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学者谈“中医西化”问题

2012-08-12 15:57 12楼
十二、中医,有胸怀才有前途(中医权威话岐黄)

(文章来源:人民网-北京;日期:2010-01-15)

面对来势汹汹、不断蔓延的甲流疫情,吕玉波的脸上始终透着一股淡定。他的淡定,源自对中医药疗效的信心。去年6月,吕玉波所领导的广东省中医院,率先发布中医治疗甲流的有效方案,得到卫生部和全国同行的认可。
在许多中医院依然惨淡经营的今天,广东省中医院日均门诊量达1.6万人次,中草药用量8800公斤,中药处方20975张,成为全国中医院的翘楚。
它的成功,秘笈何在?它的经验,能否推广?它的掌门人,有着怎样的感悟和理念?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飞赴广州,走进广东中医院,走近吕玉波本人。

1、名医仁术--中医院的竞争法宝
【背景】
中医院的大夫,不懂中医药方,不敢开方施药。中医院的科研,远离临床实践,蜗居实验室内。这并非耸人听闻。上世纪80年代,对中医中药没信心,对临床研究不重视,是很多中医院的通病,广东省中医院也不例外。
起初,吕玉波试图采用行政手段,强令医生开中药汤剂,并以中医药治疗率衡量科室业绩。目的只有一个:提高对中医药的运用。但是,收效并不明显。
记者:中医院的特色,是中医药。中医院的砥柱,是名中医。面对现代西医的冲击,中医院最需要的竞争法宝,是能够对症下药的名医仁术。道理虽然简单,可实际操作起来,是否困难重重?
吕玉波:你说得没错。患者来中医院,要的就是中医药。
有的患者不信中医,他们说:中医中药,治病无效。我们发现,这种情况,根子往往不在中药材,也不在中药学,而是医生医术不精。所以,发挥中医优势,关键是要有一批好中医。
2000年开始,我们搞了一个大动作:在全国范围遍访名老中医。2001年,我们聘请了近30位全国最著名的老中医进院带徒。60多名中青年业务骨干拜师学艺,采取“集体带、带集体”的培养模式,让他们博采众长。
名医自有仁术。我们知道,脑中风手术后,患者往往压高、脱水,既增加痛苦,又影响恢复,西医一直没有好办法。任继学老先生善治中风,对术后症状,用通腹疗法立即见效。行家一出手,就在医生中引起震动,青年骨干们纷纷抢着拜师学艺。这样一批人成长起来后,对中医的信心是越用越足。
一直以来,我们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历代文献中深入挖掘、整理、继承中医药精华,主要发掘全国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本院名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中医特色疗法和适宜技术、安全、有效的民间单方、验方。
我要求,对每个病,从古到今的有效疗法,我们医生都必须学习和掌握。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结合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对症开方施药。这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形成针对患者的最佳诊疗方案。
2、临床疗效-中医院的立院之本
【背景】
上世纪80年代,广东省中医院就经常遇到这样的尴尬:脑内大出血的中风病人送来了,需要立即进行开颅手术,可医院连台CT都没有,更别说一流主刀大夫了。无奈之下,只能转院。
每送走一名中风患者,广东省中医院的大夫们,就面临一次困惑:中医院能不能引进西医设备、技术、人才?如果能,还叫不叫中医院?
记者:患者都知道,今天的广东省中医院,有了CT机,有了开颅手术,更培养和引进了一批西医。患者也认定,今天的广东省中医院,“中”姓依然未改。
我所关心的是,当年,您是怎么迈过“中西合璧”这道坎的?今天,您又是怎样把握“中西交融”尺度、让医院始终姓“中”的?
吕玉波:中医院要不要引进包括现代医学在内的现代科技成果,在当年,我们确实有过讨论,甚至有过争论,要下很大决心。
我是这么想的。患者来你的医院,为的是治病,看的是疗效。医院要生存,医学要发展,最终所倚仗的,也必然是疗效。临床疗效,是中医院的立院之本,是中医药的生命之源。
还是拿脑中风来打比方吧。如果患者来一个,转走一个,时间一长,人家就不来了。没有了病人,中医治脑中风的传家之宝,就连展示的机会也没有了。
在引入开颅技术、血管介入技术之后,中医药在术前、术中和术后发挥了积极作用,提高了临床疗效,大大减少了致死率、致残率。中西医结合治疗脑中风以来,实现了医院、患者、中医学的“三赢”。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一个没有胸怀的医学,一个没有眼界的医学,注定是一个没有前途的医学。我们经常讲,中医的优势在于整体观、个体差异。这个观点,现代西医也在接受。反观我们,中医药的发展,也不能自我封闭,要吸收人类文明的全部成果。
中医吸收、引进现代技术,不等于“西化”。如果中医连现代科技都接受不了,就无法站得更高,发展更好。
衡量一家中医院有没有西化,关键在于,它是不是秉承了中医的理念,是不是主要靠中医药来保证临床疗效。
3、仁爱丹心-中医院的百年基业
【背景】
甲流肆虐,广东省中医院冲锋在前,并成为第一家用纯中医药治好甲感患者的中医院。他们治好了数十例轻症和重症甲流患者,引起了各方的重视。国家将中医药防治甲流的研究任务,就委托给该院与北京地坛医院共同承担。
记者:每家医院都会碰到两难选择的时候,碰到疫情暴发时的传染病患者,大量收治还是婉言谢谢拒;碰到无钱的重伤农民工被扔到医院门口,是先治疗还是等医疗费备齐,等等。现实中,医院往往会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为难,广东省中医院如何选择呢?
吕玉波: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矛盾时,我们倾向把社会效益放在前面。
因为我始终相信有社会效益就有经济效益,我们追求的是更长远的回报。
去年,甲流疫情刚刚发生,我们意识到这是中医药疗效又一次显示机会。尽管当时我院还未发现甲流病人,但我们积极组织专家,前往广州、香港等已收治甲流患者的医院了解情况,为中医药治疗甲流作好充分准备。
而后,我院成为第一家用纯中药治愈甲流患者的中医院。此后的35例甲流患者,全部采用纯中医药进行治疗,均获得了康复。从去年11月开始,医院再次收治重症和危重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案进行治疗,目前已有10例重症患者,4例危重症患者治愈出院。
这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赢得了政府、社会对中医院的认同,从而加深公众对中医药的认同。接着,项目、资金自然而然都来了,所以我们才会被广东省列为中医院的典范。
有病人的口碑才有医院的效益。在为病人服务的过程中,不仅要追求病人的满意度,更要追求病人的忠诚度。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建立高素质服务团队,不仅技术一流,人文关怀也一流。
4、下篇预览-心底无私天地宽
这不仅是徐向前元帅对邓铁涛的赞许,也是作为中医需要秉承的“大医精诚”之医德。
邓铁涛,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一生奉中医药为至尊,“中医不兴,呐喊不止。”每当中医发展关键时刻,他都会站出来呐喊。
这样一位中医泰斗,对中医发展有着怎样的感悟?对未来医学有着怎样的预测?
为了寻找答案,记者带您一起领略大师风采。(本文来源:人民网)
2012-08-12 16:00 13楼
十三、反击中医西化

