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这样炼成的 续 (转)

2008-08-03 05:53 楼主
故而我将西医的"基础医学问答","临床医学问答""临床医师手册"等买来细读。对中医历代名家名著反复研读。于《医学衷中参西录》,《经方实验录》中得益非浅。然而感觉其对于临证诊断,特别是舌脉方面不够详细全面。因之购买"舌诊图谱","病证诊断图谱",脉诊等类书细读,并于临诊时验证。曾到上海中医学院,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去进修。订阅《中医杂志》,〈新中医〉,〈中西医结合杂志〉。多次参加学术研讨会。遇名医名家或有一技之长者必向之请教。以便增长自已的知识。
在临证时每遇一病,必数次看其舌质舌苔,认真诊脉。用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的方法。先议病,后议药。详询西医的各项诊断及以前的治疗用药经过,再用中医的四诊八纲来辨证。对每一病证先明其病西医诊断当为何病,中医认为应是何证。西医当如何治疗,预后如何?对效果不好的当思其为何不好?中医可如何用药,应用何方何法。道理何在?何时能效?何时能愈?向病家说明西医药的长处是什么?中西医药结合的长处又是什么?为何中医这样治疗?为何其能有效?特别要强调临证抓主证。主证一解,其它症状则迎刃而解。诊病时要抓住病人的心理,做到诊断明确,辨证精确,用方用药正确。其疗效才能确切。现代医学的检验,B超,CT等,对于辨病可谓明察秋毫。既然可以借鉴之,为我所用有何不好?扬其长,避其短。中医岂不是如虎添翼!
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故而学辨证不难,难在从舍。或舍脉从舌,或舍舌从脉。如果舍从不慎,往往毫厘之差,千里之谬。比如恶寒发热看似易辨,实则难辨。中风、伤寒、温病、热病、湿病都有发热,这就要从其同异之间区别了。恶寒则中风、伤寒可见,热病可见,惟温病则不恶寒。但中风的恶寒热,伴有汗出;伤寒的恶寒发热,伴有无汗而喘;热病的恶寒发热,是汗出口渴,脉洪大。口渴是热。但假热也有口渴。要在其脉象洪大中辨其有力是真热,无力是假热;无力中有时有力是真热,有力中有时无力是假热。口渴辨其饮多喜冷是真热,饮多恶冷是假热;喜热不多是假,喜冷不多也是假。有但寒不热、但热不寒的;有表寒里热、表热里寒的;有上寒下热、上热下寒的;有先寒后热、先热后寒的;有寒多热少、热多寒少的;有寒轻热重、热轻寒重的;有寒热往来、发作无常的;有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的。
辨虚实也是这样,有形似虚而其实是为实,有形似实而实为虚,所谓大实如羸状,至虚有盛候是也。如果证型类似虚寒,但腹痛拒按,心烦口渴,泻出如火,肛门热痛,即不可误认为寒而用温热;证型类似热证,惟脉象无力,唇色变白,即不可再用寒凉。
临床上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虚假实,真实假虚之证,辨证时一次即恰到好处,并非容易之事。除了临症时详细诊断辨别、洞察秋毫外,还须借鉴前医之治法方药,有许多疑似之证往往都是经过数次误诊误治后,或试探性治疗后,才能获得正确的诊断与治疗。证有真假凭诸脉,脉有真假凭诸舌。然舌亦有真假,又当细审病症。新病从舌,久病从脉。其新病多实但亦有虚者,久病多虚亦有实症者,而且虚证可能夹有实邪,实证之中,亦有夹虚之证,真假虚实,错综复杂,变化莫测。所以辨证务须入细。入细,方能务实。
扁鹊曾说"人之所病,疾病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千方容易得,一效最难求。近代名医岳美中老师认为:"在临床上遇到的疾病多,而所持的方法少,时有穷于应付,不能泛应曲当之感。一方面也觉得经方是侧重于温补,倘若认证不清,同样可病随药变。持平以论,温热寒凉,一有所偏,在偏离病症,造成失误的后果上是一样的。临证治病先抱成见,难免一尘眯目而四方易位。只有不守城府,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度长短,选方药,才能不偏不倚,恰中病机"。
此论可为我辈治医用方之准绳。近代经方大家曹颖甫以擅用经方而闻名,《医学衷中参西录》的作者张锡纯则是用自拟方,经方,时方,验方,单方,秘方灵活运用的典范。中医讲辨证施治,强调因时因地因人而给以不同的方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同一临床表现,人不同,地不同,时不同,治疗方法也就不同。所以说:经方极可贵,时方有妙用。验方治专病,秘方治顽症,单方治大病。临证不可拘于经方时方之执,应加减增损,经方时方配合,变古方之制为我所用,或参酌数方之意为一方,或综合单方,验方而组成新方,反复实践,方能临证用方得心应手。
师承讲记,也即是中医所接触比较多的病种的诊断思路与辨证施治的记录。也是中医现在如何发展自已的特长,借现代医学之检验等各种方法为我所用。扬长避短,现代中医岂不是如虎添翼?我们何乐而不为之呢?也就是说既要坚持中医的特色,又要与现代医学结合,不断进步,不断发展,这应是现代中医的正确方向,愿我们共勉之。
我独立行医应诊以后,走了不少的弯路。那时经验少,临证尚有许多茫然不知所措之时。比胡芦画瓢的时候还是比较多,事后请教师长,或诊后翻阅医籍,再诊时纠正之。行医不久后,因治一小孩高热惊风,经我用针刺十宣穴出血治愈,名声大振,求医者甚多。认为自已医术可以了,真的如古人说的"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了。
记得有一次治一危重病人,病家来请出诊,至病家时,看到一老年男子,年约六十多岁,面红精神甚好,言语谈吐毫无病像。诊其脉大有力,舌苔灰腻而滑。询其得病,说已数日,主要是腹泻且喘病发作。服药不效仍然喘泄。不能吃饭。那时认为脉有力,舌苔灰腻应是寒湿重症。用张锡纯之急救回阳汤应该是对证的。一点没有看出病已至危,"回光反照"之象。故处方以急救回阳汤,方用六君子汤加黑附片,山萸肉。数日后听人说,那个老头你看后,药还没有煎好人即死去了。要不然你会麻烦的。我一边暗自庆幸,一边自责。深悔当时没有看出病人是回光反照。如果病人服药后岂不是麻烦大了。所幸其妻及其孙等家人皆是我与其看病看好的。其子及子媳对我甚为相信。然亦为深该的教训了,证明还是自已的功底不够,医术没有学到家。别人治不了的病,自已也还是治不了。病至垂危都不能看出何能为医呢?
还有一老太太,周身疼痛,我诊后即开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之活络效录丹,服药数日后,病人未再来请复诊。过了数日病人突然死亡。此症很久我也没想出原因。


