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 茵陈蒿汤

2011-08-18 18:36 楼主
茵陈蒿汤
《伤寒论》

[组成]茵陈六两(18g)栀子十四枚(12g)大黄二两(6 g),去皮
[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方解]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之常用方,《伤寒论》用其治疗瘀热发黄,《金匮要略》以其治疗谷疸。病因皆缘于邪热人里,与脾湿相合,湿热壅滞中焦所致。湿热壅结,气机受阻,故腹微满、恶心呕吐、大便不爽甚或秘结;无汗而热不得外越,小便不利则湿不得下泄,以致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浸渍肌肤,则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湿热内郁,津液不化,则口中渴。舌苔黄腻,脉沉数为湿热内蕴之征。治宜清热,利湿,退黄。方中重用茵陈为君药,本品苦泄下降,善能清热利湿,为治黄疸要药。臣以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助茵陈引湿热从小便而去。佐以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从大便而下。三药合用,利湿与泄热并进,通利二便,前后分消,湿邪得除,瘀热得去,黄疸自退。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疽之常用方,其证属湿热并重。临床应用以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湿重于热者,可加茯苓、泽泻、猪苓以利水渗湿;热重于湿者,可加黄柏、龙胆草以清热祛湿;胁痛明显者,可加柴胡、川楝子以疏肝理气。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急性黄疽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等所引起的黄疸,证属湿热内蕴者。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8-19 20:43 2楼
茵陈蒿汤

茵陈20~50克(先煎)、栀子6枚(劈)、大黄6克,水煎分3次服。

主治湿热黄疸(也称阳黄)。症见全身发黄如橘子色,目睛发黄,其黄色鲜明,身热(或不热),口渴,腹部微满,小便不利而短赤,舌苔黄腻,脉数。本汤也可预防发黄,例如《伤寒论》中所说“阳明病,发热,.担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仲师指出“身必发黄”,可见尚未发黄,用此汤使阳明瘀热从小便而去,则可预防发黄,或减轻发黄。

方中以茵陈蒿苦寒清热、利湿退黄为主药;栀子苦寒清三焦之热,并使从小便出而退瘀热发黄为辅药;大黄下泄瘀热而除黄为佐使药。三药共奏清热利湿退黄之功。

近代实验研究证明,本方有利胆和促进肝细胞增生作用,茵陈蒿还有利尿、降血压、平喘等作用。

国外也有人对本方进行了动物实验研究,结果发现把茵陈、栀子、大黄三药分开单味投药时,没有明显利胆作用,只有按原方把三药配合起来用,才见到胆汁排泄大量增加,并且是量与质的排泄同时增多。我在临床上常用此方治疗传染性黄疸型肝炎呈现阳黄证者。因本病常兼有右胁胀痛或隐痛、恶心口苦、不欲饮食等症,故常加柴胡6~9克、黄芩9克、半夏9克、炒川楝子9~12克、黄柏9~12克、车前子9~15克、焦三仙各9克,疗效极佳。

对早期肝硬化或肝癌早期出现的黄疸,本方也有效。我常加柴胡、香附、黄芩、半夏、片姜黄、郁金、厚朴、元胡等。黄疸重者,还加茯苓、车前子、白藓皮。肝癌者再加莪术、生牡蛎、炒枳实、小金丹或西黄丸(另吞服)等等,随证出入。

治疗阳黄时(多为肝硬化晚期,或其他肝胆病晚期患者),也可合五苓散同用,或再选用广木香、制附片、吴茱萸、干姜、党参、黄芪皮、车前子、大腹皮等随证出入。


摘自《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著)
2011-09-12 11:37 3楼
名称:茵陈蒿汤

组成:茵陈6两,栀子14枚(擘),大黄2两(去皮)。

出处:《伤寒论》。 功效:利小便,退黄逐热。去热,退渴。

主治:湿热黄疸,面、目、一身尽黄,黄色鲜明,腹微满,口渴,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沉数者。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也。黄汗,身体四肢微肿,胸满,不得汗,汗出如黄柏汁,由大汗出,卒入水所致。湿热发黄,脉沉实者。

