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存仁辑

2008-07-31 19:40 12楼
陈存仁轶事


-----

作者:张存悌来源:《中国中医药报》时间:2007-06-11



最近读了“谈《皇汉医学》丛书”(载本报4月12日8版)一文,颇有感触。文中谈到《皇汉医学》丛书“由香港陈存仁先生编撰刋行”,不禁哑然失笑,要知道陈存仁先生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该书也是在上海刊行的。这也难怪,陈存仁先生1949年初迁往香港,内地当然对他不了解了。但是,陈存仁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可算上海滩名噪一时的医家,在近代中医史上也赫然占有一席之地。
陈存仁(1908-1990年),原名承沅,字颍川,幼年失怙,由伯父资助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后参师于丁甘仁、丁仲英父子,还先后拜师于沪上医硕、鸿儒谢谢利恒、章太炎、丁福保、姚公鹤等,自谓与叶天士一样,先后从师“恰好也是十七位”,且多是大师级名家。1929年开始自设诊所。陈氏天资聪颖,好学上进,再加上名师指点,很快成为沪上名医,是上海滩内科名医四大家之一,曾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治好了肠伤寒重病,于氏手书怀素体千字文相赠,二人结为至交。于氏每次到上海,均与陈氏相聚。陈存仁还曾治愈另一国民党元老、国学大师吴稚晖的肠炎急症,并得以“成为吴家的常客”,经常登门讨教,颇有收益。
1929年2月,余云岫等人抛出臭名昭著的“废止旧医案”,妄图取消中医。消息传出,民众愤怨,中医奋争,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抗争活动,这场活动的发起者之一,正是陈存仁。是他与张赞臣(其父为名医张伯熙)两人首先约请谢谢利恒、丁仲英、陆仲安、夏应堂等沪上名医商议开展抗争事宜,先后筹划召开了“三一七”抗争大会,会后又组织赴宁请愿团,由谢谢利恒、陈存仁、隋翰英等五人组成,谢谢利恒为团长,陈存仁为总干事。谢谢利恒先生曾经说过:“这次运动是陈存仁首先推动起来的,我需要他来做总干事。”请愿团到南京后,抗争活动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功,陈存仁作为总干事发挥了中坚作用。事后,当时的卫生部聘请谢谢利恒和陈存仁为卫生部中医顾问,陈存仁曾撰写《三一七国医节事件回忆录》,谱写了近代中医史上的光辉一页。1948年,陈存仁还被选举为“国大代表”,为上海中医界两个名额之一,另一代表是丁济万,丁甘仁之长孙。陈存仁当年名噪一时,颇有影响,乃至香港拍摄电视剧《上海滩》时,片头上打出“特别顾问陈存仁”的字样。
陈存仁才气横溢,上世纪30年代即有“医界才子”之誉,1928年一人创办了据说是国内第一份医药卫生专业报——康健报,行销全国。著名医家程门雪曾有诗赞他:“独向医林张异军,眼中诸子只推陈。灵方别有心源得,占尽江南一角春。”当然这主要得力于他本人的坚毅勤谨,“一生除行医外,每天至少花2个小时写作,从不中辍”。他著作等身,1935年主编了《中国药学大辞典》,该书篇幅与谢谢利恒的《中国医学大辞典》相当,章太炎、吴稚晖、蔡元培、肖龙友、丁福保等名医大家均为之作序、题签,反响很大,与《中国医学大辞典》堪称当时医药典藉双璧。为编《中国药学大辞典》,他规定自己每天写两千字,白天出诊,晚上写书,有时一晚只睡5小时,足足写了4年,总计320万字。该书先后再版27次,出版者上海世界书局为此赚了很多钱。1936年世界书局又邀他编写《皇汉医学丛书》。说来有趣,为让陈存仁充分收集资料,世界书局预先支付一千元大洋,供他到日本购书,为此,陈氏成为“中医界同仁出国第一人”。1937年《皇汉医学丛书》在上海出版,所以无论怎么说,该书都应该是“沪上名医”陈存仁所编,12年后,他才到了香港。陈存仁还著有《中国药学大典》、《中国医学史》、《存仁医学丛书》等,这些才是来到香港以后的事了。在港期间,他行医之余仍勤奋写作。他在香港销路最大的《星岛晚报》上开辟了一个专栏“津津有味谈”,专门谈吃的学问及饮食疗法,提倡在汤菜中加些滋补中药,颇受讲究进补的粤籍人士的欢迎。这个专栏一写二十年,每日一篇,一年365天从未间断。陈氏不收一文稿酬,他希冀的是一种广告效应,名声很快在读者中传播开来,因此来到香港不久,诊务便打开了局面。
陈存仁还是著名的藏书家,与曹炳章(《中国医学大成》的编者)、裘吉生(《珍本医书集成》的编者)并称为“江南三大中医藏书家”。他早年便立志广藏医书,每天下午诊余,总要到旧书铺浏览选书,一年工夫竟买遍上海滩,几乎再也买不到未备之书了。1930年打道北京,专程到琉璃厂购书,自谓“等于瘾君子到了云南(大烟产地)”,爱书之情跃然纸上。行前他将自己的藏书编成书目,找到琉璃厂最大一家书店富晋书社,与掌柜交涉,递上自己的藏书目录,然后交待:“凡是目录中没有的,我一律都要买。”气魄可谓大矣。3天工夫,富晋书社掌柜跑遍琉璃厂各家书店,将陈氏书目中未备之医籍全部收来,总共一千多种,其中竟有名医萧龙友寄卖的80多种罕稀之本。陈存仁心中大喜,悉数买下。书款6折优惠,总计花费银洋3150元。其时书店的伙计每月工资不过6元,清华大学教授月薪80多元,一个银洋可买鸡蛋100个,可见陈氏购书何等慷慨。国内买遍,国外再买。1936年后,陈存仁曾先后6次专程赴日本购书,总共收集到日本汉医著作四百余种。经过多年“朝收夕索,亲临拜访,曲意诚求”,共收集各种版本的医籍六千余种,还有三百多种与医药有关的全套报刊杂志,总计算来,近一千万卷,设立了私家图书馆,时人罕有其匹。
陈存仁1985年移居美国,1990年突发脑溢血而病逝。
2008-07-31 19:43 13楼
陈存仁:风趣幽默的吴稚晖
发表时间: 2008年06月06日 20时53分
评论/阅读(
/
)
本文地址: http://qzone.qq.com/blog/625829669-1212756804


