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涂医博文合集[整理版]

2014-05-21 19:26 12楼
呼吸定息 —— 《黄帝内经》点滴 8

《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有这么一句话:

“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

一般学中医的,总把这篇“气象论”当作只是说明平人的脉息至数与其变化,及各种疾病的脉象和诊察方法。事实上,这段话是歧伯在教育黄帝具体的“呼吸”理法,远非脉象诊断层面上的东西!今天胡涂医就拿这段话来忽悠一下大家。

“人一呼脉再动”,人呼一次气,经脉、脉搏运动、跳动两次。
“一吸脉亦再动”,人吸一次气,经脉、脉搏也运动、跳动两次。
“呼吸定息脉五动”,人体一呼一吸叫作一息,在这一呼一吸之间,经脉、脉搏又运动了一次,所以说“呼吸定息脉五动”,一呼(2次)、一吸(2次)、呼吸之间(1次),加起来经脉、脉搏刚好动了五次。

“闰以太息”,这句话不好理解,明朝名医张景岳先生做了这样的解释:闰,就是余,与闰月的道理相同,这说的是平人、身心健康的人在正常呼吸之外,间或有一次呼吸特别长些,这就叫做“闰以太息”(见张景岳《类经》:“闰,余也,犹闰月之谓。言平人常息之外,间有一息甚长者,是谓闰以太息。”)。老张的这个解释,几百年来似乎都没人怀疑过。现在学中医的,更把“太息”理解为“深呼吸”。这样理解当然也有道理(我们总难以相信张景岳老先生也会解释错《黄帝内经》),但却不是医家之真传!试想,如果“太息”就是“深呼吸”,那这样的“平人”怎么可能是“不病”——不会生病的人呢?

那么什么是“命曰平人”呢?平人,其实就是已经从此岸到达彼岸的人!正如《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里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懂得把握阴阳、转化阴阳的人!这样的人,才是歧伯对黄帝说的,“平人者不病也”,那些从此岸到达了彼岸的人,懂得把握阴阳、转化阴阳的人,就是不会生病,身心完全健康的人!

所以,“闰以太息”里的“太息”,其实就是“胎息”!关于胎息,请参阅我前面的文章《医家秘传——胎息、打坐及辟谷》。胎息,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内呼吸”,是修习医道——古传中医的必经之路!所以魏伯阳真人在《周易参同契》中说:“呼吸相含育,伫息为夫妇。”张景岳老爷子说的“一息甚长者”,多少也说得过去,只是没有胎息这样的内呼吸能力的人,无法明白这个“甚长者”有多长。

呼吸,在古传中医的真传里,概括为三种:天地呼吸、人身呼吸和医道呼吸。

天地呼吸,就是说天地也在呼吸,这是“天机”!古人说“天机不可泄露”,在天地为“天地的呼吸”,在人体为一阳来复的气机,这是医家千古不传的大秘密!一阳来复的真元,不应该外泄,而应该养藏、炼化,这就是“天机不可泄露”!并不是大家以为的什么算命的不能说破。关于“一阳来复”,请参阅前面的文章《冬季养生,无扰乎阳》和《中医养生 ——因天之序,合道而行,24小时如何过 11》。

那么什么是“天地呼吸”呢?宋朝易学大家(事实上也是宋朝以来的易学第一大家,未来三五千年内恐怕也没人能超过他)邵雍先生在《皇极经世》中说:“冬至之后为呼,夏至之后为吸,此天地一岁之呼吸也。”

人身呼吸,一呼一吸为一息,如果能做到与天地呼吸“息息相关”,便可以天人合一!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呼吸,却对自己的呼吸所知不多,这真是现代人的悲哀,正如现代的许多人,一有毛病就把小命交给医生去处理,很少懂得返观自身去寻找解决的方法,诚可叹也!胡涂医真诚地希望大家在看了这篇文章之后,能够开始关注自己的一呼一吸。这对养生、健康,乃至修道悟道都大有稗益。我们的老祖宗们,对这一呼一吸,了解得无比透彻!《难经》云:“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气也。”老子、庄子都深入谈过呼吸(《老子》:“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庄子》:“真人之息以踵。”)。佛陀也在很多经典里都谈到了呼吸,有兴趣者可以去从拜读《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开始。

人的心神,多用于认识身外事物,一旦离境就不能自立,所以要用调息——调整呼吸的方法,栓系此心,使心息相依,久而久之便无息可调,唯“绵绵若存”而已。所以张三丰祖师在《大道指要》中说:“后天呼吸起微风,引起真人呼吸功。”

呼吸之功如何做呢?

大道至简,“差额”就行!一句话,就是不要像平时那样呼吸,要有意识地呼长吸短,或呼短吸长!

呼长吸短,古人叫“降阴”,呼短吸长,古人叫“升阳”。降阴与升阳,如席慕容的那朵开花的树,总会长在修习医道者必经的路旁,学习古传中医者,不应该无视地走过:)

一般来说,中医所说的阳性病(不管是太阳病还是少阳病),比如发烧、脸红,乃至高血压、高血糖,就用呼长吸短来对治。如果是阴性病,不管是厥阴还是少阴,诸如怕冷、脸色苍白、低血压等,就用呼短吸长。基本原则就这么简单,剩下的就是各自用功实证了!