用法用量:上3味,以水1斗2升,先煎茵陈减6升,纳2味,煮取3升,去滓,分3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1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各家论述:1.《普济方》:小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茵陈、栀子之苦寒,以逐胃燥;大黄之苦寒,以下瘀热。 2.《金镜内台方议》:阳明者,为胃之土,其色黄,若发热汗出者,为热气得越,不能发黄也;但头上汗出,齐颈而还者,乃热气不能越也;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乃热甚于胃,津液内瘀,结为黄也。故用茵陈为君,能治黄;栀子为臣,栀能治黄,寒以治热也;以大黄为佐、使,以下泄瘀热,而除其黄也。 3.《医方考》:大热之气,寒以取之,故用茵陈;苦入心而寒胜热,故用栀子;推除邪热,必借将军,故用大黄。又曰,茵陈、栀子

附注:茵陈汤(《外台》卷四引《范汪方》)、涤热汤(《圣济总录》卷六十)、大茵陈汤(《准绳•类方》卷五)、茵陈栀子大黄汤(《济阳纲目》卷三十四)、茵陈大黄汤(《症因脉治》卷三)。
2011-09-12 11:38 4楼
名称:茵陈蒿汤

组成:茵陈蒿1两,赤芍药1两,甘草(炙,锉)1两,木通(锉)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黄耆(锉)1两,大黄(锉,炒)2两。

出处:方出《圣惠》卷五十五,名见《圣济总录》卷六十一。

主治:黄汗,身体热不退,大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如人行10里再服。以大小便通利为度。

制备方法:上锉,如麻豆大。
2011-09-12 11:38 5楼
名称:茵陈蒿汤

组成:茵陈蒿1钱5分,川黄柏1钱,黑栀仁1钱,灯心10茎。

出处:《幼幼集成》卷四。

主治:头汗至颈而还,将欲发黄。

用法用量:水煎滚,热服。
2011-09-12 11:39 6楼
名称:茵陈蒿汤

组成:茵陈蒿半两,山栀子(去皮)半两,柴胡(去苗)半两,黄芩(去黑心)半两,桔梗(炒)半两,牡丹皮半两,贝母(去心)半两,荆芥穗(去梗)半两,升麻半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半两,半夏(汤洗7遍去滑,切,焙)半两,羌活(去芦头)半两,独活(去芦头)半两,麻黄(去根节,煎去沫,焙)半两,细辛(去苗叶)1分。

出处:《圣济总录》卷三十四。

主治:瘅疟。发作有时,但热不寒,头痛不安,通身俱黑,大肠秘积,小便黄赤。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2片,煎1沸,急泻出,临发热头痛时,去滓热服,仍须食后。但此疟只发热,并初发时先壮热者,可服。

制备方法:上为粗散。
2016-09-27 16:04 7楼
茵陈蒿汤

组成:茵陈18g 栀子9g 大黄6g

方歌:茵陈蒿汤治阳黄,栀子大黄组成方,栀子柏皮加甘草,茵陈四逆治阴黄。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阳黄)。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腹微满,口中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数等。

方解:湿热交蒸,热不得外越,湿不得下泄,湿热合邪,郁蒸肌肤,故一身面目俱黄,小便不利。

方中茵陈清热利湿退黄,为黄疸之主药; 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引湿热自小便出。大黄泻热逐瘀,通利二便,导瘀热由二便而下,前后分消。

黄疸的发生与消退与小便有密切的关系。小便不利,则湿热无从分消,故郁蒸发黄;小便通利,则湿热得以下泄,而黄疸自退。

附方:

栀子柏皮汤:栀子、甘草、黄柏。功用:清热利湿。主治:伤寒身热发黄。

茵陈四逆汤:干姜、炙甘草、附子、茵陈。功用:温里助阳,利湿退黄。主治:阴黄。黄色晦暗,皮肤冷,背恶寒,手足不温,身体沉重,神倦食少,脉紧细或沉细无力。
⬅ H 藿香正气散 老茶馆 B 八正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