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伤辨惑论

2009-10-21 12:42 12楼
辨筋骨四肢
内伤等病,是心肺之气已绝于外,必怠惰嗜卧,四肢沉困不收,此乃热伤元气。脾主四肢,既为热所乘,无气以动。经云:“热伤气”。又云:热则骨消筋缓。此之谓也。若外伤风寒,是肾肝之气已绝于内。肾主骨,为寒;肝主筋,为风。自古肾肝之病同一治,以其递相维持也,故经言胆主筋,膀胱主骨是也。或中风,或伤寒,得病之日,便着床枕,非扶不起,筋骨为之疼痛,不能动摇,乃形质之伤。经云:“寒伤形”。又云:“寒则筋挛骨痛”。此之谓也。
2009-10-21 12:43 13楼
辨外伤不恶食
       若劳役,饮食失节,寒温不适,此三者皆恶食。
       仲景《伤寒论》云,中风能食,伤寒不能食,二者皆口中和而不恶食。若劳役所伤及饮食失节、寒温不适三者,俱恶食,口不知五味,亦不知谷之味。只此一辨,足以分内外有余不足二证也。伤寒证虽不能食,而不恶食,口中和,知五味,亦知谷味,盖无内证,则心气和,脾气通,知五谷之味矣。
2009-10-21 12:45 14楼
辨渴与不渴
外感风寒之邪,三日已外,谷消水去,邪气传里,始有渴也。内伤饮食失节,劳役久病者,必不渴,是邪气在血脉中有余故也。初劳役形质,饮食失节,伤之重者,必有渴,以其心火炽,上克于肺金,故渴也。又当以此辨之。虽渴欲饮冷水者,当徐徐少与之,不可纵意而饮,恐水多峻下,则胃气愈弱,轻则为胀,重则传变诸疾,必反复闷乱,百脉不安,夜加增剧,不得安卧,不可不预度也。
2009-10-21 12:50 15楼
辨证与中热颇相似
复有一节,乘天气大热之时,在于路途中劳役得之,或在田野间劳形得之;更或有身体薄弱,食少劳役过甚,又有修善常斋之人,胃气久虚,而因劳役得之者。皆与阳明中热白虎汤证相似,必肌体扪摸之壮热,必躁热闷乱,大恶热,渴而饮水,以劳役过甚之故。亦身疼痛,始受病之时,特与中热外得有余之证相似,若误与白虎汤,旬日必死。此证脾胃大虚,元气不足,口鼻中气皆短促而上喘,至日转以后,是阳明得时之际,病必少减。若是外得中热之病,必到日晡之际,大作 语,其热增加,大渴饮水,烦闷不止,其劳役不足者,皆无此证,尤易为分解。若有难决疑似之证,必当待一二日求医治疗,必不至错误矣。
2009-10-22 12:21 16楼
辨劳役受病表虚不作表实治之
或因劳役动作,肾间阴火沸腾,事闲之际,或于阴凉处,或解脱衣裳,更有新沐浴,于背阴处坐卧,其阴火下行,还归肾间,皮肤腠理极虚无阳,但风来为寒凉所遏,表虚不任其风寒,自认外感风寒,求医解表,以重绝元气,取祸如反掌。苟幸而免者,致虚劳,气血皆弱,不能完复。且表虚之人,为风寒所遏,亦是虚邪犯表,始病一二日之间,特与外中贼邪有余之证颇相似处,故致疑惑,请医者只于气少气盛上辨之。其外伤贼邪,必语声前轻后重,高厉而有力;若是劳役所伤,饮食不节,表虚不足之病,必短气气促。上气高喘,懒语,其声困弱而无力,至易见也。若毫厘之误,则千里之谬。以上诸辨证,别有治法用药正论,故作此说,分解于后。
2009-10-22 12:52 17楼
“辨筋骨四肢”一段,从“内外”的角度解释了内经中的“热伤气,寒伤形”。
刚开始读素问时对这两句话总是不太明白, “辨筋骨四肢”一段则以比较明白的道理解释了这两句话。如果加上内外, 则应该是内热伤气, 外寒伤形。道理上说的过去。

是否还有“外热伤气, 内寒伤形”呢?

