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医进行到底

2009-10-12 13:28 12楼
五、中医是一门人生哲学(1)

我说过学好中医需要悟性,因为中医是一门艺术;学好中医需要智慧,因为中医是一门哲学;学好中医同样也需要阅历,因为中医是一门人生哲学。

孔子说五十岁之前不要读《周易》,因为没有人生阅历,没经历过苦难,你是读不懂《易经》的,读了也是白读。孔子周游列国,四处碰壁,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后,开始潜心研究《周易》,终于大功告成。其实,学习中医也是这样,没有人生经验是学不好中医的。因为中医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人生哲学,没有人生阅历肯定悟不透中医。为什么大家看病总愿意找老中医呢?这不仅是因为老中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还在于他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这些阅历能帮助他领悟中医的玄机。

在这方面我是深有体会的。《内经·素问》开篇有一段话:“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之。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这就是说人应该避开暑、热、燥、湿、寒等外界的致病因素,做到清心寡欲,这样真气才能够正常运行,人才能够健康长寿。以前我读这段话时,只能从字面上理解其含义,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我对这段话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我越体会越觉得深奥。

现在,许多电台电视台、报刊书籍都在讲健康秘诀、长寿之道。我认为一切健康长寿的秘密都在这一段话中,尤其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之”两句。“恬淡虚无”是指心胸开阔,将一切都看得很淡,不斤斤计较,这样一来,体内的精、气、神就会顺畅地运行;“精神内守”是指人心无杂念,不受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的诱惑,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又怎么会生病呢?

精通中医的人往往都长寿。魏时的吴普活了81岁;晋代的葛洪活了81岁;北齐的徐之才活了80岁;北周的姚僧垣活了85岁;唐朝的孙思邈活了100多岁;甄权活了130岁;孟洗活了93岁;宋代的钱乙活了82岁;明朝的戴原礼活了82岁;清朝的徐灵胎幼时体弱多病,但因为他精通中医,也活了79岁;叶天士活了80岁。民国早期,北京的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活了83岁。我的中医老师祝谌予也活了85岁。为什么中医皆长寿?这是因为懂得了中医的人就懂得了事物的变化规律,就能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现在的健康领域众说纷纭。今天有人说吃素是健康长寿的不二法门,明天就有人找出一批天天吃肉的百岁寿星,的确如此,新疆那边许多人天天吃肉,照样长寿。今天有人说喝酒抽烟不好,影响健康,明天就会有人找出一大批喝酒抽烟的长寿老人,美国一位百岁女性,每天抽一包烟,80年从未间断过;有人说锻炼总应该是没有争议的健康长寿秘诀了吧,但长寿的季羡林老先生说他的健康秘诀就三个字:不运动!

那么,什么才是健康长寿真正的不二法门呢?我认为就是“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我们见过吃素的人长寿,见过吃肉的人长寿,见过喝酒抽烟的人长寿,见过不爱运动的人长寿……但是,你见过一个斤斤计较、心事重重、杂念丛生、心胸狭窄的人长寿吗?没有,从来就没有。季羡林老先生也许的确不爱运动,但你读他的书会发现,季老就是一位“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人。

有一天,我在收看第26届金鸡百花奖颁奖典礼,主持人倪萍向终身成就奖得主张瑞芳表示祝贺,并问她健康长寿的秘诀(老人家已经90岁,仍身体健康,精神矍铄)。张瑞芳老人迟疑了一下,回答了四个字:“没心没肺。” 接着又讲出一句:“我不记仇。”“没心没肺”和“不记仇”就是“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啊。

有一位老人活了120多岁,当地的新闻媒体前去采访他,一位记者问:“老先生,您活了120岁,一定有什么长寿之道吧,请您给我们讲一讲。”老先生说了三个字:“不争论!”记者一听:“这不可能,您活了120岁肯定还有别的秘诀,比如饮食啊,锻炼啊,一定还有……”老人沉默了一会儿,说:“唔,也许,你是对的!”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但这位老人确实做到了“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2009-10-12 13:28 13楼
五、中医是一门人生哲学(2)

如果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你是万万悟不透这八个字里面的深意的,这八个字真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有人说:“《内经》的东西,只要有一句话你悟透了,那你一辈子都吃不完。”宋代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说:“《内经》一句救苍生。”

