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系统论方法沟通融合中西医学【十六】

2013-01-28 11:02 楼主
如何以系统论方法沟通融合中西医学【十六】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晋中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兼副教授(退休)郝守玉

中医辨证论治黑箱系统控制理论的精髓,是由象变量推导藏变量。华国凡等先生认为,先看看《内经》所说“藏象”二字的涵义是什么。在《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句下,唐朝人王冰作了一个绝妙的注解: “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也就是说,“象”,是人体外在的征象,是人们可以通过四诊了解到的输出于人体黑箱之外的一批变量,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症状变量。而“藏”,顾名思义,是一种隐藏着的东西,它们在人体黑箱内部,是用四诊不能直接取得数据的一批变量。藏变量揭示了象变量的规律性变化,刻划了这个系统的内在联系,是象变量之间控制约束的体现。
例如,在人体的几千个象变量中,对于某一类病人,面色不华、少汗、失眠多梦、健忘、脉细等几个象变量往往具有较强的联系。发病的时候它们往往同时离开正常状态,疾病演变过程中它们往往同时随着病情起伏,经过治疗它们又往往同时趋向正常。这表明几个象变量之间存在着约束,在数学上又叫相关性。根据这种相关性,人们就设想在人体内部隐藏着一个更本质的变量,人们把它叫做“心血虚”。它左右着面色不华、少汗、失眠、健忘、脉细等象变量的变化。显然在医疗实践中,引进和研究心血虚这样一个新的变量对于提高控制人体的确定性是十分必要的。这是从脉证相参的血液、汗液变化的客观依据,及其缺乏时的主观感觉,所组成的象变量,推导出的营卫之气、血气虚弱的藏变量,而形成的证状态概念。
又如脾虚泄泻证研究的是以慢性泄泻为主的证侯,脾虚泄泻证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久泄不愈,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病程较长,泄泻时轻时重、时发时止,大便稀溏,色淡无臭味,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食后易泻,吃多后见腹胀、大便多,平素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脾虚泄泻由脾虚失运,食入不消,水湿不化,湿注肠道所致,脾为湿土,喜燥恶湿。湿盛可以导致脾虚,脾虚也可以生湿,往往互为因果。因脾虚失运,水湿停留,多属本虚标实之证。这是从脾胃消化道动态变化,观察到的客观依据食物、津液、大便的象变量,以及脉证相参全身状态变化的客观依据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的象变量,还有其变化时的主观感觉腹胀、神疲倦怠象变量,推导出的营卫之气、脾气虚的藏变量,而形成的“证”状态概念。
或者更广义地说,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也是由象变量推导经络的藏变量。例如发热顶盛期表现的,发热不恶寒反恶热,颜面潮红,口渴汗出,舌红苔黄燥,脉数有力,脉洪大,气粗似喘,心烦懊恼,坐卧不安,谵语狂乱,大便六七日不下,大便鞭结,小便少而黄的证侯群中,中医理论从颜面潮红,汗出,舌红苔黄燥,脉数有力,脉洪大,气粗似喘,大便六七日不下,大便鞭结,小便少而黄的客观象变量依据,以及其主观感觉到的发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心烦懊恼,坐卧不安,谵语狂乱的象变量依据,推导出阳明经的藏变量,而形成阳明经的“证”状态概念。这个阳明字符是来自于取象类比,上升到自然界阴阳状态的“标准象”上去了。
华国凡等先生认为,藏变量是运用推导法由象变量推导出来的。对于我们的祖先,这种推导自然只是根据象变量在大量病案中的相关性经验来进行的,虽然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没有经过严密的计算。从本质上来说,这种不打开黑箱引进藏变量的方法是一种模糊的数学方法。
《内经》基于这个“藏”和“象”的本意,奠定了藏象学说的基础,后世医家从更多的方面研究了这两大类变量的关系,发展、提高着藏象学说。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藏象”的全部学问,都是关于如何用四诊可知的象变量来推导四诊未知的藏变量的学问。或者更广义地说,是关于人体黑箱的一部分变量与另一部分变量之间关系的学问。
这种由象变量推导出来的藏变量有几百个,一般最常用的也有几十个。根据这些藏变量所反映的人体的病理生理规律,人们把它们分为心、脾、肺、肾、 肝五大类,它们构成了人体黑箱的五个子系统。例如属于心藏系统的藏变量有心气虚、心气盛、心血虚、心阳虚、心阳盛、心阴虚、心火亢盛、心血瘀阻、痰迷心窍、痰火扰心、心昏神浊等等。属于脾藏系统的藏变量有脾气虚(包括脾不健运、中气不足、脾不统血)脾阳虚、寒湿阻脾、脾胃湿热等等。除了五藏,还有一些属于六府的藏变量,如胆火、胃寒等等,它们与藏互为表里关系。此外还有一些关于气、血、精、津的藏变量,如气滞、血瘀、津耗等。
或者更广义地说来,伤寒论的六经八纲辨证也是由象变量推导出藏变量,这个藏字理解为隐藏的意义就可以了,其实中医学的五藏,心、脾、肺、肾、肝五大类是按阴阳五行哲学方法的,大体笼统概括方法,是说多的意思,不止一阴一阳而已。关于这一点黄帝内经就说的很明白,《灵枢·通天篇》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
中医学的各种辨证,归结起来都是阳气藏变量所反映的人体的病理生理规律,控制约束阴液为主体的象变量,共同形成的“证”状态概念。《黄帝内经》认为,人体机能活动的有形物质基础是津、精、液,血、痰、涎、饮、唾、汗等阴液。由于“阳化气阴成形”,而阴液的生成和转化,又是藏气推动的结果。这里阴液为主体的“阴成形”变化所形成的象变量,是从望闻问切中可以收集到的变量,但是“阳化气”的藏变量却是看不到的黑箱。并且“阴成形”的象变量只是系统状态的现象,“阳化气”的藏变量,才是系统状态的本质属性。现代科学则认为生命系统由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形成。是神经、内分泌、基因蛋白因子网络,调控下的物质、能量的新陈代谢谢变化。这种表述上的差异虽然在理论上有深刻原因,但是它描述的是同一个生命系统的基本状态。所以我们可以从阴液行为象变量的系统输出变化,来推出阴液背后的控制者阳气的变化。我们按照系统论方法进行中西医学的沟通融合,按现代白箱化的西医知识来说,就是神经、内分泌、基因蛋白因子网络调控下的物质、能量的新陈代谢谢稳态变化。
中医学证概念阳化气黑箱藏变量,是依据取象比类的方法,运用包含系统方法内核的阴阳五行学说,以综合-演绎的逻辑原则,把整体系统再分为若干功能不同、相互联系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以心、肝、脾、肺、肾、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精、血、津液、气等名称命名。对于各子系统的职能,中医多以不同的“官”或“主”来界定。表面上,各子系统有粗浅解剖的影子,但事实上,它是信息系统模型,是某一方面职能主管者的代名词。故中医称之为“藏象”。所以属于子系统本质属性的藏变量,只是类比得出的黑箱职能主管者的代名词概念。如何把它逐步白箱化呢?这就是中西医学证态概念沟通融合的问题所在。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兼学众家之长,指导临床实践5 老茶馆 如何以系统论方法沟通融合中西医学【十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