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翅医学讲堂

2014-10-06 11:41 楼主
应网友邀请,今日开贴,与诸友从基础再学习中医。帖子会随着在群里与诸友的共同学习内容记录一直更新下去。

余学识有限,难能尽述医学之奥妙,错误也在所难免,还请仁人君子者斧正!


前言
——

愚少年时,受父影响,便立志医学,十六岁,父授业,开始步入医学不归路,而今三十年矣!回顾习医、临证之路,心潮澎拜。观今之杏林,名家辈出,阐发岐黄古义,续写医学新篇,此诚我医学之幸事!然,有正统少传,异说横起,好医学者亦步亦趋,被误导者众。愚得师门传授,尊古训,循医道,虽学识有限,然也不偏不倚,得其中正。古来诸多医者,以传道授业为己任,济苍生之疾为已愿,上有《素问》、《灵枢》、《神农本草经》、《难经》之作,以为医学之始,继有医圣仲景之《论》,发明六病,肇理、法、方、药之端,法呈万世。真人著《千金》,用意之精,自成一家;王焘述《外台》,论宗巢氏,方多秘传。后此而下,金元四家,学术争鸣,多有创新。景岳著新方,崇尚温补,王肯堂历十载,作《六科准绳》。逮至清代,名家辈出,柯氏韵伯,发幽探微,作《来苏集》,述仲景心法;修园先生深入浅出,返搏为约,作医著十数种,传播医学;张志聪与门人讲学,作《侣山堂类辨》;叶、薛、吴、王,温热诸论,羽翼仲景。郑钦安《医学三书》,首辨阴阳,善用姜附。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一代医家,曹颖普实验经方,精研《伤寒》。萧、施、孔、汪京城四大医家,悬壶济世,是为楷模。感慨与我好医学同志者众,余虽不才,为传播医学,不得已而作是篇。

为医者,非博学无以胜教,而教之所病病知穷。苟非博览群书,精通医道者焉可为人师,而更非不学经典,不通字义,妄自菲薄,欺世盗名辈所能为,古往今来诚如斯言!且夫医之教也,必精医而兼达于教。则学生不必不如师,师不必强于学生。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斯而已!愚虽不才,愿与君语!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10-06 11:46 2楼
扬我中医,向樊老师学习。
2014-10-06 11:49 3楼
本帖最后由 樊正阳 于 2014-10-6 11:57 编辑



【第一讲:如何学中医】



第一节:引子

在我儿时的时候还没电灯,常常在夜间被尿憋醒来就见父亲在煤油灯下读书,也常常被感染,坐起来装模作样的看我还不认识的书。那时候父亲还是位乡下的赤脚医生,白天,父亲去大队卫生室上班,我就骑在父亲的肩膀头上一起去。也常常与背着药包的父亲去农家看病,那时候,卫生室只有药片片,还有打屁股的针,不过,父亲还多了个玩意儿,就是中医用的针灸针,我也常拿出来把玩,也偷一二只去吓唬小朋友。到了大概我读小学的时候,父亲已经学快十个年头了,常常会被人请去看病,我当然也是座上的小客人,吃过不少小朋友们没吃过的饼干,想这样真好,长大了也当医生。

父亲的老师在河对岸的县中医院,是位德高望重的老中医,名讳施映堂,父亲常常会起早步行三十多里赶往市里,在祖师父身后默默地站立伺诊。到了下班时,又匆忙步行回到乡下家里。不论寒暑,日以继夜苦读,有夏日荷叶包腿避蚊咬之佳话,祖师父闻之,感慨有嘉。故祖师父很喜爱父亲,祖师父对《伤寒论》很有研究,父亲尽得师传。到七几年,时襄樊接兵站高官赵xx夫人得肝硬化,请祖师爷诊治,有心荐先父师诊治以测功夫。八月过后,检查病愈。赵言请先父师到部队任职,父辞之。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文革”,作为中国共产党员的父亲,因跟师“反动学术权威”的师祖学医,也备受迫害,常板车拉着师祖一起去挨斗。然刚直不阿,不屈不挠。在1963年版的《医宗金鉴》扉页上愤然写下《穷途志》以自勉!


穷途志

麒麟不与牛同路,凤凰不和鸡成群;
千年历史存区异,物以类聚人群分。
富者起娼穷以志,途绝心沸志呈程;
万物茂象皆自苦,身行重言是法柄。
忍饶各仨意博究,七纵孟获为榜人;
蟊贼猛兽万难阻,热泪心血染医文!

