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邪相争话伤寒

2012-11-04 10:30 12楼
真的讲得好!通俗易懂!
2012-11-04 11:14 13楼
dandanz_0 说:
真的讲得好!通俗易懂!

谢谢鼓励,本文的初衷就是让朋友们轻松的读伤寒论,不要都看的头大,因为我也是从头大的阶段过来的,深知其苦。呵呵
2012-11-04 22:37 14楼
从正邪交争讲解伤寒论,符合人体抗病之机!继续关注,期待后文!
2012-11-05 17:02 15楼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 阴数六故也。
本条是对机体受邪后的战势先做一个大致的判断,可以说是伤寒论的总纲。一般来说受到外邪侵袭后三阳要先起来抵抗,三阳的抗病能力相对较强,邪正交火就会比较激烈,因此会出现发热。如果平时机体阳气虚弱,邪气来了以后没遭到剧烈抵抗就直接入里了,就会侵犯三阴,三阴的火力有限,不会象三阳那样强有力的抗邪,所以经常发不起烧来。这就是让我们根据有没有发热来判断邪气是和三阳在交战还是和三阴在交战,当然这里的邪气是指寒邪。发于阳的既然正气充足,就可以用发汗、或清、或下等直接攻邪的方法,发于阴的抵抗能力不足,不能贸然作战,往往需要温经散寒的药物。后面“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 阴数六故也”。可能牵扯到术数,以我这点学识,还不敢强解。
2012-11-06 08:33 16楼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本条有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行其经尽到底是传遍六经还是只在太阳经;二是针足阳明到底起到什么作用。第一个问题比较好解决,翻阅一些文献,发现注家观点基本呈现一边倒的趋势,即大部分注家都是反对七日传遍六经的,因为这不符合临床实际,而且这里特意点出头痛一证,就是为了说明这七日病还没有离开太阳。再来看第二个问题,分歧就比较大了,大致来说有三种观点,我们分别来讨论一下,第一种观点是说,七日热势不衰,是欲转属阳明,这时针足阳明是泄其热,这样就是认为针足阳明是起到白虎汤的作用,可是我们知道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这里只是欲作再经,还并没有真正形成阳明病,如果就泄其热的话,显然是清之过早,所以这种观点似乎立不住;第二种观点是说针足阳明能够堵截邪气的来路,使邪气不能进入阳明,这其实就是让邪气留在太阳,太阳如果真有能力驱邪的话,七日经尽就应该自愈了,现在没有痊愈说明太阳对付不了邪气,那么让邪气留在太阳不是白白的折磨病人吗?所以还是第三种观点比较合理:针足阳明,使邪气归并于阳明,不再侵犯它界。因为阳明是万物所归的一经,是一个大熔炉,邪气到这里就跑不掉了。前面我们曾经比喻太阳是家中的老头,阳明是家中的青壮年,老头在外面主事来了客邪首先是他先接受,但老人毕竟力量不足了,他有时抗不住邪气的侵袭,邪气就要进入家中到处骚扰,有可能去招惹阳明形成阳明病,也有可能招惹少阳形成少阳病,甚至进入内室,侵犯三阴。这时恐怕都会想到让家中最强壮的人来拿住它,最强壮、阳气最旺盛的当然就是阳明了,针足阳明就是让他出手,主动去和邪气交战去,别光在里面干管粮食的活了。只要阳明接住了邪气,邪气就不会再乱跑去犯其它经了,所以这里说“使经不传”,阳明篇说“无所复传”。
2012-11-07 13:36 17楼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六经病的欲解时,都是为了说明病机的,不要教条地以为真的在这个时候解,为什么欲解于这些时辰呢?因为在一天之中人体的气机有循环,正气在循行过程中的某种状态对我方的战局有利,病就有可能痊愈。比如太阳病是邪气客于体表,是对正气的整体包围,所以太阳病是否痊愈的关键就在于能不能突围,《素问•生气通天论》:“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可见日中的时候阳气是最膨胀的,机体的正气就可能借助天时而突破邪气的封锁。本条似乎不大用解释,但有两个容易被人误解的地方,一是有些注家认为六经欲解时是解于六经之旺时,这种理解是不能自圆其说的,因为阳明是阳气最旺的状态,应该对应于中午,却解于下午;太阳为老阳,对应时间是下午,却解于中午。二者正好颠倒过来,所以欲解时还是应该联系具体病机来理解。二是六经的加剧时是在什么时候,有人认为是在欲解时对宫的时辰,比如太阳病欲解是在中午,那么加剧就在半夜,这种观点也值得商榷。