其实,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都是相通的。一个精通中医的人不仅可以治病救人,不仅可以做到“精神内守”,同时也可以成就人生其他的事业。

比如现在很多人都在炒股,如果你精通中医,就一定会受益匪浅。我认识的一个人对中医理论很在行,他的生意做得不错,股票投资也十分成功。我问他:“中医与炒股有什么关系?”他告诉我:“投资专家们每天都在谈今天收了一根阴线,昨天收了一根阳线,我肯定不如投资专家对股票理论在行;但我懂中医的理论,中医讲究阴阳平衡,阴阳不平衡就一定会出问题。前几天大家都在说中石油是一支好股票,我也想买一些,但上市第一天就到了每股48元,我想中石油好是好,但阳气太盛了,阳盛一定阴虚,阴阳不平衡一定要出问题,所以,我不仅没买中石油的股票,甚至还将其他几支资源类股票减了仓。果不其然,中石油的股票一路狂跌,一直跌到每股23元多。”

从根本上讲,股票好坏的关键在其价值与价格是否平衡,这与中医同出一理,阴阳不平衡了,就会出现盛极必衰、物极必反的情况。现在许多老总都在钻研中医,听说网易总裁丁磊就在浙江中医院学习中医,而深受国人爱戴的国务院副总理###,也在2008年的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说:“我分管中医药工作的五年里……感受到国际社会对中医药日益广泛的关注和认同,更体会到了中医药的博大与精深。中医是有很大学问的,我打算退休后研究中医,现在正在学习《黄帝内经》。”我想他们除了对中医的医术感兴趣之外,恐怕对中医蕴含的人生哲理更感兴趣。过去说“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今天应该换成中医了,因为懂得中医就懂得了天地间万事万物变化的道理。
2009-10-13 15:46 14楼
焦老师您好,有个问题想请教您,不知道怎么电话联系。13808941398
2009-10-14 20:30 15楼
第二章 经络是中医的灵魂

常言道“人活一口气”,气是人的生命,而经络则是气在人体内的运行通道。生命存在,经络就存在,生命终结,人断气了,经络也就消失了。所以,西医解剖尸体根本找不到经络。

一、了解经络,上工守神(1)
常言道“人活一口气”,气是人的生命,而经络则是气在人体内的运行通道。生命存在,经络就存在,生命终结,人断气了,经络也就消失了。所以,西医解剖尸体根本找不到经络。

经络是中医的灵魂,它内连脏腑,外连四肢百骸。有了经络,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没有经络,人就是一堆零部件的组合。中医讲究整体观,从不死死地盯住某个器官不放,它关注的是整个人的生命状态,重视的是人体内的精、气、神。中医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因为它抓住了经络这个灵魂。

经络之间也是相互关联、互为表里的。比如肺经与大肠经相表里、脾经与胃经相表里、心经与小肠经相表里、肾经与膀胱经相表里、肝经与胆经相表里。如果不了解这些经络的表里关系,就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人体的生理和病变。清人俞嘉言说得好:“如果不了解脏腑的经络,一开口,一动手,便会出错。”

中医的核心是阴阳,经络是阴阳之气在体内运行的通道。说简单,中医就这么简单,一个阴阳五行,一个经络气血;说复杂,这两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都需要你花费一生的精力去体悟。古人讲“皓首穷经”,我这里借用一下,将“经”解释为经络,这就是说你从少年就开始一直研究到头发变白,也不一定能搞明白经络。我们不能因为人体解剖找不到经络就否认它的存在。常言道“人活一口气”,气就是人的生命,经络就是人体生命的律动,生命存在,经络就存在,生命终结,气就消失了,经络也就不存在了。解剖针对的是人的尸体,当然无法找到生命的律动(经络)了。

中医强调“上工守神,下工守形” 。神是什么?神是无形的东西,是人的精、气、神,就是人体内的阴阳之气,西医的解剖学是找不到它们的。形是什么?形是有形的东西,即使人死了也可以在解剖中找到,还能放在药瓶中保存。如果有人不相信人体内有阴阳之气,可以闭上双眼体会一下。只要你真正地静下心来,就一定会感觉到体内有一股气在游走,这就是《内经》中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如果你心不静,总想着股票的涨涨跌跌、生意的曲曲折折、仕途的坎坎坷坷、生活的是是非非……那么,你肯定感觉不到真气的存在。会打太极拳的人都知道,练到一定程度时便有腹鸣、指麻等行气现象,这就是气在人体内的运行。

