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任之堂学习中医感悟

2010-04-28 20:50 12楼
第九章:旅行第一站之中药(下)

农村老人常说,“人从脚下寒!”

人体肾之阳气是人立身之阳,肾阳不足则腰以下发凉,人如同站在冷水之中,所以人会
格外怕冷,所以有“人从脚下寒”之说,目前流行的火神派就是站在肾阳的角度,来治
疗人体很多虚寒性疾病。

但我们强调肾阳重要性的时候,别忘了人体心之阳气更重要,就好比大地需要地核岩浆
的热量,土地才能向上散发热量,但别忘了太阳才是一切热量的源泉,没有太阳的光芒
,则万物都会黯然失色,人体心之阳气为生命之阳。

肾阳与心阳两者缺一不可,一损皆损,一伤皆伤!

火神派将姜桂附作为救命仙草,认为其能补肾之阳,壮肾火,散阴邪,挽狂乱。

其实姜桂附也是补心阳之要药,心火旺,如丽日当空,一切阴邪自然散尽,心火旺自然
血脉流畅,心火旺生命不会垂危。

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所以火神派在强调肾火的同时,无形中也通过补充肾火也补
充了心阳,运用姜桂附增强了肾火,同时也增强了心火。君明则国安!

讲这些只是想将火神派的精髓表述出来,避免后学者局限于单纯补养肾火,而忘却心火
才是生命之火,忽视了心火的重要性。

补养肾火也是很大作用的,肾火旺盛,则脾阳不衰,中焦如沤才能健全,脾的运化功能
才能健全,水谷之精才能正常输布,统摄功能才能完备。

如果脾阳虚衰,则中焦运化功能受阻,寒湿内停,脾气郁滞,食物精微转化及输送均会
出现异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二便不利,就好比指南针中右侧的轮子卡壳了。

对于脾阳虚,可以运用:干姜、苍术、白术、吴萸、肉叩、砂仁、白叩仁、草叩、附子。

对于阳虚日久,寒湿困脾,可以运用:茯苓、白术、干姜、附子、苍术。

寒湿困脾失治,导致脾气郁滞,可以运用芳香醒脾的药物:陈皮、砂仁、叩仁、香椽、
木香、藿香、佩兰、厚朴、枳壳。

郁积化热,治疗时须清脾热:黄连、连翘、大黄、石膏、山栀、绿豆。

郁积失治,化燥伤阴,导致脾气阴两虚,治疗时,虚补脾气:人参、黄芪、党参、白术
、扁豆、炙草;养脾阴:山药、黄精、芡实、白芍。

如果仍然失治,形成脾积:枳实、大黄、山查、神曲、麦芽、鳖甲、牡蛎。



讲了这么多脏腑与中药,有些枯燥,好比我们的学习旅程,很单调一样,下面我们来参
观,在学习中药的旅程中出现的历史古迹,看看这些历史古迹记载的古代圣贤,他们为
了人类的健康,在中药整理研究中所做出的贡献。

要游览名胜古迹,第一站当属《神农本草经》,这部书是最早的药学专著,就好比药学
领域的开国元首,此书的价值不可小估,被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一点也不过分。

本书记载药物365味,应一年365天,根据药物的性能特点和不同的应用目的,将药物分
为上、中、下三品,将《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药物三品分类的理论付诸于实践。
“上(品)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
,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品)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有毒、无毒,
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下(品)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
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每药载有性味、功与
主治、另有序例,简要地记述了用药的基本理论,如有毒、无毒、四气(寒、热、温、
凉)、五味(酸、咸、甘、苦、辛)、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剂型,可以说
是汉前我国药物知识的总结并为后的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后世中药领域的发展,如同滚雪球一样,越来越丰富,但雪球的核心却是《神农本草经
》,书中对疾病的治疗经验,直到今天还发挥着指导性的作用。

如:“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注蛊毒,以毒药。痈肿疮瘤
,以疮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所宜。”

“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候其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
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

明确指出了服药的时间与方法:“病在胸鬲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
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

刚接触此书,对书中许多观念无法理解,但临床多年后,再反过来阅读,会发现《本经
》中的每一句话都有深刻的意义,有时明白一句话,就解决了一个疑难杂症,此言一点
也不夸张。

举个黄芪例子,《神农本草经》记载:味甘,微温,无毒,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
,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生山谷。

短短三十三个字,将黄芪的性、味、毒性、主治、产地清楚的描述出来,如果我们对这
三十三个字有深入的研究,那么对于“痈疽溃久不愈”、“痔疮”、“淋巴结结核破溃
不愈”、“小儿体质虚弱”就会有新的认识,经常看到杂志上报道用黄芪治疗各种溃疡
,其实这就是本经上的东西,你看了,记住了,临床运用了,就知道是这么回事!皮肤
溃疡可以治疗,脏腑的溃乱也可以治疗,只要是“久败疮”自然都有效了!“大风癞疾
”可以治疗,一般的风证自然能够治疗了!许多患者春天出现皮肤过敏,痒!全身起疙
瘩!吃抗过敏药暂时有效,停药又复发!重用黄芪,加上祛风的药物,效果神奇,为啥?

春季风邪偏重,人体如果卫气不足,不能护表,风邪自皮毛而入,自然痒了。黄芪大补
卫气,卫气得到充实,自然提抗力高了,风邪自然不能进入人体了!配上祛风的药物,
将体内的风邪驱散出来,病就好了!讲到这里,自然就明白为什么黄芪可以治疗“大风
癞疾”了。

一部《神农本草经》就是一部中药学经典,许多人问疑难杂症如何下手?如何辨证?我
的经验是反复研读《神农本草经》,充分理解本经中的每一句话,这样对一些经方的理
解也有很大的帮助!

参观了最经典的中药学古迹,我们学习中药的旅程又要开始了,如果想照张相片、留个
影的,回家记得翻翻《神农本草经》,看看里面的文字,感受古人深邃的智慧,领悟药
学的至高境界,就是最好的留影了!



我们的下一站是通过肺来学习中药。

1、肺主气,如果人体气不足,头晕乏力,气短,就要补肺气了!补肺气有人参、党参
、黄芪。

2、肺主宣发肃降,这一宣一降,是一对对立的平衡,如果宣发太过,咳嗽气逆,头皮
流油等,就得敛肺气了,敛肺气可用苦杏仁、五味子、白果、诃子、乌梅、米壳。

如果宣发不足,肃降太过,出现肺气失宣,患者会感到呼气困难,胸闷,咳嗽等症。宣
肺气可用桔梗、麻黄、升麻、牛蒡子、蝉蜕。

3、肺开窍于鼻,如果鼻窍不通,自然要选择宣肺通窍的药物了,麻黄、辛荑、苍耳子。

4、肺朝百脉,脉络破裂,出现咯血,就要用止血的药物,止肺血:白芨、仙鹤草。

5、肺为娇脏,意思是说肺脏娇贵,即不能受热,也不要能受寒,还不能受燥,更不能
受湿。受热则成肺热;受寒易成肺寒;受燥则肺干;湿邪停肺易成痰饮。

清肺热:桑叶、黄芩、栀子、桑皮、地骨皮、生石膏、茅根

散肺寒:麻黄、苏叶、细辛、干姜

润肺燥:沙参、麦冬、天冬、山药、百合、石斛、花粉、玉竹。

祛痰湿:川贝、知母、瓜蒌、天竺黄、竹沥、胆南星、半夏、莱菔子、苏子、白芥子

在临床上遇到肺之疾病,多表现为咳嗽,咳嗽之证看似简单,也最为复杂,因为影响咳
嗽的因素有很多,有外感、有内伤,外感分风、寒、燥、火,内伤“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还有外感与内伤同时出现,如常说的“寒包火”!但万病不离其本,什么是本?气
机逆乱是咳嗽之本,肺主气,咳嗽皆可理解为气之逆乱,治疗咳嗽调理气机是关键,同
时结合影响气机逆乱的因素进行调节,就会事半功倍。

