类述其治。通过同气相求、同数相应、同象相类、同类相感、取象比类方法,条分缕析地认识这纷繁复杂的混沌世界相互关系和作用过程周期乃是中医象数文化的根本方法。

⑵中医理论和复杂性思维、系统混沌理论差异在于表达方式不同
伟大科学家的哲言:“无论是出自外国人之口,还是出自中国人之口;无论是写在书本上的古代经典,还是用公式、电子文件阐述的当代新知,真理的意义不会变,本质都是相同的。只要对这些论述加以分析,就会发现其中都包含着相同的真理,唯一的差异仅是表达方式的不同而已。”

中医从来就是把生命看成一个自组演化的不可测开放系统,把疾病看成系统演化过程中生理病理的信息反映。‘症---信息’;‘证---信息集合’(靴带网格参数);‘辨证施治---把不可测的演化过程归纳为网络坐标参数对整体系统进行稳态调节’。其本质是现代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量子力学几率思想、网格效应的立体体现。诸多辨证方法本质上是对人这个开放流动的主体、升降出入的信息反映进行系统过程周期变化坐标调控的控制模型,与现代前沿科学---复杂性思维、系统混沌等理论有着无穷相似等价性效应。所不同者,中医理论是用古老的‘阴阳多少划分’构建加以表现而已。

⑶中医理论、临床实践的思维方法与现代系统论、混沌思想的相似等价性
试列表比较说明之:

[td=1,1,284]现代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混沌思想:
[td=1,1,284]古代中医理论(东方哲学思想):
[td=1,1,284]
系统:认为人是“主体开放自组演化调节的整体动力系统。”
[td=1,1,284]人是一个小宇宙,所谓‘一人一宇宙’‘一物一太极’。
[td=1,1,284]控制:以人的神经、内分泌……反馈调节为
控制论始点,进行自组演化、稳态适应性目标调节。核心在于谋求整体系统动态和谐。

[td=1,1,284]《道德经》言:“普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反之“离一失中,则不和不通,天地不通,则贻害无穷。”《黄帝内经》:“拨度奇恒,道归于一”(调正系统网络的宗旨,在于整体系统和谐)“循生生之具,谋天人合德。”“天人合一”(用各种各样方法,达到多层次的系统生态和谐)是中医治病的最高宗旨。
[td=1,1,284]信息:与热力学‘熵’等价,类似于量子力
学海森堡测不准定律‘随机变量概率、网格效应’。
[td=1,1,284]阴阳、寒热、虚实、表里等是开放流通主体升降出入的信息反映、调控坐标。
[td=1,1,284]开放:“生命的本质是开放系统。”是以有机
生命为观察对象,研究主体开放的自组织系统。
[td=1,1,284]“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
[td=1,1,284]形: 系统整体的边界屏障功能。
[td=1,1,284]“形者生之舍”“和为贵”“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td=1,1,284]气: 主体开放流通自组演化功能。
[td=1,1,284]“气者生之充”“通则顺”“气止则化绝”。
[td=1,1,284]神: 对流通自组演化的稳态调节。
[td=1,1,284]“神者生之制”“稳乃健”“神去则机息”。
[td=1,1,284]认识:1、运用控制论‘黑箱方法’推断事物
内部结构及其运动规律。
2、通过‘证’信息的输入输出研究状
态变量全体的运动规律。
3、建立系统过程周期变化坐标系,把握疾病进退、顺逆。
[td=1,1,284]“察其外而知其内”(观其脉证而知犯何逆,
视其外因而知其内藏,视其外应因发以知受。)
“察阴阳之宜,辩万物之利。”
知丑知善,知病知不病,知进退,知顺逆。
[td=1,1,284]目的::1、用现代反应动力学说,宏观调控、反馈调节---达到共存共荣之中庸状态。
2、强调主体自组演化调节指向整体稳态,使流通自组演化目标主体性适应。
[td=1,1,284]“形神合一,形气合一,形与神俱。”“以道御器,以神御形,以形上而御形下。”“上工守神,粗工守形。”“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阴阳自和,病必自和。阴平阳秘,病安从来?”
[td=1,1,284]途径:从多层次(人与环境、人与疾病、人自身内外因…)出入信息‘证’的‘天人之际’,识别把握健康或疾病‘健病之通变’,用非我的各种方法‘生生之具’调动转化体质环境,谋求达到多层次生态和谐的‘天人合一’。
[td=1,1,284]
“究天人之际,
通健病之变,
循生生之具,
谋天人合德。”
[td=1,1,284]特点:1、强调作用于人的整体边界,利用界面立体全息效应,对主体适应性进行间接演化型动员调节。
[td=1,1,284]《灵枢》“能辩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病虚实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经络者,所以处百病,决生死,调虚实,不可不通。”
“六经调者,谓之不病。”
[td=1,1,284] 2、强调系统整体的联系性、有机性、功能性、有序性原理,类似于现代关系实在论。事物的相关性和相关性所表现的相对功能状态比结构实体更重要。(重状态关系,轻结构实体)。



