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兆麟教授谈中医治学之道2

2012-07-20 11:21 楼主
2.勇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
鲁教授认为,中医的根基和活力在临床,中医的特色和优势在临床,中医的生存和发展也在临床。中医学是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整个中医学术的发展史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与疾病作斗争的历史。中医学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民族与疾病抗争的烙印,中医理论的每一次升华都来源于中华民族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东汉末年,疫病流行,张仲景著成《伤寒论》;金元时期,热病居多,刘完素提出“火热论”;金代李杲诊病多于穷乡僻壤,民多食不裹腹,故有“脾胃不和、百病由生”的观点;元代朱震亨接触的多是富贵人家,闲来寻欢作乐,故有“相火妄动、耗伤阴精”的名论;明代吴又可遭遇的是湿热性温疫,进而提出“开达膜原”的治疗方法;清代余霖经历的是温热性温疫,故而才有“大清肺胃”的救治思路……中医学强烈的实践性,决定了他从一开始就具有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反复认知过程。
基于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鲁教授强调,中医学子应尽可能地多临床、早临床。与过去传统的师带徒的学习模式相比,临床环节相对薄弱是当今中医学子的一大通病。而中医学在语言文字表述方面的形象性,决定了很多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还必须要通过实践才能体会和把握。如脉象“洪大无伦”,面色“黯淡无华”,目光“懒散呆滞”,舌色“紫黑相间”,舌苔“白腻满布”,大便“臭不可闻”……因此,古往今来,学习中医者都非常强调临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医有很多名言,如“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等,都强调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对于参与临床训练的方法,开始可以自己的亲朋、好友、邻居、同学等为诊治对象,摸索着进行望闻问切、处方用药的训练;也可以跟随经验丰富的老师临床学习,观摩中医诊治病人的全过程。久而久之,从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经过实践的检验和再认知,才能逐渐形成自身的感性认识。在处方用药方面,鲁教授认为,初学者宜先用小方,由于药味较少,便于观察药物的疗效。反之,如果一开始便用大方,则不宜观察每味药物的疗效。

作者:兆麟堂张家玮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在复方里的量化标准应是多少? 老茶馆 古朴经方医案之二十三=====白头翁汤治疗阴痒(霉菌性阴道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