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氏头针导引法”的特点与临床应用

2011-12-08 08:58 楼主
江凌圳.《上海针灸杂志》,2004;23(3)
我院针灸科主任孔尧其主任中医师,早年与旅美朱明清教授共同研究头皮针,颇有建树,在长期针灸临床实践和经验中总结出来“头针导引法”,适用于多种疾病,疗效满意,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项目之一。该法被孔老师概括为“头皮针,抽添法;边行针,边导引;长留针,常运动”十八字诀,现将其特点及临床应用情况介绍如下。

一、头皮针,抽添法
“头皮针,抽添法”是指孔氏头针导引法的取穴和手法。其取穴以中国针灸学会公布、联合国卫生组织西太地区通过的《中国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中14条治疗线为基本穴位;其运针手法为抽添法:抽添法包括抽气法和添气法,抽气法和添气法是一种复式提插补泻手法,前者为泻,后者为补。该手法源自《针灸大成》,《针灸问对·卷之中·十四法》中亦载:“抽添法:针入穴后,行九阳之数,气至慢慢转换,将针提按,或进或退,使气随针到于病所,扶针直插,复向下纳,回阳倒阴。又云:抽添,即提按出纳之状。抽者提而数拔也;添者按而数推也。取其要穴,先行九阳之数,得气,随吹按添,就随吸提抽,其实在乎动摇、出内、呼吸同法。以动摇、出内、呼吸相兼并施,故曰同法。谨按生成息数足效也。此治瘫痪、半身不遂之疾。”由此可见,抽添法的特点是“数”,即提插速度快;“拔”和“推”,即手法力度大,其内涵包括运针的力度和速度两方面,力度的要求是术者用暴发力提插,速度的要求是快速提插。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抽添法要求用暴发力、速度快,但并不等于提出和插入的针体长度也长,其手法要领是提插幅度小,每次至多出入1分左右,若手法熟练,甚至看不出针体的出入,因此,该手法具有刺激量大、省时省力、痛微效捷的优点。
头皮针抽添法,其具体操作类似“透天凉”的紧提慢按和“烧山火”的紧按慢提手法,观察其手法的操作,关键在于已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头皮针抽气法的具体操作方法为:手持30或32号1.5寸毫针,与头皮成15度角,运用指力将针尖快速透入皮下,针进帽状腱膜下层后,将针体平卧,缓插1寸左右,然后用暴发力向外速提3次,速提时针体最好不动,或至多提出1分许,又缓插至1寸许,如此为运针1次,反复运针直至得气;头皮针添气法的具体操作方法为:手持30或32号1.5寸毫针,与头皮成15度角,运用指力将针尖快速透入皮下,针进帽状腱膜下层后,将针体平卧,插入1寸左右,然后用暴发力向里速插3次,每次至多插入1分许,又慢提至1寸许,如此为运针1次,反复运针直至得气,孔老师认为得气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患者的感受和医生的感受,患者的感觉以针后产生酸、胀、重、麻等,医生则要指下有一种既不紧涩又不松弛的吸针感;二是要看是否有即时疗效,因此孔老师有取效即得气之说。
但值得一提的是,同一种手法,治疗不同疾病时,所采用的手法力度和频度应有所不同。如中风运针1次约5秒钟,失眠则为1 分钟。

二、边行针,边导引
孔氏头针导引法强调“边行针,边导引”,导引最早见于《庄子·刻意篇》:“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者之所好也。” 是我国古代养生、健身方法之一,《灵枢·病传篇》:“有导引行气、乔摩、灸、刺、熨、炳、饮药”。古人对导引注释为:“导气令和,引体令柔。”说明导引包括意念运动、形体运动、呼吸运动等多方面内容。孔老师将导引理论运用到针灸临床治疗中来,提出头针导引法,如在治疗心绞痛时,医生和病人都应意守患处,进出针讲究配合呼吸运动,即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行针和留针时用手按摩心脏部位,并作深呼吸等。
头针导引法主要包括主动导引和被动导引。主动导引包括医生病人双方的意念运动和病人的肢体运动,意念运动包括医生的意念和病人的意念。即所谓的“治神”。《灵枢·本神篇》:“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本枢·官能篇》:“用针之要,无忘其神”。《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有“以意和之”之记载,又有“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即医生在运针时注意力要集中在病人身上,要求患者全身放松,医生提示患者做意念运动,将注意力集中在患处,意念运动带动患肢或患处的主动运动,注意意念和动作必须一致,意念运动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激发经气,引导经气到患处;二是有利于导邪外出。头针抽添法应与导引部位相对应,如治疗中风失语病人时,穴取额中线,用抽气法,进针时嘱患者屏气,运针时嘱病人不断伸缩舌头,作轻轻咬舌动作,医生教其数1、2、3,患者跟随,如此反复;中风偏瘫患者则要求患者注意力集中患侧肢体,做意识运动,并由意念运动带动肢体自主运动。
被动导引:不能自主运动者,要结合健侧肢体帮助下或旁人的帮助做被动运动。如治疗尿潴留患者,在行针与留针时,患者作腹式呼吸及憋气排尿动作,医生或患者家属在患者小腹向尿道方向作加压动作;中风偏瘫患者,在行留针期间,医生要帮助患者反复做起坐动作,并在此基础上,搀扶步行,进而让其独立行走,不能坐立者,可在床上做屈膝、伸腿、屈肘、伸臂等运动。