(文章来源:放心医苑网 作者:王不留行)

最近反对中医西化的文章和言论很多,上至官方的文件,专家的呼吁,下至记者的报道,网友的评论,中医西化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这是好事,但我感觉虽然大家都在反对中医西化,但对中医西化的具体内涵并不是把握得很清楚,由于对中医西化认识不深刻,甚至出现了让中医学生不学西医、不学外语、中医要从娃娃抓起,中医研究要从《易经》开始的复古思潮,这就矫枉过正了。因此,什么是中医西化?中医西化错在哪儿?中医西化和中医现代化又有什么不同?中医应该如何实现真正的现代化?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很现实的问题。

1、什么是中医西化

中医西化的说法我不知道是从谁开始提出来的,比较著名的有李致重教授的文章“西化--中医科研的致命错误”,以“肾的研究”作为西化的样本,对中医西化进行了多方面的剖析。把“肾的研究”作为西化的样本,抹煞和忽视“肾的研究”的积极意义,对此我是有些不同意见的,可是文中对西化的实质认识很有见地,在作者看来:“西化”就是“用西医生物医学的观念、理论、方法,把中医作为被研究的对象”的研究方式,这超出了中医学了西医或者以西医的知识阐释中医就是西化的庸俗认识。但所谓“西医生物医学的观念、理论、方法”,外延也太广了些,似乎把西医全部都包括进去了,它的确切内涵是什么,文中并没有明确的说明,笔者认为:中医西化应该是中医理论的还原化,是以西医的“分析、实验、实证”的还原方法研究中医理论的倾向,这个说法应该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这一段中医西化歧路的实质。在概念明确的前提下,可以进一步分析它逻辑的悖谬和实践的荒唐。

2、中医西化错在哪儿

中医分析、还原的知识难道不是明显不足?中医难道不应该补上分析、还原这一课?还原和实验的方法对西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什么就不能拿来研究中医呢?!这是许多中医西化论者的理论依据,初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其实隐藏着重大的逻辑悖谬。

是的,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分析、还原的知识明显不足,细胞、分子水平的知识可以说是个空白,就连器官的解剖也存在一些不正确的地方,这不需要避讳,在这一点上,中医不如西医,分析、还原的知识需要吸取补充到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来,解剖的不足也应该得到修正,这并没有错!

可是,这能充当用还原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医理论的理由么?!

所谓还原,就是把研究的事物分解成不同的部分,逐个地加以研究,西医知识的取得主要得益于这种方法,个体分解为器官、组织、细胞,细胞再分解为基因、分子,西医几百年的发展就是一个人体不断还原的历史,这种方法打开了认识人体结构的大门,为西医积累了海量的知识,但是这种分析的方法却是以割裂整体为代价的,现代医学的优势在此,现代医学的弊端也在于此。

而中医理论所阐述的概念并不是由分析、实验的方法获得的,中医所观察的现象是整体的,所发现的规律都是从临床和生活的实践中总结概括而来,对系统整体层次的把握是中医的优势之所在,中医的“气”、“阴阳”、“证”这些概念都具有强烈的整体性,具有不可还原的特征,因此象中医西化者所倡导和从事的,对中医理论诸如“气血”、“营卫”、“阴阳”、“证”这些整体层次的概念进行分析和还原,指望在哪个分子或基因上找到“气血” 、“营卫”、“阴阳”或“证”实质的做法,就不可避免地要在实践中碰壁了。
还原是对所研究的事物的分析和还原,而不是对概念理论的分析和还原,中医关于人体分析还原的知识是明显不足,可是这些分析还原的知识西医早就研究好了,直接吸取过来不就行了,为什幺要再还原一遍呢?难道你能指望还原出一个与西医不一样的中医人体来,可以没有细胞??可以舍弃实体只谈功能??不可能吧!尤其是抛弃了所要研究的对象而对一些整体的概念进行分析和还原,就像要在显微镜底下欣赏蒙娜丽莎迷人的微笑一样,简直是错的离谱,根本经不起逻辑的拷问,可这偏偏就是现实,就是已经延续了几十年而且现在仍然每天在我们周围不断发生的中医西化研究的现实。

中医擅长的是整体,西医长于部分,用重视细节和实体的分析还原方法研究重视整体和关系的中医,实际上是以西医之长攻中医之短,结果凸现的是中医之短,只能显出中医细节研究的不足,却无法继承和发展中医整体调节的优势,所以研究过来研究过去,越研究越觉得中医“不科学”,这与中医的实际情况是不相符的,这就是中医西化的误区,看似科学,其实是对科学的迷信和误解。