调理气机不外乎在宣与降、散与收、寒与热、润与燥之间寻求平衡!这四对平衡调节到
位了,没有治不好的咳嗽!医学能通此理,则习医已经达到一定境界了。
2010-04-28 21:03 13楼
第十章:旅行第二站之药方(上)

中医给人看病,就像炒一个菜。

在学校学习中药,就好比告诉你盐是咸的,糖是甜的,辣椒是辣的,花椒是麻的……

前面几章讲中药,就好比告诉你,炒麻辣豆腐需要放盐、辣椒、花椒等,但这些之间是
什么比例,如何配合运用,炒出来才好吃,就是中医的“方”了。

理法方药,最重要的是理,其次是法,再次是方,最后是药,为了便于大家学习,我按
照药-方-法-理得顺序来讲,因为理的层次可以上升到很高,不是每个人都能
理解,在先讲前面的药、方、法的时候,我会穿插讲一些浅层次的理,这样理解方、药
容易一些。

现在开始谈方,方是药的组合,用药如用兵,一个方就是一个布阵,有前锋、有后守、
有侧攻,一个病证如果你明白透彻了,用药就同排兵布阵一样,古人的君臣佐使就是布
阵的方式,可以参考,但也不必局限于什么一君三臣之类的规定,任何东西凡是规定死
了,就不灵活了。战场上还有“君命有所不受”的说法呢,用药的关键是识病机、识药
性!

举个例子:

二至丸:补益肝肾。用于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咽干鼻燥,腰膝酸痛。由女贞子、旱莲
草组成,处方简单,两药等量使用。方解为:女贞甘平,补益少阴之精,其隆冬不凋,
色青黑,益肝补肾。旱莲甘寒,汁黑入肾补精,故能益下而荣上,强阴而黑发。

谁是君谁是臣?我看都是君,就是两味补养肝肾之阴的药物组合而成,这就是相同功效
的药物组合,既是药方,也是药对。

二妙散:由苍术、黄柏等量组成,但有主次之分,黄柏为君,取其苦为燥湿,寒以清热
,其性沉降,长于清下焦湿热。臣以苍术,辛散苦燥,长于健湿燥脾。二药相伍,清热
燥湿,标本兼顾。用于湿热下注证。患者可见筋骨疼痛,下肢痿软无力,足膝红肿疼痛
,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等。

这些搭配是比较简单的,患者的病机也比较单一,如果病机复杂,用药就不会这么简单
了。

就好比吃泡菜,菜泡好后,放点麻油就很好吃,但炒小青菜就相对复杂些。

我们再来看个例子,小柴胡汤:

处方由柴胡、黄芩、人参、甘草炙、半夏、生姜、大枣组成。

主治:1、少阳病证。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
喜呕,口苦,,舌苔薄白,脉弦者。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
时;或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这些大家都知道,如果我们结合指
南针再看这段话,可能意义就不一样了。你就会明白,小柴胡汤治疗的其实是肝、胆、脾、胃这四个点。寒邪入体,卡在胆这个部位,导致胆胃之气不降,反而上升,出现:默默不欲饮食,喜呕;

胆气郁结化火,胆火随胃气上逆,出现口苦,咽干;

胆火上升扰乱心神,出现心烦;

左侧轮子是逆时针旋转的,胃气上逆,导致肝气上升受阻,肝气郁结,清气不升,出现:咽干,目眩,脉弦;

肝气上升则病情好转,胃气上逆则病情加重,两者互不相让,左轮一会正转,一会反转,患者出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如果此时正逢妇女经气,胆火随胃气上升,心火复炙,随肝气下陷入肾、入子宫,形成热入血室证,也就是左轮反转的结果……

如果病人平时肝气上升条畅,胆气下降顺畅,根本不可能出现小柴胡证。

你仔细观察,临床上患小柴胡证的患者多有胆囊炎或脂肪肝等肝胆气机不畅的基础病,这就是正气不足,气血循环不畅,寒邪深入后,正好卡在薄弱的肝胆环节,出现小柴胡证。

有了肝胆气机不畅的基础病,患者就会有脾虚,所谓“肝郁乘脾”、“见肝之病之肝传脾”就说的是这些……

明白了这些,你再来分析小柴胡汤,就很简单了。

柴胡升发肝气,从左侧肝这个点,提升左轮的运行力量。

半夏降胃气,从胃这个点向下降,胃气下降,胆气也随之下降,一升一降,这样就能恢复左轮的运行力量。

黄芩清胆火或清已经进入子宫的热邪。

人参补脾,恢复长期以来脾脏受到抑制后出现的虚损,

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其实就是调节左右两轮的协调性,这样右轮的力量可以带动左轮。

炙甘草调和药性,说白了,就是让上述这些药协同起来,同时发力,就好比推车时喊号子,“一、二、三推”,甘草就是个喊口号的,好让大家一起用力……

看完了小柴胡汤的分析,大家可能会想,是啊!这就是用药,顺应脏腑的特性,该升就升,该降就降,各个脏腑都正常了,病就好了。

也难怪有人说“小柴胡汤是百病良方”,因为他不是治病,是调理脏腑的功能,推动人体气血的运行!

如果你说,不用柴胡,用生麦芽代替柴胡来升肝气行不行?照样可以!

如果用竹茹来代替半夏,行不行?照样可以!

用党参代替人参呢?也可以,只要脾虚得不厉害就行!

这样处方成了:生麦芽、竹茹、党参、黄芩、生姜、大枣、甘草,还是小柴胡汤,照样有效!不信你试试!为什么?

因为药物虽然变了,但机理没变,这就是灵活用药,灵活看经方……

今天就讲这些吧,改天再继续!

