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简侯

2011-11-18 11:11 楼主
武简侯(1892~1971),名国良,字简侯,号简子、畸人、子刚、胜苦头陀。以字行,江苏泰州人。1892年(光绪十八年)生,其祖、父皆为私塾先生。武简侯幼承庭训,敏而好学。少时入泰州宫嘉钰医馆学习诗文及医学。宫见其才华出众,怕耽误了人材,遂将武简侯的手书作文寄江阴提学史,学史嘉其文章及书法,特批入泰州官立两等小学堂读书。宫嘉钰不仅学识渊博,且多侠义之举,这对武简侯以后的人格成长产生了不小的影响。20岁时,武简侯得友人资助,考入南京第一监狱学校。毕业后,先后在泰县潘王庄国民学校、北山寺小学、初级师范学校任语文教员,并在泰县水利会、教育会等处任职。

1921年,泰县县长郑辅东阻挠恢复议会,串票浮票,激起公愤。武简侯首发其难,向省府指控。郑辅东又贿赂省方派来检查的委员为之脱卸,武简侯得悉,到宾馆拍桌大骂,并向省方举发查案舞弊情况,终使郑辅东狼狈去职。

1927年,武简侯任泰州图书馆经理部主任。1931年,任泰县修志局委员兼编纂,分纂《泰县志》教育与武备。1933年,任《泰县晚报》主编,常于报端抨击政弊,为泰县当局、权贵忌恨,终因“红丸”事件被捕入狱,受到不小的打击。未几,无罪释放,颇为心灰意冷,决意重操旧业,行医为生。亦可谓“不为良相,当为良医”。

1937年,武简侯参加天津国医专修学院函授学习,精研医理,为人治病至为谨严,病理融汇新旧,疗法参合东西,对疑难杂症往往针灸、外治、推拿诸术并施,收以奇效,活人无算。曾刻“以振兴四千年中医为己任”印章明志,挖掘医学传统,结合自身的实践,数十年间孜孜不倦,编撰《易简斋医学丛书》,除一种未完、两种亡佚外,传世的有《经方随证应用法》、《儿科各病外治备要》、《妇科各病外治简要》、《各科简易经效方》、《药证学》、《本草附方选》等14种,约200万字。有人问他何不将医术传于子孙,他答道:“学医极难,需博览古今方家经验,为患者呕心沥血,恪勤以终,惟恐后代用力寡薄,落入庸医之流,故不传授。”除医术了得外,武简侯还精于书法,尤擅今草,为时所重。另著有《异闻志》、《泰州方言考证》等。

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回图书馆工作。解放后,与人合办联合诊所。1958年起,入泰州中医院任主治医师。1963年,被江苏省卫生厅列为省首批名老中医。1971年1月5日去世。终年79岁。 1.jpg 2.jpg 3.jpg 4.jpg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5-08 19:10 2楼
谢谢 很好的介绍
2013-07-02 15:20 3楼
武简侯和他的《易简斋医学丛书》

武维春

武简侯(1892——1971)是我的祖父,他一生从事过几种不同的职业,包括教师、报纸编辑、图书馆经理等,其中还参加了民国《泰县志》的编写,分纂教育和武备。但最主要的还是行医,他在中医研究上用力最勤,身后留下了17种约200多万字遗稿。

祖父生前有两方闲章,一方是“以振兴四千年中医为己任”、一方是“文词师古、医术从新、草书自误、拘谨愚民”,后一方印鉴正好概括了他所擅长的三个方面,即文章、医学和书法。因该印鉴较大,平时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很少用,我只看到在一帧大幅的书法作品中用过此印。2001年,是祖父逝世30周年,为了表达对祖父的纪念,父亲将其书法作品进行收集整理,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和江苏美术出版社印成《武简侯书法集》行世。当年父亲的设想是先出版书法集,有条件的时候再将医稿整理出版。在《武简侯书法集》中,我们编入了部分医稿样张,并附录《泰州志》中的《武简侯传》,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关注,促进医稿的整理出版。