中医既然擅长整体,那幺要继承中医的精华,就要立足于整体研究,而从整体上去看西医的时候,却最容易发现西医的缺陷,西医的不足往往是中医的所长,由西医做参照系,就会看不到中医的长处,这与我们发展中医的初衷背道而驰,所以西医的理论并不能成为检验中医现代化的标准,无论中医的理论还是西医的理论都必须要由实践来检验,由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来检验,这是我一贯坚持的准则。少数极端西化者,拿西医的说法作为衡量中医科学不科学的标尺,看不到西医方法论的局限性,盲目否定中医理论,甚至攻击中医为“伪科学”,这更是应该予以反驳的。

中医西化对中医的损害是惨痛的,在中医西化之初,最有名的中医西化研究人士之一(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人士)就曾说过:“这条路走不通”,现实也证明了中医西化并没有达到中医的现代化,结果反而是中医理论的异化,是对中医概念体系的模糊和乱解,是中医学术水平的普遍下降,是中医信心的严重缺失,是中医在一片发展呼声中的逐渐衰落!!!总而言之,中医目前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这和过去几十年中医西化的研究歧路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绝不能再这样继续走下去了。

3、中医现代化和系统医学

中医西化的道路选择是错误的,中医现代化必须寻找另一条能真正发展中医、继承中医精华、改善中医不足的新途径,这是目前中医所面对的最大的困惑之一。

中医研究院于天星教授曾说过:“现在很多人指责中医西化,其实,中医与现代医学结合方向没错,只是没有找到很好的方法,认识论、方法论上还认识不够,这才是关键问题,我们应多下功夫。”,这个见解是非常深刻的,中医现代化不是缺少努力,更不是“科技还没发展到可以认识中医的水平”,突破的关键恰恰在于“认识论、方法论”这样的哲学问题上,中医是以朴素的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为其哲学基础的,西医学则是以还原论为指导思想,中西医学对立的实质是方法论的对立,要调和两者的矛盾,发展真正的中医现代化,必须从方法论的统一着手。系统论强调从整体和动态着手,讲究系统的整体调节,但它同时也强调对细节的实事求是地分析,系统论实际上是整体论和还原论的有机结合,取二者之长,去二者之短,在新的高度完成了两者的统一,因此只有从系统论入手,才能有效继承和发扬中医的理论精华,系统论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中医中科学的成分,而不必再为中医概念的多歧而苦恼,使我们能够摆脱中医模糊概念的束缚,从更深刻的意义上理解和发展中医学。

营卫学说的价值正在于此,它为系统方法与医学实践结合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母本,也是我们沟通中西医学知识的纽带,它的研究将使得中医理论逐渐从玄奥走向明晰,营卫学说的现代化将连带着中医整个理论的现代化,并将对医学进一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医能够现代化,中医也必须现代化,但中医现代化必须走系统医学的道路,而不是分析还原的中医西化道路,中医现代化不等于中医西化,中医西化的探索是错误的,但这不代表中医现代化的错误,中医西化的失败也不能代表中医现代化的失败,只要中医现代化调整到系统医学的道路上来,中医就一定能走出目前的困境,来一个大的发展,虽然这个发展是有过程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也绝对不会是“漫长的”“遥远的将来”,而是已经“躁动于母腹中快要成熟的一个婴儿”,它诞生的各方面客观条件都已经具备,中医现代化的成功更多地取决于我们主观认识是否正确和自觉的努力。
2012-08-12 16:02 14楼
十四、中医西化的危害

封志强(2008.9.26)

西化中医的标志是:挂中医牌子,行西医之实,举中医旗帜,按西医管理。占据中医资源,形成中医脑部占位性病变,使中医慢慢死去。借中医之尸,入西医之魂。其危害略举如下:

1、西化的中医损害中医声誉

西化的中医胸前挂着中医师的牌子,诊脉留于形式,手指放在患者手腕上,不到两分钟,脉诊毕。诊脉需要浮、中、沉取,上下推寻,辨别脉像,体察脉势,寻六部之独,知久暂之别。安能在两分钟之内知晓分明。更有甚者,边诊脉边言它,左顾右盼,一指在寸,另两指却离开太阴按到了手厥阴经脉上。随即就开出西医检测单,让患者缴费。为什么?只因为西化的中医不需要脉诊,但还要保留中医的躯壳。这严重损害了中医的形象。有时候,病人难受,就是检查不出毛病,就告知患者:没有病。这对于西医无可非议,却损害了中医声誉。

2、中药西用,嫁祸中医

由于中医西化,允许西医开中药, 在西医理论指导下开出的药方,不按八钢辨证、不分四气五味,而是将中药分成降压、降脂、消炎、退热药等等。这实际将中药变成了有毒副作用西药。西化的中医开出的药方,也往往是依据西医的药理,堆积中药名,有药无方,实则是西医方。

曾遇一个男性患者,平素肝阳上逆,偶遇风寒发烧,一西医为其注射柴胡注射液,顷刻头昏脑胀,面色暗红,口唇外翻、二目圆睁。医生说,我用柴胡退热,没有错,是过敏,中药之过。实则是犯了中医的“升升之戒”,柴胡性生发,患者本就肝阳上逆,升之又升,当然要出问题。

口腔发炎的患者,给三黄片消炎。对于上热下寒、虚火上延的患者,往往会炎症未除,脾胃先伤。大便难的患者,给大黄、卢会、番泻叶通泻,对于偏寒、偏虚的患者会越泻越重。

前几年,龙胆泻肝片事件是典型的中药西用,嫁祸中医的案例。龙胆泻肝丸中的龙胆草、黄芩等是泻火常药,泽泻、木通、车前子开门驱邪,当归、生地补血养肝,以防泻而伤肝,柴胡为肝经引药。这是一个典型的泻实火的方剂。从报道的病例来看,无一不是长期服用造成的尿毒症,这些人反复上火,上火则服之。从“八纲”来分析,此“上火”,病程长、火势缓,属“阴”的范畴,“阴”统领“虚症”,可见这些人多是虚火。既是虚火,却服泻实火之剂,则是犯了“虚虚之戒”的原则错误,若此人上热下寒,则同时触犯“寒寒之戒”,恐怕还要百病叠出,难以预料。事件发生后,诋毁中医之声骤然增加。药无罪,医之过,中药西用罪莫大焉。