《内经》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人的精、气、神运转正常,人就很健康;精、气、神消失了,生命也就终结了。所以,一定不要忽视了自己体内的真气。如果你不关心它,它就会发脾气,就会报复你,让你疾病缠身。它会让你患上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总之,你哪儿最薄弱,它就在哪儿兴风作浪。如果你真心地呵护它,像恋人一样关爱它,它就会对你百般温柔,极尽体贴。风寒来了,它会说:“没关系,我来赶走它。”暑热来了,它会说:“没关系,我来保护你。”

“上工守神”,就是要守住人体阴阳之气的变化。要了解人体内的阴阳之气,就要了解经络,因为气就在经络里!清人俞嘉言在谈治病体会时说:“如果不了解脏腑的经络,一开口,一动手,便会出错。”

经络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是干线,络脉是支线。人体有十二条经脉,它们分别与脏腑相连接,十二经脉与无数络脉相连,纵横交错,形成了一张立体的大网络,大网络上还分布着三百六十多个穴位。经络就像遍布城乡的手机信号网,虽然用肉眼看不到,却无处不在;穴位则像信号发射塔。如果某个地区的手机没有信号或信号太差,我们通过调整发射塔就可以解决问题。同理,身体上的病变也可以通过按摩经络上的穴位来治疗。

经络内连脏腑,外连四肢百骸,使人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没有经络,就是死脏腑,不管泡在什么液体里都是死的。大家可以仔细想一想,经络本是阴阳之气的运行通道,可为什么十二经络的名称里都含有一个脏腑的名字呢?这就是因为中医从不将脏腑视为死的东西,也从不将人体视为一堆零部件的组合。
2009-10-14 20:33 16楼
一、了解经络,上工守神(2)
人体十二经络有一个十分有意义的搭配,就是每一条阳经都有一条阴经与之相表里,从而形成了阴与阳的协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仔细玩味,你会发现这两句话意义深远。阴在人体内,她守候着阳;阳在人体表面,他是阴派出去的士兵。人体内的道理如此,天地之道无不如此。比如一个家庭,男人的职责是在外边遮风挡雨,为的是家中妻儿的安康;女人则在家中守候自己的男人,为他营造一个温暖的港湾。如果阴阳失调,家中的妻子不再守候外出的丈夫,这个家就会后院起火;如果外出的男人不再为家人忙碌,而是另有新欢,这个家就会分崩离析。可见,世间万物的道理都是相通的,领悟了《内经》不仅可以学好中医,也可以搞好家庭关系。

十二经络的阴阳表里关系如下: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

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

十二经脉的运行路线是这样的:手三阴经从胸到手,由内而外,手三阳经从手到头,由下而上;足三阳经从头到足,由上而下,足三阴经由足到腹,由下而上。如果你是个有心人,就会发现人体经气的运行与自然界天地之气的变化十分相似。地上的水,由于阳光的照晒,变成了清阳之气,蒸发上升,在天上形成了云;云在天空凝聚、温度降低,吸收了浊阴之气,化而为雨,又会从天空降落在地面。这就是气在自然界中的升降循环。有了这个循环,自然界就有了生机;没有这个循环,自然界就会是一潭死水。尽管气的运行变化复杂,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清阳之气上升,重浊之气下降。

人体之气的运行与天地之气的运行一样,清阳之气上出于眼、耳、口、鼻等孔窍;浊阴之气下出于前阴、后阴二孔窍。清阳之气向外开发肌肤腠理;浊阳之气向内归藏于五脏。一旦自然界的平衡被破坏了,天地之气的运行受到了影响,大地就会出现干旱和洪灾。人体的平衡被打破了,阴阳之气的升降宣发受阻,人就会疾病缠身。天地的运行是以阴阳之气的变化为纲纪的,正因如此,才有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循环往复。所以,古代的圣人先贤才会上效法天之清阳以养头,下效法地之浊阴以养足,中效法人间之事以养五脏。看到了吧!什么是中医的整体观、辩证观?这就是。中医从不死死地盯住某个器官不放,它关注的是整个人的生命运行状态,重视的是人体内的精、气、神。所以,不了解经络,不了解人体之气的运行规律,根本就无法了解五脏六腑。

