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学中望诊之面色

2008-06-26 22:22 楼主
论中医学中望诊之面色刘云德 望面部位置色泽变化是中医学中四诊中望诊内容之一。运用望面色在初诊病人疾证所在部位,转归善恶的一种方法,历代中医家都作为临床初诊疾病的一个首要环节。人体面部颜色光泽的变化,与人体内部生理,病理变化相关连的,医生通过视觉,认识客观事物,观察事物在运动变化规律中的本质,作为医生职业是十重要的,也是临床接触病人初诊的第一个诊断方法人体面部位置色泽的变化,医生必首当观察,初步了解疾病所在部位,有目地的去确诊病证,而不造成临床失误,杂乱无顺序的现象
浅谈几点如下:

一、面部位置色泽的变化与体内关系

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曰:“
夫精神五色者,气之华也。”《四诊扶微》则言:“失气由脏腑气血之外表,不仅心之本在面,其它脏腑之精气,也通过经脉而荣于面部。内经《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孔)窍。”这就更清楚的讲明人面部颜色与体内脏各部相连,因而望病人面色可以初步了解病人脏腑气血盛衰,病邪所致的部位,病理转归过程。

根据阴阳,五行和脏腑学说:其五脏应五色,中医诊断学称五色诊:青色归属肝、黄色归属脾、赤色归属心、白色归属肺、黑色归属肾。又按人体面部位置分属各脏腑,内经《灵枢、五色篇》分法为:鼻——明堂。眉间——阙。额
——庭(颜)。
颊侧
——藩。耳门——蔽。又紧连五脏各器官位置为:庭——面首。阙上——咽喉。阙中(印堂)——肺。阙下(下极,山根)——心。下极之下(年寿)——肝。肝部左右——胆。肝下(准头)——脾。方上(脾两旁)——胃。中央(颧下)——大肠。大肠——肾。明堂(鼻端)以上——小肠,明堂以下——膀胱之处。再按内经《素问、刺热篇》把五脏与面部位置分为:左颊——肝。右颊——肺。额——心。颊——肾。鼻——脾。一个临床中医生就可根据这些面部位置色泽变化,了解病人疾证所在部位深浅,并以此为路,依顺序而审证求因,四诊合参得出准确诊断,后立法救治。

二、面部色泽变化与疾病转归

汪宏《望诊遵经》曰:“盖十法者,辩其色之气也。五色者辩其气之色也。”此十法是总结历代临床辩色经验。按浮沉,清浊,微甚,散搏,泽尖。按疾病的表里、阴阳、虚实、久近成败之病理转归变化规律相结合,而知其病也。一个医生在临床上作重要区分认清楚人面部的正常颜色和患病后的颜色:即常色,病色两种。

常色是指人体面部的正常颜色,是人体精神、气血、津液的充盈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表现在面部的色泽。“
光明者,神气之著,润泽者,精血之充。”就说明了这个道理。目前中医以经走向世界,在很多国家以有中医在进行诊疗活动,对此就应根据人类不同的人种,了解其各种人型肤色的不同作出常色与病色的区分。人类目前主要由黄、白、黑、微红为其人类的常色,我国属黄种人型占首要。其正常色泽
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并又随着四季气候变化,每个人的生活,工作环境的不同,今造成颜色的偏白,偏青,偏红,只要不是病人所现,均属正常色泽。临床上将常色又化分为:主色,客色两种颜色,以明显区别常色中因环境所造成的颜色变化反应。

病色:指人体在患疾病过程转归,变化状态下反应在面部的颜色。其包括颜色晦暗枯槁,鲜明暴露。按五色善恶顺逆,五色主病。再根据五色反应于面部位置而了解疾病。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详细分成了五色的具体模型:青如翠与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豚膏、黑如乌羽者为善色(气至):青如草兹、赤如坏血、黄如枳实、白如枯骨、黑如碳为恶色主危重,死证(气不至):又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分其证侯:举例如肺病见青色为病之正色,但见黑色又为水生木是属顺证:若见黄色为木克土及为逆证。按五色主病在临床证侯: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赤色主热证,实证。黄色主虚证,湿证。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瘀血。以五色在面部位置变化,可初步了解疾病的转归、发展、善恶。也就可见体内外是相连的。

三、面色变化对临床诊断的价值

临床上医生的视觉首先所观病人的面色,分清颜色所现面部各位置处,可给医生提供确诊疾病的首要依据:少走弯路,有目标,顺序的结合四诊合参,迅速准确诊断疾病,以不延误时间及病情发展,所以首观面色其临床价值十分重要。