过去医家秘传有四个所谓“不死大法”,其中有一个就是呼吸法,医家认为达到真息之后,生命可以“不死”。当然,这个“不死”大家不妨理解为生死不由阎王管!要走谁也拦不住,不走谁也奈何不了你。这是中国文化才有的拨墨豪情!

再强调一下,这句“差额”呼吸方法,有心学习古传中医的人不要等闲视之!魏伯阳真人在《周易参同契》里说:“世间多学士,高妙负良才,邂逅不遭遇,耗火亡货财。据案依文说,妄以意为之,端绪无因缘,度量失操持。”闻者珍之、勉之、持之!

子时到了,睡觉去。

胡涂医
2012年3月29日
2014-05-21 19:27 13楼
神机气立 —— 《黄帝内经》点滴 9

恩格斯在《劳动在由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中有这么一段话: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恩格斯的这番话,与中国传统文化何其相似!医家、道家历来主张天人合一,不要妄想“人定胜天”,要按自然规律办事,顺其自然。当然,医道两家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的豪言壮语,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明白了不能“胜”天,但也要不“由”天,自己做生命的主人,但前提是要懂得把握、顺应天机。

天机即是《黄帝内经》说的“神机”。在《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有这么一句话:

“歧伯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故各有制、各有胜、各有生、各有成!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同异,不足以言生化,此之谓也。

帝曰: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

上面这段话,学中医的人最好烂熟于胸。下面我就简单讲讲。

“歧伯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歧伯说,“根于中者,命曰神机”。这句不翻译成现代汉语最好,但是不翻译它,现代人却少有人懂。现代的中医专家一般把这句话理解为,人体乃至一切生命体的生命,其根源藏于内的叫作神机。这样的注释也不能说全错。

王冰真人在注释这段话时说:生命源于天,其一动一静,都是神机所主宰,所以它的所作所为,潜藏着神机的生命体本身是察觉不到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神机一旦离开人体,那么气机发动就会停止,言下之意,生命体也就死亡了。(王冰:“生源繫天,其所动静,皆神气为机发之主,故其所为也,物莫之知。是以神捨去则机发动用之道息矣。”)。

张景岳先生在注释这句话时也说,生命乃至万物的根源来自于“中”,是以神为主,而其知觉运动,就是神机发出的,生命乃至万物的根源来自于“外”,必须假借外在的气机才行,而其生、长、收、藏,就是气机的生化所为。(张景岳《类经》:“物之根于中者,以神为主,而其知觉运动,即神机之所发也;物之根于外者,必假外气以成立,而其生长收藏,即气化之所立也”)。

“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的“中”若搞不清楚,这句话怎么理解都不好懂。其实这里的“中”与太上在《道德经》里说的一脉相承:“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个“中”,在天为“中道”,在人为人体的“中脉”。在佛教的密教里,一般修炼至中脉“通”了的,就会被认为是成佛了。而这条“中脉”,既在人体“中”,又在天地之“中”——这是医家真传的大秘密!所以王冰真人才说“生源于天”。

“神去则机息”,这个神机一旦离开人体,则生化的机能就会停止。

“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其根源藏于天地之“中”(而非人体之“中”)的那一部分,就叫做“气立”。如果这样的气立歇止了,则生化也会随之绝断。

可以这样简单理解,“神机”是生命存在的根本,是主宰调控生命活动的机制。而“气立”则是生命得以维持的条件。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持着生命体的一切生命活动。但他们又“各有制”。

“故各有制、各有胜、各有生、各有成”,所以神机与气立演化出来的五运各有制约和相生,各有生和成。

“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同异,不足以言生化,此之谓也”,所以歧伯告诉黄帝说,假如您不懂得天道,不知道某一年的岁运与神机气立的加临,不了解气机的异同,就不要去胡说八道什么生化,这个道理您要懂!

“帝曰: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歧伯的这一声棒喝,让黄帝颇有感悟地说,生命源头的那股能量、气机,看来是从一开始就能生化,这股能量、气机一“散发”开,一流动,一运动,就能造就有形的万物,气如果能布散开,就能使万物生机勃勃。而这股能量、气机一旦离去、停下来,万物、物体的形象就马上改观(生的变死,壮的变弱),这一切,看来就是先天一气的功用了!——关于“先天一炁”,请参阅我前面的文章《医家秘传——“玄关”vs “先天一气”》。

魏伯阳真人在《周易参同契》里说:“审思后末,当虑其先。人所秉躯,体本一无,元精流布,因气托出。”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讲完了,“神机”何在?恐怕有人还是一头雾水。我就再唠叨一句:

在《黄帝阴符经》里,有这么一句话:“天性,人也。人心,机也。”又说:“机在目。” —— 这两句话其实就已经把天机说尽,我不再赘述了。

本文开头引用的恩格斯的那句话,最好也熟记在心。宇宙年龄约一百五十多亿年,人类年龄最多也就六百来万年。如果把宇宙年龄压缩成一天24小时的话,则人类的出现,是在最后35秒的事。出现在最后半分多钟里的人类,如何能“认知”一天1440分钟的全部宇宙生化?那些从此岸到了彼岸的古圣前贤的话,我们是否该“虚其心,实其腹”去学习、接受、践行?我们是否该好好想想是否该敬天尊贤、爱护自然、保护环境?