可以预见,随着中医西化的加深,许多中药将因化学分析有毒而被禁用。

3、西法中用,贻害无穷

西医有是病用是药,不停地研究,不断地发现,无休止地寻求新药、新法。中医已经成为西医寻找新药、新法的领域之一。

针对西医的病名,用西医的理念和方法将中药组合成“新药”。例如,目前市场上治疗肝炎、肾炎、胃炎、咳嗽等中成药很多。面对几十种治疗肝炎的西化中药,患者选用那一个呢?理论上只有一两种适合某病人,这就是说,如果随机选取(因为没有中医辨证说明,只能如此),有效率是治疗该病药品数的倒数,药越多,有效率越低。一些医院或诊所自制中成药,如,糖尿病1号、2号、…..肝炎1号、2号、……等等。对于某肝炎病人,中医详细诊断,认真辨证,立法处方,也不一定很准确。用1号、2号、3号就能治疗所有的肝炎、肾炎,是明显的失职、不负责任,而对于西医有是病用是药似乎是正常的。这与西医正在大力研究治疗艾斯病的中药、治疗癌的中药是同一理念。实际效果与治疗肝炎、肾炎、胃炎、咳嗽等的西药一样:面对一大堆药,病人和医生都无所适从。浪费中药资源。医院和制药厂赚大钱。

由此想到当前出的问题奶粉事件。从中医觉度说,人的个体差异很大。既然是配方奶粉,就应该因人而异,但是,同一个年龄段婴儿千篇一律用一个配方。对于部分婴儿肯定不适合,甚至有害。所以推广配方奶粉,是受西医影响,是不明智之举。西医化学分析得知六味地黄丸有增强免疫力之功能,就推荐人们吃六味地黄丸。然而,对于肾阳虚的病人适得其反。

4、中药提取西药,使中药变成有副作用的西药

推进中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从中药提取西药。人食五谷天然食品,受自然和社会影响,阴阳失衡是常事。应该用天然物质辅助人体修复阴阳失衡,这是中医的基本思路。从中药中提取所谓有效成分,使中药变成有副作用的西药,得不偿失。消耗大量中药资源,使中药价格成倍上涨,尤其是常用中药。挤压中医的生存空间,增加社会的医疗负担。

5、西化意识诱导中医进入歧化争论

把一只奶羊抓进鸡舍里,然后,一群鸡就批判羊为什么光产奶不下蛋,为什么奶里没有蛋黄,光张嘴不打鸣是欺骗。西化意识诱导中医进入岐化争论。比如,中医是否科学?中医的西医学病理、药理是什么?中医的疗效如何用数理统计学去证实?某中药的有效成分是什么?经络是什么?等等。羊不会下蛋,不会打鸣,于是就建议:要么把它捆起来喂鸡饲料,让羊长出鸡毛、会叫鸣;或者把羊杀掉,扒下羊皮披在鸡身上,使这只羊又会下蛋又打鸣。

中医是道,不是学,当然谈不上科学不科学,说科学就科学,说不科学就不科学。中医只有疗效,没有标准,几千年的事实已经证实,无需数理统计去证明。某中药中有无西医的有效成分?也有也没有,辨证正确,有疗效,就有,如果辨证错误,就是毒药,何为有效成分?

当前,中西医争论的许多命题,都是从西医角度提出来的,这是中医西化之必然。这些岐化的争论,使中医显得很被动,也更显出中西医理念差别之深、理论距离之远、结合之难。

6、提高医疗费用,增加社会负担

中医方便、有效、花费少是有目共睹的。中医被西化、中医被挤压,西医比重加大,自然就会提高医疗费用,增加社会负担。随着从中药中提取西药的加速、医学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化,医疗费用和社会负担会持续上升,其上升速度,要高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
2012-08-12 17:28 15楼
学习了,很有意义!
2012-08-12 23:34 16楼
十五、中医西化不等于"现代化" 中医药教学需进行改革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08年06月19日)

连建伟 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中国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应用了几千年的成熟的医药学,有其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有其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早就提出了“中西医并重”这一符合中国国情的卫生工作的总方针。坚持“中西医并重”和“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写入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但长期以来,党的卫生工作的总方针未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从数量上看,据2007《中国卫生年鉴》卫生统计信息:2006年医疗机构数,综合医院13120家,中医医院2665家;2005年卫生人员数总计542685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数4460187人;2005年分科医师数,共有执业医师1607673人,其中中医(包括民族医学和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仅229910人。

从医学教育来看,全国100多所西医院校的学生只用1/60的时间(60学时左右)学一点中医知识,而全国32所中医院校的中医学生却必须用1/3的时间(1200学时左右)学习大量的西医知识,这是何等的不对称!四川省一位省领导曾一针见血的指出:“很多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不愿背汤头、读经典,毕业后开处方有错别字,诊病依靠现代检测手段,而对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没有真正掌握。为什么有这种现象?重要原因——就是中医高等院校采取了西医高等院校的教育方式,而失去了中医教育的特点,违背了中医成才的规律。”

不仅中医本科教育质量堪忧,研究生教育质量更令人忧虑。几乎90%以上中医硕、博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都是动物实验研究,根本没有突出中医学术特色,甚至有的论文内容根本与中医药无关,这些“研究成果”,大多数既不能指导中医临床实践,也不能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临床疗效是中医生存之本,是硬道理。若只追求动物实验“指标”,轻视中医经典的研习,忽视中医临床能力的培养,却美其名曰“中医科学化”、“中医现代化”。如此下去,中医将走向何方?

