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家庭保健灸法

2010-02-28 19:36 楼主
灸治的方法很多,如艾炷灸、艾条灸、隔物灸、艾电吹灸等等。

用于保健灸,古人多采用艾炷化脓灸(瘢痕灸),即把艾绒制成一圆锥形艾团(上尖下平),其大小如《扁鹊心书》所说:“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三分;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灸头面,艾炷如麦粒大”。每燃烧一个艾炷(锥形艾团)称为一壮。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使局部烧伤、化脓,产生“灸疮”,所以也叫做“化脓灸”。这种灸法对局部的刺激性较大,若“能忍一倾之灸,便有再生之理”。现代研究表明,化脓灸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但由于此种灸法相当于三度烧伤,对组织破坏较重,局部形成瘢痕,所以,今人已很少应用。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艾炷非化脓灸(无瘢痕灸):


艾柱灸
操作:施灸部位可涂凡士林,使局部具有粘附作用。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穴位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剩2/5或1/4而患者感觉局部发烫微有灼痛时,即换新炷续灸。一般每次灸5~7壮。灸时,以温热灸感、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红晕不灼伤皮肤为度。

特点:此法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疼痛小。且灸后不形成灸疮,无化脓,不留瘢痕,而为今人多用。





2、艾条灸

艾条灸
将艾绒制作成圆柱型长条进行施灸。根据其是否内含药物,分纯艾条(清艾条)和药艾条。艾条在市面上有售。施灸方式可分以下几种:

a.温和灸:艾条距施灸部位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b.雀啄灸: 操作如鸟雀啄食,灸火与皮肤距离不定,对准灸部一上一下移动。

c.回旋灸:艾条燃端与皮肤保持一定距离,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

特点:艾条施灸,使局部产生温热感,无痛苦,易施行。灸后皮肤产生红晕,无灼伤,易为百姓所接受。且艾条可在药店买到,方便、价廉。

保健灸简便易行,效果明显,很适合家庭应用。只需掌握少数穴位及施灸的基本操作方法,即可在家中施行保健灸。

此外,对于部分常见病、多发病,也可自行采用上述灸法来治疗,或采用间接灸法,或借助一些灸疗器具进行施灸:
3、 间接灸:

是指用药物或其它材料将艾炷与施灸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也称为"隔物灸"。根据其所间隔的药物或材料的不同,又有不同的名称。

隔姜灸 :

制作:以鲜姜切成约0.3cm薄片,穿数孔于片上,上置艾炷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换炷施灸,灸完规定的壮数。灸至局部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姜片当勤动,或姜片下衬些纸片、棉花以防起泡。

生姜:辛温、解表散寒、温中止痛。加灸,加强温经行气之功。

主治:外感表症,虚寒诸症如:感冒、咳嗽、胃寒腹痛、腹泻及风寒湿痹等。

隔蒜灸 :

制作:以独头大蒜切片或捣烂制饼。操作同上。蒜液刺激性强,灸后易起泡,注意防护。

大蒜:辛温喜散、消肿散结,拔毒止痛,加灸加强诸力。

主治:有清热解毒、杀虫的作用。

《外科理例》"治毒者必用隔蒜灸"。用于治疗初起的肿疡、肺痨等症。

隔盐灸:

操作:以纯白干燥食盐(大青盐)填平脐孔,或上放姜片,置艾炷施灸。

盐:甘、咸、寒,无毒。去皮肤风毒,调和脏腑,消宿物,令人壮健。盐为百病之主。

作用:散寒止泻,回阳救逆固脱

主治: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力。

例:治霍乱:《千金要方》"用盐灸可治霍乱,霍乱已死有暖气者,灸承筋七壮,起死人,又以盐纳脐中,灸二七壮…"。

附子灸
制作:附子切片或研末,用黄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操作同前。

附子:辛温大热,温肾壮阳;有毒。

作用:可破坚散结-走而不守;温补元阳,回阳补虚。

主治:各种阳虚证。如命门火衰引起的阳萎、早泄等; 溃疡久不收口 等症。

注意事项:灸时可在饼下忖垫纱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临床灸法集萃 老茶馆 河北省1500名基层医生可获中医药技能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