《内经》中说“脉以候阴阳”,我们医生诊脉就是要通过经络了解身体内阴阳之气的变化,从而对症下药。一次,一位四十多岁的妇女来找我看病,一进门就向我抱怨:“胡教授,都说中医好,我看中医已经三个月了,吃了那么多药怎么不见好?我不怕花钱,您给我开点好药。”我问她哪里不舒服,她说腿疼,每次发作都钻心地疼,折磨得她坐立不安。我说:“你说的不清楚,我无法辨证,不知道是哪条经络出了问题。这样好不好?你站起来,将疼的那条腿放在椅子上,给我指一指到底是哪儿疼?”一条腿有内侧、外侧、前面、后面,有阴经和阳经,不弄清楚方位,怎么知道是哪条经络上的毛病呢。原来,她是大腿外侧疼,外侧属阳,外侧疼不正好是少阳胆经管辖的线路吗?足少阳胆经由头上的双目而下,正好行于大腿外侧。我又替她把脉,发现她的胆上有寒。于是我跟她说:“你的胆经不通,大腿外侧当然会疼了。”她睁大眼睛,半信半疑。我继续解释说:“疼是因为胆经上的相火被风寒凝滞住了,不通了,不通则痛嘛!没关系,我给你开几服中药!”我给她开了张药方,并告诉她按照经络穴位进行按摩,同时还让她吃了些维生素B■和维生素B■,没过几天就全好了。
2009-10-14 20:33 17楼
一、了解经络,上工守神(3)
所以,学习中医的人首先就要弄懂经络,不懂经络寸步难行;只有了解经络,才能守神,成为中医里的上工。
2009-10-14 20:33 18楼
二、肺与大肠相表里(1)
讲经络第一个谈到的便是手太阴肺经。肺经在人体十二经络中地位十分特殊。《素问·宝命全形论篇》说:“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悬命于天”不是封建迷信,不是说命运由上帝决定,大家可以想一想,人不吃地上的食物,可以活上十天半月,但是不呼吸天上的空气连十分钟都活不了,这不就是命悬于天吗!人体与天上的空气相连的是肺,所以,命悬于天,就是命悬于肺。

肺在五脏六腑中的地位很高。《内经》中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也就是说,肺相当于一个王朝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宰相的职责是什么呢?他了解百官、协调百官,事无巨细都要管。肺是人体内的宰相,它必须了解五脏六腑的情况,所以《内经》里有“肺朝百脉”一说。大家一定很奇怪,为什么中医几个指头在左右手腕上一摸,就能知道五脏六腑的情况?就是因为人体内有这个肺经。皇帝要知道国家的情况,怎么办?他首先要问宰相。医生要知道人身体的情况,首要就要问一问肺经,问一问“寸口”。

《难经》中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寸口也。”寸口在两手桡骨内侧,手太阴肺经的经渠、太渊二穴正在这个位置,它们是桡动脉的博动处。《内经》中的“肺朝百脉”,就是说全身各部的血脉都直接或间接地汇聚于肺,然后敷布全身。所以,各脏腑的盛衰情况,必然在肺经上有所反映,而寸口就是最好的一个观察点,通过这个点可以了解全身的状况。

肺系统的具体功能《素问》里说得十分清楚:“肺主宣发肃降,肺是水上之源,肺开窍于鼻,肺主皮毛,诸气愤郁,皆属于肺,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在体合皮毛,在窍为鼻。”我们平时常说“肺都气炸了”,这并不全是虚夸之词,其根据就是“诸气愤郁,皆属于肺”。