中医西化严重,中药西化尤为严重。中药学专业的课程绝大多数是现代药学的课程,忽视传统中医药理论,忽视中药材的辨识,忽视加工炮制工艺的传授,忘记了名方成药皆出自中医临床家的经验总结而并非来自实验室。加上目前地道药材越来越少,中药质量日益下降,更直接影响了临床疗效。

医、药分开管理后,药监部门管不了卫生部门,卫生部门管不了药监部门,缺乏监督,产生腐败,以致药厂研发的中成药在医院的临床试验往往产生虚假不实的数据。而传统的中成药由于利润较薄,挣不到钱,目前有近500种传统中成药已无药厂生产了。最终损害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也丢失了中医治病的武器。

从医学科研来看,科研经费基本上给了西医药,真正的中医药研究往往不给经费或给少量经费。如2004年科技部为解决艾滋病问题拨出5000万元科研经费,卫生部给西医4500万元,只给中医500万,科技部几经努力,才又给中医药增拨300万元,也只占全部经费的16%。

从科研方法论看,丢掉了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作用,将有限经费的绝大部分投入到寻找脏腑经络的“实质研究”上,或寻找中药的“有效成分”上,搞了很多年,化了不少钱,“成果”出了一大堆,却仍无法弄清脏腑经络的实质,难以指导中医临床。另外,不少中医药科研号称达到分子水平、基因水平,却丢掉了中医自身的特色与优势,不少课题成了研究中医的假科学,并非中医研究的真学问。

中医药与西医药是各具优势、相互补充而又不能相互取代的两大医疗保健体系。中医药是我国原创性的医学,我们只有大力向国外铺轨,将中医理法方药传播出去,中医药才能被全世界所认同。决不能拿西医药的“标准”来判断中医药的“科学”与否,如此只能导致中医药丧失自身的特色优势而走向消亡。

事实上,中医药的国际化早在唐代就已经开始,当时中国吸取了其他国家如古印度医药学的精华,并把中医药传到了日本。明代,中医药又传到了朝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中医药已经传入了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前来我国学习自然科学的外国留学生中,学中医的留学生居于首位。但遗憾的是国内还有一些人认为要使外国人承认中医,必须用西方的标准,才能算是“中医科学化”,才能实现“中医国际化”。几十年来的实践经验证明,这种做法不仅没有促进中医药的国际化,反而影响了中医药的原创优势。我带教外国留学生已二十余年,他们都热衷于学习中国医药学,纷纷要求加强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和中医临床技能的培养,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我们应该清醒看到,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各种医疗检测设备日益增多,也使医疗检测费用迅速上升,西药价格日益上涨,因此,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越来越难以支付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使得世界卫生组织“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难以实现。因此,在预防与治疗疾病方面,采取“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有利于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无论是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角度看,还是从卫生经济学、预防医学、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治角度看,中医无疑是大有前途的。要遵循吴仪同志所指出:“推进继承创新,发挥特色优势,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医药事业”,才能造福13亿人,特别是9亿农民的健康。特建议如下:

1、必须加强对中医药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全社会“信中医,用中药”的良好环境。要加强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研究,培养更多的中医药人才,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体系,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坚持“读经典、跟名师、多临床”的中医成才道路,进行中医药教学改革。大力发展留学生教学,积极对外传播中医药文化。

2、必须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的立法保护,维护中医药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利益,大力开发和生产传统中药产品,决不能用评审西药的标准来审批中药。中医药完全可以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成为21世纪我国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主要优势。

3、中医药界人士必须增强自信、自强意识,要充分认识到中医药的优势,从文化多元、科学多元的角度来增强自信心,坚持突出中医药特色,坚持发展中医药事业,抓住当前良好的发展机遇,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铺轨国际,发扬国粹,为全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2012-08-12 23:35 17楼
十六、“中西医结合”,并非中医西化

(文章来源:《温州日报》2008-12-04;记者:林赛君;责任编辑:冯蓉)

去中医院看病,也可以输液或做“B超”;中医师开的处方,不乏各种抗生素等“西药”。这样的情形,可能是很多接触过中医的市民都有过的经历。

走进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在一楼的诊室分布图上,记者看到,“中医妇科”等冠有“中医”前缀的指示牌仅占少数。该院曾经是我省最早的两所走中西医结合方向医院之一,已有50年的历史。

中西医结合,到底是“洋为中用”,还是中医真的“西化”了?

副院长周英,是一名从医近30年的中医妇科专家。她认为,区别中西医的根本原则是对疾病的处理思路,而不是以检查手段和用药来区别。“看一个慢性盆腔炎,西医可能以对症消炎为主,每个人的治疗方案都一样。但中医则须通过辨证施治,治疗方案因人而异。”

“西医是‘治病救人’,讲究针对局部病灶治疗;中医是‘救人治病’,讲究整体观念,根本上有区别。”温州医学院附属一医中医科主任单泽松一语道破中西医之别。

将传统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的“中西医结合”的学术体系,是我国一直推行的方针。单泽松认为中西医结合走的是“互补”“互长”的路子,例如西医常用的麻黄素、青蒿素等,都是用现代科技从中药材中提取,悲观认为中医“西化”的说法并不合理,“中医和西医,都是治病救人,不应该‘隔离’看待。”

中医在临床上借助现代的检验医学、影像学手段,周英和单泽松表示这是中医现代化的表现,绝不是所谓的“西化”。单泽松解释说,中医讲究“望闻问切”,那么在古代科技不发达的时候,望诊只能止步于用人眼来观察,而现代先进的检验技术其实就是对望诊做了深化,帮助中医师进一步了解病患的情况。“这些手段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西医先用了,并不代表中医就不可以用。”

“中医不是文物,它是一门科学,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工程院士张伯礼曾发出这样的观点。而早在2005年召开的全国中医工作会议上,就提出“借助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来研究中医这座巨大的宝库,致力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和发展中医,可能才是中医真正避免‘西化’的立足之本。”

对于目前中医人才较为集中的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部分存在“重西医、轻中医”的现象,市中医院院长傅晓辉表示,这和现行的对于中医院的评价体系有关。目前中医院和西医院均是以药品收入为主要的补偿方式,中医医疗服务定价偏低,常用的中药饮片也很便宜,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院对中医特色的发展。“如果这个平台建设好了,那么更多的中医人才能潜心地去研究和发展中医。”