javascript:; javascript:;

(摘自《银元时代生活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定价:38.00元。)
2008-05-30陈存仁书摘点击: 702
http://news.guoxue.com/showimg.php?... (摘自《银元时代生活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定价:38.00元。)
2008-07-31 19:48 14楼
『闲闲书话』 [书库文信]张苍水绝命诗,巨长?



:[只看楼主] [关注此帖] [百宝箱使用帮助]
作者:地道表达 提交日期:2007-12-30 20:38:00

都说陈存仁靠不住,但还没觉得他那样信口开河。可昨天确实遭了一个大打击。
《银元》里说章太炎往楼外楼吃酒,替主人写张苍水绝命诗,居然写了十天,居然长卷,十五年后还卖给张群,值二十两黄金。这则逸事使我艳羡不已,一直想找原文来看。
昨天在书店巧遇宁波出版社的《张苍水全集》,赶紧买了,直接翻到诗集最后,绝命诗:我年适五九,复逢九月七。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
真是很好,很强大。
今天又上网查,只第二句有两说。就算把异文都写上,也不用一刻钟的。而且文字不如“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亏我还期待了那么久-.-
对张煌言没研究,有没有可能真有长版本?虽然,已经觉得陈黑夜瞎说了,还是问一声过往高明罢。

(不明白什么叫书库文信,貌似求助类?)




