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跟随金谷子老师学中医,直面经典《伤寒论》!

2011-11-07 21:01 楼主
都说学医难,学中医更难,自学中医那是难上加难。先不要说那些生涩难懂的古汉语,就是一本《伤寒论》也是有N多的学者注解过,我也曾迷失在他们注解的华丽词藻中,很迷茫的看了很多家注解。越看越糊涂!后来还是老师的一席话点醒了我。
金谷子:
历来诸家注伤寒,多偏于理论的解析,理论的解释虽然不无意义,也可以有助于从理的层面上解释病机。但在临床实践中,在具体操作上,我们循从什么样的具体指征来应用这部方书来治病,从一个临床的医生的角度,从可操作的层面入手,直接落实到实践中来,是我讲解伤寒时,结合这些年自己的临床实践,所着重讨论的。
简单了说:临床实验后的,不是空来空去的理论解说;辨病、脉、证、治层次的,不是方证相应、“六经是什么、不是什么的”。辨病,重于辨证的,不是“辨证论治”第一的。”
仅自《伤寒论》来说,如题目明示,是“辨XX病、脉、证、并治”,后来说伤寒是“辨证论治”的始祖,不错,但首重的辨病。
辨病,先于辨证。
辨病,先辨阴阳。
阴阳中再分三阴三阳。(如六经说、六病说似皆欠妥,不过是阴阳和阴阳的再分)
辨脉,是个独列的一项,定表里、定虚实的关键。
辨证,就是辨一个个具体的症状、体征表现,就是病人能感觉到的,医生能看得到的,这样就具体了。
病、脉、证(同症)辨明了后,如何治,还要再辨。有一方治多病、脉、证,有多方治同一证、脉。
层层细析,具体落实。伤寒论虽是个历经多次编注的古卷,但从中还是能看出文章的对举、排列的格式。
方证相应的说法,缺乏放在“病、脉”的辨析上(当然,脉,也有说是“证”)。
伤寒是有结构的,“选读”“重编次”会失去一些东西的。
我给你们讲的《伤寒论》是定位在给临床一线的医生、学生、学伤寒觉得困难入不了门的、或是学了后临床挂不上钩联系不起来看不了病的人看的。
从此帖开始如实和大家一起分享跟师所学经典《伤寒论》。希望曾经和我一样迷茫过的人也能通过老师的精彩讲解,轻松愉悦的学习中医。也能惊诧的发现,原来中医可以这样学——直面经典。
201012092229442490.jpg 1276849692687.jpg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11-07 21:05 2楼
哦,楼主好有福气哦。
2011-11-07 21:10 3楼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合一十六法,方十四首。

题目格式:辨:病、脉、证并冶。
1.首先辨病——病有很多种需要分辨,所以首先提出的是:什么是太阳病?太阳指什么?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是以阴阳三分的方法分出的这六病,后来研究伤寒的称作六经辨证或三阴三阳病或六病。
2.对于太阳病有许多种说法,但我认为这只是个病的分类方法,在阳病中又依据阳气的多少,分三类,在阴病中又分三类。
3.阴阳是用来说理的,不特指某一种或某一类病。
4.辨脉——根据脉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治疗。
5.辨证——病的具体表现、症状、体征、包括脉,证合在一起都算是证。
2011-11-07 21:10 4楼
,欢迎连载,大家共同学习。
2011-11-07 21:42 5楼
楼主准备连载吗?
2011-11-07 21:51 6楼
期待连栽,谢谢楼主!
2011-11-08 19:54 7楼
认真学习!
2011-11-08 19:57 8楼
因为初涉中医,难免会出错,敬请各位老师指正。

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之——类其代太阳,这里指太阳做为一个病来讲。(太阳这个理论运用到病的分类上来说)
2.要辨太阳病,首先脉:浮。证:头项强痛而恶寒。
3.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太阳病的提纲,太阳病的典型表现。

二.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这条说明中风的特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三.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伤寒的或然证状:发热;必然证状: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

四.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病是否传要以实际脉证为依据,以见证为准。

五.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见哪个病的证就是哪个病,以临床见证为准。
2011-11-08 20:11 9楼
我和经典有约定 说:
因为初涉中医,难免会出错,敬请各位老师指正。

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有老师带,真幸福。
2011-11-08 21:01 10楼
我感觉六经辨证对我们从事临床帮助不大,反而是六经病失治或误志而出现的变证的治法,在临床很实用。
2011-11-08 21:36 11楼
伤寒,只有三阴三阳之为病。
灵枢,有十二经脉病。
“六经辨证”,伤寒无此说法。
——我这是从原文说的,不否认后来的伤寒学家们研究出来的一些说法,或许可能在某些特定的方面或场合有某些特定的意义吧。但不是仲景的说法,其于临床我不好评论什么了。
⬅ 要学会正确对待单验方 老茶馆 初涉中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