我们认为欲解和加剧都在同一时辰,最明显的如阳明病欲解是在下午,可是阳明的潮热也是在下午发作,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件事的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方面的配合,并不是仅得天时就一定能成功的,中午本来是太阳病欲解的天时,借这个时辰打一仗可能突围出去,但如果自己正气没有足够的实力,而又错误地估计了形势,盲目地开战就可能失败,导致病情加剧,比如关夫子被困麦城,他们想突围,借助黑天本来是有利的,但由于敌我力量差别太大,突围反而加速了悲剧的发生,坚守不出可能还能多坚持几天。太阳病也是这样,正气一看到中午了,我们的天时到了,出去打一仗吧,结果一出城才发现敌人兵势过于强大,导致正气吃了败仗又退守城中,与其出去冒进还不如在城中积蓄力量呢。
2012-11-08 09:35 18楼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这是强调了战后重建需要一定的时间,表解说明外邪已经溃败了,但是既然经过战争就不可能马上恢复原样,所以机体的感觉还是和平时无病时不一样,而且风家是素常就容易受风邪的人,这样的患者平时体表的守卫就不是很完善,表解也不会完全解干净,所以还会不了了,但大势已定,邪气已经不可能再形成气候了,这时就不要妄加施治而派兵征讨了,需要从战争时期转到和平建设时期,让机体有一个休养生息的过程。至于为什么是十二日,不好解释。
2012-11-09 19:20 19楼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这里分别用皮肤和骨髓代表外在表象和内在实质,大热大寒代表医生看到的客观体征,用欲和不欲代表病人的主观愿望。综合起来表达的一个意思是患者的苦欲更能反映病机的实质,仅凭外部观察有时得到的是假象。病人的苦欲有很多,不一定局限于得衣与不得衣,是否欲饮水,饮冷还是饮热等都对辨证有帮助。本条还隐藏着一个含义就是:邪气过于强大以后要排除异己,比如朝中奸臣当道,忠良受到迫害就呆不住了,可能会选择出逃。同样,阴寒在体内过盛时,阳气也呆不住了,会跑到体表,反之一样。
2012-11-11 10:29 20楼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方一。
桂枝(去皮,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五味,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本条是体表受邪以后,正气要奋起抵抗,这里为什么出现了阳浮而阴弱呢?是因为正气实力相对不足而表现出虚性亢奋,比如大人打小孩,因为小孩实力弱就沉不住气,他会把十分的劲都使出来,就造成了浮的状态,体内已经空虚了;反之,小孩打大人,大人用两分劲就可以了,大部分劲还在体内沉着,不会浮的太厉害。阳浮而阴弱就是把兵力都调到了一线作战,而后方已经不足了。阳浮既然是兵力在一线作战,发热就是顺理成章的了,所以“阳浮者,热自发”;阴弱是指兵营中的营血不足,营血为什么不足呢,因为都调到一线去了,表现为出汗,所以“阴弱者,汗自出”。如果还不理解,我们分别找一个劲大的人和一个小孩较一下劲就能明白了。对付劲大的人,我们要使出全身的理气,浑身僵滞,重心上浮;对付小孩就很沉着了,重心根本不会浮上来。这条只是提到“阳浮而阴弱”,没有说是“脉阳浮而阴弱”,所以要把这里的阴阳理解为总的病机,而不仅仅是阳脉和阴脉。
接下来啬啬恶寒,啬字的甲骨文字形,象粮食收入谷仓形。小篆从来回,“来”是小麦,“回”是仓库,所以啬字有往回收的意思,有好东西舍不得给人叫吝啬,也是这个意思。这样啬啬恶寒的意思就是因为受了风寒而往里收,前面刚说了阳浮是气机向外,这里又说往里收,岂不是矛盾了吗?其实向外浮的是营卫,往里收的是神识。敌人犯我边境了,兵力肯定要运到边境往外冲,但是君主不能也跟着去边境,相反君主为了躲避敌人,要向更深的内地去,古时候的帝王常被外患逼得迁都就是例子。淅淅恶风的淅常用作轻微风雨的象声词,如“淅淅沥沥”,所以淅淅恶风是指的见风以后,象被小雨点洒在身上一样不舒服。翕翕发热是和蒸蒸发热相对的,前者仅在体表,后者是由内向外透出的。外邪侵犯肺卫,造成肺的气机不利,故鼻塞而息鸣。干呕是邪气在外,威慑于内,和太阳伤寒中的呕逆类似。并不是邪气真的侵袭到胃,那样就成阳明病了。
桂枝汤无疑是以桂枝为君以驱除外邪的,但因为营卫之气有虚性的亢奋,所以要双向的用药,用芍药来收敛一下正气,稳定一下军心,而且由于汗出造成了阴弱,芍药也可以补充营阴,并不一定非要把芍药说成敛汗,那样解释就有点狭隘了。我们知道之所以形成阳浮而阴弱是因为正气相对的不足,所以桂枝汤扶正的药物比较多,生姜、大枣、炙甘草、热稀粥等都可以从中焦补充兵源。
⬅ 紧锣密鼓指尖敲,清风排寒醒头脑 老茶馆 文革内部资料中的关于死胎的中医针灸疗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