作者:vflcyuf回复日期:2007-12-311:19:14
辛苦

作者:地道表达回复日期:2007-12-3113:39:53
没你辛苦


作者:yiping1914回复日期:2008-3-1415:54:53
书库文信,具体的解释不清楚,是前一届版主拟就的,大约是王友之间关于书的谈话帖,比如哪里有好书店等等,和[书评文论] 有区别。我买了两本陈存仁的书,如果他喜欢瞎说,那我可惨了,没有时间考据啊!


作者:地道表达回复日期:2008-3-1416:15:57
谢谢版主大人释疑^-^

我现在深信陈存仁绝对侃爷,神乎其吹。相形之下,陈巨来《安持人物琐记》也没这般“海外”。但存仁兄的文字思想看上去人品要好一点。而最近《无轨电车》里陈巨来“润例诊金怪现象”那一篇,却直斥陈存仁是“江湖医生”,哈哈,不知道相信谁好了。
海上二陈,旧文人的品格呀!囧rz



作者:VALIS回复日期:2008-3-1416:55:12
『闲闲书话』 [公告]重申新栏目的分类标准


作者:小转铃 提交日期:2007-3-22 15:07:00

发现最近大家还是要么不归,要不乱归,可能是新栏目使用时仍然产生歧义吧,在此重申新栏目的分类标准,希望大家发贴时能对号入座,方便今后检索,

1,书评文论:各种篇幅的书评或者论文,只要是就书论书,或者从书出发的,都可以归入此类。基本属于原创类的

2,书余文字:书人书事,科普人文史话、影评乐评画评等除书评之外的评论,童年回忆,随笔随感等各类文章,都应归入此类。也是属于原创类的。

3,书库文信:共享文本,书单介绍及交流,书籍交易及上市信息发布等。比如拉什迪的中文译本共享啊,肖毛的民间童话扫校共享啊,关于哪些出版社的定价比较高的交流,blablablah……都属于这一类吧,也就无所谓什么转载原创的了,都行吧,

4,版务处理:版主管理公告,投诉处理,与书友反馈意见等,如前


作者:yiping1914回复日期:2008-3-1420:36:44
我买的是两本上海的生活:银元和抗战。地道MM认为如何?


作者:地道表达回复日期:2008-3-1511:44:27
谢谢VALIS,搜索功能很强大大呀^-^

回版主大人的话^-^:
我觉得《银元》是笔记小说家传统,亲历亲闻有,道听途说也有,就好像《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有几则竟说亲自见过鬼,还拉幕僚做证,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我是一点也分不清,一笔糊涂账,但冲他说得那段楼外楼轶事,就觉得他和章太炎关系肯定得八折。
《抗战》大概是陈后来为文化产业化续出的,涉及他自己的没《银元》那么多,不过他一贯称自己写往事会查书的,故妄听之。
后来广西师大又出陈另外的专栏,我卖了一本说他拜访日本和韩国的,大概是忙着介绍风俗人情了,可信度反而高的哎:)


作者:yiping1914回复日期:2008-3-1513:15:51
《银元》,糊涂点到也无甚大碍,总是可以看出生活场景和人情风味的,《抗战》牵扯到一些人的品行为人,要是胡扯那可就不好了,我正打算开始看《抗战》呢。


作者:huangyun回复日期:2008-3-1514:45:47
旧文人的瞎扯,我们要原谅陈巨来,因为他是在狱中完成的,即使有部分在外面写,也是文革大环境,恐怕没有什么参考书,并且也没地方去核实.而且陈巨来文中谈及一些人的生活,倒是实情,一般人不敢说也不想说的.而陈存仁的瞎扯,是江湖医生的一种习惯,他完全有条件做好的,但他就是这个德性.