几年前,我每天都会听到邻居家的小孩哭闹,时间都是早上的3点到5点钟。一天,我见到了孩子的母亲,就对她说:“你家小孩的肺是不是有点问题,要赶紧去治!”孩子的母亲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呀,吵着您了吧!我们去儿童医院看过,说没有毛病,但每天都如此,我们也不清楚为什么?”我说:“把孩子抱来我看看。”一会儿,孩子抱来了,是个三岁的小男孩,清清秀秀的。我一把脉,果然是肺有问题,典型的肺气不归于肾。在中医看来,肺出气,肾纳气,晚上睡觉的时候,肺金之气应收于肾水之中。这个孩子的肺气上逆,不归肾。平时还无所谓,而早上3点至5点为肺经最旺时,这种情况就会加重,因此,孩子到了这时就会哭闹。《内经》中对此说得明明白白:“肺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西医认为只有孩子咳嗽才说明肺有问题,哭是孩子正常的反应,但却不知道孩子经常定时的“哭”就是另一种方式的咳嗽。孩子服了我开的药后,仅三天病就好了,孩子的母亲特意登门道谢谢。

肺为华盖,其位置在五脏六腑的最高处,负责气的宣发肃降。人体气机的运行与大自然气的运行一样。喜马拉雅山上为什么终年积雪?就是因为它海拔很高,地气上升后在这里凝聚成了雨雪。高山流水,有多高的山就有多长的河流,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它孕育了最长的两条河——长江和黄河。肺是人体内的喜马拉雅山,它居五脏六腑的最高位,它的宣发肃降,会使气不断地转化,通达全身。所以,中医有“肺为水之上源”一说。一旦肺热或肺寒,宣发肃降功能失调,人的气机运行就会受阻,人就会生病。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咳嗽。

咳嗽有寒热之别,千万不能“一视同仁”。受寒后,鼻塞流涕,或者稍微有些发冷打颤,这种病应该服生姜、葱白,一日两次,不宜长服;患热咳的人,晚上咳得尤其厉害,喉咙发痒,还会有口渴之感,这种病应该服一些淡盐汤水。这种方法十分灵验,病初服用很快就会治愈,也可以长期服用。
2009-10-14 20:34 19楼
二、肺与大肠相表里(2)

生命离不开两样东西,一是空气,一是食物。人体内负责运化空气的是肺,负责传导食物的是大肠。所以,肺经与大肠经相表里。肺经起于胃中脘的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的上口,穿过膈肌,入属于肺脏;又从肺系的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的中府、云门二穴,下循上臂内侧进入寸口的经渠、太渊二穴。其支脉从列缺穴走向食指内侧,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连接。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的商阳穴,沿食指桡侧,通过合谷、曲池等穴,向上会于督脉的大椎穴,然后进入缺盆,联络肺脏,通过横隔,入属于大肠。在五行里,肺与大肠同属金,肺属阴在内,大肠为阳在外。肺为“相傅之官”,主气;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水谷,传导糟粕。正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大肠经的邪气容易进入肺经,肺经的邪气也可以表现在大肠经上。

卫气在皮肤下,它是人体的绝缘体和保护者,是我们与外部环境的缓冲带,是我们抵抗虚邪贼风的前沿阵地。如果卫气虚弱,寒、暑、热、燥、湿、风等外邪就会突破人体这一前沿阵地进入第二道防线——镇守于外的阳经。一旦外邪进入了大肠经,就会出现感冒发烧和“上火”等症状,有的人会喉咙、牙齿疼痛,有的人会出现痤疮、雀斑、酒糟鼻,有的人会腹胀、腹泻、便秘、上肢不遂。如果这时候没采取措施阻止外邪的进攻,外邪就会长驱直入进入人体的内部——手太阴肺经。这时就会出现较为严重的肺部疾病,这就是为什么感冒发烧不及时治疗就会转成肺炎的原因。

《内经》说“上医治未病”,就是说高明的医生会在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上击退疾病的进攻。万一第一道防线被突破了,就要在第二道防线坚决阻击。一旦感冒发烧,我们吃一些解表的药、多喝一些白开水,出一身汗,感冒立刻就会痊愈。有的人会喝一些辣椒做成的热汤和红糖姜水,因为这些汤能调动人体内的阳气驱除风寒。但是,如果是因为中暑导致的感冒发烧,则应该吃一些清热解毒的药。

总之,弄清楚肺与大肠的表里关系,我们就能明白人体气机和水谷运转的关系,就能够由内而知外,由外而知内。
2009-10-14 20:34 20楼
三、脾经和胃经(1)