2004年,父亲不幸病逝,整理祖父医稿的任务也就更多地落在了我的肩上。去年深秋我出差北京,到中医古籍出版社拜访了刘从明社长,向他介绍了我祖父医稿的情况,承刘社长关心,很快决定将医稿《经方随证应用法》由中医古籍出版社于2007年上半年出版。听到刘社长决定出版的电话时,我喜极而泣,因为这圆了几代人的梦。当今人们的希望,大多是为实现某种阶段性的欲望,如买房、买车等,那种高兴和满足只是一时的快慰。而像这样,凝聚几代人希望的,只能是与文化传承有关的事。我想到一件旧事,我祖父去世前几天,将我和我的堂姐叫到他面前,主要谈自己的后事,其中一件就是他去世后,墓碑上写“中医武简侯葬此”,而不是按照一般家人的称呼。这件事给我印象很深,我感受到他对所从事的祖国医学研究的深厚感情,这使我愈觉应该将这些医稿能整理问世,既贡献给医生和病人,也使我祖父的心血不致白费。

祖父接触中医,是从向塾师宫嘉钰求学起,当时他曾手抄《医学实在易》一书,后长期坚持自学。他也曾于1937年入天津国医专修学院深造,兼研习西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他将自己的经验和对前辈医家的理解,写成专著和论文,这里我将他生前写的医稿,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祖父将自己的医稿定名为《易简斋医学从书》,计17种,他晚年曾经编了一份目录,这套书是:

1、《危证治验录》

2、《怎样认识中医》

3、《妇科各病外治简要》

4、《儿科各病外治备要》

5、《中医花柳病学》

6、《各病外治录存》

7、《经方随证应用法》

8、《农村备用要方》

9、《各科简易经效方》

10、《药证学》

11、《仲圣方证合一要诀》

12、《本草附方选》

13、《针灸杂俎》

14、《中西各病证治会要》

15、《简要按摩术》(内外科、伤科)

16、《中医术语浅释》

17、《小儿适用推拿法》

这套书中,《危证治验录》和《中医花柳病学》不存,可能在“文革”抄家时散失了。《经方随证应用法》(约23万字)和《儿科各病外治备要》(约15万字)他生前有誊清本,其它13种都是草稿,这批稿本,静静地躺在家中书橱已经40个寒暑。稿本全部用毛笔书写,由于他书法水准高,书稿本身就是艺术品。但其中改动的地方也多,非精于书法和中医者难于整理。

《易简斋医学丛书》的动笔时间可以上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1939年,他撰成书稿《仲圣方证合一要诀》和《妇科百病勿药疗法》(后改名为《妇科各病外治简要》)。在全套书稿中,对经方和外治法的研究,可以说是倾注了毕生精力,这从现存医稿所占的分量可以看出来。

在我祖父看来,中国医学以晋代为界,走的是两种不同的路。晋代以上,是一条疾医的路。晋代以后,才分出一条阴阳医的路,(此阴阳,系道家所说的阴阳五行之阴阳,不是仲景所借用代表寒性热性的阴阳)。晋朝,道家研究医学,得五运六气等凿空之说,参入医书中,于是学中医的人们,渐渐走入阴阳医的道路,疾医便渐渐减少下去。他认为这是中医的歧途。他说:“自晋代以后,虽然有不少名医出现,而能求到如张仲景、华陀内外科的实际医学,是没有的了”。“而古代疾医方书,留传到现代,除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是再没有的了。就是这两种书,还多缺佚,尤以《金匮》为甚”。基于这种认识,他对经方作了多方面的研究,除《仲圣方证合一要诀》外,他又写过《经方应用法》一书,后来扩展为《经方随证应用法》。这部书,他于1962年写成后,即由江苏泰州市科委油印,并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当年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有关人员研究后,很快即复函,提了几点看法,在此我将原信抄录下来作为读者参考:1、以方为主,以主药分类,殆仿洄溪《伤寒类方》体,这是治经方者比较正确的观点。2、叙证很平实,无游称夸大处。3、方义解说亦精当,有根据。4、援引前辈经验比较丰富,对后学大有启发和帮助。后来泰州市科委帮助联系出版社,准备在1964年底出版,因某种原因以及随之到来的“文革”,这件事也就耽误下来。40多年后这部书能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印行,我感到很高兴,虽然祖父和父亲两代人都不能看到这本书的样书,但这毕竟是他们当年的希望,也算是圆了先人的梦。

