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牡蛎散

2011-08-18 18:06 楼主
牡蛎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黄芪去苗土麻黄根洗牡蛎米泔浸,刷去土,火烧通赤,各一两(各30g)
[用法]上三味为粗散。每服三钱(9g),水一盏半,小麦百余粒(30g),同煎至八分,去渣热服,日二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为粗散,每服9g,加小麦30g,水煎温服;亦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加小麦30g,水煎温服)。
[功用]敛阴止汗,益气固表。
[主治]体虚自汗、盗汗证。常自汗出,夜卧更甚,心悸惊惕,短气烦倦,舌淡红,脉细弱。
[方解]本方证多由气虚卫外不固,阴伤心阳不潜,日久心气亦耗所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卫气不固,则表虚而阴液外泄,故常自汗出;夜属阴,睡时卫阳入里,肌表不固,加之汗出过多,心阴不足而阳不潜藏,故汗出夜卧更甚;汗出过多,不但心阴受损,亦使心气耗伤,故心悸惊惕、短气烦倦。治宜敛阴止汗,益气固表。方中煅牡蛎咸涩微寒,敛阴潜阳,固涩止汗,为君药。生黄芪味甘微温,益气实卫,固表止汗,为臣药。君臣相配,是为益气固表、敛阴潜阳的常用组合。麻黄根甘平,功专收敛止汗,为佐药。小麦甘凉,专入心经,养气阴,退虚热,为佐使药。合而成方,补敛并用,兼潜心阳,共奏益气固表,敛阴止汗之功,可使气阴得复,汗出自止。
本方与玉屏风散均可用治卫气虚弱,腠理不固之自汗。但本方补敛并用而以固涩为主,为收敛止汗的代表方,善治体虚卫外不固,又复心阳不潜之自汗盗汗。玉屏风散则以补气为主,以补为固,属于补益剂,且黄芪、防风相配,补中寓散,故宜于表虚自汗或虚人易感风邪者。
《医方集解》牡蛎散方将小麦改为浮小麦,则止汗之力更强,但养心之功稍逊。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体虚卫外不固,又复心阳不潜所致自汗、盗汗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汗出,心悸,短气,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气虚明显者,可加人参、白术以益气;偏于阴虚者,可加生地、白芍以养阴。自汗应重用黄芪以固表,盗汗可再加豆衣、糯稻根以止汗,疗效更佳。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病后、手术后或产后身体虚弱、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以及肺结核等所致自汗、盗汗属体虚卫外不固,又复心阳不潜者。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8:“治诸虚不足,及新病暴虚,津液不固,体常自汗,夜卧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忪惊惕,短气烦倦。”
2.方论选录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4:“夫自汗、盗汗两端,昔人皆谓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而立论。然汗为心液,心主血,故在内则为血、在外则为汗,不过自汗、盗汗虽有阳虚、阴虚之分,而所以致汗者,无不皆由郁蒸之火逼之使然。故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天地亦必郁蒸而后有雨。但火有在阴在阳之分,属虚属实之异,然二证虽有阴阳,其为卫虚不固则一也。此方用黄芪固卫益气,以麻黄根领之达表而止汗。牡蛎咸寒,潜其虚阳,敛其津液;麦为心谷,其麸则凉,用以入心,退其虚热耳。此治卫阳不固,心有虚热之自汗者也。”
[临床报道]
张氏用本方加党参、瘪桃干、五味子、甘草为主方,治疗自汗、盗汗46例。共治愈41例,好转5例。痊愈病例中,服药3-6剂者29例,7—9剂者12例,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张必生.自拟敛汗固表汤治疗自汗盗汗46例。广西中医药 1985;8(6):16]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8-20 17:57 2楼
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煅牡蛎30克、生黄芪30克、麻黄根30克,以上3药共为粗末,每次用10克,用水一杯半,小麦百余粒,同煎至八分杯,去渣,热服。一日可服2次,不拘时候。

现在多改为汤剂煎服,其参考用量如下:生黄芪12克,煅牡蛎15克,麻黄根12克,浮小麦30~40克,水煎服。

本方为固表止汗之剂,为临床常用方。主治身体虚弱,卫外之气不足,表虚不固,体常出汗。汗为心之液,心阳不足,不能敛阴,阴不内守,心液外泄,亦致汗出。故症见自汗,夜卧尤甚,久而不止,心悸惊惕,烦倦短气,脉象虚或细弱。

方中以煅牡蛎敛阴潜阳,固涩止汗,兼除虚烦而安神为主药;以黄芪益卫气而固表为辅药;以麻黄根收汗涩固为佐,合黄芪共走肌表而固卫;小麦为心之谷,养心气而敛心阴,故能止汗为使药。诸药相合,共奏敛阴潜阳,养心安神,敛涩止汗之功。