作者:地道表达回复日期:2008-3-1515:01:39
那放心吧。我们笔记小说的传统是“空穴来风,未必无因”,最多传说,不会胡说啦


作者:yiping1914回复日期:2008-3-1515:08:17
作者:vflcyuf回复日期:2007-12-311:19:14
辛苦

作者:地道表达回复日期:2007-12-3113:39:53
没你辛苦
=============================
地道MM 很有趣,怪不得有人夸赞你呢。谢谢。


作者:地道表达回复日期:2008-3-1515:09:46
ls我不同意你啊,陈巨来人品和他揭露的人是一样的,只是他比他们更聪明,如此而已。



作者:地道表达回复日期:2008-3-1515:15:44
汗,不要夸奖我了。书话高手云集,师友众多,要万千低调才行:)


作者:短衣匹马随李广回复日期:2008-7-2223:14:49
越好看的越胡扯,越胡扯的越好看。文章世事,俱作如是观。
记余此语,思过半矣。
2008-07-31 19:51 15楼
中医权威干祖望:说中医会死 我第一个不答应

中医引起舆论反对的一个原因,大概是因为这个行业长期鱼龙混杂,有些人反对中医,其实是反对假中医。94岁的老中医干祖望为他的书房起名“茧斋”,干祖望就是江苏省文化界评选公认的“藏书状元”,埋首在“茧斋”四壁书籍之中,不是作茧自缚,是化蛹成蝶。
干祖望说,“我用功得很,老了也很用功,我是从苦里熬出来的”。

中医人丁兴旺, 但不少“假和尚”充数

干祖望1912年出生于上海市金山县,四岁即被家人送入当时金山县最有名的姚家私塾读书。姚家私塾是江南著名藏书家姚石子的家塾,教学非常严格,每年,干祖望只能在春节等节日休息十二天,其余时间全用来读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都要背,从4岁读到18岁,一直坐着,我的脊背都弯曲了。”
中国古代学人入仕的传统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十几年经史典籍的教育为干祖望打下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深厚功底。离开姚家私塾,他被当时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免试录取,即将结缘丹青。
“准备到刘海粟的那个学校去读书,但我家旁边有个邻居,年纪比我大一些,他父亲叫他去学中医,他不愿去。我们两人坐在一起聊天,他说他英文蛮好,去搞中医一窍也不通,我说,我假设是去搞中医就很好。他说他假设学美术就好。那么我们两个人调换,结果我就去搞了中医。”
这一年,干祖望师从名医钟道生,开始学习中医中药知识,当时的中医教育讲究口传心授,对基本功要求十分严格,除了熟读熟背中医学经典,学习炮制药材,还要苦练擒拿术。“一种酒坛,口子小,身体大,三个指头抓住,抬,坛子轻了就放沙子,放水。练习的时候不能吃饭,连一口水都不能喝。”
擒拿术是中医急救时的一种传统方法,多用于抢救喉阻塞病人,医生把病人放在膝盖上,用力搬拿,力气小了可不行。

人物周刊:最近的“废除中医药”讨论,作为中医界的泰斗级人物,您怎么看?
干祖望:中医已经存在了数千年都没有消亡,疗效有目共睹,不是哪个人、或者哪群人说取消就可以取消的。
中医引起舆论反对的一个原因,大概是因为这个行业长期鱼龙混杂,有些人反对中医,其实是反对假中医。现在中医兴旺人多,基本上是假和尚在那里充数。
人物周刊: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干祖望: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知之明者,知道西医队伍挤不进去,索性自报中医。为了保险,称中西医结合。 中医的出身,学校、祖传、从师三马并行。只需一个老中医承认他“是我的子孙”、“是我的学生”,就可大摇大摆跨进中医大门。
中医还有一个先天性特点: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也就认为是“郎中”、“大夫”。以此类推,点痣的、捏脚的、脚部按摩的、莫名其妙地扎几针的、专门拔火罐的、站在病人面前像音乐指挥家一样没有指挥棒地指挥一通的,甚至鹅白疗法、饮水疗法、甩手疗法、退走疗法……都归为中医。
人物周刊:西医有严格的从业资格考核制度,中医的门槛却相对较低,中医院或者中医高校,怎么保证从业人员的水平?
干祖望:中医里“名老中医”、“名中医”特别多,怎么样才算名医呢,却没有一个标准。最后成了时代特征,一提到或写到中医医生时,上面必要加一个“名”字,不加上一个“名”,单单“中医师”三个字,似乎有残缺不全之感。
还有少数“博导”、“硕导”的教授,是不是真教导你的博士、硕士学生?有谁去察访或检查!