看完这上面的论述,大家对药物在人体的作用有个感觉了。
哦!药物就是这样起效的!
为了加深印象,我会继续举一些例子,和大家一同分享古人在遣方用药的奥妙,让我们站在一个简单明了的视角看待疾病,分析经典药方。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麻黄汤的八证: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风为阳邪,首先犯肺,肺主皮毛……
麻黄汤证讲的是寒邪借风邪通过皮毛而入,侵犯肌表,卫气与之抵抗,正邪相抗,人体阳气郁滞,所出现的一系列症候群。
1、疼痛:寒性收引,不通则痛。
2、发热:正邪交战的反应。
3、恶风:卫气抵抗已经入表的风寒,正邪相争,卫气不能发于外,无暇顾及外风再次来袭,所以恶风。是卫气不足的一种反应。
4、无汗:风寒郁表,毛孔闭塞不通,人体阴分不能外布滋养皮肤。
5、喘:为肺气受寒邪侵犯,气机郁闭,宣发肃降失常。
我们再结合指南针来看看药方:
麻黄汤证就是肺这个点受风寒的影响给卡壳了,右轮不能行走了。
右轮的动力来源于肺,麻黄配杏仁,一宣一降,肺气宣发与肃降得以恢复,肺的开合功能恢复,卡在肺的这个点问题得到解决,整个问题都解决了!
麻黄和杏仁就是麻黄汤的核心!
或问:还有桂枝呢?甘草呢?
桂枝入心,温心阳,通血脉,是从左轮入手。就好比汽车陷在泥潭中一样,麻黄和杏仁是修复前轮,从前边拉车;桂枝是提升后轮的力量,从后边推前轮,这样“一修”“一推”,车子就起来了。至于甘草,这里同小柴胡汤中一样,也是调和药性,可以理解为“喊号子”的。
或问:从后轮入手,可以从肝、可以从胃,为什么一定要从心?
如果这样想,说明对疾病已经开始深入思考了。因为寒邪的侵犯,犯肺的同时,寒邪在体内也会消弱人体的火力,从心入手,用桂枝也是补火,也是扶正,温通血脉。火力补足,血脉通利,卫气可以输布到体表,自然就不会恶风了、畏寒了。风寒之邪就会随汗一起,赶出体外了,人体阴分也可以外布滋养皮肤了。
或问:为什么会随汗而解?
汗出是卫气战胜风寒,皮肤毛孔打开的标志。就好比赶贼出门,贼离开时,大门也是打开的一样,如果门都没有打开,贼肯定还在家里了!
或问:麻黄汤是寒邪借助风邪侵犯人体肌表所致,如果没有风邪或者没有寒邪,只是单纯的风邪与单纯的寒邪,他们是如何侵犯人体的?又该如何治疗?
2010-04-28 21:07 14楼
第十一章:旅行第二站之药方(中)

单纯风邪侵犯人体,伤寒论上描述为“中风”,这里的中风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脑血管
意外的中风,是“中了风邪”!

看看桂枝汤条文: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
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阳浮而阴弱:说的是脉象浮取为阳,沉取为阴,此句讲,桂枝的病人,脉象轻取有
力,沉取无力。

2、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风为阳邪,首先犯肺,肺气宣为阳,降为阴。
现在肺气受风邪的侵犯,宣发太过,若逢上人体阴份亏虚,阴不制阳,人体阳气外展太
过,故而发热、脉浮。亏虚的阴分被阳气外散,故出现汗出。

3、恶寒、恶风:阴为阳之基础,阴分不足,阳气化生也会不足,卫气护表之力不足,
故而恶寒、恶风。

4、鼻鸣者,肺开窍于鼻,阴液走表则为汗,发于鼻则鼻塞而鸣;干呕者,胃气随肺气
上逆也。

概括桂枝汤证的病机,就是人体阴分不足,营卫失调,风邪表入,肺气向上向外宣发太
过!

我们借用指南针再来看桂枝汤证:阴分不足,营卫失调就好似前轮大,后轮小,两轮运
动不协调。

治疗上养阴分为主,调节气血两轮的协调运动就可以了。

白芍为君药,养阴分。阴分足了,两轮就平衡协调了。

桂枝为臣药,目的一,调节白芍的凉性;其二,温通心阳,促进阴分化为卫气,增强护
表之力。

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也就是调节两轮的协调性。

服药后喝稀粥一碗,就是促进营阴向卫气转换,薄薄汗出,就是卫气充足,风邪驱散的
过程。

这样阴分的到补充,卫气来源充足,风邪得解。

或问:桂枝汤是阴分不足,风邪外袭所致,如果患者阴分不亏虚,阳分亏虚,风邪外袭
又是何证?

答曰:这将是玉屏风证候。你不妨再分析玉屏风散看看。

或问:如果阴分过盛太多,形成体内湿邪停聚,风邪再来外袭,又是何证?

答曰:内有湿邪停聚,外有风邪袭表,风与湿相合,则为风湿也!

湿邪何治?祛湿不在于发汗,在于利小便!

风邪何治?桂枝汤法,微微汗出则可!

寒邪为阴邪,人体足太阳膀胱为寒水之脏,同气相感,寒邪则自太阳膀胱经而入。膀
胱经者,循背夹脊过项,寒性收引,出现项背僵痛!再看伤寒论条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这不就明白了!

说是谈方的,谈着谈着谈到伤寒论了,有点跑题,我们还是谈一些经典的配方:

桔梗枳壳汤:

桔梗 枳壳(麸炒,去瓤)各等份

宣肺行气,主治伤寒痞气,胸满欲绝。

桔梗归肺、胃经,性升;枳壳归胃经,性降,两者一升一降,胸中郁塞之气得顺,胸满
自愈。

再看看地图,升者肺气得宣,右轮运行有力;降者胃气得降,浊气得降,左轮运行有力
,两轮运行通畅,气滞得运,胸满得消。

此方看似简单,但升降相随,组方精妙。

我们再来看一个:枳术汤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枳术汤方:枳实7枚、白术二两

结合地图看看这个配方,你会发现也很奇妙。

白术归脾经,组脾升清,运化水气。

枳实归胃经,降胃气,行胃之气滞。

一升一降,则中焦水气停留,“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立即可散。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这种病人有没有?

临床上比较常见,脾肾阳虚之人,如果贪凉饮冷,再加上思虑过度,脾气郁结,则水饮
与气结停滞中焦,形成中焦痞满,大如旋盘,患者中部崛起,饱胀无饥饿感,体重增加
,赘肉横生……

运用枳术汤方升降中焦,行气运湿,两轮运行条畅,水气郁结消散,旋盘何复存在?

此方对于中部肥胖者效果较佳!

下一个:逍遥散

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生姜、薄荷、炙甘草

此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疗肝郁血虚,而致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
,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

这个方很有代表性,我们再看看地图。
你会发现,逍遥散就是一个调理肝脾两脏的药物。

患者长期肝气郁结,肝这个点卡壳了,人体气机上升不了了,原本依靠肝脾来升阳气的
,肝气升不上去,担子全落在了脾身上,脾脏消耗自身精微物质过多,脾慢慢也虚了……

就好比两个人一起抬东西,结果一个人不出力了,担子大部分靠另一个人出力,没多久
,另一个人也扛不动了……

肝气郁结,用柴胡、薄荷来梳理肝气,恢复肝脏升发条达的特性。郁结之气得到舒展,
两胁作痛,寒热往来自然消除。

肝气郁结时间久了,就会化火,损伤肝阴,所以用白芍养肝阴,用当归养肝血;

脾虚了,用白术健脾益气、用茯苓健脾祛湿,这样脾脏功能恢复,升清功能也就加强,
也就能分担肝脏的担子,人体阳气就可以升腾了,头也就不痛了。生姜既能升肝气,又
能降胃气,促进右轮之恢复运行。

或问:为何有柴胡,还用薄荷?