外治法也是祖父着力研究的课题。外治法的先导可以追溯到张仲景,他举例说,在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书中,如猪胆蜜煎导法,雄黄熏法,苦参汤熏洗法,头风摩法,矾石汤洗法,狼牙汤洗法,矾石丸,和蛇床子散纳法,都属于外治法。有时针灸方剂不能适用、不能直接达到病灶的地方,采用外治的方法则能收到治疗效果。从《千金方》《外台秘要》两书看,外治法的使用已经更普遍了。祖父认为后世外治法的应用虽不够广泛,但“历代医家,间或采用外治法治病,也是有的,但多没有把他重视起来。后来虽有重视的医家,还在少数,如蒋自通著的《通医外治》,赵恕斩著的《串雅外编》,吴尚先著的《理瀹骈文》等书,寥寥无几”。他感叹即以这些现存的著作论,也没有系统和条理,更没有得到中医权威人士的极力倡导,致使这一最稳妥、最有效、最经济的疗法湮没不彰,实在是中医的绝大损失。他在《自叙》中叙述自己行医情况时说过一段话:一些难以诊治的“难病奇病,引起我深入追求古今医家经验方剂,与适用该病针灸、按摩、外治、食养及精神等疗法。尤其对于外治法,详加收罗,以备广泛应用,原有意编纂《外治学》(另别儿科、妇科),能否成功,尚有待也。”这段话写于1956年,后来在《经方随证应用法》完稿后,他即将《儿科各病外治备要》修订完成,这两部书他都是请朋友帮助誊清的,在誊清稿上他又仔细作了校正。从他保留下来的信件看,当年他非常希望将医稿尽早整理完成。谈他儿科病的外治时,他认为“用外治易于治愈之理,则以小儿身体各部诸脏器,与脉管神经等之抵抗力极为薄弱,只需轻微之外治与器械之刺激,其感受性较诸成人特别旺盛,可使内脏神经血液,均获得调整正常。设使外用之法稍差,犹可随时变换无害也。至于内服之药,若有遗误,则为害滋多”。他在誊清的《儿科各病外治备要》前题辞曰:“此书为余创作,系经过数十年苦心经营而写成的,不但医家宜用,既一般普通人民,亦可备查使用。比用内服药治病,无流弊而多速效,子孙其宝之。保存勿失、利人利己,勿作寻常书稿观可也。切嘱,切嘱”。人们常说“是药三分毒”,可见凡是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都可能产生副作用,因此外治法的优越性是不言而喻的。“无流弊而多速效”应该说是他对外治法的基本看法。

另外有三部医稿因部头较大,我也稍作些介绍。

《各科简易经效方》(约40多万字),这部书稿,系草稿性质,祖父将它分订为24册。这是他晚年的最后一部书稿。“文革”中,因“破四旧”被抄家,但他还是坚持该书的写作,1967年,他为正在编写的《各科简易经效方》写了前言,并继续增补内容。他在封面上题了两句话:“此书可作医家的临床顾问,又可作家庭疾病治疗医师”,他生命的最后几年,经常有一些学医的人到我家来抄这部医稿里的药方,因为药方都很简便适用。祖父在前言中说:“治病用药,单方为胜,以其用力专而见效快也。在一般人观之,味数既少,而药物又贱,几疑无甚疗效,而一经合宜用之,则立竿见影转危为安,有为名医家所不及者……兹以管见所及,简选其最简易、最便利、最经济而曾经过著者实地考验,认为有殊效、特效、奇效者取之,分科编写,间附现代西医病名与编者经验,名为《各科简易经效方》,不惟医家可以采用,即一般普通人民亦可备查使用,较诸就诊于不良之医人,似远胜之矣。”

《本草附方选》(约20多万字),这部书祖父分装为四册。一本为植物(食品类),一本为动物、矿物类,一本是香木、乔木、灌木、寓木、苞木、拾遗草木类,一本为山草、芳草、湿草、蔓草、毒草、水草、石草、苔草类。

如百合条,先有综合论述,说明药理。然后分别叙述治肺病吐血、肺脏雍热、鱼骨哽咽、天泡湿疮等病的方法。

如羊肉条,分别列出产后心痛腹痛疝痛、骨蒸久冷、壮阳益肾、虚冷反胃、老人膈痞、胃寒下痢等的治疗方法。

《药证学》(约20多万字),分装三册。第一册是强壮健胃消化药、镇痛镇痉镇静药、镇咳去痰药。第二册是解热药、驱淤通经药、利尿药、泻下药。第三册是收敛药、驱虫药、催吐药、变质解凝药、解毒药。