中西医结合, 要优质结合才能混血

1951年,干祖望挂出了中医史上第一块“中医耳鼻咽喉科”的牌子。几千年的中医历史中,耳鼻咽喉的诊治属于杂科,从未独立,干祖望知道西医有耳鼻喉科后,立志开创中医耳鼻喉科。但是,在耳鼻喉疾病诊治方面,他遇到了望、闻、问、切难以解决的问题。
于是他结束个体行医生涯,进了上海金山县城乡第四联合诊所。西医有很多检查疾病的方法和手段较之中医更为科学,让这个乡间医生大开眼界,西医鼻窥镜的直观格外吸引他,他从此也戴上了西医用的现代仪器,把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拓展到“望闻问切查”。
“耳鼻喉,号脉是号不出来的,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号得出来,心脏病号得出来,情绪号得出来,一个人发怒了,脉马上就显出来了。但耳鼻喉号不出来。西医的检查仪器,可以直接看到息肉,但是息肉从哪里来,是中医的‘痰’,是‘气’,都是中医理论。”
1953年,他来到北京中直机关第二医院,成了专业进修西医耳鼻喉科的第一位中医师。1956年,干祖望发表中国第一部《中医耳鼻喉科学》,后来,他在南京中医院及护士学校分别创建了中医耳鼻喉科,独创了一套完整的中医耳鼻喉学说。
人物周刊:作为中医耳鼻喉科的创始人,您怎么想到把西医诊断方法引入中医?
干祖望:鼻子病、耳朵病,基本上我们先人都有,不过中医是没有喉科的。我现在是这样子的,先用西医检查,把病暴露了,再用中医的外科理论,延伸到耳鼻喉的外科,用中医外科的办法来治疗。
比如说喉咙底下的小血管的检查,我们中医是查“症”的:小血管扩张的,它是“心火旺”,粘膜萎缩,就是“脾虚”,假如是整个充血的,“风热”,有个痰扒在里边的,“痰烧”,不是真正的中医,对这个症是辨别不出来的。
人物周刊:中西医结合已成了趋势,您晚年目睹全国中医西化之风严重,撰写《新医医病书》,用您的话说,是开始“中医救亡”运动。您对中西医结合态度如何?
干祖望:中西医结合这些年,以中医这方面来说,得到的实惠好像很多,但也不能抵消所受的负面影响。
中西结合工作,就像植物无性繁殖的嫁接技术,最主要的是两方面的亲本,必须都要选择最最优秀的特性,以两个优秀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更优秀的第二代。所有优点,全部献出。而中医呢?无法明显地摊在工作台上看到。这样一边倒的结合,能不能称得上结合?从所有成果来看,只能称中药西医结合。