一病人腹痛,大便不能畅通,每次解大便都感费力且时间过久。因病人相信我,当时诊为肠炎,先用调胃承气汤不效,又仿张锡纯之意加蒌仁,服数剂又不效,故又加重大黄用量至15克,蒌仁加至60克。又服二日仍是腹痛,大便仍然如故。后数日病家至一西医处,打针输液病情缓解。我亲至西医处拜访,赵姓西医说病人是水液缺失且有肠炎,不补液如何能好。方始明白自已所治之法皆是通下,肠内干燥如何能通下。自已的思路太狭隘了。至此深深明白自已的功底不够,所需知道的东西还太多。真的是古人所说"治病三年,方知天下无方可用"了。


故此后每于诊余即读中西医书,常至深夜,且夜半醒来即接着再看。而且对西医理论也感兴趣起来,慢慢掌握了一些西医常识,并到县医院去实习,特别学了检验知识。逐渐学习中西医结合。每遇一证,先用西医辨病,西医认为是何病,该如何治,预后如何,而中医辨证应是何病证,治法如何,何法何方,每每记载下来。再视其病用何法为好,先用西医法,先用中医法,还是中西合用,以中医药为主。慢慢地明白了,没有把握的病,不可妄下断语,危重病人,要能看出来。至三十二岁以后,至今未再出现重病误诊误治之事,深以为幸也。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中医是这样炼成的 续 (转) 老茶馆 中医是这样炼成的 续 (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