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来分析一下天部之气和地部经水吧,以及他们的转化关系。

2014-06-26 23:33 12楼
太冲穴,是肝经的腧穴和原穴。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向上冲行。



本穴物质为行间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受热膨胀,胀散之气性热燥,表现出脾气的燥热之性,故其性属土。

太冲为肝经原穴,是肝脏原气留止之处,从这里可以找到肝脏的特性和功能。调控肝经的整体气血。

中医认为,肝属将军之官,主怒,暴怒时人体能量走肝经,

暴怒时,肝经血盛,会在太冲穴产生压痛感,温度色泽变化。

从行间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此受热,化为急风,证明此穴阳气更足一些,热更重一些,导致水湿风气变燥,化为急风。

此穴主暴怒情绪,肝阳上亢,所以可以用来平肝熄风,健脾化湿。

把燥热之气,导入脾经,帮助缓解脾经的寒湿困脾的问题。

火得什么时候能生土,他得把木烧干净了,烧到最后剩下灰了,才能化为土。

所以这个穴的火非常冲,此为肝脏亢盛邪火在肝经的表现,导致肝木化为土。

这个穴可以用来泄肝火,促进肝火向脾经走,既温脾阳,又泻了肝火,可谓用对地方的东西就是资源,用不对地方的资源就是垃圾。
2014-06-26 23:44 13楼
中封穴,属金,肝经经穴。

该穴气血物质为和缓的风气,性凉,肝经风气在此减弱,并转化为性凉的水汽,

运行规律是,一是扩散于肝经之外,一是循肝经上传三阴交。

从太冲传来的急劲风气,至此受到足部转弯的阻挡,被迫减速缓行,如被封堵一样,故名中封。

气血在此动而不居,故为经穴。经过之意。

太冲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至此转化为凉性水汽,其性与肺金相同,故属金。

主,疏肝健脾,理气消疝。
2014-06-26 23:56 14楼
本帖最后由 居安思危 于 2014-6-26 23:58 编辑

蠡沟穴,肝经络穴,类似于肾,主阴器。

别与少阳,

灵枢经脉说,其别者,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爆痒,取之所别也。

主男阴茎睾丸,女阴道带下。

其性属水,往往患于水不够而燥热,导致带下,阴虚,干涸。




以前我也不知道女性带下是什么病,现在看来,是一个阴虚燥热之病。
2014-06-27 08:59 15楼
本帖最后由 居安思危 于 2014-6-27 09:02 编辑

中都,肝经络穴,中指体内,都指先君之旧宗庙,在此指代对策的肝脏。中都穴的刺激,不仅可以传导到同侧肝脏,还可以传导到对侧肝脏。

该穴意指胆经经气化雨冷降后在这里形成的地部小沟渠。

本穴物质为风市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化雨冷降为地部经水,经水循胆经向下流淌时形成的小沟渠之状,故名。

中都为肝经络穴,联络与其表里的胆经经气,为附近的胆经腧穴内的水湿云气冷降成为细小的地部经水,流淌至本穴。

作用,益肝藏血,行气止痛。

肋痛,腹胀,泄泻,疝气,小腹痛,崩漏,恶露不尽。
2014-06-27 09:15 16楼
膝关穴,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阴湿水气,肝经的上行之气中,滞重水湿在此沉降,

运行规律是,大部分滞重水湿冷降归地,小部分水汽吸热后,横向飘行于曲泉穴。

别名阴关,滞重水湿,因热力不足,无力上行,而沉降于下,汇入地部经水,只有少部分水汽吸热继续上行。

如同滞重水湿的关卡,

此穴主温经化湿,祛风消肿。

膝斌中通,寒湿走注,历节风痛,下肢痿痹。



阴关因为湿气过重,一旦身体无力温化,就要困于湿寒,这个时候就需要人们用外力来帮助温化,以促进其经络通畅。
2014-06-27 09:21 17楼
曲泉,肝经合穴,主气逆,治六腑病,当然主要是胆了。

疏肝解郁,调通前阴,胆道疾病,肝炎,月经不调,通经,白带,阴痒,遗精,阳痿,疝气,头痛,目眩,癫狂,还不少。
2014-06-27 09:35 18楼
阴包,

阴为水,包为收,意指肝经的水湿之气在此为云集之状。

本穴物质为曲泉穴传来的弱小阴湿水气,和足五里穴外渗下行的地部经水,天地二部水湿皆汇聚于此,为肝经水湿的包收之地。故名阴包。

功能,调经止痛,利尿通淋。



我觉得很多人肯定纳闷,为什么这个水湿之气,哪都有,汇聚为地部经水之后,又出来水湿之气,

那地部经水哪去了,地部经水应该约会越多啊,怎么还是水湿之气,呵呵。

其实这个问题很现实,但也不难理解。

各穴地部经水,哪去了,无非就是入总经走了吗,而浮于穴位的,往往都是天部之气,和细小的地部经水。

这些天部之气,皆有穴位附近的组织代谢谢产生,之后漂浮汇入穴位,天部之气在穴位聚集,部分天气冷降成为地部经水,寻大的动脉和静脉溜走,只剩下少量的天气,依旧存留在这个地方,或者循经上传,或者下传,这是个很自然的事。

如果地部经水无法送走,越汇越多,那不就是水肿了吗。

如果天部之气过于炽热,无法冷降,毒火邪盛,那不就出疮痈肿毒了吗。

所以唯有水湿之气,不断汇聚,不断冷降,不断送走,才是正常的,否则就是病理了。
2014-06-27 09:43 19楼
本帖最后由 居安思危 于 2014-6-27 09:48 编辑

足五里,

取肝经的冷降水湿,及脾土尘埃,再次覆盖五里之广,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风气,及随风气中吹带的脾土尘埃,由天冷降,归于地部,覆盖五里之广。

主,固化脾土,除湿降浊,少腹胀痛,小便不通,阴挺,睾丸肿痛,嗜卧,倦怠,颈病。还不少病。
2014-06-27 09:56 20楼
阴廉穴,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阴湿水气,肝经的水湿风气,在此散热,吸湿冷缩,

运行规律为,化雨冷降,并下传足五里,本穴如同肝经的水湿的收廉之处,故名。

主,调经种子,舒筋活血。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少腹疼痛,股内侧痛,下肢挛急。



水湿风气,和阴湿水气,此二者一个来源于肝经内里,一个来源于天部体表。

来自内里的,热而蕴风,来自天部的,凉而湿重。

到底什么是风,我有空在论。
⬅ 胃癌中期,求中药救治 老茶馆 借针消肿,肿更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