中医中还有“暑伤气”, 这个应该是外热。
2012-03-18 00:37 18楼
卷中

饮食劳倦论

古之至人,穷于阴阳之化,究乎生死之际,所著内经,悉言人以胃气为本,盖人受水谷之气以生,所谓清气、荣气、卫气、春升之气,皆胃气之别称也,夫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劳役过度,而损耗元气。既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能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肝,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胃之证,始得之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盖阴火上冲,则气高而喘,身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大。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生长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荣卫,不任风寒乃生寒热,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

然而与外感风寒所得之证颇同而理异,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汗之下之吐之克之皆泻也,温之和之调之养之皆补也。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难经云: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然则奈何?曰: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令立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

黄芪(劳役病热甚者一钱),甘草(炙各五分),人参(去芦),升麻,柴胡,橘皮,当归身(酒洗),白朮(各三分)。

右件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柤,早饭后温服,如伤之重者二服而愈,量轻重治之。
2012-03-18 00:37 19楼
立方本指

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须用黄芪最多,人参甘草次之。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损其元气。上喘气短,人参以补之。心火乘脾,须炙甘草之甘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若脾胃急痛并大虚,腹中急缩者,宜多用之。经云急者缓之,白朮苦甘温,除胃中热,利腰脐间血,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芪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能补卫气之散解而实其表也,又缓带脉之缩急,二味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清气上升也。气乱于胸中,为清浊相干,用去白陈皮以理之,又能助阳气上升以散滞气,助诸甘辛为用。口干嗌干加干葛。脾胃气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荣血大亏,荣气不营,阴火炽盛,是血中伏火日渐煎熬,血气日减,心包与心主血,血减则心无所养,致使心乱而烦,病名曰悗。悗者,心惑而烦闷不 安也。故加辛甘微温之剂生阳气,阳生则阴长。或曰:甘温何能生血?曰:仲景之法,血虚以人参补之,阳旺则能生阴血,更以当归和之。少加黄柏以救肾水,能泻阴中之伏火,如烦犹不止,少加生地黄补肾水,水旺而心火自降。如气浮心乱,以朱砂安神丸镇固之则愈。

朱砂安神丸

朱砂(五钱,另研水飞为衣),甘草(五钱五分),黄连(去须净酒洗六钱),当归(去芦二钱五分),生地黄(一钱五分)

内经曰:热淫所胜,治以甘寒,以苦泻之。以黄连之苦寒去心烦除湿热为君,以甘草生地黄之甘寒泻火补气滋生阴血为臣,以当归补其血不足,朱砂纳浮溜之火而安神明也。

右件除朱砂外,四味共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黍米大,以朱砂为衣,每服十五丸或二十丸,津唾咽下,食后,或温水凉水少许送下亦得,此近而奇偶,制之缓也。
2012-03-18 00:37 20楼
四时用药加减法

内经曰:胃为水谷之海。又云:肠胃为市。无物不包,无物不入,寒热温凉皆有之,其为病也不一,故随时证于补中益气汤中,权立四时加减法于后。

以手扪之而肌表热者,表证也,只服补中益气汤一二服,得微汗则已,非正发汗, 乃阴阳气和,自然汗出也。

若更烦乱,如腹中或周身有刺痛,皆血涩不足,加当归身(五分或一钱)。

如精神短少,加人参(五分),五味子(二十个)。
头痛加蔓荆子(三分),痛甚加川芎(五分)。头痛脑痛加藁本(五分),细辛(三分),谓头痛并用此四味足矣。

如头痛有痰,沉重懒倦者,乃太阴痰厥头痛,加半夏(五分),生姜(三分)。

耳鸣目黄,颊颔肿,颈肩臑肘臂外后廉痛,面赤脉洪大者,以羌活(一钱),防风、藁本(各七分),甘草(五分),通其经血。加黄芩、黄连(各三分),消其肿。人参(五分),黄芪(七分),益元气而泻火邪,另作一服与之。

嗌痛颔肿,脉洪大面赤者,加黄芩甘草(各三分),桔梗(七分)。

口干嗌干者加葛根(五分),升引胃气上行以润之。

如夏月咳嗽者,加五味子(二十五个),麦门冬(去心五分)。

如冬月咳嗽加不去根节麻黄(五分)。如秋凉亦加。

如春月天温,只加佛耳草、款冬花(各五分)。

若久病痰嗽,肺中伏火,去人参以防痰嗽增益耳。

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寒,或气涩滞,加青皮、木香(各三分),陈皮(五分),此三味为定法。

如冬月,加益智仁、草豆蔻仁(各五分)。

如夏月,少加黄芩、黄连(各五分)。

如秋月,加槟榔、草豆蔻、白豆蔻、缩砂(各五分)。

如春初犹寒,少加辛热之剂,以补春气之不足,为风药之佐,益智、草豆蔻可也。

心下痞,夯闷者,加芍药黄连(各一钱)。

如痞腹胀,加枳实、木香、缩砂仁(各三分),厚朴(七分),如天寒少加干姜或中桂( 桂心也)。

心下痞,觉中寒,加附子、黄连(各一钱),不能食而心下痞加生姜、陈皮(各一钱),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五分),枳实(三分)。脉缓有痰而痞加半夏、黄连(各一 钱)。脉弦,四肢满,便难而心下痞,加黄连(五分),柴胡(七分),甘草(三 分)。