这个《黄帝内经》点滴系列就到此为止吧,该说的都说了。

胡涂医
2012年3月30日
2014-05-21 19:28 14楼
一法通全身气路

我在前面的《“经络”旁通》系列文章里反复说过,经络是将错就错的说法,人体的经络“本来”就是“通”的。但普通人由于真气、正气不足,本来就“通”的经络、气路,仿佛江河湖泊因为缺水而干涸、而给“堵”住了,要想真正获得健康,还是得从补足真气入手,真气充足,经络气路自然畅通。所以《黄帝内经》开篇便教导我们要“真气从之,精神内守”!要说最上乘的理法,“真气从之,精神内守”便是,其它皆是末技!

当然,最上乘并不等于最大众化,高级的东西往往并不适合根器不高的人。所以古人就想出了比较适合普通大众的方法。诸如针灸、按摩、导引等方法来使经络、气路畅通,从而保证真气运行流畅,确保真气在体内如环无端运行,慢慢发展壮大,达到怯病、健身、养生的效果。各家各派都有自己的通经活络的方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华佗五禽戏、达摩易筋经、八段锦等。这些方法如果能够持之以恒的实修,一定可以重获健康。今天胡涂医再介绍一个医家秘传的简单方法,过去叫作“医家正椎法”,我后来接触了藏传佛教的大德之后才知道,医家的这个正椎法与佛家密教里的大礼拜几乎一模一样。不同的是,医家从医学的角度阐发,密教却多加了宗教修持的内容。其共同点是,习之得法,脊柱正直,身体健康。这个方法简直可以完治一切亚健康——尽管其真正功效远不止于此!

按照古传中医的观点,人体要重获健康乃至获得医道的“能力”(而不是“知识”),必须如太上所说的“复归于婴儿”。人类在婴幼儿时期,脊柱都是平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劳作、尤其是不正确的体态(行走坐卧),很多人的脊柱都变成S型的曲线。尤其是整天坐办公室的白领,如果不注意“正身”,每天八个小时坐办公室,不用几年,人人腰背正中都呈现为一道竖钩,或者干脆就腰间椎盘突出,很多人头痛、头晕、腰腿乏力等等所谓亚健康症状,说到底,几乎都因为脊柱不正!脊柱不正,任督二脉这两条总督全身阴阳气血的经脉必定难以保持畅通,如果还不养养真气,不生病才怪!

我在前面的文章《独立守神 —— 《黄帝内经》点滴 7》里引用了《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里的这四个字:“把握阴阳”。这四个字可不简单(参阅《“阴阳”他说》系列)!如果从讲脊柱的角度来说,腰腹和四肢内侧为阴,脊柱和四肢外侧为阳,把握阴阳,就是要使阴阳能够互相转化!如何互相转化?必须把整条脊柱重新调回婴儿的状态,直而不僵,柔而有力,阴松阳紧。练习内家拳的人,如果能够做到脊柱正直,腰背部肌肉达成一个弹性极强的表面(而不是一条竖钩)才有可能会“全身发力如弹簧”,而习练咱们这个“医家正椎法”,日久功深,也有相似的效果——至少,身体健康是有保证的。胡涂医在此奉劝广大中医大师和中医爱好者,学中医、讲中医,说千道万都行,但请别把身体搞垮!如果您是一位口若悬河的中医演讲大师但不想活不过一只学舌的鹦鹉,那么拜托您还是先回家把脊柱练直了再出来忽悠,免得名气大了却来个“英年早逝”,让人们对中医失望!

言归正传。这个“医家正椎法”怎么练呢?这个方法还真不好解释,我在网上找到类似的动画附后,供大家参考。

预备:1)手套。2)擦汗毛巾、待换内衣。

体态、运动形式:先分举双手,高出于头顶。随即合掌住于头顶上,然后移合掌于喉间,稍停,继续合掌向下住胸前,稍停。然后俯身分开两手,以手着地,向前直推出双手。此时五体均已至地,又再合掌于顶,然后起身立正。如此算1次或1个。
呼吸方式:自然呼吸。
意念活动:尽量啥都别想。
气的运行轨迹:不管。
功效:1)对治亚健康,尤其对腰间椎盘突出,脊椎骨的相关疾病有显著的辅助疗效。2)打开全身经络、气路。3)练者自知。4)有利于家里地板卫生:)
适合人群:1)长期坐办公室的亚健康白领。2)只有“知识”而无“能力”的中医学者、专家。3)普通人。
注意事项:1)不要加入任何与宗教有关的想法、意念、观想。2)不要画蛇添足(比如练习过程不要念诵任何经典、咒语)。3)高血压、心脏病、体质太弱者,动作宜缓慢,尽可能不要一起床就练习。4)太饥太饱均不宜练习。5)练习后出汗要及时擦干、换衣。6)注意不要弄伤,比如磕头时不要太大力,免得功夫未成,先弄得头破血流,另外,尽量在木地板上或其它平滑的地板上练习,要防止割伤双手(可以戴手套)。7)孕妇及哺乳期女士不能练习。8)其它注意事项自己在实修过程中自己留意。

阿弥陀佛。

胡涂医

2012年4月23日
2014-05-21 21:42 15楼
实修结束,谈谈“心”

最近三个月的网络实修总算结束了,从大家的总结和体会看,效果还是不错的。今天有位朋友留言说:“网络实修刚刚结束,大家就办起了诗社”。经过三个来月的“零容忍”苦修,大家吟诗作对放松一下,也无不可。胡涂医只是希望大家把实修实证的习惯坚持下去,不要以为网络实修结束了,就可以不再用功了。咱们的网络实修是结束了,你自己的以身证道才开始呢!——当然,大家也可以来这里诗文会友,看看未来能不能在咱们古传中医的队伍里也出一个半个“七贤”之类的人物:)