本方虽以治自汗(阳虚者居多)为主,但对盗汗(阴虚者居多)也有功效。因为小麦可益心阴,牡蛎可敛阴安心神而止盗汗。我在临床上遇有盗汗者,常在此方中加生地15克、山芋肉9克、五味子6克、麦冬6克,可明显提高其疗效。由此可见,中药方剂,绝大多数需要随证加减,才能中的。只有极少数患者的证候与原方主治极为相合,才使用原方。

大家知道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也是治疗自汗的常用方,但玉屏风散适用于气虚自汗,本方则自汗、盗汗都能用,且具有敛涩收固作用,玉屏风散则无涩固作用。

我用本方治自汗时,也有时加用五味子6克、珍珠母30克(先煎)、生龙骨20克(先煎)、党参10~12克,临床疗效可较前提高。


摘自《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著)
2011-09-19 23:13 3楼
名称: 牡蛎散别名:牡蛎散
组成: 左顾牡蛎10分,石膏5分。
出处: 方出《肘后》卷二,名见《圣济总录》卷七十。
主治: 大病愈后,小劳便大衄,口耳鼻俱出血。
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1日3-4次,酒调下;亦可蜜丸,如梧桐子大,服之。
制备方法: 上为末。
附注: 本方改为丸剂,名“石膏牡蛎丸”(见《杂病源流犀烛》)。
2011-09-19 23:14 4楼
名称: 牡蛎散别名:牡蛎散
组成: 牡蛎1两半(烧为粉),知母1两半,犀角屑1两,前胡1两(去芦头),柴胡1两(去苗),甘草半两(炙微赤,锉),虎头骨1两半(涂酥炙令黄),鳖甲2两(涂酥炙令黄,去裙襕)。
出处: 《圣惠》卷三十一。
主治: 热劳百节烦疼,渐渐羸瘦,不能饮食,日晚或恶寒,兼盗汗。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散。
2011-09-19 23:15 5楼
名称: 牡蛎散别名:牡蛎散
组成: 牡蛎(烧为粉)1两,芎?1两,熟干地黄1两,白茯苓1两,龙骨1两,续断半两,当归(锉,微炒)半两,艾叶(微炒)半两,人参(去芦头)半两,五味子半两,地榆半两,甘草1分(炙微赤,锉)。
出处: 《圣惠》卷八十。
主治: 产后恶露不绝,心闷短气,四肢乏力,不能饮食,头目昏重。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入生姜半分,大枣2个,煎至6分,去滓,每于食前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附注: 牡蛎汤(《圣济总录》卷一五一)。
2011-09-19 23:15 6楼
名称: 牡蛎散别名:牡蛎散
组成: 牡蛎2分熬,石膏1分。
出处: 《外台》卷二十九引《古今录验》。 功效:止痛。
主治: 金疮。
用法用量: 以粉末敷疮上。
制备方法: 上为末。
2011-09-19 23:15 7楼
名称: 牡蛎散别名:牡蛎散
组成: 白羊肺1具(切片),牡蛎2两(烧为粉),胡燕窠中草(烧灰)1两。
出处: 方出《圣惠》卷五十三,名见《普济方》卷一七六。 功效:润肺。
主治: 消渴。
用法用量: 每服2钱,食后以新汲水调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附注: 方中白羊肺,《普济方》作“白羊肝”。
2011-09-19 23:16 8楼
名称: 牡蛎散别名:牡蛎散
组成: 左顾牡蛎(米泔浸洗,煅透)1两,麻黄根1两,黄耆(蜜炙)1两,白术半两,甘草(炙)1分。
出处: 《直指》卷九。
主治: 诸虚体常自汗,惊惕不宁。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小麦100余粒同煎服。
制备方法: 上锉。
2011-09-19 23:16 9楼
名称: 牡蛎散别名:牡蛎散
组成: 牡蛎(煅)、小麦面(炒黄)。
出处: 《仙拈集》卷二。
主治: 诸汗。
用法用量: 猪胆汁调服。
制备方法: 研末。
2011-09-19 23:17 10楼
名称: 牡蛎散别名:牡蛎散
组成: 牡蛎1两(烧为粉),龙骨1两,乌梅肉半两,白头翁半两,女萎半两,黄连半两(去须,微炒),当归半两(锉碎,微炒),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出处: 《圣惠》卷五十九。
主治: 白脓痢,昼夜无数。
用法用量: 每服2钱,食前以粥饮调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2011-09-19 23:17 11楼
名称: 牡蛎散别名:牡蛎散
组成: 牡蛎(熬)3分,常山(锉)3分,陈橘皮(汤浸去白,焙)3分,桂(去粗皮)3分。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三十七。
主治: 疟痢。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温酒调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 J 健脾丸 老茶馆 Z 真人养脏汤(纯阳真人养脏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