(中医阴阳五行生克乘侮的脏腑
学说是其典型的关系状态,并
非今人理解的脏腑结构实体。)
[td=1,1,284]《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言:“心者君主之官(皇帝),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宰相、总理),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武装部、军机处),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司法部),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卫戍区、外交部、),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财政部),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交通部),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资源部/税务部)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工程部),技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利部),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地方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凡此十二官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td=1,1,284] 3、不主张长驱直入地对抗和补充;不把机能亢进的抗病反应一律当成压制对象,结果往往压而不服、纠而不正。
[td=1,1,284]“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衰其大半即止。”
“治其旺气,是以反也。”

[td=1,1,284] 4、不追求药物的特异性选择作用和直 接对抗补充作用;强调因势利导致效,即对人体自组演化调节功能的贡献度、生态共演的纠正度。
[td=1,1,284]强调“无代化,无违时。”“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人参非气,熟地非阴。”体外实验无效者,并不一定无效。“平则为正,亢则为邪。通则为正,郁则为邪。和则为正,不和为邪。”
[td=1,1,284] 5、不仅考虑病之本位及其传变,更考虑个体体质导致地潜在不同病变倾向性及其个体体质的千差万别导致病情发展的复杂多样。

(蕴含着现代量子力学主体客体变
化参照系思想)


[td=1,1,284]《伤寒论》“伤寒一曰太阳,二曰阳明,三曰少阳,四曰太阴,五曰少阴,六曰厥阴。”《温病经纬》“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为传;又有‘合病’‘并病’‘逆传’…为变。
《伤寒广要》“凡人禀气各有盛衰,宿疾各有寒热,……假令患有寒者,多变阳虚阴盛之候;素有热者,多变阳盛或阴虚之疾。”
《瘟疫论》“凡病疫邪,始则昼夜发热,头痛身痛,……乃众人之常也,言其变各有不同,或呕、或吐、或咽喉干、或痰涎涌、或……种种不同,因其气血虚实不同、脏腑禀赋之差异,……考其证候各有不同,至论受邪则一也。”
《医宗金鑑》“人感邪气虽一,因其形脏不同,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故多端不名也。”
[td=1,1,284] 6、考虑多层次众多参数的自组演化、开放系统的和谐调整,不囿于人体本身,而将人置于社会自然环境(空间、时间变化参数)中加以考察研究,从人和事物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中加以分析把握。类似于现代医学追求的“生理——心理——社会——自然”大融合的宇宙医
学。强调因人、因地、因时…而异。
[td=1,1,284]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夫七情六淫(五运六气)之感有殊,而受感之人各殊。或身体有强弱,质性有阴阳,生长有南北,性情有刚柔,筋骨有坚脆,肢体有劳逸,年龄有老少,奉养有膏粱藜藿之殊,心情有忧劳和喜乐之别,更有天时寒热之不同,受病有深浅之各异,一概施治则病虽中而于人之体质迥乎相反,则厉害亦相反矣。”
[td=1,1,284] 7、‘证’不仅是致病因子作用人体后,
机体对致病因子刺激的反应和结合体质同化后的病理表现;同时又是与内在体质结合后,疾病过程周期变化不同阶段的具体反映;重在通过建立辨证施治坐标控制模型,‘临
病察机’‘临证察机’由果推因把握导致疾病关键因素之纲目、性质病位、程度、进退、预后…而辨证施治。
[td=1,1,284]《黄帝内经》“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夫欲理病,先察其源,候其病机。”故“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伏其所主,先其所因。”此“要旨中之要旨”(汪石三《读素问钞》)“吃紧纲领”(张介宾)。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察病机之要理,施品味之性用,然后明病之本焉。故治病不求其本,无以去藏之大患。”
《医旨绪余·不执方说》“立法处方,不过酌病机之详略,审经络之虚实,察药性之宜悖,明气味之走守,和色脉之和行,调燮阴阳,参相造化,以一理贯之。理融则识真,识真则机顺,自然应变不胶。”