三国魏诗人阮籍先生是当年的“竹林七贤”之一,崇奉老庄之学。其《咏怀》八十二首,冠绝当时。而阮公其实是易学名家,深通易理、乐理,著有《通易论》、《乐论》等书,后世多只知其诗文之名,而少知其易、乐之学。当代“最后的通儒”——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老先生评介阮公“盖以《易》为诗者也”。饶老先生在和阮籍《咏怀》第五十三首中写道:“

小人计其功,君子道其常。
不见风中松,卓立不易方。
谁明忧患故,而具此刚肠。
诗心与易通,百世资稻梁。
至人安所归,萱草树芝房。
炎丘已火流,群虱犹在傍。”

饶老的这首诗,毫不客气地批评了那些急功近利的人为“小人”,因为“君子道其常”。所谓“君子”,用易经的话来说,就是“君子终日乾乾”。一直自强不息的人,仿佛寒风中的松柏,巍然耸立,不轻易为外境所改变。饶老用“道其常”来形容“君子”,这真是大家手笔!太上曰:“道常无名”,自强不息的人,反而愿意抱朴、无名。谁能洞明忧患的因果,而具备刚直不阿直心向道之心呢?饶老一句“诗心与易通,百世资稻梁”,把诗、心、易三者(或者说诗心与易学两者)贯通,可资以未来百世的精神粮食,那才是“至人”所向往的境界、地方——萱草茂盛、灵芝仙草成长的山清水秀,心无杂染之地。只可惜时下山丘乡间,民众还是水深火热,那些寄生虫还依附在其一旁……饶老这首诗,让人一咏三叹!有心学习古传中医者,应该学习“君子道其常”的品行,才可望有朝一日“诗心与易通”,诸般学问皆通达无碍。

说起“心”,《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称之为“君主之官”。此外还说它是五藏六腑的大老板,是精神的家园(《黄帝内经·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在中医的世界里,“心”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主血脉和主神志。

古人所说的“心主血脉”,是指心主血和主脉。全身的血液都在脉中运行,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来发挥其濡养的君主之功。而心脏的搏动,古人则认为主要依赖于“气”——心气!心气旺盛,血液才能在脉内周流不息,营养全身,心气不足,则会引起心血管系统的诸多病变。至于“脉”,其生理功能有两方面:一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即血脉对血的运行有一定的约束力,使之循着一定方向、一定路径而循环贯注,流行不止。二是借助脾、肺的功用,运载水谷精微,以布散周身,滋养脏腑组织器官。这就是“心主血脉”。

所谓“心主神志”,指心分别主“神”和主“志”,包括了人类的所有精神、意识、思维等活动。《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就是说的这个内容。心气足时,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才正常。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正常,其直接结果就是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精神充沛,反之,则可见反应迟钝,精神萎靡,神志不宁,谵狂健忘等问题。明白“心”的功用,治起病来才能得“心”应“手”。

事实上,我们现代人,很多人对我们的“心”的功用了解还很有限。我在上面说了,心所主神志,包括了人类的所有精神、意识、思维等活动。换句话说,我们的所有七情六欲,都起于心。这方面,许多人只知道佛家论述最多,其实医家早有论断。《类经》便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可见“唯心”之说,医家与佛家都颇有“共识”。当然,佛家对“心”的论述,的确是最彻底的,“即心即佛”嘛。

学习古传中医,要时时勤向心地用功夫,能够认识“心”的本质,实修用功起来才容易得力。五祖大师对慧能六祖说过“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这真是千载难遇的明师训示!不知道大家在三个月的网络实修过程中,有哪一时刻,看住了自己的本心?

中医所说的“心”,不仅仅指父母所生的“肉团心”,还指那个主宰着我们一切精神、意识、思维等活动的“心”,佛门把这个主宰着我们一切精神、意识、思维等活动的“心”分析得非常透彻。大家不妨去找找相关的经典来读读。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希望对大家日后的实修实证有所帮助。

先说“缘虑心”。这是“缘”于外境而起思“虑”之心,所以又叫虑知心、了别心。是指我们的第六意识攀缘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外境的妄心。在“心”的所有情志活动中,这个“缘虑”老兄最为活跃,它不断向外攀缘,思虑、思考事物,一会儿想这,一会儿想那,从没消停过。它随尘触境,起灭无常。这个“缘虑心”就像大海的波浪,本来并不存在,有风则有波浪,无风则“风平浪静”,它没有“自性”,不过是随“别人”(风)起灭而已。我们看很多人写的实修体会,都能看到那一颗颗“缘虑心”在随风起舞:)

另外有一个“思量心”。这是指第七意识(佛学叫“末那识”)的作用。此心是人世间所有纷争的根源!人生种种看不破、放不下的执着烦恼都是因为它老兄而起。饶老那句骂人的诗“小人计其功”,就是这颗“思量心”在作怪!其“特征”是,执着有个“我”存在,由此带来“我的爱”、“我的恨”、“我的如来我的卿”……等等(与此相关的佛学名相很多,比如“我痴”、“我见”、“我爱”、“我慢”、“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等等)。

还有一个“积聚心”。这是指我们的第八识(佛学叫“阿赖耶识”),我在《你也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中说过,这个“心”就像电脑的超级大硬盘,它储存着我们无始以来所思所想所造所作的各种“记忆”——不管是“善”还是“恶”,一律记录在硬盘里。这个“心”是真心和假意揉和在一起,是真如与无明和合而成。因此“积聚心”具有真妄“两面性”,换句话说,“积聚心”就是指的真心和妄心。真心,是那个自性清净,恒常不变的心。这就是饶老的诗“君子道其常”。所以太上曰:“知常曰明”。妄心,则是指杂染虚妄、生灭变异的心。佛学的“真妄同源”就是说的这颗“积聚心”。所以太上曰:“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哎,医家、道家、佛家,说的都是同一个东西呀!