谁说中医会死,我第一个不答应

五四运动以后,鲁迅等左翼知识分子提出,要把“祖传秘方,丹药丸散”“统统踏倒”。国民政府时期,一度颁文限制并取消中医诊所。建国初期全国仅有4所中医院、病床30张。亲身经历过中医半个世纪废兴的干祖望,从不相信中医会死。
但让他有点难堪的是,从医76年,跑遍了包括台湾在内的全国各地,参观了无法计数的大小、公私中医院。“迎宾座谈会上,所有书记或院长介绍院况,千篇一律要介绍洋设备”,更特别强调“大的、高价的、进口的,似乎洋设备才是中医院办得优劣、高低、成败的标准”。
而他收藏医书的爱好,也渐渐地有点难以为继。“中医中药的学术著作出版得热气腾腾,但是质呢?剽窃的为数不少。我有这样一个怪脾气,凡1912年之前的书,见一本买一本,之后,除了张锡纯、张山雷、丁甘仁、谢谢利恒、陈存仁写的,一概不买。”
干祖望不服老,虽然已年过九旬,但他这样定义自己的年龄,“我看相貌,70岁;行动起来,50岁;思想呢,只有20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现在行动还是迟缓了,听力也渐渐丧失,但如果有人告诉他,“中医学也老了,要服老,要退出历史舞台”,他还是要生气,“第一个跳出来不答应”。
干祖望:很多反对中医的人,其实并不了解中医的发展历程,真正的中医是这样的: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的疾病,可是你生了病却没有人来替你治疗,是巫替你祷祝皇天祖宗来保佑你。大约公元前1000年左右,医生才从巫师的手里夺过了治病权,才有了医生。
至公元前770-前221的春秋战国时,才有专业的医生,如医缓、医和、长录君、秦越人……等人。还有《史记》有传的扁鹊,其实他不是人名,而是任何医者都可称为扁鹊,一如现代的“大夫”、“郎中”、“医师”一样。当时的治疗手段,可能已有针灸砭石熨,那时针灸是正统的医疗手段。后来内服药逐渐出现,只是用药简陋,“内鸡矢醴”(鸡粪酒浸剂)(见《素问·腹中论》)就是当时几首方剂中的一首。
汉代张仲景把当时散在各地民间的,由野蛮而进入文明、由粗糙而进入精细、由乱凑而进入正规的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之类,收集、分类、补充,配以适应症,编写了一部《伤寒杂病论》。形成了另一种治病手段的以内服药治病的医生,和针灸派平分秋色,称方脉派。
中医也是随着时代和疾病的需求在不断进步的,随着新病种的发现日渐增多,一个万能的全科医生实在再也应付不了,到唐初的孙思邈,于是专科产生了,又称小方脉。中医的格局一直在细化,在进步,今天的格局基本上是这样:
针灸(针灸科)、大方脉(内科)、中医外科(内含皮肤、耳鼻喉科)、妇产科、小儿科、小方脉、眼科、喉科内含口齿科)、痔漏科、骨伤科(内含推拿)。
至于耳、鼻从外科离析出来而和喉科合并而成的耳鼻喉科、男科从大内科中分出、皮肤科从外科中分出、妇产科分为妇科和产科,乃是近来的事。
人物周刊:据说中医药在国际上开始得到重视。有消息说,英国政府正在考虑通过《草药与针灸立法管理议案》,以此确立中医的合法地位。
干祖望:外国人也来学习中医,有的甚至已成为门庭若市的中医师,这是中医的喜事。我们应该先知道真正的中医队伍是怎样组成的:针灸医师约占30%、方脉医师约占40%、其他各个专科医师约占30%。其中方脉医师是中医的主要力量和骨干,他们是拥有中医正统理论最多的。
现在外国人所看到的中医,只有针灸及少数专科中的伤骨科和推拿科,充其量也不过占整个中医的40%,还有60%的主体中医,外国人还完全不知道。
人物周刊:民间对中医中药存在许多认识误区,比如:西医疗效快,中医起效慢,有了慢性病才看中医,或者西药有副作用,中药基本没有副作用,可以自行用药等等。
干祖望:不光老百姓这么认为,连一些半吊子中医也是,以为只要《临床常用中药手册》往口袋里一放,就可按方拿药,“打遍天下无敌手”。他们以为书上早就把咳嗽痰多、伤风感冒、肝痛拉稀……的药,开列得详详细细,一览无遗。假如痰多咳嗽,什么陈皮、半夏、川贝粉、象贝粉、杏仁……依样画葫芦,照抄无误。
却不知道“痰”症还分风痰、湿痰、燥痰、顽痰、惊痰、脾虚生痰、脾阳无温生痰、肾水泛滥生痰等。是药三分毒,以上诸药仅能应付风痰、湿痰,除此以外的痰症用同样的药,便成催命符。