……总之,中医理论、中医临床实践的思维方法与现代系统论、混沌思想具有相似性,所应用的许多方法也与现代模糊逻辑方法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中医四诊所搜集的资料实际上大多都是模糊信息,而缺乏严格定量的模糊信息,却常常更能够反映系统混沌之本质。通过中医辨证方法(反映不同过程周期坐标系)将模糊信息集合为‘证’,进行辨证施治。其思维方式实际上是采取以不同的模糊信息(症),在不同的模糊集合中(证),用不同的隶属度(系统辨证方法),按一定规律进行模糊治疗(辨证施治)。与现代用模糊数学、模糊语言、模糊逻辑、模糊控制解决系统混沌问题,具有惊人的相似等价性效应。

㈤重新评估当今科学尺子又有多少可信度?
几乎所有的争论终必涉及中医是否科学这个老问题,还不如干脆先把评定是否科学的这把“尺子”曝一曝,重新评估当今科学“尺子”又有多少可信度?

⑴科学的本意是客观规律的反映

本来科学评定是一个既明确又简单的过程,即:把实践中的发现加以理性归纳、总结,形成一种假说、规律、乃至公式,再放到实践中去检验,检验的结果与之相符,即是科学,一种反映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如牛顿通过树上苹果掉往地上发现了引力,通过假设推导出万有引力公式,再回到自然界中验证,相符即可。不必找到引力究竟是什么物质(也找不到),也不必用某某权威的论述来加以印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种理论只要被证明它与实践中的事实相符,哪怕只反映了部分客观规律,就应当承认它的科学性。以此来衡量中医理论,中医理论的科学性也就再明白不过了:对老百姓千百年来的医疗实践发现,用中华文化的精髓加以提炼、概括、总结成理论,再返回实践中,经过千百年、千百万人的身体力行加以验证,证明是可行的理论,这还不是科学理论是什么?

⑵科学现今已演变为判定系统
现行意义上的科学不知从何时起,事实上已从单一的知识体系演变成一种判定体系,(现代汉语词典:科可以解释为判定,如科以罚金、科处徒刑)科学评定更多的是专家审核、权威机构认定,把对客观事物规律的客观反映逐渐演变成权威机构的主观判定。实践不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多的是取决于原有的主观知识内容(科学假说、原理、定理、公式等等)乃至评定权威的主观态度。评定科学的“尺子”已从客观向主观转移,貌似更科学,实际上往往是离真理反而远了,因为几乎所有的主观判定尺子(科学知识)都只能是一定坐标系的真理而已,永远伴随着其不可克服的相对性和片面性,也永远找不到一把放之四海皆准的尺子,如果有又何必再发现真理呢?如果再加上人为的主观偏见和利益偏向,那么这把判定尺子的权威性再也不是那么神圣了,受到信任危机的挑战自然顺理成章了。