最后一个叫“真如心”。它老兄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它是我们本来就有,真实不虚的清净心,元朝中峰明本大师赞叹它“混千差而不乱,历三际以靡迁,炳然独照,卓尔不群,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我们的“心”,需要专门拿出点儿时间来实修来滋润。实修实证,也希望大家多多用“心”。祝福大家“诗心与易通,百世资稻梁”,早日洞悉那个“处生死流,骊珠独耀于沧海;居涅槃岸,桂轮孤朗于中天”的东西!

胡涂医
2012年7月3日
2014-05-21 21:43 16楼
参加过三个来月古传中医网络实修的人,多半都觉得自己精气神比较足。我这个糊涂医治糊涂病博客里,多次谈及精气神。这篇文章,胡涂医再简单谈谈古传中医所说的人身三宝——精、气、神,希望这方面的知识对大家日后的实修有所帮助。

精气神是生命三大要素,古来炼养大家都特别注重积精全神。翁象川先生在注释《悟真篇》时说:“养生之士,先宝其精,精满则气壮,气壮则神旺,神旺则身健,身健则少病。内则五脏敷华,外则肌肤润泽,容颜光彩,耳目聪明。”我们现代人精气神耗得早、耗得多,而没有几个懂得好好炼养,所以亚健康的人特别多。

一般谈论精气神这个问题,都是从“精”开始,再谈“气”和“神”。在医家真传里,却正好倒过来,总先谈“神”,因为“神”与“心”两个概念太相近!—— 学习古传中医或者走养生修道的路,如果不明白“心”与“神”,终将如盲人骑瞎马!各家各派,说到底都是在想方设法明心、见性。北宋张伯端真人在《悟真篇》自序里说:“欲体至道,莫若明乎本心。心者,道之枢。”这真是明师之言!《黄帝内经》多次论及“心”与“神”,我在前面的不少文章里尤其是《实修结束,谈谈“心”》里提到了一些。这里随便捡几句重温一下: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

按照古传中医的观点,万病由心起,治病必治心。心是最根本的,神是由心而生。古传中医认为心的本体是无为的、静寂的、不动的,是“普遍如此”、“本来如此”、“必然如此”的(这与佛家讲的三法印是如何相似!)。很多人都知道中医经典里常说“心藏神”,却少有人知道心与神的主次。古传中医有一句千古不传的秘诀,叫“寂然不动为心,感而遂通为神”。心他老人家亘古长存、如如不动,她生成万物而不占有万物!太上在《道德经》里说:“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为什么“少”反而能“得”而“多”反而就迷“惑”呢?这不就是说的别耗那么多神,胡思乱想越少越容易“明心”吗?所以太上教导我们说,那些已经从此岸到达了彼岸的圣人们,懂得“抱一为天下式”。啥叫“抱一”?我在前面的文章《独立守神 —— 《黄帝内经》点滴 7》里讲“独立守神”的方法时引用了这句话,“抱一”就是为了将“心”专注于“一”处,以起到独立守神、收心止念的目的!

整个古传中医的修习过程,说到底,就是修心和炼命。修心之说,与佛家的说法如出一辙!炼命,则是分阶段将精、气、神三宝凝化。所以“精”和“气”这两宝也就特别重要了。

同样先说“气”。古传中医所说的“气”,是有不同层次的。对于一般的人,明师们往往只说“呼吸之气”,对于门人弟子,则说“内气”、“真气”甚至“先天一气”。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兴过气功热,当年的不少“大师”,忽悠来忽悠去其实都在“呼吸之气”上折腾,让内行人笑掉大牙。古传中医在收心止念开始时就用正呼吸进行调息,叫做“调真息”,到了神、气、精渐渐合凝、合炼时,此时之“气”叫做“真气”,古字写作“炁”。这个炁的运行,与祖气相连,如磁吸铁。—— 不像我们普通的人呼吸,只从口鼻随咽喉而下至中脘而回。所以庄子在《庄子·大宗师》里说:“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参阅《医家秘传——“玄关”vs “先天一气”》。

如何做到“真息”呢?真息即无息。《道藏·洞真部·玉诀类》说:“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这些话,多么像佛家的话呀,这就是方法!

