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理论千古争议

2012-01-21 12:14 12楼
内经,难经来源于华夏文明,也就是夏商时期的文化,后来的中医理论却总是用起源于东夷文化的齐鲁文化来解读,特别是汉代董仲舒之后更是如此,到了宋代从青州李之才,陈抟,邵康节引发的宋明理学兴起,中医理论研究基本不知道华夏文明的意思了,现在中医理解大多是继承了清末民国期间的中医思维,也离《内经》本意很远
2012-01-21 20:09 13楼
中医最怕别人质疑,这是自卑,中国有句俗语:身正不怕影子斜,中医如此怕人质疑,后面啥问题就知道了
2012-01-27 08:25 14楼
六经本意不清,套用仲景古方只能混口饭吃,发展中医绝无可能。
2012-02-01 01:18 15楼
王家祥 说:
我学习《伤寒论》的时间不长,在这里谈谈我的认识,在张仲景的《伤寒论》序言中提到“撰用《素问》、《九卷

《伤寒论》中有大的六个病态。《伤寒论》原文中没有提到六经,只是提到六病,也就是六个大的病势。
家祥老弟,请你仔细想一想,这样解读伤寒论对吗?症候群总结硬性按上的哩个名字吗?如果这样我可以任意按上六个名词都行。还有没有理论指导性啊?
2012-02-01 13:00 16楼
李茂春 说:
《伤寒论》中有大的六个病态。《伤寒论》原文中没有提到六经,只是提到六病,也就是六个大的病势。
家祥

我的理解比较简单,伤寒论讲的就是阴阳二气的不同状态。阳气有升有降,阴气亦有升有降。少阳就是阳气升的状态,这个状态出现异常就是少阳病,太阳就是阳气的释放状态,这个状态出现异常就是太阳病,阳明就是阳气收敛的状态,这个状态出现异常就是阳明病。太阴是阴气(阴气可以理解为阴精)的上升状态,这个状态出现异常就是太阴病。少阴是阴气(阴精)的蓄积状态,这个状态出现异常就是少阴病。厥阴就是阴气的收敛状态,亦是阴气的下降状态,这个状态出现异常就是厥阴病。
2012-02-01 13:51 17楼
学习《伤寒》可分成两个层次,入门层和求道层。对不同层次人,《伤寒》可是本活人书,也可是本傻瓜书。
对于入门层的人来说,《伤寒》就是本傻瓜书,不用辨证,凭症选方即可。就是把《伤寒》背下来,不求医理,死记硬背对症选方。如果“症”对的准,效如桴鼓。
对于求道层的人来说,必须是熟读《伤寒》,并象伤寒原序中所写那样,参考同样的书籍 “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才能通其医理。不读这些书,学《伤寒》不通理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至于现今争论的“六病”是按六病症状“辩证”,还是按六经“辩证”,其实就是层次不同所造成。入门层次是对症,不是辩证,但入得门来当然就得表明自己的“高超”医术,怎么能没理呢?入门层次根本就不懂“平脉辨证”, 不通素问灵枢,不知六病是六经循行致病,不知传化是件正常的事。所以争论《伤寒》是六病还是六经辩证没有实际意义,对一些不适合学医的人, 这样的"争论"也不会使其从入门层次提高,反而会令其烦恼。
2012-02-01 15:42 18楼
我真的不知道这样的争论有什么用处,理论是用来指导临床的,你提出的新理论不能指导临床,也是空洞无用的,还不如像安如虎兄所说的在百家争鸣中进步,与其做空洞的理论研究,还不如想方设法提高临床疗效。没有疗效,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得被淘汰。
2012-02-01 15:52 19楼
仲景在自序中就说明了自己医术和术数的中药关系,自古易学五术,地医命卜相,古来大医都强调易学思维,现在易学被打压的厉害,中医思想成了无本之木,只能病急乱投医了
2012-02-03 22:05 20楼
新理论不行,你可以说说你的旧理论啊
⬅ 实验有效的咳喘病10个经方 老茶馆 中医理论之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