若病人来找医生治疗病时,其面色赤如鸡冠:赤色属心,心主面脉,热邪所侵,邪盛而使血脉充盈,血色上荣,故面色赤红,作为医生见之应首当考虑属血热证型,是实证,治法就可确定。若见一病人面色白如豚膏,白色主肺病,肺主气:气虚不能摄血而脱血,失血,或耗气伤血,以至气血运行瘀滞,或寒凝血涩,经脉收缩而导致病人面色的颜色。医生见此色就应当考虑以属肺气虚损证或寒证,或脱血夺气之证。综合四诊合参,速立法救治。

考临床见一病人面色青紫,青色属肝,肝藏血,血受寒邪或外伤,气耗,就会造成血瘀阻滞,因而血色青紫。医生不问而可知病人有疼痛之感觉,青主痛就是这个道理。“通者不痛,不通则痛”这就是其阐明了以病因病理变化规律症状。

临床上需要细致观察病人面部位置颜色,若见病人午后潮热,面部的颧色娇嫩,两颧与心经相关,心主血脉,血虚而生虚热,午后阳衰阴盛,就应考虑其是阴虚发热证。又例一病人眼睛眶周围发黑,此是肾虚水饮,寒湿下注所致等:因眼眶周围与肾经相关,肾藏精主水,病色主黑,久病耗精,而可致水枯或留饮等证。

一种病色的出现,必须区别同一颜色的深浅,浮沉,明暗,如拿黄色为例:黄色主脾之病色,属虚证,湿证。但临床各不同疾证而出现同颜色的差别,若面色淡黄枯槁无光者,称“萎黄”属脾胃气虚,气血不足证。而面色黄而虚浮,称“黄脾”属脾气虚衰,湿邪内阻所致,病人面目一身俱黄,称“黄疸”证,但又按阴阳证侯为,黄而鲜明如桔子色者属“阳黄”为湿热薰蒸所致,而黄而晦暗如烟薰者则属“阴黄”,为寒湿郁阻之证。区别认清同色的变化,对确诊疾病极其重要。

临床上除了对面部位置颜色的出现详细观察外,还应注意危重病人的反色现象:若一危重病人原颜色的晦暗无光泽,而一时突然转为黄色,红润明亮,并精神复佳,语气复鸣久言不厌等壮况。中医学理论上称为“回光反照”“残灯复明”,是人体内脏腑气血损耗,阴阳俱竭的反常现象在人体外的假象,对此医生就不得大意,应力尽抢救,千万不能视为病情好转之颜色现象。

四、本人认为观其面色为先,顺序四诊合参是而上工也

汪宏著《望诊遵经》中言:“望诊之法,有天道之殊,有人事之变。故欲知病色,必先知常色。欲知常色,必先知常色之变。欲知常色之变,必先知常色变中之变。”这就充分讲清望诊中望面部位置颜色的变化。对临床诊断是很重要的环节。对一个临床中医不知道首观其面部颜色的变化,忙无目标的诊断疾病证侯,往往会造成走弯路延误病情,其后果不良。

中医学是一门独特的科学,以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中医整体理论的发展,这用在临床效果之佳。中医诊断疾病以“四诊”为手段方法,望诊在“四诊”之首位,望诊中的主要内容有,神、色、形、态,其望面部位置颜色内容占重要部份,观察细致,分清颜色,也就利于下一步有目标进行“四诊”合参,不造成临床上杂乱无章的现象。作为一个中医掌握好对面部颜色模型,对初诊病人疾病在何部位,转归。至少能知病之所在处,提供了对诊断疾病的思路。

“望而知之谓之神”“有诸于内,其形诸于外”:神人体生命活动之表现,内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物质之产物也。人体内的变化必须
引起体外各种表现,脏腑气血俱损,其色无所明,神者不灵也。人体内疾病的转归,发展,其反应在人体外部,“头为诸阳之会,面部又为头之外门户”,由气血,津液之灌充,若体内正邪盛衰就必然反应在面部颜色的变化。医生首见其面色,就可初诊疾病的所在部位,轻重也。如轻视面色诊断,唐、孙思邈著《千金翼方、色脉》论中曰:“夫为医者,虽善于脉候,而不知察於气血者,终为未尽要妙也。”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8-06-27 08:54 2楼
医生,请问一下,我是个妙龄少女,有熬夜的习惯,很奇怪的现象是有时候我熬夜之后的肤色黯淡无光,也会出现白皙红润(我同学说我熬过夜的肤色比她整整睡上七小时的还好),能否解释一下呢?但有一次我熬过夜过抽血,那医生抽了我三次才到量,是什么原因呢?是我的血液粘稠还是.?
2008-06-29 23:24 3楼
敬告:熬夜的女人不好看!
2008-08-02 22:48 4楼
谢谢 :
⬅ 中医名词解 老茶馆 初学中医所需要阅读的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