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与中医:慎战

2010-03-12 20:56 楼主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计篇》

孙子的这一战略思想在以后的各篇中也都有所阐述,如《火攻篇》,“主不可以怒而兴军,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又说:“怒可复喜,愠可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



战事如此,中医又何尝不是?徐春甫在他的《古今医统》里说的很明确:“治病犹对垒。攻守奇正,量敌而应者,将之良;针灸用药因病而施治者,医之良也。”医兵一理。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也。周王聚毒药以供医事,民间的俗语“是药三分毒”虽然,《本经》分上中下三品,这久服长生不老神仙也不是人人所宜。要不始皇帝赢政也不会暴亡在途中。“古人好服食者,必有奇疾,犹之好战胜者,必有奇殃。”这话还是颇为中肯的。徐大椿的《用药如用兵》一语中的,他说“ 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古人好服食者,必生奇疾,犹之好战胜者,必有奇殃。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故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则伤命,隐然一敌国也。以草木偏性,攻脏腑之偏胜,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后无丧身殒命之忧。”中医非常讲究因人施药。“若夫虚邪之体,攻不可过,本和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衰敝之日,不可穷民力也。实邪之伤,攻不可缓,用峻厉之药,而以常药和之。”此原则中体现了中国哲学中最伟大的“和”的精神。逢事不可过,用药如此,用兵自然也是如此。阴阳风雨晦明,天之六气也。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是六气者乃人生致疾之原也。盖人生不能无病,治病必先赖乎医。是医也者,病人生死之所寄也。顾不重乎。治病者必先求之于形与神,然后求之于藏府。能求之于形神藏府,即有危险之症,亦莫不了如指掌,而得心应手矣。也只有如此,才可能让病人得到恰当的治疗,才可能保证立于不败之地。

用药宜慎

孙子的“慎战”思想是建立在他对战争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他认为,战争关系到军民的死生、国家的存亡,国家间一旦诉诸战争,经济上要承受巨大消耗,“兴师十万”,“日费千金”(《作战篇》),“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用间篇》);一味恃武好战,即使能在战场上百战百胜,也难免而致“费留”。所以,孙子淳淳告诫君主和将帅,在战争决策问题上,一定要“慎之”警之”,决不可单凭一时的喜怒好恶,轻易发动战争。否则,后果难以挽回。用药如用兵。兵凶战危,是一种关乎国家军民生死存亡的暴力行为。古代的医家看到,"药性刚烈,犹若御兵,兵之猛暴,岂容妄发!"(《千金要方•食治》)这是从“兵”与“药”的特性上说明二者都具有“刚烈”的共同特点,因此用药要慎之又慎。古人还从用药之法"贵乎明变"着眼,看到灵活多变的共同点。徐春甫《古今医统》指出:“治病犹对垒。攻守奇正,量敌而应者,将之良;针灸用药因病而施治者,医之良也。”这是医家以用兵来比喻用药。《白豪子兵 》指出:"良将用兵,若良医疗病,病万变药亦万变。"这是兵家以用药来比喻用兵。显而易见,“兵”与“医”即使不像徐大椿所认为的同源,但也的确是相通相用的。今天看来,这篇短小的论述依然有着非常强烈的可借鉴意义。甚至可以称之为中医用药的典范。“古人好服食者,必有奇疾,犹之好战胜者,必有奇殃。”这句话是对魏晋时期服食以求长生者的总结。事实上也是如此,大量靠吃药乞求长生不老的人最终暴毙。就好像经常无端挑起战争的人,最终很难有好的结局。如今的电视广告上,各种补药铺天盖地袭来,试问,身体如何能够消受得了?

这在肿瘤患者的治疗当中是一个很典型的问题。化疗,放疗,和手术的选择。首先,是费留的问题,高昂的检查和医疗费用,贫病交加,多少农民兄弟抱病望而兴叹。再者,久病之躯,对于化疗,放疗,手术的身体损伤的承受到底有几何?

孙子主张“慎战”,但绝不是反对一切战争。他在两千多年前就深明战争是一把双刃剑的道理,指出“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所以他是基于对“用兵之害”的认识和思考,反对由于君主和将帅的轻率和盲目,无限制地发动战争,给国家和百姓带来无尽的祸害。作为冷静的、现实主义的兵家代表,孙子要求的是君主和将帅们在进行战争决策时保持克制和理性,而不是不切实际地要他们彻底放弃战争;他所追求的是限制战争,而不是禁止所有战争的发生。有时,治疗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手握处方的白衣天使们的适应症的把握有多严?扪心自问,有多少本可免却一刀之痛保守治疗完全可以康复患者被利益的趋使推进了手术室…… 1.jpg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3-12 20:59 2楼
所以有“用药如用兵”之说。
⬅ 李时珍与锦绣谷之缘 老茶馆 中医和兵法:孪生兄弟的不同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