傅晓辉和周英都有这样的期待,希望对于中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将加大保护和扶持,能够基于中医的特殊性,如在准入条件、评价方法等方面予以政策上的扶持,充分考虑中西医的差异化。

据悉,上月底召开的浙江省中医药工作会议,公布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意味着今后将会对我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创造更积极的环境。有人评价这次时隔八年才召开的盛会,给全省的“中医人”传递了积极的信号。
2012-08-12 23:37 18楼
十七、从中医“西化”到中医“化西”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发布日期:2011年08月26日)

温长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

近年来,中医“西化”问题一直是中医界热议的话题。什么是“西化”?如何认识“西化”?至今没有定论也无法定论。这是因为,“化”的确是存在着的现象,“化”又的确有不可排除的因素,围绕二者间的仁智之见自然也就各有其说、各得其说了。思考这一问题的方法很多,或许文化思考的方法有助于二者之间的沟通,找到二者间比较接近的链接语。

1、“化”与中医

何谓化?《说文》的解释是:“化,教行也。“化”的主题是变化,是所有学科进展历史中的必须与必然,中医学也不例外。在变中创新、化中进步,始终左右着中医学发展的方向。不过,“化”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任何学科的“化”,都必须符合自身的发展规律。“化”的前提、“化”的方式和“化”的结果,是人们谈变说化的先觉前提。

从本质上看,中医学是“化”的产物,它是从生活中进化而来、升华而来。这种“化”,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由无序到有序的脱胎换骨和不断再造、不断发展,最终才形成了实用的、系统的、完整的,并且始终处于动态中或明或暗地“化”着的科学。

打开中国医学史,到处都是中医“化”的实例。扁鹊随俗为变,这里,“随”是“化”的形式。隋唐时期,天竺和西域医方书十余种传入我国,这里,“传”是“化”的形式,溶异入我,化异为我,对我国医药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补益作用。随着欧洲教徒把大量西方文化输入我国,清代医家王清任的行为在客观上与西学东渐的影响是有割不断联系的。这里,“学”是“化”的形式,实体思辨对阴阳思辨的验证和补充,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

2、从“西化”到“化西”

科学主导地位的确立,使中西医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西医逐渐反客为主,成为我国的主体医学,中医的正常“化”开始向“西化”扭曲。这种“化”成为中医失去自身规律的潜台词:中医的名被屈化了、理被误化了、人被趋化了、阵地被异化了。一句话,中医不仅逐渐失去了在“正统”医学圈内的话语权,而且在痛苦挣扎中慢慢缩小着“自我”。

究其因,一缘于外强,科学化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西医如影随形而来,势如破竹;二因于内弱,分析方法的崛起带来的人文教育、人文意识的弱化越来越凸显起来,成为导致现代以来文化发展中人文资源积累和建设性不足的重要原因。这种“化”法,严重影响了中医学发展的进程,也让中医人感到不解、忧虑和气愤。

历史给一向自恋的中医人的这一掌也打得太过猛烈了些,阵痛中给中医人带来的反思、教训和觉醒是刻骨铭心的。在中西方文化并不对等,并且医学界依然为西方中心主义所支配的今天,对西医的批判更应恰当地理解为中医文化自觉的前提。中医反“西化”的呼喊,乃至多种抵抗行动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被逼出来的。

中医学要发展,既需要中国文化复兴、自强的大背景支持,更需要中医学优势的自我张扬和支撑,其中也包括变“西化”为“化西”这种符合文化特征的主人姿态、凛然大气。立正必须矫往,而矫往的关键是抓准问题的症结。在对待“西化”的问题上,中医人需要进行一番冷静、耐心的“辨证”,极端是走不得的,不能把西医的正常融入也一概武断视为“西化”。盲目崇拜西医、用西医系统取代中医不可取,对西医避之莫远、讳之莫深亦不可取。

不顾中医的学科特点,完全用西医的思维、模式看待中医、评判中医、改造中医,是违背东方文化特质和中国国情、民情的霸道,属于非正常的“化”,不能以此作为挤兑和排斥中医的托辞。中医在坚持本学科之长的基础上,学习西医之长、融化包括西医在内的现代科学知识和手段,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属于“化”的正常范围,不能以此作为中医固步自封的理由和借口。对于正常的“化”,不惟不惧怕,而且是应当持欢迎态度的。

中医要大大方方地、虚心地向西医学习。学人之长,为我所用,人之德矣,业之幸也!对于非正常的“化”,要理直气壮地表明态度、辨明是非,拨乱反正,用真诚、平等、以理服人的态度争取和维护应有的尊严和地位。扬我国学,卫我国医,人之责矣,业之兴也!面对正常的“化”,躲躲闪闪,其实于事无补;面对非正常的“化”,牢骚满腹,实乃郁闷自残;对于一时说不清的“化”,一概排斥,亦非明智之举。“智不甚相远,苟积学也,理无不可相及,顽固老辈之蔑视外国,与轻薄少年之蔑视本国,其误缪正相等。质而言之,弊在不学而已。”发展中医,不是医学的一个流派对另一个流派的反抗和复辟,而是使相异的医学传统在交流中共同推动整个人类医学的进步。面对多元化的文化背景,我们既不能做目光短浅的井底之蛙,也不需成为外来文化的附庸之徒。在多元化的背景下,应该正确处理不同文化元素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谐的文化氛围。

3、“中西医结合”要求同存异

道殊法异,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中医与西医,从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中走来,这是历史的自然,此其一;殊途同归,从本质上看,中西医之间不仅不是不可调和的对立体,而恰恰是可以互补的协作者,此其二。 在同一片蓝天下,谁都无法用“不共戴天”的诅咒驱除对方,谁也没有“离我其谁”的符箓独霸天下。因此,中西医之间要解决的不是谁主谁次、谁能淘汰谁的问题,而是如何互相理解、互相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互相支持、互相配合的问题。

