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大接经”

2011-08-07 11:49 楼主
“大接经”疗法,始于我国古代金元时期,是治疗中风偏瘫的非常有效地方法,但由于记载较少,因此能使用此法者甚少。
所谓“大接经”是指大周天,“接”是指接通经脉,即将大周天的经脉全部接通,以沟通十二经脉的气血,使大经脉的阴阳气血得以正常交接,从而从根本上解除中风病人脑部疾患的病根。大接经,为配穴法之一。见《卫生宝鉴》。是专治中风偏枯的一种特殊配穴法。有“从阳引阴”、“从阴引阳”二法,皆取十二经井穴。从阳引阴法,从足太阳井穴至阴开始,依次取足少阴涌泉、手厥阴中冲、手少阳关冲、足少阳窍明、足厥阴大敦、手太阴少商、手阳明商阳、足阳明厉兑、足太阴隐白、手少阴少冲、手太阳少泽,刺完十二经。从阴引阳法,从手太阴井穴少商开始,依次取手阳明商阳穴、足阳明厉兑、足太阴隐白、手少阴少冲、手太阳少泽、足太阳至阴、足少阴涌泉、手厥阴中冲、手少阳关冲、足少阳窍阴、足厥阴大敦,刺完十二经。
近十年来,每当遇到针刺不效或效果不好的患者,即用大接经方法,针刺一组(共4次),再按原法针刺,无不显效良。
有朋友,感觉有些笼统,希望就取穴、针法、适应症、注意事项等等方面给些意见。
我以前和朋友们一起学习了大接经,也做了一些病例,今天和董俊佐医师一起出诊,又见识了他的大接经。
大接经之理,可追溯于《灵枢.终始》:“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
“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与五脏。”
首载于《卫生宝鉴。卷七》,是专治中风偏枯的一种特殊配穴法。
有“从阳引阴”、“从阴引阳”二法,皆取十二经井穴。均按照12经络流注之顺序进针。
(一)从阳引阴法,适用于有热证者。(或一言蔽之,用于阳证者)
从足太阳井穴至阴开始,依次取足少阴涌泉、手厥阴中冲、手少阳关冲、足少阳窍明、足厥阴大敦、手太阴少商、手阳明商阳、足阳明厉兑、足太阴隐白、手少阴少冲、手太阳少泽,刺完十二经。
(二)从阴引阳法,适用于有寒证者或者热证不显者。(或一言蔽之,用于阴证者。)
从手太阴井穴少商开始,依次取手阳明商阳穴、足阳明厉兑、足太阴隐白、手少阴少冲、手太阳少泽、足太阳至阴、足少阴涌泉、手厥阴中冲、手少阳关冲、足少阳窍阴、足厥阴大敦,刺完十二经。

二、具体操作以及适应症、禁忌症

(一)操作

1、男左女右取穴。

以从阳引阴举例,即男同志先取足太阳膀胱经的井穴左至阴,再扎右至阴,再取下一条经络足少阴肾经的井穴左涌泉,再取右涌泉,以此类推。

2、针具选择

选取0.25~0.35*25mm毫针为宜。

3、操作方法

直刺0.1~0.2寸,行捻转手法约数秒或者四肢有抽动感即可出针,一支毫针即可做完24个穴位的针刺。

(二)适应症
中风偏枯或智障,痴呆、郁证、不寐、癫痫等等慢性病久治不愈者。

(三)禁忌症:同普通针灸禁忌症。

因此法刺激量大,高血压者太紧张者太恐惧疼痛者慎之。

三、临床发挥

(一)怕疼痛者,或者阴证者,可以改针为点灸。
点灸顺序 同 从阴引阳。从手太阴肺经之少商开始。珠火为佳,不用明火。

(二)原穴接经法

适用于井穴接经后之虚证者。

做法:从阴引阳;取穴:手太阴肺经太渊→手阳明大肠经合谷→足阳明胃经冲阳→太白→神门→腕骨→京骨→太溪→大棱→阳池→丘墟→太冲。

(三)络穴接经法

适用于井穴接经后之实证者。

做法:从阳引阴;取穴:胱飞扬,肾大钟,心包内关,三焦外关,胆络光明,肝蠡沟,肺列缺,大肠偏历,胃丰隆,脾公孙,心通里,小肠支正。

(四)首尾接经法

适用于伴痛证或者感觉障碍久治不愈者。
做法:

1、从阳引阴 ,适用于阳证。

从足太阳膀胱经 睛明、至阴开始,到足少阴肾经涌泉、俞府,到手厥阴心包经天池、中冲,手少阳三焦经关冲、丝竹空,足少阳胆经.以此类推到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听宫结束。

2、从阴引阳,适用于阴证。

从手太阴肺经中府、少商开始,后面以此类推(略)。

(五)原络接经法

均按照 从阴引阳 之序。

1、新病,先络后原穴。

肺经络穴列缺→大肠经原穴合谷→胃经络穴丰隆→脾经原穴太白,(后面以此类推,略)

2、久病,先原后络穴。

肺经原穴太渊→大肠经络穴偏历→胃经原穴冲阳→脾经络穴公孙,(后面以此类推,略)

附:彭静山老 的 大接经针刺方法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络分布周身各处,上悬贯于脑,内联于脏腑,畅气血往来,各经保持相对的平衡,自然无病。经络不平衡,人就会生病,经过针灸多次而不效的疾病,可用大接经的针刺方法。

具体做法是,只用一根 l 寸长的 28 号针,每次只针一侧,针刺十二经的原穴和络穴,依照经络循行的顺序各穴只刺一下而不留针。每次只针一侧,下次针另一侧。共针4次,久病则由原穴到络穴,新病则由络穴到原穴。
(一)由原穴到络穴

肺原太渊——大肠络偏历——胃原冲阳——脾络公孙——心原神门——小肠络支正——膀胱原京骨——肾络大钟——心包络大陵——三焦络外关——胆原丘墟——肝络蠡沟。
(二)由络穴到原穴

肺络列缺——大肠原合谷——胃络丰隆——脾原太白——心络通里——小肠原腕骨——膀胱络飞扬——肾原太溪——心包络内关——三焦原阳池——胆络光明——肝原太冲。

病例举要:

刘 X 男 40 岁 某设计院会计师

主诉:近 3 个月来,四肢倦怠,饮食减少,睡眠不安,周身无力,大便秘,小便涩少,经治不愈,而且日渐加重。近来并出现早泄、遗精。

诊见:面色萎黄,精神不振,舌润无苔,神情寞落,六脉沉细,右关左尺,尤为明显。

辨证:四肢倦怠,饮食减少,脾胃两虚。睡眠不安,尿涩早泄,病原肝肾俱亏。宜用针刺补法。取神门以治心,太溪以补肾,是三里健胃,三阴交助脾。久治不效,脉更无神。改用大接经由原到络,由络到原各2 次。逐渐好转,再针前述各穴5 次,面色红润,精神旺盛,饮食增加,二便通畅,遗精、早泄消失,睡眠香甜,神完气足,而病痊愈。

四、应用探讨

(一)进针角度
多数人在做的时候是按照以上的说法,直刺。但我们在观察中发现,顺经方向刺,也不错。

(二)手法要求

得气为度,不留针。得气可以是病人的感觉,也可以凭医生的手感。

(三)甚虚者,可先定中宫,再行大接经术。

此法为董俊佐医师所提供,定中宫三针:中脘、足三里。

(四)术后可能有蚁咬感或者热感,为正常,不手抓。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濒湖脉学》原本:(古人浅析) 老茶馆 脉学心悟:沉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