丁未九月初四日

七八年国家政策,招民间中医统考,先父师破旧军袄,棉絮翻出,烟袋为伴,似乞丐无差,入考场为贵人所不齿。然小楷做答,论内难,作论文六经大法,述温热证治,历经四场考试,勇夺襄阳桂冠。全襄阳取三名者二名为药师,先父师取中医师者独一名也!湖北中医学院教授如李今庸先生者惊叹襄阳有如此人才。缘先祖师文革时为“反动学术权威”,嫉妒之人甚多,先父师无缘进襄阳中医院,应招由教育转入襄阳双沟中心医院为中医师。

文革期间,医学书籍匮乏,不得已,父师只得从祖师爷处抄书研习,诸如《瘟疫论》、《痢疾论》、《霍乱论》、《伤寒说意》、《伤寒悬解》、《金匮悬解》、《四圣心源》、《时方歌括》、《时方妙用》等等,皆以狼毫小楷工整书写,自右向左,竖排列行,书如印刷,装订成册。今日翻来看,亦慨然叹父师才秀焉!

     一九七九年,习医看病已经十几年的父亲,走马上任。临行,屋后枝头喜鹊喳喳,父亲有感,赋诗一首:

喜鹊喳喳送喜程,十八寒窗报世人;世风唯娱欢喜事,吾唯心血染医文!

其时,父师年四十有余,然已两鬓霜白。


八0年秋,俗称秋呆子之湿温证流行,先父师日诊近百人,以三仁汤化裁处治,时患者排队争先,竟有口角者,多被治愈,名声鹊起。方圆百里如襄樊二城、枣阳、随州求医者不绝,远至河南邓州、西峡有名、、、、、、

在六十年代那艰苦的岁月里,父亲为学习,常常半夜就起床赶路三四十里到祖师处。要过河才可到城里,过河没钱,常拿一个鸡蛋充船资。等赶到祖师家时,刚好天蒙蒙亮,为不打搅祖师休息,就在院中读书,祖师起床后再问不懂、疑惑的问题。祖师上班时,就站在身后默不作声静静的看祖师看病,等快晌午时,又急急步行回家。就这样好几年,医院的人竟然不知道父师是施老先生的学生。

父亲年轻时当过七八年铁道兵,也读过一些医书,只是漫无目的地到处乱看,根本摸不着中医的门路。后积劳成疾因病回家后访得师祖治病,因家贫,断续吃了近一年药,病体才得以慢慢恢复。由于身体虚弱,在那时根本谈不上啥营养支持,父师只得到水田间地头掏黄鳝,那时黄鳝和甲鱼一样,是上不得桌面的,所以就没啥人吃,一出去就会搞不少回来,鳝鱼加大蒜炖出来金黄色的肉汤,香气扑鼻,营养丰富,我儿时也吃了不少。看病期间,父师有想跟师师祖的意思,不敢明说。师祖虽然也看出来了,也还在观察。有一次,同村一位伯伯去找师祖看病,言某某人在跟您老学医吧,师祖不语,伯伯说他可用功了,夏天蚊子多的不得了,扇子赶不及,就用藕莲叶把腿包着,常常读书到后半夜,早上又老早起来。下地干活还把书拴在裤腰带上。师祖听了,不由得打开了话匣子,说这个娃子跟我小时候读书一样啊!我读书时也老是在夏天用瓠子叶包腿,放牛时牛角上挂书哦,云云。伯伯回去了和父师一讲,父师高兴的炖了一锅鳝鱼请伯伯饮酒。再去祖师面前时,祖师从此开始授课。问父师原来都看些啥书,说了后,祖师说都把它们放到箱子底下去吧!拿出了一本《伤寒卒病论》。

据父师所讲,祖师行医六十余载,所读医书甚多,然《伤寒论》、《瘟疫论》、《温热经纬》、《温病条辨》、《临证指南医案》、《四家医案》等几本书是长久放在床头的。时不时地会拿起来翻翻温习温习,几十年如此。治病虽遵古法却不刻板古方,常化裁令人匪夷所思者,到老年更是多神来之笔。给父师治病时,虽见肠腐脓血杂下,然据色脉断为虚寒为本,肠热为标,出理中汤加黄连、白头翁为治,间服六柱饮送服赤石脂细末,方虽不奇,寓意深刻。

几乎与所有医家一样,祖师父对穷苦病家常亲切有加。才进樊城行医时,码头苦工、乡下来的求医者常是祖师的座上客,对贫而无药资者,开方尽量简单便宜,还常自费买药送人,就是这样,祖师在贫穷群众中建立了很高的威信。当时樊城有两家大药铺,每年终都会请象祖师这样的大夫去座谈,因医生也是商家的衣食父母。祖师的处方别有特色,常药不过五八味,最多十来味,但是在两大药铺里,每年的处方量是最多的,给商家创造的利润也最多。父师的字迹与祖师极像,在七六年祖师去世后,也还常有处方到药铺中,司药开始不知就里,疑惑施老先生已去世,怎么还有处方来?等后来知道是施老先生的学生所开,惊叹不已。对富家求医者祖师明言无厚金不诊,以便集资资助穷家。就是在建国后,常有官员就是带厚礼登门求医,祖师也好装聋,不喊几声老先生绝不回言,以挫其官气。