最后说说“精”。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医扫盲——“肾”vs “精”》里说过这段话,大家不妨重温一下:

“古传中医所说的“精”,并不单指男性排泄出来的那个精,那是后天之精所转化。古传中医认为精有两种——后天之精和先天之精。后天之精很好理解,就是交媾之精、血、津、液等。所谓先天之精,则是“元精”,就是本文刚开始时提到的“自家水”,它是人体的“真药”。我在前面的文章里提到“活子时”的概念,其实人体在“活子时”时所产生的“精”,就是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可以藏于人体的每一个角落,换句话说是“全身无处不藏精”,但主要藏纳于丹田及内外肾,当然,五脏六腑皆有先天之精。元精无形,寓于元气之中,受外感则与元气分别,成为后天凡精。”

在古传中医的真传里,有个说法是,精在先天时,藏于五藏六腑,氤氲而未成形,后天念头一动就成为后天之精(所以要时时正身、内省、止息)。古传中医所说的“精”,是人体大药,是神和气用来凝炼内丹的原材料。在人体静到极点,微觉有动而非动,纯而明心,气足源清,可“以神炼之”的东西。这就是吕洞宾真人说的那个东西——“息精息气养精神,精养丹田气养身”。

精、气、神三者,古传中医认为应该以神为主。神、气、精常常“相恋”,六世达赖的很多“情诗”,在内行看来,都是写的这回事儿,与男女情爱无关:)

真有实修实证的人看到以上文字多半会豁然开朗,看不懂的,就在以后的实修历程中多问问自己这些问题:

“神”守住了吗?
“心”静到极点了吗?
平时有注意节欲保精吗?
那个呼吸之气“以踵”了吗?
念头越来越少了吗?
日子越过越简单了吗?
今天比昨天轻安、快乐了吗?
知道狗熊是怎么死的了吗?:)

如果以上都没有,拜托不要到处说自己在修行学佛啥的,都是自欺欺人!

最后引用一首陆放翁的诗结束本文:

“存神止虑自长年,
黄老遗书汉尚传。
妙语虽传人不省,
却从丹灶觅神仙。 ”

祝福大家身心轻安,暑期愉快:)

胡涂医
2012年7月7日
2014-05-21 21:44 17楼
略说“双盘”

前些天有位朋友问起“双盘”,说一位老道长不太主张。之前也有朋友提起说有位内家拳名家也公开反对过双盘,问胡涂医的看法。如果反对“双盘”的人能每天轻松的盘上两三个时辰并坚持三年的话,他们是决不会这么说的。如果双盘没必要,我们还遭那个罪整啥“摇山晃海”网络实修?

先简单扫盲一下。“双盘”,就是把两条腿子都盘起来静坐。自古以来佛道医儒武各家各派几乎都知道要双盘。双盘怎么“盘”呢?一般来说有两种双盘法。其一是先将左脚掌置于右大腿上,再将右脚掌置于左大腿上。另外一个是反过来,先将右脚掌置于左大腿上,再将左脚掌置于右大腿上(佛门管前者叫“吉祥坐”,后者叫“降魔坐”或“金刚坐”)。盘法不一样,“痛快”却一样!

在医家看来,“双盘”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修习医道的必经途径!不主张“双盘”的人,几乎可以肯定没有得啥真传。医家认为,双盘有诸多不可思议的好处,我随便列举几个于下:

从双盘的姿势看,脚踝压住了大腿内侧的大动脉,为了打通动脉,心脏会加大力量泵血,因而能打通腿部血脉。--
而在打通腿部血脉之前,由于双腿动脉不过血,因此全身血液都集中在上半身,而此时心脏又在加大供血力量,因此,五脏六腑会得到大量的供血,气随血行,这能迅速改善五脏六腑的机能,同时促进大脑供血。
双盘不仅打开腿部经络血脉,而且会打开胯关节。--
双盘坐姿可以根治腰疼,补足肾气。肾气足了,就算你想弓着腰坐都不可能,充足的肾气会把腰部、脊背自然“顶”得直直的。
除此之外,医家秘传里还说,“双盘”可以防漏精、止漏精、暖足心,清除“精”中的浊火,去除体内顽固的湿气,可以大幅度的刺激“精脉”,使人体产生大药!
简言之,练双盘可以生精、化气、养神。

瞧不起双盘的人,可能就像会杀猪的看不起会造飞机的,看上去虽然都是“技术活”,层次还是不一样的。——尽管杀猪的看上去常常红光满面,强壮得很。

双盘这个活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它初练习起来太痛苦,很多人无法坚持。有些大师主张“条条大路通罗马”,何必一定练双盘呢?这对人群中的绝少数人也许适应,但是对大多数的人,如果连“降伏其腿”也做不到,就别再去奢谈什么“降伏其心”。

那么锻炼双盘的方法是什么呢?方法就在我前面的文章《对治紧张、压力的方法》里,那个“摇山晃海”的练习,久久行之,就可以自然练出双盘的功夫来。

对于想速成的人呢,还有两个方法:一是明师启动法,遇到明师,让明师敲敲打打腰骨,一两分钟之内就能盘上。二是“痛滚床底法”,这个很好办,拿根绳子让家里人把自己按照双盘的坐姿死死捆起来,然后让家里人马上锁起门来出外,不到时间(比如一个小时或两个小时)不能回家来“救”你。等到家里人回来时,往往开门进来在家里找不到你了 —— 痛到滚床底去了!这个方法最快速、有效!有自信、不怕痛、甚至有点儿“人生自古谁无死”勇气的人,都不妨整一回,谁整谁知道,特管用:)

补充说明:女同胞在生理期间可以静坐,但尽量避免过长时间双盘,以免出血量过多。


胡涂医
2012年7月8日
2014-05-21 21:45 18楼
略说“丹田”
“丹田”这个词,随便问一个学中医的,尤其是学针灸的人士,都知道是一个重要穴位,就连唱歌的,都懂得要用“丹田气”。按普通医书上的说法,丹田的位置莫衷一是,一般都认为在“脐下三寸”或“脐下一寸三分”处。所以普通学中医的、懂针灸的,都懂得往肚脐以下三寸的地方下针。这究竟对不对呢?如果不对,怎么也会有效果呢?正确的丹田位置应该在什么地方呢?丹田究竟有什么作用呢?如何用它来对治疾病,养生延年呢?

