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道素养与气化认同

2009-08-08 18:36 楼主
笔者统计了《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术名流列传》中所记载的从先秦至明末的1361位医家,关注各代医家中具有易、道方术素养或有直接的方术传承背景的医家(方术有广、狭二义,广义包括中医,狭义则专指道术、阴阳不测之术,此处指后者)。统计如下(见附表)。


从表中可看到,在《内经》时代,也即先秦与汉代,这个东方传统中医科学体系的缔造与开创时期,诸如记载中先秦的僦贷季、岐伯、俞跗、鬼臾区、医和、扁鹊、文挚,汉代的阳庆、淳于意、安丘望之、涪翁、郭玉、张仲景、华佗、葛洪等等,这些影响深远的主流中医医家大都具有易、道方术素养或传承背景,其在记载医家总体中所占的比例高达86%(先秦)和74%(汉代),是元、明时期17%、12%的4~6倍,这一数据揭示出一个重要的客观事实,可以帮助我们破解一个令许多现代人萦绕于心的困惑,即传统中医的深邃智慧究竟渊源何处?那就是渊源于气化时空的认知途径与气化实践,渊源于对自然宇宙物理格局与规律的更深层次的把握。易、道方术的精深素养与传承,成就了一批大成就的中医先辈与楷模、一群中医的缔造者。易、道方术的素养与传承,酝酿培养出了一批在气化时空实践中堪以自由弄潮的人,一批能够执道御有、承天大任的人。

从《医术名流列传》对历代医家的记载中,可以发现中医医家的素质素养构成,伴随着历史朝代的变革、社会文化心理的演变而发生着变化。

宋代以前,中医医家中道家出身、或有道术传承的比例比较多,而道家的基本元素与特点,就是注重对气化宇宙格局(乾元)的认知、认同与尊重,所谓“惟道是从”,表现出的人格与行为风范常常是淡泊名利,甚至有时是刻意地疏远名利,同时却注重方术等气实践与相关的技术运用,注重气化时空中负熵的获得,即道家视野中的“建德”。阴阳五行、乾坤坎离恰是这一人群平素气实践的应用工具或专注对象,所谓“五行道术,你我皆会”,气化时空对这一人群来说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物理世界,显然,在这一时期,以这一人群为骨干的主流中医医生基本上是处在对气化时空的自然集体认同状态,是一个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时代。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9-08-08 18:48 2楼
历史发展到宋朝及宋朝以后,中医医家的素质素养构成逐渐发生了变化,道家出身的中医医家所占比例逐渐减少,而取而代之的是儒生出身的医家比例逐渐增多,按《医术名流列传》中的记载就是“举进士不第,顾以医闻”,“业儒不就,因习医”,或“少习儒业,屡试不售,遂以医显”,或“业儒不就,因精岐黄以济世救人”,“因读书未遂,遂托于医”,或者“少习举业,不售,徙术刀圭”等等。儒家六经中虽有《易》在其中,但精研、深入者极少,且从孔子那里就是重义理而轻象数,对于习儒的大部分人来讲,仍以“学而优则仕”、“齐家治国”的人文入世为主旨,这与早期的众多道家出身的中医医生有所不同,儒生中医对气化物理时空缺乏必要的深层体验与独立的认同自觉,这种缺乏并不直接妨碍儒生成为优秀的中医医生,只是当儒医人群逐渐成为中医医生的主体时,中医医生的素质素养构成与生动活泼的气物质世界便逐渐发生了深层疏远,此时的主流中医医生对于气化物理时空的认知大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资料表明,至清中叶,在主流中医医生内部,中医医生彼此同道之间,已然没有了深入探讨气化物理时空所必需的实践体验基础,已无法构成探讨气物质世界的正常的学术氛围,可谓知音寥寥,实际上当时中医学术已潜伏和酝酿着对气化物理时空的认同危机。


时光进入现代,西学东渐,历经“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与“文化革命”的破四旧,中医学术主流中的气化认同危机随之成为现实,中医医生对气化时空、气化物质自觉的实践体验以及相关的素质素养已极为缺乏,气化时空生动活泼、微妙玄通的物理本性在中医学术主流、尤其是学院式教育的视野中近乎无存。作为中医基础物理背景的气化物理时空成为了一个可有可无、似是而非、偏居一隅的气化学说,气化物理时空的阴阳五行原理异化、沦落为一种思辨性质的哲学观念,渊深博大的传统中医体系遂成为了空中楼阁,成为了一个没有基础物理科学支撑、没有了源头活水的单纯的经验医学。
2009-08-08 18:51 3楼
沦落为一种思辨性质的哲学观念,渊深博大的传统中医体系遂成为了空中楼阁,成为了一个没有基础物理科学支撑、没有了源头活水的单纯的经验医学。
⬅ “清华简”中有“蟋蟀”【医眼读史】 老茶馆 伤寒名医验案--- 桂枝加葛根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