市场经济让科学正在蜕变为市场准入证
经济社会市场经济的渗透,使当今科学概念又从判定体系进一步蜕化为市场准入的代名词、贴牌商标。除少数科学家以外,在人们的生活中,科学已成为人们道德、良心的替代,市场合格产品的必须标签,进入科学的法眼即意味着领取了进入市场的准入证,它是有利可图的前提条件。若被判定不科学,那就等于被罚出场外,与利益无缘。为了利益,有多少利益集团会伸缩手中的科学尺子,把不科学打扮成科学,把科学打入冷宫、排挤在门外,这已经见多不怪了。科学这把尺子正在蜕变为特权手中的市场准入证。其实大多数中医也都明白:表面上是中医是否科学的争论,其背后的实质是中医市场准入权的争夺,市场利益划分的争夺。看明白了又何必为了这科学的虚名分如此较劲,本文还它一个“超科学”岂非更爽!

⑷科学的活力就在于对自己的不断审视和质问。
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卡尔·萨根在其最有影响力的《魔鬼出没的世界》一书中言:“有人说,科学是社会人群的活动,免不了带上一切人类集团活动的烙印-冲突、劝说、妥协,当然还有那些不光荣的举动-欺骗、压制、以及冲动之下的鲁莽之举,于是将这种活动和一切人类活动等同起来,如认为‘科学就是科学家共同体的话语建构和政治建构的过程’因此应该有一个相对统一模式、划一标准。这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谁又敢说有一种‘普遍适用的模式’可以笼罩一切人类活动?不!科学不是这样的!科学来源于对未知世界和人自身的探究,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代表着人类的独立思考和行动,科学的道路汇集了我们有史以来全部的思维方法和行动方式,科学又与我们一切思维活动并无二致,它的活力就在于对自己的不断审视和质问。”

⑸科学发展正向着自发的自组织世界观点为中心的宏观统一相结合
一部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科学的发展永远应该是宏观引领微观,微观又向宏观回归前进,只有兼顾科学的两极,善于用宏观综合思维解决微观分析道路上的扑朔迷离,才是科学发展健康之道路。回顾科学史,当年牛顿近乎完美的经典力学受到了两个幽灵的挑战,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从宏观上为其找到了出路;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在微观意义上的相悖,大爆炸理论(霍金《时间简史》)让它们在宏观上得到了统一;米丘林嫁接术与孟德尔·摩根遗传学的相左,达尔文的适者生存与遗传基因决定论相背,被现代自组织理论--协同论、突变论、超循环论…从宏观上加以整合。生物科学朝着从定性到定量,从实验到理性,从描述到模拟,从分析到综合,正在逐渐被整合,正向着新的综合、向着自然主义前进,向着自发的自组织世界观点为中心的宏观统一相结合。相反,倘若忘记了“科学代表着人类的独立思考和行动,……它的活力就在于对自己的不断审视和质问。”忘记了“从古到今,人类最强大的科学武器就是思维本身。思维不仅永远走在科学研究前面,而且必定是科学研究之归宿。”片面执着地追求微观物质层面起决定作用的新发现,那么,负质量、磁单极实际上的找不到;大爆炸理论遇到了大爆炸以前以外是什么的质疑;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人类基因编码工程,也只弄清了不到10%的人类疾病根源;还原分析前进路上永远是伴随着一个问题的解决,更多的新问题拦在路上,新的生物蛋白质结构调控DNA理论无疑使本以为是终极原因的基因研究又走进了新的扑朔迷离。

许靖华一个曾经分别获得两个地质学界的最高荣誉:乌拉斯坦勋章和彭罗斯地质奖,前者又被称为“地质学界的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他以“彗星撞击地球理论”“达尔文在地质学中的三大错误”挑战传统,引起了巨大反响,结果论战的结果证明了其观点的正确。被誉为世界地质学界的“华埠第一人”。其自我剖析,“中国给了我最大的影响,是使我不致物质化;而欧美则教会了我说真话,以乐观的远见面对问题。”与之相比较,我们研究科学的科学家们又有什么感想呢?

⬅ 也谈“不知易不足以为太医” 老茶馆 十年前的读书笔记,及现在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