答曰:薄荷用意有二:其一,梳理肝气;其二,性凉,散肝经之郁火。

或问:炙甘草仅仅只是调和药性?

答曰:甘草与白芍,酸甘化阴,缓急、养阴也!

或问:如果肝气郁结化火较重,用薄荷行不?

答曰:如果肝气郁结化火较重,薄荷药力就不够了,可以用栀子来清火,用丹皮来凉血
,这样就成了名方:丹栀逍遥散。

或问:既然两轮不协调,为何不用上大枣,生姜、大枣不是协调两轮的?

答曰:患者已经有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的病机存在,大枣偏于滋腻,不利于气机的舒展
,所以不适合加大枣了。

或问:从逍遥散还能看出啥呢?

答曰: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患者有肝气郁结已经导致了脾虚,非一日之功。这类病
人常常伴有肾阴虚的病机,为啥?肝火除了伤及自身肝脏的阴分,也伤及了肾阴,因为
如果肾阴不伤,肾水上济,肝脏就不会化火!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继续深思下去,我们再想想,肝气郁结化火伤阴之后,心脏会怎样?

心脏的阴血要靠肝脏提供,为啥?肝藏血,肝为母脏,心为子脏,木生子,五行之规律
啊!肝脏自身的阴血都不足了,还能给心脏提供阴血吗?当然提供的也少了!这样又会
出现什么状况?

心火没有阴血的救济,火就会亢盛,就会心烦,就会急躁,就会失眠……

谈着谈着又谈远了,不过从一个逍遥散,我们能想到这些就不错了,明白了这些,就知
道患有“乳腺增生”的患者,为什么吃逍遥丸有效,但不能彻底治好,为啥呢?肾水没
养起来啊!

或问:如果肝气郁结没有这么长时间,只是突然的,或者近几天导致的,肾水还没有受
到损伤,如何治疗?

答曰:看看四逆散的处方吧!
2010-04-28 21:09 15楼
第十二章:旅行第二站之药方(下)

下一个:四逆散

柴胡、 枳实、芍药、炙甘草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痢; 悸者,加桂枝五分。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
,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结合地图,结合逍遥散,你会发现,四逆散也是调和肝脾的经典配伍。

少阴病,少阴指的是脾,寒邪层层深入,由三阳转入三阴,寒邪进入脾经,影响脾脏的
升清。

(说明:少阴本为肾,四逆散所设的为寒邪由太阴转入少阴之初,尚未完全深入少阴之
地,所以此处少阴实际上指的为脾)

经云: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脾主四肢,现在脾被寒邪所困,清阳无法实四肢,所以出现四逆之证。四逆者,四肢发
凉也。

脾属土,脾土郁滞,反侮肝木,木喜条达,被侮则升发受阻……

咳者,土不生金,肺气不足也。

悸者,木不生火,心血不足也。

小便不利者,肺为水之上源,肺气不足,三焦水道来源不足也。

腹中痛,寒邪停留肠间,寒性收引,气机不顺畅也。

泄利下重者,脾不升清,水谷精微无以运化,夹杂而下也。

柴胡升发肝气,疏畅气机,恢复左轮。

枳实降胃气,降浊气,浊气得降,清气自升。

白芍养阴柔肝,防肝气之郁结,化火伤阴。

甘草者,健脾胃,调和药性。

或问,通观全方,并无调脾之药,何来健脾?

答曰:脾之升清,赖肝之疏泄,肝属木,木能疏土,四逆散借调肝之药调脾,也属治病
求于本也。

或问:病邪已经深入三阴之地,四逆散借调肝之药来调脾,能化解此病乎?

答曰:四逆散只是针对四逆而设,四逆者,清阳无以实四肢,手足四肢厥逆也。其人或
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均有加减之法。此虽寒邪已深入脾
经,但病程不长,尚未变生它证,故用四逆散调理肝脾,缓四逆之证。

再回头看看小柴胡汤,小柴胡汤用柴胡配黄芩,升发肝气的同时清胆火之力较强;四逆
散则柴胡配枳实,升清降浊,疏肝理脾作用较著。故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四
逆散则为调和肝脾的基础方。



下面来分析一个针对心脏的经典方:炙甘草汤。

炙甘草、生姜、 桂枝、人参、生地黄、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

要明白此方的意义,首先得了解心脏,心脏在人体的状态,别用西医及现代解剖学的观
点来分析,用中医的观点来分析。

心脏属火,火的产生需要物质基础,物质基础就是心血,没有心血这个物质基础,心火
就无法正常燃烧。心在天好似“太阳”,我们不好理解太阳,我们这样来做个心的模型
,点燃一个沾满油的棉花团,我们看看棉花团的燃烧,就可以想象到中医的心脏,如果
没有油,棉花团就不可能有熊熊大火,如果油烧干了,火自然会灭亡。

缺血的心脏,就好比缺油的发动机,时动时至。心血不足,自然出现心律失常,脉结代
……

人体的心血来源于何方?肝也!肝藏血,为心脏提供阴血;肝所藏之血来源于何方?肾
也!肾阴是肝血补充的关键;肾阴来源于何方?胃也,食物精微通过脾胃的消化、吸收
、转运……

看看地图左轮,就明白心血的来源问题了。

再看看炙甘草汤配方:

重用生地,既能养肾阴,又能养心阴,故而重用此物。

人参、麦门冬养心阴、阿胶养心血。

重用炙甘草,甘草味甘,能培脾胃之土,从根本上解决心血的来源问题。

反佐桂枝,是因为运用大量的滋阴养血的药物,为防止阴分补充太过反而灭了不旺的心
火,此物不可缺也。

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协调两轮。

麻仁一物的功效,历代一家颇有争议,众说纷纭,其实麻仁就是润滑小肠,促进小肠通
利,为何用此?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经络心,此经通畅,心脏经气也会更加顺畅。

一个炙甘草汤,其实从六个方面来解决心脏阴血不足、经气不畅的问题:

1、直接补养心阴(生地、麦冬、阿胶、人参)

2、补养肾阴,增加心阴之来源(生地)。

3、补养脾胃,增加心阴之来源(炙甘草)。

4、通利小肠经脉,促进心经气血运行(火麻仁)。

5、反佐温养心阳的药物,协同补养心阴的药物来提供心血(桂枝)。

6、调和营卫(生姜、大枣)。

或问:炙甘草汤中麻仁之通利小肠,前人尚未提出,此有根据乎?