腹中痛者,加白芍药(五分),甘草(三分),如恶寒觉冷痛加中桂(五分)。

如夏月腹中痛,不恶寒不恶热者,加黄芩、甘草(各五分),芍药(一钱),以治时热也。

腹痛在寒凉时,加半夏、益智、草豆蔻之类。

如腹中痛,恶寒而脉弦者,是木来克土也,小建中汤主之,盖芍药味酸,于土中泻木为君。如脉沉细腹中痛,是水来侮土,以理中汤主之,干姜辛热,于土中泻水以为主也。如脉缓,体重节痛,腹胀自利,米谷不化,是湿胜,以平胃散主之,苍朮苦辛温泻湿为主也。

胁下痛或胁下缩急,俱加柴胡(三分,甚则五分),甘草(三分)。

脐下痛者,加真热地黄(五分),如不已者,乃大寒也,加肉桂(五分)。遍阅内经 中,悉言小腹痛皆寒,非伤寒厥阴之证也,乃下焦血结膀胱,仲景以抵当汤并抵当丸主之。

小便遗失,肺金虚也,宜安卧养气,以黄芪、人参之类补之,不愈则是有热也,黄柏、生地黄(各五分),切禁劳役。

卧而多惊,小便淋溲者,邪在少阳厥阴,宜太阳经所加之药更添柴胡(五分)。如淋,加泽泻(五分),此下焦风寒合病也。经曰肾肝之病同一治,为俱在下焦,非风药行经则不可,乃受客邪之湿热也,宜升举发散以除之。

大便秘涩,加当归(一钱),大黄(酒洗煨五分或一钱)。如有不大便者, 煎成正药,先用清者一口,调玄明粉(五分或一钱),如大便行则止,此病不宜大下之,必变凶证也。

脚膝痿软,行步乏力或痛,乃肾肝伏热,少加黄柏(五分),空心服,不已,更加汉防己(五分),脉缓显,沉困怠惰无力者,加苍朮、人参、泽泻、白朮、茯苓、五味子(各五分),如风湿相搏,一身尽痛,以除风湿羌活汤主。

除风湿羌活汤

羌活(七分),防风,升麻,柴胡(各五分),藁本,苍朮(各一钱)
右件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柤,大温服之,空心食前。
所以然者,为风药已能胜湿,故另作一服与之。

肩背痛,汗出少,便数而少,风热乘肺,肺气郁甚也,当泻风热则愈,通气防风汤主之。

通气防风汤

防风,羌活,陈皮,人参,甘草(各五分),藁本,青皮(各三分),白豆蔻,黄 柏(各二分),升麻,柴胡,黄芪(各一钱)。
右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柤,温服食后,如面白脱色气短者不可服。

肩背痛,不可回顾者,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以风药散之。

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此足太阳经不通行,以羌活胜湿汤主之。

羌活胜湿汤

羌活,独活(各一钱),藁本,防风,甘草(炙),川芎(各五分),蔓荆子(三分)。

右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柤,大温服,空心食前。如身重腰沉沉然,经中有寒湿也,加酒洗汉防己(五分),轻者附子(五分),重者川乌(五分)。

升阳顺气汤

治因饮食不节,劳役所伤,腹胁满闷,短气,遇春则口淡无味,遇夏虽热犹有恶寒,饥则常如饱,不喜食冷物。

黄芪(一两),半夏(三钱汤洗七次),草豆蔻(二钱),神曲(一钱五分炒),升麻,柴胡,当归身,陈皮(各一钱),甘草(炙),黄柏(各五分),人参(去 芦三分)。

脾胃不足之证,须用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脾胃中清气行于阳道及诸经,生发阴阳之气,以滋春气之和也。又引黄芪、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行充实腠理,使阳气得卫外而为固也。凡治脾胃之药,多以升阳补气名之者,此也。

右件㕮咀,每服三钱,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柤,温服食前。

升阳补气汤

治饮食不时,饥饱劳役,胃气不足,脾气下溜,气短无力,不能寒热,早饭后转增昏闷,须要眠睡,怠惰,四肢不收,懒倦动作,及五心烦热。

厚朴(姜炙五分),升麻,羌活,白芍药,独活,防风,甘草(炙),泽泻(各一 钱),生地黄(一钱五分),柴胡(二钱五分)

右件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枣二枚,煎至一盏,去柤,大温服食前。

如腹胀及窄狭,加厚朴。

如腹中似硬,加砂仁(三分)。
⬅ 手法导引结合药物治疗踝关节扭伤260例 老茶馆 热熨-----除痛古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