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临证得失总结【原创】

2010-01-15 21:47 12楼
刚发现
中间有一个重复了
真是不好意思
麻烦哪位有权限的删除下
谢谢
2010-01-15 22:45 13楼
非常好的案例,谢谢楼主的无私奉献。
2010-01-15 23:05 14楼
回复 14# 听雨潇潇


谢谢,以后多交流
2010-01-16 00:30 15楼
阴虚生痰的治法,为薛立斋所开创,经张景岳发扬,至王孟英则趋于大成,而现在能辨别这个的,几乎为凤毛麟角。在我们的论坛,能看到这样的案子,可知大道不孤!
2010-01-16 07:51 16楼
作者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学而用之得法,学习了。
2010-01-16 09:24 17楼


党参,苏子,黄精,熟地,山药,气虚加黄芪,阳虚加少量的附子
2010-01-16 09:30 18楼
党参9、苏子4.5、山药10、黄精6、熟地30、黄芪12、附子1.5

对被西医治逆小孩(熟地10,其它也相应减少),长期流涕、舌红,喉痒有痰,神效。
2010-01-16 09:36 19楼
有时带有过敏慢性、痒得狠的,加细辛0.5克、五味子3,生姜三小片,红枣若干!
2010-01-16 12:18 20楼
回复 16# 董红昌





其实哈,我倒是觉得现在这种情况的蛮多的,单纯的脾虚生痰的倒是不是很多了,其实我觉得中医上所谓的流派,并不是这个流派的开山祖师所创造的,不是他们创造的,而是当时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所创造的,而各流派的开山祖师,也只是顺应自然而已,比如说温病学派,用药多寒凉,这个不是这个学派的特点,而是当时环境的特点,产生的疾病多需要寒凉之物治之,因此,多用寒凉也是理所应当,如果这个时候死读书,只看书本,不看实际情况的话,那只会误诊,再如老李的脾胃学说,也是当时环境所产生,他的脾胃学说只是反应了当时的环境而已,自然而然的形成的,再如如今的扶阳派,呵呵,其实我个人来讲附子蛮常用的,但是那只是对症施治,病人需要附子,我当然要用附子,但是我和扶阳派压根儿扯不上关系,所以我觉得在读古人书的时候,为了不片面的掌握,应该结合当时的历史自然环境去读,这样才能在吸取作者书中精华的同时,思维不被限制,不片面,再如药物吧,比如说石膏,有的书上说是大寒,有的说小寒,到底是怎么样呢?其实都没错,而是各时期的环境不同罢了
其实古今大家无一不是博览群书,叶天士他没读过伤寒吗?怎么可能,应该说是精通伤寒杂病论,但是临床上用的不多(但是只要是用的,却都十分精彩,可见水平之高)
为什么用的不多?环境二字,这个环境有自然环境,还包括人体内部的环境,不是叶不常用伤寒,而是环境所致,没太多这个机会
拙见
⬅ 基本证态概念的中西医融合观之我见(四) 老茶馆 个人的经验治半身不遂和糖尿 有病例 请各位朋友多提宝贵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