答曰:观察小肠不通利之病人,其人或便秘或便溏,历时日久,则肠道或生小瘤。凡此
类病人常伴有心力不足的表现,脉象示左手寸脉虚细若绝,西医往往查遍心脏无任何异
常。临证观察,时常碰到。小肠治愈,则心气自足,也是可以验证的……

此发前人之所未发,细心揣摩,能明此理,则近三分之一心脏病可以彻底治愈。

何也?心脏无过,小肠有罪也。

讲了这么多对方的辨析,是不是这么回事?临床上可以操作吗?
我举个案例:
患者华某,女,65岁
胸骨后针刺样疼痛3年,稍稍活动就加重,曾在多家三甲医院就诊,均怀疑冠心病,但
针对心脏的各种检查均正常,医院只能按照冠心病治疗,服药时好时坏,三年来病情逐
渐加重,就诊时患者步行50米即感到刺痛难忍,伴口干,口中粘痰较多。舌苔正常,切
脉时右寸、关郁滑,左关郁塞如豆,心脉正常。
切完脉,我指指病人的胸骨告诉患者,你心脏没问题,是痰气郁阻在这,吃吃顺气化痰
的药就好了。
随后开了一个处方,自拟为双升双降开郁化痰汤。
枳实20克 白术20克 桔梗15克 枳壳15克 莱菔子30克 郁金20克 归尾15克 鳖甲30克 甘
草10克
患者服用三剂,步行几站路也无任何不适,对疗效大感惊奇,随后续用六剂,巩固疗效。
分析一下这个处方,枳实、枳壳降胃气,桔梗、白术升脾肺之气, 两升两降,郁塞在
胸骨后的气自然就顺畅了,配上莱菔子化痰,效果就更加明显了。
左关郁塞为肝气郁结所致,当归归肝经,配上郁金解郁,肝气自然顺畅了。
重用鳖甲,化痰散结。
通方升清降浊,条畅气机,配伍解郁及化痰之品,有何痰气郁结不能开之乎,故而起效
迅捷也……
看懂此方,则众多痰气郁阻之病可治愈了!
2010-04-28 21:10 16楼
第十三章:旅行第三站之病机(上)

学习中医的旅行,经过了前面的两站,一般人都会有些兴趣了,对中医的认识也清楚了
,并不是社会上很多假中医那样,故弄玄虚,中医是有本可循的。

如果还是拿从北京到陕西来作比如,可以前面两站走的是大路,很容易理解,而下一步
我们将要穿过一个原始森林,需要我们细心的辨析,才能走出,如果走不出这一段路,
就会永远迷茫在中医林海中,找不到方向,更谈不上到达目的地了……

这个原始森林就是众多疾病的病机,许多医生一辈子按教科书来开方,效果平平常常,
认为中医就这回事,给病人解释时,就一句话,中药起效慢,慢慢来。

事实上中药起效并不慢,慢是因为没有深刻认识到病机,凭感觉下药,所以就慢了。

机者,机关也,是事物发生发展的枢纽。是很重要的关卡,病机不明,则永远停留在猜
病、估病的层次,想起到神奇效果,那是不可能的。

识病机很重要,遇到一个病人,我们不知道她所患疾病的形成机理,看不到问题的本质
就很麻烦了,看病如同打仗,“药物”是武器,“方”是武器的组合,如何打战还得明
白敌情,连敌人是谁?多少兵力?如何在向我方进攻?这些都搞不清楚,就无法打胜仗
了。

明白病机就是弄清楚敌情,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举个例子吧,这样谈病机就不会枯燥无味。

牙痛大家都看过,牙痛用中药快还是西药快?还是吃止痛药快?

我说中药快!中药治疗牙痛,不仅起效快,而且很少复发!

很多人不信,我们分析分析:

牙痛患者,即不能吃热的也不能吃凉的,患者只有张开嘴,慢慢吸凉气才稍稍舒服,又
为什么?

牙龈属胃!通常认为牙痛是胃火上攻所致。既然是胃火,为什么病人又遇凉加重?

牙痛的病机其实是“寒包火”,即胃火上攻于牙龈,复被寒邪包裹,热邪没有出路,就
形成了牙痛。

寒邪从那里来?从饮食中来!上火了、吃辣椒了,喝上一碗冷饮,真爽!爽的时候,胃
火上攻于牙龈,牙龈又被寒凉包绕,不痛才怪。

牙痛病人喝热水加重胃热,喝凉水,加重寒邪,所以冷热均痛……

临床上运用:生大黄15克 生麻黄10克 薄荷10克 生甘草10克 泡茶喝,一剂喝一天,很
快就好了。

处方中大黄泄胃热,麻黄散外寒。一泄一散,寒包火的病机就可以化解。

薄荷疏肝,甘草伏火。

为什么要疏肝?因为肝属木,木克土,肝气上升,则胃气下降,看看前面的地图就明白
了!

就这四样药,划价一块钱左右,就能解决大问题,我用过很多病人,个个见效,不信你
试试,看看中医治疗牙痛快,还是西医治疗牙痛快……

谈病机,首先就得知道病机十九条!

病机十九条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准则……

作为医者,在诊断疾病的时候要:“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在治疗疾病的时候要:“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内经原文: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

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
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心);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诸厥固泄,
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
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
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
,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
于热。”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
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如将原文顺序进行适当调整,并归纳为:五脏病机五条;上下病机二条;风、寒、湿病
机三条;火病机五条;热病机四条。则便于记忆。

其口诀是:五脏上下风寒湿,火五热四要记清。

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2、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3、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4、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5、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

上下病机:

1、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2、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风寒湿病机:

1、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2、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3、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火病机五:

1、诸热瞀瘈,皆属于火(心)。

2、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3、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4、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5、诸燥狂越,皆属于火。

热病机四:
1、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2、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3、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4、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我们来看看第一条,看看这条病机在临床中的运用。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诸多也,指一切或多数之意;“风”, 既为六淫中的外风,也指内生五邪中
的内风,又称肝风,故风包括外风与内风二种;“掉”,摇动之意,其范围包括头面、
四肤、身体各部的摇动及肌肉的跳动(在头部的,亦指病人自觉有旋转的一种症状);“
眩”,习惯称作“眩晕”。

我们再看看内经:“风盛则动”。这就明白了,“掉眩”其实就是讲风在人体内的表现
,没有这个表现,我们也就无法得知体内是否有风了。“眩”指眩晕,按照现代医学来
看,其实也就是“脑血管痉挛”,脑缺血时的头晕,细想一下,“眩”也是“掉”的表
现,只是“掉”表现在了脑血管上,这样就与“风盛则动”完全一致了,风在体内表现
就是“动”。

“动”在临床上可以看到眼皮跳动、嘴群蠕动、面部肌肉抽动、头部颤动、双手抖动等
这些明显的“动”,最典型的就是帕金森氏症,也很容易想到“风盛”的问题,但下面
的情况是否会想到是风盛的原因吗?是否想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1、肠道病变:患者的肠蠕动亢进,出现腹痛腹泻。针对蠕动亢进,想到肠道有风?

或问:这肠蠕动亢进也与肝有关?