中医总把脾和胃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脾胃主管五味,消化和吸收都归它管,可以说是人体内的粮食局长,《内经》中也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胃经在早上7点至9点最旺,脾经在9点至11点最旺。所以,人在这些时段进食最容易消化。

脾胃在人体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中医认为“肾是先天之本,脾是后天之本”。怎样来理解这个“后天之本”呢?大家不妨想一想土地,我们这个世界现在很发达了,汽车、电脑、人造卫星等高科技应有尽有,但这一切都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吗?不是,人类没有这些已经生存了几千年。那么,什么是人类生存离不开的东西呢?这就是土地。土地孕育万物,供应人类,离开了它,人类便无法生存。在中医理论中,脾胃属土,有脾土、胃土之称,它们就是人体内的土地,是人的后天之本。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所以有经验的老中医总是从口唇上辨别脾胃的状况。唇的枯、润、泽、晦可以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唇揭表明脾实,唇纵表明脾虚,唇黄为湿热,唇红主实热,唇紫主淤,唇黑为败色,唇颤是中风的先兆,而患心脏病的人嘴唇常呈现出暗紫色和紫蓝色。

脾胃是人体内的粮食局长,身体所需的一切物质都归其调拨,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它们工作不负责任,或者贪污浪费,其结果会是怎样呢?无疑会引起全身脏腑的混乱。

有一位老总,四十五岁,十分注重保养。他说:“只要是正确的生活方式,我都能做到,少吃红肉,多运动,多吃水果蔬菜,都没问题。”但体检报告还是显示他缺钙,他十分吃惊,因为他每天都在补钙。一天,他拿着体检报告来找我。我替他把了脉,脾脉还没有出现异常,这说明脾经还没有太大问题。于是,我又问他大便的情况。他告诉我大便非常好,每天一两次,十分通畅。我开始纳闷,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按理说,他如此注重养生,每天都在补钙,而且脾胃也没有问题,怎么会缺钙呢?正在我沉思的时候,他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以前,我吃肉很多,大便不畅。现在吃肉少了,水果蔬菜多了,大便十分通畅,排出来的尽是些蔬菜渣儿。”我恍然大悟,立刻追问道:“你的大便是不是不成形,有些东西是不是还没完全消化?”他点了点头。原来,这位老总的确是脾胃不和,消化不完全,从而影响了钙的吸收,这就像水桶有一个洞一样,你提供的东西都在洞里漏掉了。他脾脏的问题还不是很严重,所以还没有在经脉中表现出来。于是,我给他开了一服调整脾胃的药,并嘱咐他每天要做腹部按摩三百次。两个星期后,他就打电话来说,大便不仅通畅而且还成形了。三个月后,他去医院检查,缺钙的现象已彻底改变了。

千万不要以为脾胃问题是小问题。不久前,我替一位身患重症肌无力的老先生看过病。从体检报告上看,老先生心脏很好,血压也正常,就是肌无力,两手举不过头。我见老先生面色灰暗,两眼无神,就问他是不是睡眠不好?老先生说:“是啊,自从吃了医院开的药后,兴奋得很,整宿都睡不着,也就不敢吃了,所以才来看中医。”我索要他以前的病历,见开的都是调节神经系统的药,怪不得老先生睡不着呢。一个年轻人一天不睡都受不了,何况是八十多岁的老人呢。我为他诊脉,脉象如水,这是典型的脉象“太过”,说明脾脉有问题。《内经》中说得很明白:“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我对老先生说,你这是脾有问题,脾主肉,所以你才会肌无力。老先生问:“以前的医院说是神经的问题,这是怎么回事?”我说:“不错,西医就是这么认为的,这跟中医的观点也有相通之处,重症肌无力是身体的神经系统出现了问题。为什么神经系统会出问题呢?因为身体缺少维生素。为什么会缺少维生素呢?因为脾胃不好,脾经不通,人体吸收不了维生素。但之前的药物不适合您这个年纪的病人,睡不着觉就已经说明问题了,我的办法是先调理脾胃,然后补充大量的维生素。”接受了我的治疗之后,老先生已经逐渐康复。
⬅ 中医解读小儿需要“三分饥” 老茶馆 杀尽癌细胞,谈何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