如犀角条,先是综述。再分别叙述效能、适用、用量。

这样条分缕析,一编在手,查阅就很便利了。

因我不是医生,对医道亦无研究,深感怎样向读者介绍清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能简单地作些说明。今年春天,承首都师范大学尹小林教授关心,将我祖父的相关情况在国学网学者春秋专栏刊出,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一阅。如有专家和读者有进一步了解的兴趣,不妨和我直接联系,我可以从网上提供书稿的照片,备研究参考。我希望通过《经方随证应用法》一书的出版,使读者对我祖父医稿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更希望有识之士和爱好中医的人能采用某种合作的方法,使其他书稿尽可能面世,为医家和病人提供一些有用的资料,也使我祖父心血的结晶能传之后世。

电子邮箱地址:songliwu@yahoo.com.cn

2007年初夏,南京
2013-07-02 15:23 4楼
文革期间,扬州文坛多为逍遥派,无事常聚于萃园桥孙龙父先生之老宅谈天说地。龙父先生之父为泰州名医兼善诗文书法,故时而论及泰州方面的医家书法。龙父先生说:“自古名医多书家,清初有傅青主,泰州亦有其人,武简侯是也。”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武简侯的名字。后来泰州名宿叶大根先生过访,在论及泰州书家时亦谈到武简侯的书法。我说:“可否帮我找一张武先生的字?”叶说:“此公传世之作不多,恐不易得。“仅闻其名而不见真迹,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日前,在扬州八怪艺术国际研讨会上见人传阅一本新出版的书,顺手牵过一看,书的封面上赫然题着“武简候书法集”,眼睛为之一亮。随手翻阅,越看越有味道,方信孙、叶两前贤所说。
武简侯于行医之余与泰州文坛过往甚密,南社仲一侯、程习朋及其时寓居海陵的书坛名宿孙龙父皆为其好友。武简侯的书法自成体系,精于楷书、行书和草书。武简侯早年家贫,以竹桌为纸,蘸水而写,水干后拭之再写,时间长了,竟将桌面写破,可见用功之勤。
据其自传云,少时曾写过颜真卿《东方画赞》一类贴,而草书得力于孙过庭《书谱》。现就其遗存的墨迹看,其楷书、行书、草书均与所说不类。这说明武简侯胸中气象能吐纳万物,能从传统中化解出来,融入自已的理解、意志,树建自己的风格。颜真卿的楷书中宫松,笔势鼓宕,得折钗股之姿。武简侯在承接其浩然之气的同时笔势变得绵密,中宫属相对收紧,将颜体笔势之鼓宕变为险峻,而结体趋于冲和,内强外柔,系反向继承,此和武简侯生活经历及胸中块垒息息相关。孙过庭草书笔势起生涩,用笔破而愈完,于险绝中求平淡,而武简侯的草书拔茅连茹,得飘风骤雨之姿,风格外肆中闳,近于王羲之、张旭一路趣味,自有特色。
2013-07-02 15:35 5楼
《仲圣方证合一要诀》出版啦!

武维春

祖父武简侯(1892——1971)是江苏省名老中医,生前对经方多有研究,他于1939年撰成《仲圣方证合一要诀》,又于60年代初编写《经方随证应用法》,其间还有不少关于经方的原始草稿,可以说对经方的研究贯穿了他的生命全过程。可惜他的著作生前未能出版,搁置箧中几十年,此书幸得学苑出版社陈辉主任慧眼识珠,建议整理出版,以惠后学。

一位朋友首先帮我将这部70多年前的手稿输入电脑,由于有大量修改,因此打字有个辨认问题,好多字我们是反复推敲,由此也多认识了不少行草字。稿件输入完毕,我请祖父的弟子、泰州中医院的李椿君先生帮助校读。李先生退休留用,每天要到医院上班,但他利用业余时间,详细通读了全稿,指出电脑输入中的错字。他还专门买了放大镜,以辨识因岁月久远而漫漶的一些小楷。李先生和我家是世交,他的父亲我也认识,那是我年少的时候,他利用业余时间帮我祖父抄录《经方随证应用法》和《儿科各病外治备要》,然后再由我祖父校阅。这不是一般的过录本,属作者手校本。我祖父在每一分册上都标明“李亚夫抄录”,以示感谢。李家两代人都为我祖父书稿的出版花费了心血,这是我非常感谢的。