答曰:看看痛泻药方,再结合现代医学的肠蠕动过快问题,再想想痛泻药方中的白芍、
防风,你的思路可能就一下子开阔了。

2、嗝逆证:嗝逆属于膈肌痉挛所致,即膈肌抖动太过所致,治疗时是否考虑过祛风,
考虑过调肝?

3、眩晕,头疼:TCD检查报告脑血管痉挛。西医就是一个活血,扩张脑血管。中医治疗
时,是否考虑到从肝入手,配合祛风?用上天麻、钩藤、蜈蚣……

4、心动过速:是否考虑为内风所致,潜阳熄风、养血祛风等的运用?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盛则动”,“动之太过即为风”,明白了这一层,再回
过头来看临床上的一些疾病,思路就会开阔不少,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我们再来看看: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寒邪分为外感之寒和内生之寒。内生寒邪者,人体阳气衰弱,阴邪过剩,虚寒而已,此
寒乃肾阳不足,虚寒而生;外感寒邪是指寒邪由外而入,进入人体。看看前面讲的葛根
汤证,就明白了,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寒邪自膀胱经而入,也是有正
气不足的前提。因此概括而言,人体内之寒邪,不论外感还是内生,均与肾有关!

寒性收引,这是寒邪的特点。收引在人体的表现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横向收引和纵
向收引。横向收引就好比水管收缩一样,变细了!人体寒邪偏重,经脉也会收引变细,
影响气血的通畅,出现局部经脉气血的不通,形成疼痛的表现,即所谓的不通则痛,这
个很好理解。

另一层次的收引是纵向收引,好比一段钢材,受冻后变短了一样!人体的经脉、筋骨、
肌肉等,受到寒邪的侵犯,也会收缩变短,感觉一根筋被扯住一样。这种病人不少,但
临床上却往往想不到是寒邪的作用,忘记了肾!

病人常常对我们说,“医生啊!我这膀子的筋好像被扯住,伸不开?”“我这脖子后面
的筋好像短些,扯得人很不舒服!”……

看到这里,再想想以前遇到的病人,回想当时病人说过的话,是否感到我们读书没有读
到位!

“诸寒收引”,言简意赅的将寒邪在人体的表现描述出来,反复言颂,反复揣摩,自能
明白其中的妙处……

我们再结合临床上的病人来看看,看看中风后遗症患者,看看患者偏瘫后手指不得伸展
、经脉不得舒张、患侧手足发凉,对诸寒收引的理解可能就更加深刻些……

张某,男,40岁,长途汽车司机

腰膝冷痛,腰部关节拘紧3年

3年前因一次性生活后,连夜开车,几天后即感腰膝冷痛,随后症状不断加重,经多方
治疗,病情始终未见明显好转,不断加重。一年后出现阳萎。两年后腰脊呈佝偻状,且
日渐加重。现畏寒蜷卧,神疲欲寐,四肢发凉。患者形体消瘦,精神萎靡,舌苔白腻而
滑,脉沉细。

诊断:痹症(肾阳虚衰,阴寒内盛)

治法:回阳救逆,温通经脉。

处方:

乌附片25 干 姜15 炙甘草10 白芥子15

独 活15 桑寄生20 全当归15 大秦艽12

熟地黄18 炒白芍15炒杜仲20 细辛10

川芎12 川牛膝15 威灵仙15 五加皮20

5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服用十五天后明显好转,原方加减继服50剂而愈。
2010-04-28 21:11 17楼
第十四章:旅行第三站之病机(下)

我们再看看病机第三条: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膹郁”一词的意思,历来颇有争议。

王冰注:“膹,谓膹满。”《医宗金鉴.运气要诀.运气为病歌》:“诸气膹郁痿肺金
。”注:“膹郁,谓气逆胸满,膹郁不舒也。”

《内经知要》卷下:“膹者 喘急上逆;郁者 否塞不通 肺主气 气有余者 本经自伏之
火 气不足者 则火邪乘之;虚实之分 极易淆误 所当精辨 ”膹郁可见虚实不同之喘证
参见喘证、喘胀、喘满等条

膹郁可以理解为气机上逆,郁积于胸中!

因为肺主宣发、主肃降,五脏六腑之气上逆,依赖于肺的开与合、宣与降才能得到调节
,如果肺气的敛降无力,上逆之气与敛降之机对持,上逆不得,下降不能,郁塞于肺,
故出现“郁”。

“诸气”并非仅仅指肺气,应该指各脏腑之逆气!这样来理解这句话,意思就更加清楚
了,同时对郁积在胸中的气,也有明确的治疗方法了——调节肺之宣发与肃降。

大家如果回头看看我前面列举的一个案例,看看我开的双升双降开郁化痰汤,对“膹郁
”的治疗就会有深刻的认识了。

病机第四条: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肿满:肿是指肿在皮肤及四肢,满是腹内胀塞,概括而言指浮肿胀满。

湿有内外之分:雨露伤人或久卧湿地属外湿;久食生冷之类,脾阳被伤,不能化湿,形
成内湿。因脾主运化,脾主四肢,如果脾的运化失调,水湿不能运化,滞留于体内、四
肢,就会发生浮肿胀满等症状,本文之浮肿胀满是由脾不运化形成的。

临床中湿邪多能致肿满,但肿满并非全是湿所引起。如“至真要大论”中的“诸胀腹大
,皆属于热”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热甚则肿”,谈的就不属于湿。

对此条的理解,可以这样理解:湿邪内停,脾失运化,导致机体躯干、四肢出现肿满的
症状,皆可以从脾来调理。

常言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其中的“水来土掩”其实就蕴含了“以土治水”
的道理,借用到中医里来,脾属土,湿为水邪,以土治水,五行相克也。

肿满有明显的湿象,可以很容易想到调理脾脏,但有时得肿满也与湿有关,我们却不容
易想到。

比如:中部崛起的肥胖患者,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减肥”!吃减肥药!没有想到中
医的辩证从痰湿入手,从脾入手来解决问题!

看得见的肿满可以调理脾脏,有些看不见得又该如何呢?

对于痰湿较重的患者,出现肝脏肿大,出现脂肪肝,我们同样也要调脾。痰湿引起的肝
脏肿大,不也是“诸湿肿满”的表现吗?

如果我们再细细推寻下去,可以总结出这样的观点:只要由湿邪这个病因存在,患者出
现了机体局部的肿满,就可以从脾来调理,不论是眼皮肿,还是体内长肿瘤,调脾都是
可以参考的……



病机第五条: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

看到这句话,很多人有些疑惑!

前面讲过,寒性收引,收引导致气血不通,不通则痛。现在又谈痛与心的关系,是不是
有些牵强附会?

还有“痒”,大多中医认为是属于“风”,与心又有何干系?“疮”之与心的关系,似
乎更加遥远……

事实不然!

“痛”、“痒”、“疮”不仅与心有关系,而且关系还很常密切!

记得去年在网络上,很多人讨论皮肤过敏的治疗,我说得从心入手,几乎所有人不可理
解,认为属无稽之谈。今天我就谈谈为什么“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心主血脉”!