三、长留针,常运动
头针适宜留针。留针,指进针以后,将针置穴内不动,以加强针刺持续作用的一种方法。留针能加强持续刺激。所以孔氏头针导引法主张长留针和间歇动留针,留针时间一般2~48小时,间歇动留针即在留针过程中间歇行针,保持一定的刺激量,以增强疗效,特别是对一些慢性、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的病症,留针时间宜长,间歇行针的次数也可多些,对所取得的即时疗效来说,若行针后已取得即时疗效,但留针期间疗效减退,即应马上行针,务使保持原来已取得的疗效,若留针期间配合导引,始终保持原有的疗效,甚至越来越好,则间歇动留针的时间和次数可相对短些、少些。所以孔氏头针导引法要求患者在留针期间继续进行患肢运动,运动也是提高疗效的一个重要手段。运动时间每天不少于2小时。
留针注意事项:1、头皮针留针前,应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宣传头皮针留针的安全性和出针注意事项,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以免影响疗效;2、在留针过程中,特别是留针过夜者应注意暴露在头皮外的针柄不要受到外物的压迫和碰撞,以免弯针;3、出针时要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如有出血,则应迅速按压直至血止;4、由于头皮是有发部位,故出针要检查针数,十分重要,防止遗漏。5、对精神病、癫痫病患者及婴幼儿患者,均宜不留针。

四、临床应用举隅
1、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是头皮针抽气法最常用的适应证之一,常选用《中国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中的顶颞前斜线(病灶侧),顶旁1线,顶旁2线。血压偏高者加顶中线,腰脊酸软者加枕上正中线和枕上旁1线。手法是常规消毒后,用30号1.5寸毫针,与头皮成15度角,运用指力将针尖快速透入皮下,针进帽状腱膜下层后,将针体平卧,缓插1寸左右,然后用暴发力向外速提3次,每次至多提出1分许,又缓插至1寸许,如此反复运针,以取得即时疗效为得气,留针2-48小时。急性期10次为1疗程,慢性期5次为1疗程。曾用此法治疗中风偏瘫192例,结果痊愈146例,显效34例,有效10例,无效2例。痊愈率为76.0%,总有效率为98.96%。(《江苏中医》1989年第7期23页)另报道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偏瘫660例,结果痊愈448例,占67.88%,总有效率为97.58%,疗效比较为脑外伤>脑溢血>脑血栓形成,并提示病程越短,疗效越好。(《上海针灸杂志》2001年第4期34页)
2、痛证:如肩周炎、肱骨外上髁炎等:穴取顶颞前斜线中三分之一节段。单肩针对侧,双肩针双侧,用28-32号1.5寸毫针进针约1寸,针尖方向根据患肩疼痛部位,在前者透向阴面(以百会为界,前为阴面,后为阳面),手法用抽气法,以即时患部疼痛消失或减轻为得气,每间隔10-30分钟运针1次,留针1小时以上,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在头皮针运针和留针期间,患肩应配合运动。曾用此法治疗肩周炎122例,结果痊愈77例,占63.1%,显效23例,占18.9%,有效21例,占17.2%,无效1例,占0.8%。总有效率为99.2%。(《新疆中医药》1987年第2期42页)
3、其他如尿路感染:取双侧额旁3线,额顶线(神庭至前顶穴)后三分之一。用32号1.5寸毫针,与头皮成15度角,运用指力将针尖快速透入皮下,针进帽状腱膜下层后,将针体平卧,缓插1寸左右,然后用暴发力向外速提3次,每次至多提出1分许,又缓插至1寸许,如此反复运针,间歇动留针2-24小时,每隔1-2小时行针1次,并配合小腹按摩,向尿道方向加压,5次为1疗程。共治疗82例,痊愈62例,占75.6%,显效12例,占14.6%,有效5例,占6.1%,无效3例,占3.7%。总有效率为96.3%。(《针灸临床杂志》1997年第3期33页)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小针刀疗法感悟 老茶馆 中医治疗神经衰弱的小配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