师祖老年得二子,文革之前,大师叔跟父学医已经五年余,如蒸笼上汽一样,正要馒头蒸熟时,惜遇“文革”风暴,见父亲备受打击,随即丧失医学之志,把很多古籍都付之一炬,发誓不再学医。师祖也没办法,就给他弄了个差事,到干休所去当司机,一直到退休。二师叔天性爱玩,师祖就想叫他学个扎针的手艺,恰又遇上山下乡,被下放到偏远山里当了几年农民,回城后招工便当了工人。如此,二子无一人接受衣钵。早在建国初期,祖师便受邀请,参加当时樊城镇主办的中医讲习班,主讲伤寒。就是现在,还有当时听过师祖讲课的老大夫在世。组建襄阳中医院后,有很多想跟师祖学医的青年,师祖都来而不拒,惜未发现好苗子,不是贪玩不用功,就是在他讲课时漫不经心地钓鱼打瞌睡,还有少数者甚至到处招摇言己为施老先生弟子,师祖感叹之余言吾之布衫都想披,就是披不上身。待到父师求学时,师祖年已七十有余,师父弟子二人都很珍惜缘分,情若亲父子。一个倾囊相授,一个如饥似渴。师祖退休后一直还在医院坐诊,到七六年被一小青年骑车撞到,股骨颈骨折,随卧床不起,终年八十有三。时我已八岁。

父亲读书甚是勤奋,通宵达旦是家常便饭。我儿时记忆,常夜间醒来,还见父亲在点油灯读书,便也坐起,装模作样地与父同读,其实那时根本还不认识字,耳闻目睹医学书籍甚多,还有很多草纸的线装书,父亲一般是不让我摸的。曾经有个小故事,乡民给父亲起了个“书呆子”、“迂腐子”的雅号。一日父亲在门前支起小桌,桌上放着1963年版的《医宗金鉴》,正在温习少阴篇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起身进屋去不知干啥,此时有一小狗见风翻书页,便去与书页疯玩,等父亲出来时,第219页已被小狗撕掉,盛怒之下,提起狗腿便甩了出去。刚好有一位婶子小孩拉粑粑了无纸擦屁股,便要那一张纸,父亲气愤地说你那娃子也比不了我这一页纸金贵。婶子委屈的掉眼泪,气的好长时间不与父亲讲话。此页被父亲用小楷工整记下,现在还夹在书中。后来我怕遗失,也抄录了一张夹在一起。

奶奶去世早,爷爷带二子艰辛度日,家甚贫寒。父亲读初中时,因是保送生,虽然学校给予很多减免,也是杯水车薪不及于事。回家拿钱,爷爷无力拿出,父子二人常抱头痛哭。一次义务劳动而感冒发烧,病饿交加,昏睡一星期,老鼠咬破头皮而不知觉,回家后再也不去学校。校长亲自登门二次,父亲坚定不去,说读书上学可以读大学,我不信不上学就学不成个大学。

复员回家后,家徒四壁。墙壁是稻田石磙碾裁的土砖,房顶以茅草代瓦。书籍无处放置,就把土墙挖半片儿下来,用木板隔层,这样一个简易书柜就成了,美其名曰“草庵书屋”。后来治好了接兵站军官的夫人肝硬化,感谢赠送了一车板皮,再借钱翻修了房屋,才住上了北山墙外包青砖的瓦房……

大概在我十六岁多的时候,读高二,因为我数学成绩差又不愿学习英语,故而对考大学没啥指望,父亲也看出来了,便提出叫我尽早学医,我欣然接受,问父亲咋学。父亲说,学医有二条路可走,第一,从经典学起,这个起点高,然学进去了再读别的,如嚼面叶子,好消化;另外一条路就是从药性及时方学起,这个简单,然难再深入,你就用两条腿走路,一起学吧!
2014-10-06 11:58 4楼
医海之水源于泉 说:
扬我中医,向樊老师学习。



谢谢老师关注,为不贻误后学,还请老师多提意见!

2014-10-06 12:47 5楼
期待老师的下文!谢谢老师对中医的传播和大爱1
2014-10-06 14:16 6楼
板凳安起
2014-10-06 14:25 7楼
传道授业解惑,樊老师辛苦了!好好跟樊老师学习,谢谢老师分享!
2014-10-06 15:44 8楼
中医之幸也!
2014-10-06 17:23 9楼
中医老土枪 说:
传道授业解惑,樊老师辛苦了!好好跟樊老师学习,谢谢老师分享!



请土枪老师多多提意见。

2014-10-06 17:24 10楼
杏林一翁 说:
中医之幸也!


谢谢一翁老师!
2014-10-06 17:26 11楼
刘军 说:
板凳安起


共同学习!

粗浅之处还望赐教。
⬅ 低血压 老茶馆 孩子推拿完出现腹胀不食,鼻流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