回答这类问题之前,我们先得搞清楚啥叫“丹”,啥叫“田”。弄明白了一些基本概念,很多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

所谓“丹”,古人往往说得十分隐讳和神秘。“丹”的作用,被古代名家推崇备至,晋代的葛洪先生甚至就说,谁要用九转之丹服用个三两天,保准可以成仙 (《抱朴子·金丹》:“九转之丹服之三日得仙。”)。在古代,“丹”被认为是长生不死药。古代有不少皇帝,因为误服“丹药”,不仅不能成仙长命百岁,反而早早驾崩。虽然死了不少皇帝,但是各个朝代总有一些达官贵人或皇帝老儿相信这玩意儿。难道他们都傻吗?也很难说!但有一点毫无疑问,他们都“误服”了“丹”!在古传中医来说,“丹”就是“不死药”——所以古圣才说“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当然,这里所说的“不死药”,并不是真的说人人得之皆可不死,但健康长寿是肯定没问题的。

那么“丹”究竟是啥玩意儿呢?用现代语言来说,丹就是人体内的核反应堆(nuclear reactor)。这一点,我在前面的文章《最后几张窗户纸——“经络”旁通(完)》里已经提到了,这里再补充一下:丹就是人体精气神三宝(参阅《略说“精、气、神”》)凝练出来的人体核反应堆,拥有了它,就像拥有了私人核力量,任何疾病在它面前都不堪一击!真正医道的成就,非拥有它不可!历代真正的大医,无一不深谙个中三昧!所以太上在《道德经》里不无感叹地说“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所谓“田”,就是“生长”、凝结“丹”的田野、地方。一般来说,有三个这样的地方:上丹田(眉心附近区域)、中丹田(两乳连线中点膻中附近区域)和下丹田(历代对其位置莫衷一是)。一般中医典籍上说的“丹田”,是指“下丹田”。下丹田的具体位置,历代都有争议,一般都说在“脐下一寸三分”处。如果从今天的解剖结果看,这个地方是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交接,血液转换封闭循环的地方。往这个地方扎针、艾灸、养气折腾自然有一定的养生延年的效果。按照古传中医的千古真传,下丹田的精确位置,的确是在“脐下一寸三分”处,只是这个“下”,是人体平躺着,肚脐在“上”,它在“下”!也就是说,它在肚脐“里面”(inside)一寸三分处,与肾相对!假如从“踵”部算起,假设有一条管子通到头顶的话,这个点刚好在人体的“黄金分割点”上,即身高乘以0.618的地方(“里面”)。这个地方,古传中医的秘籍常说它是“百脉之枢纽,生命之根源”,它是收纳神气,内炼归炉的地方。简单来说,它主藏精、养精蓄锐就靠它。很多不治之症,都是因为精气神这人身三宝严重亏缺所致。通过往此处下手,或静室端坐,或独立守神,行返观内照,虚心凝神之功,久久养气,便可重新焕发生机。古传中医有一个秘方,专门供那些已经“破身”了的已婚人士“补漏”。以后在那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我得想办法弄上几缸陈年茅台,把这个方子泡给已经“亏”了的人补补漏:)

那么,具体如何往下丹田处养精蓄锐呢?我前面的文章《中医扫盲——阴虚vs阳虚 ( 续 )》里提到的“养气法” ,《独立守神 —— 《黄帝内经》点滴 7》里提到的“独立守神”等方法都可以。不管用何种方法,要能做到“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古圣有诗句曰:“真意往来无间断,知而不守是功夫”。又有诗曰:“着意头头错,无为又落空”。这些诗句都是收心炼己的口诀。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守好了下丹田呢?这里再公开一个千古秘传的检验标准:心息相依,以虚空为藏心之所。神气活现,以恍然为息妄之乡。

以上谈的,主要是下丹田。事实上,人体像下丹田这样的“秘窍”还有很多。古传中医有一句话叫“全身无处不丹田”!可见,人体的潜能实在有无限的可能:)

补充一句:对于有心修习医道的人,不能因为知道丹田的准确位置之后就一味妄加注守丹田,用意不能过重,尤其是女同胞们在生理期间。一味的专注于丹田,若无明师指点,最后容易引起肾脏、性腺、大肠等的“不良”反应,不利于打通带脉。当然,丹田气充足了,对于普通人来讲,就会身体健康,精力旺盛。

喝茶去!不忽悠了,大家看懂多少算多少吧,这些在过去可都是千载不轻传的呢!

祝福大家早日补漏,焕发青春活力!

