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鉴赏:专家点评预防禽流感中医方

2013-04-12 22:26 楼主
专家点评预防禽流感中医方来源:4月12号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于伟 通讯员 黄淼君

黄芪、白术、防风等,重在提高免疫力

金银花、板蓝根、大青叶等,重在抗病毒

不建议普通人群服用板蓝根

近日,H7N9禽流感疫情引发持续关注。在江苏、甘肃等地出台中医预防方案后,浙江省也于4月5日推荐了中药茶饮、煎服等预防方。这些药方各有什么特点,有哪些针对性?记者采访了浙江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徐志瑛主任中医师与浙江省中医院保健科主任中医师汤军。

浙江方案 以护肺祛寒湿为原则

徐志瑛是浙江省方案的参与制定者之一,也是4月7日该省唯一被邀请参加全国疫情防控电视电话会议的中医师。“预防的方子是我参与制定的,原则就是在保护肺气的基础上祛寒湿。”徐志瑛说,分析目前确诊感染的省份,主要在长三角地区,而今年开春以来,浙江省和周边省份雨水特别多,这样的环境非常适合病菌滋生,所以在预防方中,加入一些祛寒湿的成分。

“我一直在关注全国确诊感染的这些病例,其中肺部受到的伤害最大,所以浙江省推荐的方子以护肺并提高自身免疫力为原则。”徐志瑛说,只要提高自身的抵抗力,对于流感的免疫能力就增强了。

普通人群不宜使用抗病毒类中药

汤军把记者带去的各地中药方全部翻了一遍,感觉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区别是否抗病毒。

“各个方子我都看了,感觉大同小异,可以分为两类,即提高免疫力的和抗病毒的。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中药也分是否抗病毒,各地推荐的预防方中,不少中药有抗病毒功能,如果没有感染病毒,使用这样的中药并不恰当。”汤军说。

“比如板蓝根,现代研究证明,其有抗病毒作用,但不能滥用。”汤军说,金银花、板蓝根和大青叶等中药都有抗病毒作用,这些中药不宜出现在普通人群的预防方中。在他看来,黄芪、白术、防风等,重在提高免疫力,金银花、板蓝根、大青叶等,重在抗病毒。

汤军介绍,中医药有几千年的疗病历史,但对于H7N9这种新型病毒,没有可以参考的先例。不过和西医相比,中医有一个特色,即辨证辨病治疗,取材广泛,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组合用药,这样的特性使得中医能够应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所以面对这次疫情,出台一些中医预防方案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传统中医看来,感冒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感冒,又可分为风寒型和风热型;另一种就是流感,中医称为疫毒。针对这些分型,中医治疗原则不同,而这次H7N9流感病毒属于疫毒,中医治疗的原则就是解表清毒,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各地的预防方和治疗方案都贯彻了这一原则。

不同人群选择不同药方

“中医提倡治未病,所以提出预防方案。不过各地的预防方案欠细化,除了给方子,还应该提醒大家怎么服用,要结合自身的健康情况,这样才更科学。”在翻阅了各地的预防方案后,汤军建议要划分人群选用。

第一类是没有任何感冒症状,也没有接触禽类或者感染者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在感觉自己抵抗力下降,或者每次流感来袭时比较容易“中招”的人,可以考虑服用预防方。汤军建议可以选用黄芪、白术、防风等中药,也可以选择黄芪为主的玉屏风冲剂,这些药主要是帮助人体提高自身免疫力。

“黄帝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的就是要提高自身免疫力,才能抵抗外邪入侵,流感就是外邪。”汤军说。

第二类是有轻微的感冒症状,或者接触过感染者、经常接触禽类等人群,可以考虑使用抗病毒的中药来预防,如板蓝根冲剂,或者用薄荷、金银花等做茶饮或漱口水,以帮助抗病毒。

第三类就是流感患者,这些患者不建议再使用预防方案,而应及时到医院就诊,由医生来判断。“在预防方中,有提到连花清瘟胶囊,这是中医的抗病毒治疗药物,普通人不能滥用。”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04-12 22:41 2楼
继续抹黑
2013-04-12 22:46 3楼
这些病毒免疫不离口的人是中医?
2013-04-12 22:48 4楼
中医院保健科主任中医师 是干啥子滴?
2013-04-12 22:50 5楼
俺要去中医院开个养生科

焖狗肉卖
2013-04-15 20:12 6楼
中西医结合治疗禽流感效果明显
北京首例H7N9禽流感患者体温恢复正常

本报讯 (记者杨志云)4月13日,北京市首例H7N9禽流感患儿,在及时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后,体温逐步恢复正常。负责患儿治疗的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中心副主任中医师黄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药银翘散合白虎汤加减,结合达菲等西医治疗措施,将患儿体温从40.2℃下降到36.8℃,中药在缓解孩子的高烧症状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孩子4月11日就诊时体温37.2℃,入院后体温持续升高,在11日夜间最高达到了40.2℃。期间应用达菲等药物以及物理降温方法,体温均未能明显下降。”黄莉医生详细介绍了患儿刚入院时的治疗过程。

“我是12日中午接触患者的,当时体温在39.8℃,我注意到,患儿虽然高热,但周身无汗,也没有痰、不咳嗽,脉浮滑数。中医认为‘汗出热退、脉静身凉’,所以我首先确定了中药发汗退热的治疗思路。同时,结合舌脉,病人的临床症状可辨证为‘邪在卫气’,据此采用辛散透邪、解毒清热的治法。在国家卫计委发布的指导方——治疗温病的银翘散和白虎汤的基础上,加减用药。此外,因为孩子舌苔有些红绛,根据温病‘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我又加了青蒿等防邪入营。”黄莉向记者介绍了辨证论治的详细过程。

黄莉还告诉记者,几千年来中医在温病的治疗上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患儿的情况,非常符合中医所说“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果然,服药4小时后,孩子周身微微出汗,到了12日晚上8点左右,体温下降到了37.3℃左右。“正因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孩子退热很快。到了13日早,体温便降到了36.8℃,一直维持到现在。”

黄莉解释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而肺主皮毛,发汗后肺热从汗而解。而白虎汤和银翘散正是治疗温病的常用方剂,辛凉发汗的作用非常明显。国家卫计委根据南方病例组织中医专家制定的这两个指导方非常有用。方药相符,所以热退得非常快。”

4月13日中午,黄莉去除原方中发汗药荆芥穗等,增加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的元参、芦根等。黄莉解释,热邪耗伤气阴,因此,温病后期要注意养阴。

黄莉最后说:“在这个病例的治疗过程中,一直坚持中医温病的理法方药和辨证论治,禽流感属于‘春温’,而温病是中医治疗非常有优势的领域。中西医结合以及中药的早期介入,在这个病例的治疗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传染病改变历史:罗马亡于疟疾 明朝亡于鼠疫 老茶馆 中国中医药报:陈其广:六大战略复兴中医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