这种“互相”关系,就是建立和诠释“中西医结合”基本涵义的出发点与归宿点。至于对“中西医结合”名称的争议,大不必把它放在非常显要的位置上去费力费时,因为“结合”词义的本身包括着复杂的含义,正如人们从不担心男女结合成夫妻之后会从本质上改变对方的实质一样,中西医结合也不会造成任何一方的实质性突变或被吞噬。

人的健康和疾病的无限性与医学认识活动的有限性,决定了医学的多元性。如果说全球化的文化样态必然是不同文化传统的沟通与对话,那么,全球时代的医疗保健体系,必然也是不同医疗文化体系的对话与互补;当代中国医疗保健体系的建立,必然是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优势互补、通力合作的成果。

中西医长期并存、共同发展,是国情决定、国策确立、国计需求、民生选择的基本方针,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和人类发展进步的共同目标出发,中西医都需要有更多的大度、包容、团结精神。西医用近视镜看中医和中医用远视镜看西医,同样不能达到正确认识和互学互补的目的,如何校正自己的视力,是两个学科都必须要首先理智对待的话题。在西医反客为主、作为本土医学的中医处于相对弱势的今天,西医尤其需要的是更多的虔诚、虚心和平易,中医尤其需要的是更多的宽容、开放和借鉴。
2012-08-12 23:39 19楼
十八、中医药现代化并非中医全盘西化(钟南山)

(2011-8-16 39健康网)

核心提示:在由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办的第10届香港中医药展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就“中药在欧盟市场遭遇准入尴尬;发改委28次调整药价,部分民族药业发展因此遇挫……”等热点话题,为中医药现代发展提出许多建议和看法。中医药要现代,要走出国门为世界所接受,需从“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转型,注重药品质量,但并非将其完全西化。

在上周由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办的第10届香港中医药展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就“中药在欧盟市场遭遇准入尴尬;发改委28次调整药价,部分民族药业发展因此遇挫……”等热点话题接受记者采访时,为中医药现代发展提出了上述建议。

1、中药欧盟被拒并非因为无效

近期中成药被欧盟拒之门外引发关注,2004年欧盟发布《欧盟传统草药药品指令》,直到今年4月30日,没有一例中成药通过注册,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钟南山表示,“(中医药)更多的是应该从自身开始反思,而不是单纯的根据欧盟的草药指令标准作出考虑。”

目前,我国的中药产业发展还存在着很多的不合理,例如质量不过关,技术不合格等。钟南山认为,“西方国家不接受中医药,并非因药物的有效无效考虑,而是对质量问题的担忧。反观日本和韩国的高丽参,在生产过程中十分注重出品的质量,同时注入了西医的一些科学理论以及现代化的检测设备等,这些都是十分值得国内的中医产业学习和借鉴的。”

2、压低价格难保药品质量

针对国家发改委在8月5日之前的28次药价调整措施,钟南山认为,“很多时候都是从形式上进行的一个降价,而真正造成药价虚高的,是因为中间环节太多。”

现在很多的招标和药物的选用,基本的杠杆便是价格。在接受采访时,钟南山表示,以价格为基本杠杆是非常危险的,压低价格导致一部分厂商连基本的成本都赚不回来,其最终的结果是导致出现偷工减料等情况,不能保证药品的质量,所以他并不赞成这种做法。

据钟南山透露,目前他正在收集一些真正有效且非常需要,但却因价格太低而停止生产的药物,例如碳酸氢钠等。钟南山说,“这一部分真正有效的药物,应该被国家引起重视,并且从成本的方面制定一个合理的价格,以此为基础吸引大家来竞标,而不是以目前GMP的制度来进行招标。”

钟南山同时表示,“以板蓝根为例,全国生产的有很多,从口碑较好的白云山来看,其价格并不是最低的,因其本身的成本价格就相对较高,价格应该全面衡量,而不是单纯的依靠GMP论证的结果为准。”采访过程中钟南山强调,目前,我国的GMP论证的把关还处于不健全的阶段,在这个不健全的基础上来进行议价是十分不合理的。

3、中医药要走循证医学之路

会上钟南山院士发表了题为《中药研究的循证医学途径》的主题演讲,他表示,中药产业的发展必须走上循证医学这一条道路,否则将很难有进一步的发展。

钟南山说,“中医药的发展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研究的方法问题,在所有学科都需要现代化的同时,中医也不例外。从中国这么多年来看,中医一直是一种经验医学,现在我们所讲的中医其实是一种经验医学的模式,例如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黄帝内经》等不朽的著作都是出于一种经验的积累,所以无法向世界做进一步的推广。中医的发展必须从实验室到临床医学,从经验到循证医学,走科学化的道路。”

与此同时,钟南山强调,“中药的现代化并非将中药西药化,比如板蓝根的抗病毒机理不见得一定要杀死病毒,也有可能是通过保护细胞或改变人体免疫功能等起抗病毒作用。中医是针对有了病的人,而西医是有了人的病,以肿瘤治疗为例,过去的西医提倡杀死肿瘤,而杀死肿瘤的最后结果是导致有用的细胞一起杀死,而中医是倡导与瘤同存,让肿瘤细胞保持在现有的状态,抑制其生长恶化。中医最突出的理念是通过改善整体机理的状态来治疗病。”同时提倡,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倡导中西医并重,而不是中西医结合。
(责任编辑:晏霏霏)
2012-08-12 23:40 20楼
十八、中医西化死路一条 中医僵化半死半会(马有度)

本报记者 海霞

年逾古稀的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马有度教授,在中医界的身份很有点“特殊”:有人称他“开中医科普之先河”,有人说他是“中医科研、科普和公关三栖专家”,还因他性情直爽、风趣幽默,被人昵称“小马哥”。