稿件寄给出版社后,编辑希望每方后增加医案,便于读者利用。但这工作量很大,谁能耐得住寂寞而襄成此事呢?幸运的是从网上结识安徽芜湖的朱俊先生,他热爱中医,愿意帮我祖父整理医稿,经过半年的辛勤劳动,这一工作始得完成。寄给出版社,陈主任告诉我整理得不错,这本书终于可以与读者见面。1939年的旧作,像一个老人,已经73岁了。但它今年问世,又才一岁。岁月荏苒,人事沧桑,令人感叹。我衷心感谢所有为这本书作出过贡献的人,没有这么多人的努力,本书的出版是无法想象的。特别是朱俊先生,我俩尚未见过面,只是在网上做一些交谈,他虽非业内人士,但对经方确实有精到的认识,相信读者读后会有更多了解。

新书印成,我祖父已经无法看到,但我深深地怀念我的祖父。我从小对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大多数时间总是在撰写医稿。家中常有几个学医的上山下乡知青到他那里抄《各科简易经效方》上记录的验方,遇到难字或需要解释的地方,他总是不厌其烦,还经常翻出某本医书给来人看,他说学医就是要呕心沥血。祖父给人看病,常常几分钱的药就解决问题。有时来人称自己是公费医疗,让开点好药,祖父说,“我开的药就能治好你的病了”。后来我看到祖父在另一部医稿《各科简易经效方》前言中写过一段话,他说“治病用药,单方为胜,以其用力专而见效快也。在一般人观之,味数既少,而药物又贱,几疑无甚疗效,而一经合宜用之,则立竿见影、转危为安,有为名医家所不及者。”看了这段话,想到他平时开药方的情形,对治病多了一层理解。

祖父给自己书房起名为易简斋,他写的医书名为《易简斋医学丛书》。目前尚有不少是草稿,未最后完成。我心中牵挂的是他对外治法的一批成果。祖父认为有时针灸方剂不能适用、不能直接达到病灶的地方,采用外治的方法则能收到显效。他认为历代医家,间或也有采用外治法治病,但没有足够重视。他希望能得到权威人士的极力倡导,致使这一最稳妥、最经济的疗法发扬光大。他在《自叙》中叙述自己行医情况时说过一段话:一些难以诊治的“难病奇病,引起我深入追求古今医家经验方剂,与适用该病针灸、按摩、外治、食养及精神等疗法。尤其对于外治法,详加收罗,以备广泛应用,原有意编纂《外治学》(另别儿科、妇科),能否成功,尚有待也。” 祖父写过一篇《头疼外治经验方》,记叙泰州西仓桥下有一位病人,总是头疼,诸医束手无策。祖父配了药,让他嗅,结果竟然有一条小虫从鼻孔掉了下来,后来头疼也就好了。现在我重新翻阅他写的《各科简易经效方》(分装24册),感慨很多,因为这部医稿起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自然灾害造成物资的极度匮乏,他用的纸都是利用的废旧纸片,然后用浆糊粘成32K大小,再写好装订。记得临去世前不久,他不方便用毛笔,就用圆珠笔作修改,一次就叫我为他买数十支笔芯。随着岁月的流逝,有些圆珠笔改的字已经晕开了,目前我正在将这些文字输入电脑,以便利用。

在我的印象中,祖父桌子上总是堆满东西,他写字只剩下能伏手臂的一小块地方。后来我看到他写过一段话“老年知识分子,是极可宝贵的。因为他研究某一种学问,经过了数十年之久,多少有些经验,有些心得,应即从速的交代出来,迟了,恐怕就来不及,他要归道山去了。”他就是这样地只争朝夕,怕时间来不及。祖父去世前几天,将我和堂姐叫到他面前,主要谈自己的后事,其中一件就是他去世后,墓碑上写“中医武简侯葬此”,而不是按照一般家人的称呼。他牵挂那些未完成的医稿。生前他没有培养子孙学医,觉得如果不用毕业的精力研究医术,会落入庸医者流。到了晚年,他又感叹如果后代有学医的,可以多整理几部医稿问世了。

几十年后,出版医稿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要感谢出版社、整理者和许多不认识的读者,是大家共同促成这一盛举。期盼书稿的出版能给病人带来福音,给更多的人带来健康。
2013-07-02 15:37 6楼
《仲圣方证合一要诀》感言