干祖望,1912年出生于上海市金山县。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干祖旺为中医耳鼻喉科创始人,填补了学术空白,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终身奖。他充实了“三英”学说,把“四诊”扩展为“五诊”,设计出辨证公式,晚年目睹全国中医西化之风严重,开展“救亡”工作,撰写了《新医医病书》。
2008-07-31 20:32 16楼
对陈存仁先生了解还是比较少的,谢谢渔翁先生的文章集中介绍。陈先生以医为书的代表著作还是少了些,更加上人在香港,所以难怪不太认识。
2008-08-01 13:49 17楼
网上收辑,大家共习。
2008-08-03 20:34 18楼
《皇汉医学》丛书是一套日本中医药学者的著作丛书,于1936年由香港陈存仁先生编撰刊行,共72种,分为13类。计总类8种,包括《内》、《难》等医经注释及考证、传略、目录等著作;内科学19种,主要为《伤寒》、《金匮》、《温病》等典籍文献的研究注解;外科学1种;女科学3种;儿科学3种;眼科学1种;花柳科学(性传播疾病)1种;针灸学4种;治疗学1种;诊断学1种;方剂学10种,包括名方、验方、家藏方、方剂词典、古方分量考等内容;医案医话类11种;药物学7种;论文集1种。
从公元6世纪起,在这漫长的医学发展中,中国医学随着文化输出传至日本,日本的医学家们对中国医学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到明治维新时期,长达一千二百多年,日本医学在系统学习和吸收中医学体系与方法中,不惜花极大的精力去研究揣摩,使其学术水平达到很高境界。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临床应用方面,都展现出了极为深厚的功底和高深的造诣,使得中国医学在日本获得了极大的成就。并在医学思想与方法上直追中国历代医家,保持了与中国医学的一致性。体现在文献方面,《皇汉医学丛书》所收集的著作应当具有很大的代表性。
《皇汉医学丛书》是日本古方派的代表性著作。在这72种书中,很多著作是学术界耳熟能详的,即便在我国中医学术界,它们也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如丹波元简、丹波元坚的《素问识》、《素问绍识》,对《黄帝内经素问》的注释与考证很有独到之处,为医经学家们所青睐;丹波元胤的《医籍考》至今仍是中医文献的主要参考工具书之一;他们父子的《伤寒论辑义》、《伤寒论述义》、《金匮玉函要略辑义》、《金匮玉函要略述义》、《伤寒广要》,山田宗俊的《伤寒论集成》等,在仲景学说研究中,一直是重要的参考文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吉益为则等的《药征》、《药征续编》论述了中药的临床应用体会,既反映了日本医学家们对中药的深入钻研,也对中国本草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长尾藻城等的《先哲医话集》、《藤氏医谈》、《医断》、《医余》、《丛桂偶记》等医论医话类著作,又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日本医家对中国医学的深入理解。在其他很多医学领域中,如温病、产科、儿科、针灸、方剂、医案等,都拥有很多较高学术造诣的专著。然而,由于这一套丛书卷帙浩繁,成套刊行至为不易,除1936年由上海世界书局初刊后,直至1993年才再经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重刊。因而,全套丛书市面很少,读者要一睹丛书全貌极为艰难。虽然其中一部分著作曾经单本
刊行,并为学术界所推重,但对于了解和认识日本在漫长历史时期古方派的发展,及其学术风格和特点,显然还不足以窥及全豹。
对于一衣带水的邻邦,历史上我国医学在那里生根发芽,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海外学术支派,并且一直影响着现代日本的汉方医学,而我们究竟对那里的学术成就知道多少,又何从了解?漫长历史时期的学术发展,对我国中医学术产生过什么样的促进作用,至今还有那些学术成就值得我们借鉴?虽然中国医学在日本的发展已经改名为汉方医学,但其医学体系和内核仍然和我国中医学保持高度一致,其学术成就和临证经验也与中医学毫无二致。在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掘前辈们的学术经验时,日本的前贤同样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的榜样,何况他们确实在中医学术上有着踏踏实实的学问,他们的很多著作也曾经获得过我国中医学界的很高评价。《皇汉医学》丛书不仅给我们提供一条了解日本主流医学的途径,也能为我们学好中医、运用好中医的理法方药提供一批海外中医的重要参考文献。