“痛则不通”、“痛则不荣“,无论是 “不通”还是“不荣”,其实谈的都是血脉的
问题。当血脉不通,局部自然出现淤滞,疼痛就会产生了;不通的背后,其实就蕴含了
不荣,因为血脉都流通不过去,能荣养吗? “不通”和“不荣”很多时候是并存的,而
治疗“不通”和“不荣”时,从心入手,活血通脉就是关键性的问题。中药针剂“丹参
注射液”、“血塞通粉针剂”在临床上作为常用药,对大多数疼痛都有改善作用,就是
这个道理。

张锡纯的“灵效活络丹”,就是充分运用了这个道理。

这活血通脉治疗疼痛与寒性收引,散寒止痛是否相悖?

可以说这是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于寒邪引起的疼痛,散寒止痛的同时,运用的温性
药物其实也起到了温经活血通脉的作用……

“痒” 之为病,可以理解为风邪聚集在局部的一种反应,通过活血通脉,促进气血的
运行,风邪由里发表,随汗而解,正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大气一转,
其气乃散”,所以说“痒”的治疗,从心入手也算是捷径。临床上运用桂枝汤治疗西医
所说的过敏,其中桂枝的作用就在于此……

“疮” 与心的关系,同样也是建立在“心主血脉”的理论基础上。许多人见疮即用清
热解毒的药物,这与西医见疮就用抗生素是一样的思维模式,完全没有“治病必求于本
”的概念,疮之形成,可以理解为人体营养、能量物质郁积在局部,而产生一种病理反
应,看似“上火”,其实根本在于输送出现障碍。对于这类疾病,活血化瘀就是很好的
办法,输送问题解决了,营养物质不能积蓄了,病就好了。

对于病情久的患者,气血的不通,导致人体正气输布出现障碍,形成虚证,运用补药补
充不足的能量(如黄芪),这样病就好得更快些。

也许很多人不信,看看古方“海浮散”(乳香、没药各等分)的配方及适应证。下次遇
到丹毒的病人,你可以试试,体会一下它的效果,就会有深刻的感受了,此方被誉为“
外科回生保命之灵丹”毫不夸张……

明白了“疮”的本,知道了活血化瘀是治疗的关键,我们再看看痤疮,想想痤疮该如何
治疗?

经云:汗出见湿,乃生痤痱。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这里面提到了“痤”的形成诱因:“汗出见湿”、“劳汗当风”,“寒薄”加“郁”。

从这里面可以感受到,“痤”的外因为“湿”、“风”、“寒”,最后加上“郁”!

发病的另一个条件为“汗出”,汗出意味着毛孔开,中医称为鬼门开了,外邪才能入,
入之后如不能出,郁塞日久便形成“痤”!但“痤”与“痤疮”还是有差异的!

“痤”当为初期,其外邪郁积时间不常,用针挑破,当为白色米粒状物质,如果此阶段
治疗不当,病程反复迁延,并形成了“痤疮”。“痤疮”者,“痤”加上“疮”也。

如果只是“痤”,治疗时相对容易些,《外科大成》定为“肺风粉刺”,采用枇杷清肺
饮,组成为:枇杷叶、黄柏、黄连、人参、甘草、桑白皮、连翘、白芷、当归。

此方效果不错,但是只是针对“痤”。

因为此病风、寒、湿郁结而成,虽然已经郁结化火,但寒邪、湿邪仍在,所以《医宗金
鉴》上采用颠倒散外用。

颠倒散组成:大黄、硫黄各等份,两药共为细末,凉水调敷患处。本方为主治肺风粉刺
及酒渣鼻的经典方剂之一,在临床中较为常用。一味寒药加上一味温药,寒热搭配,这
样郁热得泄,沉寒得散,“痤”自然就好了。

但因方用大苦大寒的大黄与大辛大热的硫黄同用,药力激荡,使用时必须注意,只涂抹
在“痤”的表面,不适宜在脸上大面积的涂抹。

内外兼修,“痤”很容易好。

但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发展到“痤疮”的程度,脸上出现了很多包块,有的颜色紫暗,
淤血明显,有的甚至感染化脓,就非单纯的“痤”那么简单了!因为涉及到“疮”,治
疗时要考虑到疮科的问题了。

那么疮又如何来治疗呢?

再看看内经的原文:“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也就是说“痤疮”之“疮”要从“心”来治疗!

大多数人都没想到这个层面上来!看到疮就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这些思路就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没有看到“心”这个层面,如果想通了,则天下就无
治疗不好的痤疮了!

我们再看看心之所主:“心主血脉,其华在面”,也就是说心是面部的老板,脸上长痤
疮了,为什么就不想想他的老板呢?

我经常给病人解释:面部的血液循环依靠心脏,心脏的功能不强大,面部血液循环就差
,面部气色就不好,就容易长东西。就好比一个城市,交通不顺畅,城市的垃圾运送不
出去,就会堆积在城市的各个地方。

“痤疮”就是面部的垃圾,用现代语言来说,是毛囊阻塞,皮脂腺的分泌不畅、细菌繁
殖…….

看到这里,痤疮的病机就算明白得差不多了:鬼门开,风、寒、湿自外而入,未能及时
发散,郁积而久,形成痤。痤没能及时治疗,郁积化热化毒,再加上心脏气血不足,不
能及时疏通面部气血,郁毒外发,而成疮!

有人会问:为什么患者会便秘?

便秘是因为肺气的敛降功能较差所致,便秘不是痤疮的形成原因!但鬼门开,风、寒、
湿自外而入,未能及时发散,与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出现异常是有关系的。

有人会问:为什么吃辛辣之物会加重病情?

五行之五味,酸、苦、甘、辛、咸,其辛为归肺经,辛味具有发散的作用,食辛辣之物
后病情加重,是辛味入肺,肺之宣发的作用加强,将郁积在皮肤下的外邪向外发散的结
果。

前面讲了“痤”的治疗,那么“痤疮”该如果治疗?

1、针对心脏,可以运用丹参、生地来补心血,同时稍稍运用桂枝温心脉,石菖蒲引药
入心,这样心脏能量充足,才有可能将面部的垃圾清运走。

2、运用敛肺的药物,使人体内的浊气向下运行,通过大便排出体外,此类药物有:枇
杷叶、苦杏仁等

3、运用消肿散结的药物,可以加快治疗效果:如连翘、白芷等。

4、痤疮颜色偏白者,考虑为湿郁化痰,佐以浙贝母。

5、病情反复迁延者,需要扶正,按照疮科论治,采用黄芪托毒。病情严重同时要考虑
加适量疮科解毒药物如金银花、玄参、紫草。

治疗原则:本病发展到“疮”,已经是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用药须要寒热搭配、攻补
兼施。用药切忌一派寒凉,否则病邪暂时压制,日久爆发更加厉害,如此用药,则永无
可愈之日。