朱俊

去年某日中午,在极其偶然的空间,我遇到了武维春先生。其后,我们进行了极简短的交流,很快维春兄竟然把整理其祖父武简侯先生《仲圣方证合一要诀》遗稿的重任托付给了我。好像和维春兄说过一句话:我是一个医圣张仲景学问的狂热爱好者,虽未登堂入室,但是仲圣学问已经对我和我家人的实际生活、思想观念产生了颠覆性影响。是不是这句话使维春兄对我有了信任,我不知道。在当今,能获得如此稀缺而又珍贵的信任和重托,真乃人生大幸事,我必当全力以赴,全身心投入。这真是一次奇特的人生偶遇。

该书在广泛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医临床实践,以简洁好记的口诀形式,把《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绝大多数经方的证脉要点、方剂构成、临床广用经验和盘托出,突出体现了“有是证,用是方”的方证合该书在广泛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医临床实践,以简洁好记的口诀形式,把《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绝大多数经方的证脉要点、方剂构成、临床广用经验和盘托出,突出体现了“有是证,用是方”的方证合一精神,对人们普遍忽视的腹证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强调。众多名家经典医案,不仅在内容上是对歌诀的重要补充,而且极大地增强人们对仲景方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信心,坚定人们对祖国传统医学未来广阔前景的信念。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对仲圣大论精髓把握上、在临床应用上,《仲圣方证合一要诀》都毫不逊色于当时流行的同类著作,而且由于最大限度地剔除了争论不休的理论诠释,紧扣临床应用和临床疗效这一永恒不变的医学主题,突出彰显了仲圣大道至简的特有魅力,更具简洁明了之大美。因此,该书就现今而言也远未过时,仍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也正因为简洁明了,没有了玄奥难懂的说理,直面中医临床,使这本书不仅能为专业人士提供参考,也适合善于学习的普通人使用。

在整理过程中,我个人时常有振聋发聩、醍醐灌顶和耳提面命的感受,仿佛该书就是武简侯先生为当今的我们所作。在这里我要重点提醒,研读任何后世贤者关于仲圣大论的著作都不可能替代学者自己诵读和参悟仲圣的《伤寒论》和《金匱要略》,《伤寒论》和《金匱要略》对任何时代想要学习中医的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可替代的。正如武简侯先生在自序中说:“不精熟仲圣《伤寒论》、《杂病论》,不可为医。”

《仲圣方证合一要诀》书稿完成于1939年3月。由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困扰,该书稿除主干部分140条歌诀内容是完整的之外,多数歌诀后面所附的日人经验、随证加减法、日人随证加减法、后贤加减法等在武简侯先生1939年3月份的书稿上未来得及留下完整的内容。为了使该书稿具有完备性、可读性和思想方法的连续性,我和武维春先生商定,在保持书稿原貌的前提下,整理时充分借鉴武简侯先生1962年印刷的《经方随证应用法》一书的相关内容,同时按照学苑出版社陈辉先生要进一步增强该书实用性和临床可操作性的要求,精心挑选了历代名家的400多个医案增附于各相关歌诀下。这样,原书稿每条歌诀后面所附内容由原来的标准用药量、合方标准用药量、随证加减法、日人随证加减法、后贤加减法等调整为方证指要、诸家经验、典型医案、标准用药量和凭证用方等内容。同时对原书稿中大量使用的繁体字和异体字,尽量按照现行标准进行了调整和更改。对原书中歌诀重点加双圆圈、次重点加圆圈的标注方式,由于排版处理的原因,调整为重点加黑点、次重点加空心黑点。也由于内容不完整和篇幅限制等原因,删除了书稿后所附的兼用方等内容。这些删除的内容在书稿中所载明的参考著作或网络上都很容易查找到。值得指出的是,书中医案的取舍原则:一是以1939年前历代名家公开发表或广泛流传的医案为主要选择对象;有些经方,由于本人见识和客观条件所限,无法在1939年前名家医案中找到合适的医案,也可选择一些当代名家公开发表的医案,为了增强可信度和可靠性,也以1980年代前的医案为主。二是为了读者更好地理解经方,灵活使用经方,知常达变,在较多歌诀下选择了看似脉证异常不符合仲圣大论的医案,也选择了较多在临床上拓展使用仲景方的医案。这些医案与歌诀之间有重要的互为补充作用,并且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指导作用,不可忽略,值得仔细琢磨。三是在同等条件下,选择以患者为老人、婴幼儿、妇女尤其是孕妇的医案为主,以在非常季节使用某些经方的医案为主,以消除一些广泛流传的临床使用经方的陋见和偏见,最大限度发挥经方治病救人的巨大作用。四是为了体现原著者经方临床水平,武简侯先生本人所有幸存的经方医案和《经方随证应用法》中的部分医案也被选入。在收集医案的过程中,虽然做了大量的比较和鉴别工作,备尝艰辛,但是仍然有很多遗憾甚至错误。有很多令人拍案叫绝的医案,由于篇幅所限没能收入书中;也有一些经方,尤其是一些绝妙小方,没有寻找到更多更好的医案;还有如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牡蛎汤、生姜甘草汤、橘皮大黄芒硝汤、土瓜根散、麻黄醇酒汤、矾石丸等7个方剂没有找到合适的医案。