皇汉医学丛书目录
1 皇汉医学
2 皇汉医学丛书·类聚方
3 皇汉医学丛书03 、04中國醫籍考 (上)、(下)
4 皇汉医学丛书01素问绍识
5 皇汉医学丛书01素问识
6 皇汉医学丛书02医事启源
7 皇汉医学丛书02医家千字文
8 皇汉医学丛书02证治摘要
9 皇汉医学丛书02难经疏证
10 皇汉医学丛书05伤寒论纲要
11 皇汉医学丛书05伤寒之研究
12 皇汉医学丛书07伤寒脉证式
13 皇汉医学丛书07长沙证汇
14 皇汉医学丛书08伤风约言
15 皇汉医学丛书08泻疫新论
16 皇汉医学丛书08温疫论私评
17 皇汉医学丛书08温病之研究
18 皇汉医学丛书08疝气证治论
19 皇汉医学丛书08脚气钩要
20 皇汉医学丛书09产论
21 皇汉医学丛书09产论翼
22 皇汉医学丛书09幼科证治大全
23 皇汉医学丛书09痘科辨要
24 皇汉医学丛书10经穴纂要
25 皇汉医学丛书10脉学辑要
26 皇汉医学丛书10药治通义
27 皇汉医学丛书10选针三要集
28 皇汉医学丛书10针学通论
29 皇汉医学丛书10霉疠新书
30 皇汉医学丛书11丹方之研究
31 皇汉医学丛书11奇正方
32 皇汉医学丛书11方剂辞典
33 皇汉医学丛书12医略抄
34 皇汉医学丛书12古方份量考
35 皇汉医学丛书12名家方选
36 皇汉医学丛书12方机
37 皇汉医学丛书13丛桂偶记
38 皇汉医学丛书13先哲医话集
39 皇汉医学丛书13北山医案
40 皇汉医学丛书13医賸
41 皇汉医学丛书13医余
42 皇汉医学丛书13古书医言
43 皇汉医学丛书13建殊录
44 皇汉医学丛书13生生堂治验
45 皇汉医学丛书13藤氏医谈
46 皇汉医学丛书13青囊琐探
47 皇汉医学丛书14犀黄之研究
48 皇汉医学丛书14药征
49 皇汉医学丛书14鹿茸之研究
50 皇汉医学丛书05中国内科医鉴
51 皇汉医学丛书02皇国名医传
52 皇汉医学丛书06伤寒论述义
53 皇汉医学丛书06伤寒论集成
54 皇汉医学丛书07伤寒用药研究
55 皇汉医学丛书07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56 皇汉医学丛书08中国接骨图说
57 皇汉医学丛书08脚气概论
58 皇汉医学丛书09中国儿科医鉴
59 皇汉医学丛书10针灸学纲要
60 皇汉医学丛书12家塾方与方极
61 皇汉医学丛书13医断与斥医断
62 皇汉医学丛书14中国医药论文集
63 皇汉医学丛书14中国药物学大纲
64 皇汉医学丛书14汉药良劣鉴别法
65 皇汉医学丛书14汉药研究纲要
66 皇汉医学丛书07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67 皇汉医学丛书14中国药一百种之化学实验
68 皇汉医学丛书05伤寒广要
69 皇汉医学丛书09产科发蒙
70 皇汉医学丛书10眼科锦囊
71 皇汉医学丛书12救急选方
72 皇汉医学丛书14药征续编
⬅ 程门雪辑 老茶馆 薛生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