胡涂医
2012年8月3日
2014-05-21 21:52 19楼
这两天因为回复一位网友的评论让胡涂医来了兴致,于是便搞了一次“千里诊病”,随后又做了一个网络调查,想看看大家对千里诊病的看法。从调查的情况看,大部分人还是相信有“千里诊病”这回事儿的 —— 他们毕竟在这个糊涂医治糊涂病博客里混了些时日。也有人坦诚这玩意儿是“伪科学”。

其实,千里诊病的理法,我早在三年前的文章《医家秘传,千里诊病——兼答“中医修正”网友》里就谈到了。这种在千山万水之外诊断疾病的能力,就是古传中医的“入门”诊法。这种濒临失传的诊法,其背后的理法,在医家的经典里其实多有论述,它们恐怕才是中医的本来面目!我知道这种说法会引起人们——尤其是中医界的专家学者们的质疑。毕竟专家学者们就算别的本事不大,读书钻故纸堆的本事应该还是有的, 要不如何一篇篇发表论文呢?当然,要专家们相信他们自己不会的或没听说过的东西恐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那么,这种神乎其技的诊病方法,在公开的医家经典里有没有提到呢?我们来看看《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怎么说:

“帝曰:何谓神?”
“歧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

上面这番话,千百年来都被人们理解成是歧伯在向黄帝解释什么是“神”。其实人们似乎忘记了,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黄帝在得天下之前就已经“且战且学仙”,啥是“神”,恐怕不是他这里要请教的——而且歧伯回答的,也并非神是啥!黄帝老人家这个时候问道于歧伯的“何谓神”——其实问的就是:如何才是神奇的诊病方法!所以才有了歧伯的这番珍贵开示:

既然黄帝您问起了如何才算神奇的诊病方法,那么就请让我老人家告诉您吧!神乎其神的诊法,就是那种不需要要望闻问切的诊法!耳朵虽然善听但却不用去听,眼睛虽然明亮但也不用去看,而诊病的人却心开脉解,所以其精神意志能够从后天返回先天。因此才能慧然独悟,哪怕病人在千山万水之外不能开口跟你说话,你也能洞若观火,全部病情病因都俱视独见,尽收眼底。在给人做千里诊病的时候,你看上去仿佛昏昏默默、窈窈冥冥,其实你内心雪亮,一点灵光昭然独明,其内心仿佛大风吹散了白云般乾坤朗朗,宇宙万物,就像一个大圆镜般展示在你眼前……这样的诊法才算是神奇的诊病方法。

如果自己不能做或未见识过千里诊病的古传中医能力,就很难正确理解上述这番话。经典之中,处处有明师,只是没有明师给你点破,纵然把经典读烂也未必见真章。所以专家庸医们无法读出这层意思也就不奇怪了,毕竟古圣有云“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真师莫强猜”。

事实上,在古传中医来说,具备千里诊病的能力,只能算是“入门技术”。 在古代,一个真正好的中医,必须具备五个“基本”条件——古传中医的“五知”。

这“五知”是哪五知呢?请看《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行论篇》中,歧伯是如何教导黄帝的:

“一曰知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之伪真,四曰知砭石之小大,五曰知脏腑血气之诊。”

千百年来庸医们习惯把这“五知”当作针灸的要领去看。可见庸医们也“没文化,真可怕”!第一个条件“知治神”,这里的“治”字,是老子所说“治大国若烹小 鲜”的“治”,是说一个明道的中医,首先要懂得驾驭、管理自己的“神”(就先理解为精神意志吧),使其从后天返回先天以呈现其近乎神性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知养身”,知道用功的方法,知道如何先把自己的身体折腾“通”。如果没有从后天返回先天的返观内证的能力,就不可能真正把自己的身体折腾通 达,缺少这两个首要条件,那么“知毒药之伪真”——一眼看穿毒药之真伪的能力就绝无可能了(古传中医有非常神奇的辨别中草药药性、归经等方法,古传所谓 “神农尝百草”的功夫就是“知毒药之伪真”。)。同样,“知砭石之小大”(各种不同砭石的功效大小及其相关适用病症等)和“知脏腑气血”如何运行,知五藏六腑乃至经络气血哪里出问题等等古传中医的诊法,没有前两个条件也压根儿不可能!

所以说到底,“五知”的前两个“知”——“治神”和“养身”最重要!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精神意志也无法驾驭好,连自己的身体也无法折腾健康,再怎么吹牛也不会是真正的明白人!所以大家以后又多了一条判断明师的标准,以免被大师们似是而非的“理论”忽悠。千里诊病和古传中医的各种能力之所以神,全在“治神” 和“养身”。诚如《阴符经》所言:“人知其神之所以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

有心学习古传中医的人,应该在“治神”与“养身”上下功夫。这两个做好了,其它三个就是边角料了。所以请众多“元芳”们不必再打着想跟胡涂医学习千里诊病的主意了,这玩意儿只有在你治神和养身的功夫做足了以后才可能真正有因缘被教会。

胡涂医
2013年6月22日



博文至此,作者封笔,读者或者可以各有所得吧.收集一处算作增补篇,附录与后,方便收藏学习

若无特殊原因,胡涂医不再回来使用本博客或其它公共博客及微博。此新浪博客会继续“开”着,文章及评论大家一样可以浏览,但恕不再回复。若有缘就在别的地方相遇吧!

感谢大家几年来的关注,祝福大家身心健康,吉祥如意。

阿弥陀佛。

胡涂医
2014年3月3日。
2014-05-23 08:41 20楼
学习了…………谢谢分享……
⬅ 問業堂重刊傷寒論斷目本 老茶馆 推荐一本好书《辩证录》ch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