武简侯,名国良,字简侯,号简子、畸人、子刚、胜苦头陀。江苏泰州人。1892年(光绪十八年)生。1958年起,入泰州中医院任主治医师。1963年,被江苏省卫生厅列为省首批名老中医。1971年1月5日去世,终年79岁。曾刻“以振兴四千年中医为己任”印章明志,挖掘医学传统,结合自身的实践,数十年间孜孜不倦,编撰《易简斋医学丛书》,除一种未完、两种亡佚外,传世的有《经方随证应用法》、《儿科各病外治备要》、《妇科各病外治简要》、《各科简易经效方》、《药证学》、《本草附方选》等14种,约200万字。其中《仲圣方证合一要诀》是武简侯先生总结其多年研究和临床实践《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经验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人世间不存在完美无暇的作品,武简侯先生的《仲圣方证合一要诀》也不例外。在此我冒昧地道出个人浅见:一是对一些经方的临床应用认识存在较大时代局限。比如对续命汤的认识,著者认为“此方,发表补虚而治贫血,故仅能治身体一部不能自由之痱病,所谓外风也。若今时西医所称之脑溢血,中医所称之中风者,乃所谓内风也,本方实非正治之剂,学者须注意之。”而根据当代著名经方临床家黄仕沛先生以及已故经方大师江尔逊先生的研究和实践,只要具备该方证且使用即时,此方确是治疗中风的有效验方之一,不仅如此,该方在临床上还有十分广泛的用途。其实,仲景方,方方是活法。只要坚持“方证合一”和“随证治之”的原则,不被西医病名和中医自身某些陋见偏见所局限所迷惑,凭证用方,那么每个经方都有十分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并且效如桴鼓。在此顺便提出,书中“凭证用方”一栏要活看,其内容尽管有很大的启发性,但是也存在明显的时代痕迹,关键还是凭证用方。二是歌诀中忽视了部分重要经方。书中将一些经过我国众多名家大量临床实践证明有重要用途且有确切疗效的经方列为存查方,没有给予应有重视,比如升麻鳖甲汤、温经汤、侯氏黑散、薯蕷丸、风引汤、百合地黄汤、奔豚汤、乌头赤石脂丸、竹叶汤、白术附子汤等。三是该书各歌诀后面的标准用药量,几乎都是按照日本汉医家临床实践所定,我个人认为量太小,不太能够发挥经方应有疗效,有的还不太符合仲圣大论中经方各味药用量之间比例。当然,该书一定还存在其他不足、缺失甚至错误,希望读者自己去发现、去补充、去纠正。武维春先生、陈辉先生和我更希望能及时收到您们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再版时加以完善。

最后,我要感谢太多的著作者和中医临床家,因为在整理本书过程中我翻阅参考了他们的著作和论文,选用了他们的医案。直接引用的内容,我在本书中都尽可能标明了著作名称或著作者姓名、姓氏。感恩他们,使仲圣学问传承绵绵不绝,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会因此受益无穷。



朱 俊

2012年6月22日
2013-07-02 15:40 7楼
2013-07-02 15:46 8楼
2013-07-05 10:02 9楼
辛苦了。降温防暑。
2013-07-09 01:47 10楼
希望尽快出版以一睹芳颜
⬅ 医疗非小事,一念定生死 老茶馆 用经方应讲求整体辨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