2011年底,重庆中医药学会在马有度教授行医50年之际,举办了主题为“怎样走好中医路”的学术研讨会,并出版《走好中医路》画册,记录了知名专家对“怎样走好中医路”的心得和观点。记者以此为话题专访了这位中医界人老心不老的“小马哥”。
“中医思维的弱化和缺失,是当今中医西化、退化的病根。我们大声疾呼:要千方百计回归中医,回归中医的核心就是回归中医的思维,就是回归中医的灵魂。”

记者:多年来,中医发展之路颇为曲折。我们看到,中医西化由来已久,当前形势仍不容乐观。您对中医西化的后果,用了“死路一条”的表述,那么怎样才能走出中医西化的误区呢?
马有度:以我的所见所闻,中医西化情况确实严重。比如说,有些中青年中医,大多掌握一定的西医药知识和技能。学中而知西,多了一种本领,原本是好事。然而,有些中医临床治病,却是西医思维成了主导,先考虑西医怎么诊断,西药怎么治疗。
有些中医病房早已名不副实,西医药成了主角,中医药成了陪衬。即使在中医门诊采用中医药治疗,也不是按中医思维指导临床,四诊不到位,理法方药不到堂,以致辨证不准、方药不当,临床疗效也就难以保证,自然不会受病人欢迎,医生自己对中医药也越来越没有信心。
于是,就来个中药加西药,美其名曰“中西医结合”。即使取得了疗效,也弄不清究竟归功于谁。这样一来,身为中医而不能观察到中医药的疗效,成功的经验看不到,失败的教训也看不到,又怎能进一步去总结提高?
这些年轻中医的“西化”,要害之处就是中医思维的缺乏。中医思维是中医之魂,失去根本必枯萎,丢掉灵魂命难存。“化中为洋,易失本根。”我奉送中青年中医一句话:“中医要想疗效好,中医思维是个宝。”中医西化,事关中医生死存亡,万万不可等闲视之,务必高度警惕。
“继承发扬中医,必须力争做到三个到位:认识到位、感情到位、举措到位。中医不但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发挥优势,而且要兼收并蓄,不断创新。”

记者:中医要发展,首先要继承和发扬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即中医、中医院校、中医医院都要“姓中”,请您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马有度:首先要“爱中”、“信中”才能“姓中”。我概括了中医的五大贡献:中医以哲理引领人生,以文化哺育心灵,以养生维护健康,以疗效取胜天下,以康复服务万民。我们要从这些方面去感悟中医、学习中医、宣传中医,使中医人和广大群众热爱中医、相信中医。
大多数中医人对中医都有坚定的信念,但也确有不少人,面对现实中的种种困难,失去自信,这是极大的危险。自己都不相信,又怎能让人相信?中医药事业要重振雄威,必须力争做到“三个到位”:认识到位、感情到位、举措到位。
中医药人员要提高对中医的认识,坚信中医是智慧之学,中医是灵验之术,中医是文化之花。我们既要看到当前中医面临的严峻挑战,更要看到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关注,包括政策的扶持、资金的投入以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特别要看到中医界许多有识之士,脚踏实地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中医人要有中医情,古往今来,凡是为中医药做出重大贡献的人,都是热爱中医,矢志不渝,感情至深。只有认识到位才能感情到位,才能为中医奋斗。有了认识和感情,还要抓落实,做创新型铁杆中医。
曾任重庆市中医研究所顾问的著名老中医、我的恩师陈源生一针见血地指出:“泥古不化,无以进步;执今斥古,难言继承;以中拒洋,有碍发展;化中为洋,易失本根。”他的话入木三分。中医“姓中”不但要坚持以中医药为主,突出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更要兼收并蓄,不断创新。
“中医之路,究竟应当怎样走?多年以来,我概括出这样三条道路:中医西化死路一条,中医僵化半死半活,中医进化生机勃勃。”

记者:现在中医药发展既有良好的机遇,又有严峻的挑战。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背景下,怎样走好中医路呢?听说您的“三条道路、三种前途”的说法很到位,请您仔细谈一谈。
马有度:有人这样描述当前的中医状况:名老中医在消亡,中年中医很迷茫,年轻中医要改行。这种看法反映了中医现状值得忧虑的一方面,但我们也要乐观地看到另一面,我也有三句话:新一代的名老中医在领航,中壮年中医顶大梁,青年中医在成长。
20世纪80年代初出版的《名老中医之路》,收载的近百位中医前辈大多已仙逝,2010年出版的《名老中医续编》中收载的200多位德艺双馨的新一代名医,正在引领中医药传承发扬,尤其是半个多世纪的现代中医教育培育了大量优秀中医人才。
中医之路究竟应怎样走呢?
多年来,我向前辈请教,向百姓问招,与中医同道探讨,概括出这样三条道路:中医西化死路一条,中医僵化半死半活,中医进化生机勃勃。这是中医不同发展的三条道路,也是三种前途。
中医不能西化,否则死路一条,但中医也不能固步自封,否则会走向僵化,中医要在发展之路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如我在研制止咳新药“麻芩止咳糖浆”时,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用辨证论治思维方式,始终抓住“寒包火证”这个核心处方选药。在突出中医特色的同时,用现代临床研究证明其药理、药效和安全性,用现代制药技术制成质量稳定、剂量小、口感好的麻芩止咳糖浆。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创新,开拓思路,博采众长,西为中用,才能走出一条发扬光大中医之路。
我曾提出了发展中医的三大战略和八大战术。三大战略即中医药主体发展战略、中医药市场开拓战略、中医药人才培养战略;八大战术即要大力争取各级领导、发掘媒体、发展友军、开发社区、开发乡镇、开发药店、开发家庭、开发中小学等,全方位争取中医阵地,推广中医药。当然,怎样走好中医路,还要按照中医医疗、教育、科研、管理等分类、细化、深入地加以研讨。
当前,我们要抓住时机,进一步面对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面对疾病谱的变化,面对现代科学新进展,既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保持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又衷中参西,西为中用,从而推动中医进化,真正走上一条传承国宝、发展中医的光明大道。
⬅ 伤寒心要[整理版] 老茶馆 刘翔究竟伤的是哪边的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