想明白了痤疮的治疗,对“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理解
就会上升一个层次。

等想通了这些,我们再来看看《医林改错》这本书,会有更深的理解了。
2010-04-28 21:13 18楼
第十五章:旅行第四站之治法

最近比较忙,病人也多,没时间及时往下写,许多读者要求我边写边列举医案,我曾经
专门写个一本医案,讲述了50种病的治疗方法,发表在爱爱医和丁香园,大家可以看看。

很多人看了上面的十几章内容,就想开方治病,我觉得开方还是要慎重,除了我谈到的
内容外,建议将此文和中医学院教材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全面了解、学习中医,等到对
疾病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层次,对理法方药都熟悉了,再考虑尝试开方。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法”。

既然生病了,我们要治疗总得有个法,不能糊里糊涂的用药,就好比打仗,不能糊里糊
涂的向前冲,那样是很难取胜的。

《孙子兵法·兵势》中讲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打仗如此,治病也是如此。

“守正出奇”是治疗疾病的总体原则。

守正,指的不是固守正气,指的是固守“正法”,也就是说通过守正,使自己处于不败
之地,这是成功的基石。就好比写字,先写正楷字,正楷字写好了,在写行书、草书都
不走样。

治病之“正法”为:汗、吐、下、消、和、清、温、补八法,八法熟练掌握之后,对疾
病的治疗就能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才能出奇。

什么是“出奇”呢?出奇是对这八法的灵活运用,几法共施。道家讲:“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八法之中其实包含了众多种法,能否理会、能否出奇,关键是对八法
的领会和对疾病的认识程度。

大家可能觉得我说的玄乎,我们举个例子: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里面就包含了“清”“温”两法。如果我们看待疾病,只
能认识到寒或热的层次,自然就会采用 “温”或“清”的治法;如果我们认识到疾病
属于寒热错杂,我们就会想到“温”“清”并用;如果我们看到的是寒多热少或者热多
寒少,我们就会在“温”、 “清”的比例上有所侧重;如果我们看到寒热处于的位置
不同,我们就会想到是先清后温,还是先温后清……

比如临床中我们经常见到上热下寒的病人,患者咽喉肿痛,却有下肢发凉,给患者采用
“温”法,温暖下焦,容易加重上部的热邪,采用“清”法,清上部热毒,却又加重下
部寒邪,这样的病例,治疗时就很容易看出一个医生的水平了。一般的医生只顾上面,
不管下面,盲目采用大剂量清热解毒的药物,咽喉勉强舒服点,但患者胃肠道却受不了
,出现腹痛腹泻;还有的医生认为是虚火上冲,采用大剂量姜桂附,稍稍不慎,患者上
焦火邪更重,出现鼻衄、齿衄等,医者还认为是正常反应,时时记住伤寒论中的“衄乃
解”;再高明些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将温药改成丸剂饭前服用,这样温药走下焦,饭
后再服用清热解毒的汤药,慢慢饮用,这样上下兼顾,起效迅捷,这就算是“出奇”了
……

但还有更加奇的招数!这样的疾病,按照道的角度,按照老子的“无为而治”,没必要
“清上补下”,只需要将上焦的浮火引到下焦,这样寒热之间形成对流,疾病自然就好
了。说通俗点,就是用自身之寒散自身之热,用自身之热散自身之寒。那如何向下引上
焦的浮火呢?这里面又有几个境界,后面我会详细讲述……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出奇”是“守正”的变化。出奇是认识疾病达到一定深度
之后,针对疾病所设立的治疗方法。

站在山脚下的人,永远无法体会“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而站在山顶上的人,讲述“一
览众山小”的感觉时,站在山脚下的人总不会相信,这就是为什么“道”很难讲清楚,
为什么“上士闻道,勤能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
以为道”,医道也是如此!
讲治法,一下子谈到了道,有点跑题,不过最终我们还是会谈到道的,因为道,才是中医的最高境界。
如果我们仍旧拿旅行作为比如,我们这一章就好比是熟悉旅行的交通工具,旅行中可能会遇到江河,我们得乘船;遇到小道,我们可能要骑单车;遇到高速公路,那我们得开车……
治病八法,就是讨论在不同情况下,该运用何法!
学习之前,我们先想两个问题:
第一个:如果有苍蝇、老鼠跑到家里了,我们该怎么办?
第二个:家里人吵架了,出现了内部矛盾,我们又该怎么办?
这是两类问题,一个是外部问题,一个是内部问题。
苍蝇、老鼠好比外邪,这类外邪需要驱赶出门,赶出门就得找到出路。汗、吐、下、消、和、清、温、补八法中的汗、吐、下就是病邪的出路,知道了病邪的性质,知道了它应该走的出路,治病就好比巷子里赶猪,直来直去,容易多了。
对于无法赶出门的病邪,就只好采取八法中的消法,消之于无形;内伤之病证,就好比夫妻吵架,属于家庭内部矛盾,这些矛盾需要的是调和,不是攻,协调好脏腑之间的矛盾,体现在一个字上,就是“和”,如果能够调和脏腑、调和气血、调和阴阳、调和寒热,达到阴平阳秘的境界最好,如果调和不了了,只能采取“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运用清、温、补三法了……
八法其实讲了外感病与内伤病的总体治疗法则,它不是简简单单的八个字,而是八条道,深刻体会这八法的内涵,对于临床治病显得非常重要。
对于上面的 “治病八法” 以及“守正出奇”,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四句:
外邪找出路,内伤须调和;
五脏有生克,道法最精深!
为了深入理解八法的重要性,我结合临床运用的个人心得,分别阐述。
第一法:汗法
此法列为第一,其重要性非比寻常。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发汗祛邪,以解除表邪的治法,故又称解表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此为汗法应用原则及理论根据。
汗法有退热、透疹、消水肿、祛风湿等作用。
主要适用于外感表证及具有表证的痈肿、麻疹、水肿早期等。
根据所受病邪不同,汗法分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大类。
因于风寒之邪所致用辛温发汗;因于风热之邪所致用辛凉发汗。
发汗解表以汗出邪去为目的,中病即止,不可过汗。如发汗太过易损伤津液,甚则大汗不止,导致虚脱。
凡心力衰竭、吐泻失水、出血、津液亏损者均禁用汗法。
如果体质虚弱而确需发汗者,宜配合益气、滋阴等药同用。
发汗并非只是服用节表的药物,汗法途径很多,使用蒸浴、针灸等疗法达到出汗目的,亦属汗法范畴。张从正《儒门事亲》中写道:“灸、蒸、薰、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
本人临床中,有服解表之汤剂发汗者;有不愿喝药建议采用熏蒸发汗者;有小儿服药艰难,用中药泡脚发汗者;有用艾条熏烤发汗者;也有服用姜汤发汗者……
“法”为发汗,“方”却多端!
2010-04-28 21:23 19楼
实用,好贴!学习了!
2010-04-29 15:55 20楼
作者用心良苦,所讲内容通俗易懂。对初学者来说实乃难得的资料。总观全文好像未完若有后续敬请知情者贴过来以便后学者系统地学习。另外作者称有50种疾病的治法发表在爱爱医,望知情者转载过来以便大家共同学习。
⬅ 月经不调的诊断症状 老茶馆 徐仲才医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