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刘老的奇形脉
说第二本书之前,先说点题外话。中医界有位名人,叫罗大伦,像我们这些自学中医的人大都看过他的文章。记得以前看他写的《古代的医生》系列文章,读的那叫个心潮澎湃,心向往之。可以说,罗大伦老师的文章对我起到了中医史扫盲的作用,很多古代和近代的中医人物和著作就是看他的文章知道的。顺便提一句,罗大伦的文笔很好,他的文章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非常适合没有中医底子的人阅读,中医界多几个罗大伦就好了。可能这也与罗老师的出身有关吧。罗大伦也是半路出家学中医的,像这样半路出家的中医写文章喜欢写的生动有趣一些,学究气少一些。
记得他的一篇文章里讲了清朝的名医黄元御,他这一派到解放后的传人是西安的一位老中医,名字叫麻瑞亭,医术很高,年近九十了还在出门诊。麻老很长寿,享年九十五岁,留下一部著作《麻瑞亭治验录》,记录着其平生医术。
这篇文章让我对麻老的这本书很感兴趣,看后不久,我就从网上找到了《麻瑞亭治验录》这本书,如饥似渴的读起来。遗憾的是,因本人脑瓜子不够聪明,麻老的学问没学到多少,但是这本书上麻老几个把脉如神的逸事却一直还记得。
麻老的女儿在学校工作。一次麻老女儿学校的校长让麻老给把脉,麻老把后,说校长得过小儿麻痹。校长大吃一惊,因为这个病已经过去很多年了,并且已经治愈,现在身边的人都不知道他以前得过小儿麻痹。还有一次麻老给病人把脉,说你出过车祸,一条腿上还有钢板。那个病人也是觉得不可思议,麻老说的分毫不差。还有一次,麻老被请去会诊,医院有一个重病号,一群专家会诊,大家都是西医,只有麻老是中医。因为当时的医疗设备不行,检查不出什么病,专家们也都束手无策。麻老把过脉后,说这个病人脑子里长了个瘤子。在场的西医都不信,认为把脉怎么可能把出瘤子。后来病人转到北京,在北京的医院里检查确实脑子里长了瘤子。
记得当时看了麻老的这几个把脉的轶事后,真是感慨把脉的神奇,也为这种神奇的技艺随着麻老的仙逝而消失,深感惋惜。
后来读的医书多点了,发现把脉能达到这种神奇境界的不止麻老一人啊。接着我来说说另一位把脉的高人。顺便说一句,我还跟这位高人学了两招呢。
有一次在华夏中医网上看帖子,看到刘建军有一个帖子讲到他最近在学习“三部六病”,并且说他开“三部六病”的方子效果很好。刘建军是一位颇有造诣的中医自学者,我还在以前的一篇博文中讲过他的事,陋文的名字叫《说说几个自学中医的人》,这里就不再说了,感兴趣的可以看那篇博文。这里接着说刘建军的帖子。
看了帖子之后,我很好奇,这个“三部六病”是什么呢?要扫盲,问度娘,到网上查了一下,发现“三部六病”是山西的一位名老中医开创的一套中医理论。这位名老中医名字叫做刘绍武,刘老已经仙逝了,他比上面提到的麻老还要长寿,享年九十七岁,行医七十多年,活人无数。刘老弟子众多,我看到他的这套“三部六病”理论在山西很有影响。
我对中医理论学说的喜好如同女士对各种款式时装的喜好,此时对“三部六病”理论的好奇心大起,于是按耐不住买了一本《三部六病传讲录》,回到家里捧起来美美的读了起来。
这本书的内容就不说了,我要说的是,我在这本书里学到了刘老行医一生总结出的几个特别的脉。刘老这几个脉的讲解让我对脉的认识又敞亮了许多,也使我有时候不用把脉,看一眼对方的脉,就知道他(她)有啥问题,非常准。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介绍这几个特别的脉(刘老称为奇形脉)。
这几个脉呢,第一个是上鱼际脉,就是脉在腕横纹以上凸起,可以摸到或看到。这种脉并不罕见,我就有这种脉,并且左右手都有,我妈也有这种脉。以前虽然也觉得我这个脉有点与众不同,但是一直不解其意,直到看到了刘老的理论。
刘老是怎么解说的呢?刘老说,这个脉提示患者性格刚强,脾气急躁,或情志激昂,或怒火中烧,因为长期的交感神经兴奋,脉管收缩上移,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种脉。有这种脉的人大多易怒,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头昏脑涨,目花耳鸣。
我发现刘老说的这个脉的成因和表现,套在我身上大多符合。我这个人年轻的时候就是性格刚强,脾气急躁,容易和人吵架。现在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棱角磨没了,脾气已经好多了,但是仍然睡觉多梦,记忆力不好。
后来我给别人把脉的时候发现,碰到这个上鱼际脉,你把这些症状说出来,对方基本上都会点头称是。你甚至可以说对方以前生过大气,对方也会认可。我在前文讲过一次给同学把脉的事,我说她生过一次大气,就是根据她有非常明显的上鱼际脉。
刘老总结的第二个奇形脉是聚关脉。这个脉也很好辨认,就是病人的关脉耸起,可以看见脉搏跳动。这个脉的形成原因是病人长期的心情焦虑或忧虑,忧郁。如果说上鱼际脉是因为“怒”,那么聚关脉则是因为“郁”。有聚关脉的人往往容易焦虑,或为一件事思前想后,摇摆不定,顾虑较多。在我的经验里,这个脉相对于上鱼际脉少见一些,我哥就有典型的聚关脉,左右手都有。有这个脉的话,身体都会有一堆问题,我哥就有严重的胃病和睡眠问题。见到这个脉,如果是左手脉,一定是肝胆系统有问题,胆的问题是跑不掉的。如果是在右手,那么消化系统一定会有问题,尤其是胃,一定很不好。需要提醒一下,后面这两句话可不是刘老说的,是我狗尾续貂,可能不对,仅供参考,呵呵。
刘老总结的第三个奇形脉是“动脉”,刘老说,这个脉“在平脉时,脉的搏动与正常人有别,指下切脉有纵行跳动之感,关前以下,关后一下交替跳动,摇摆不定”。这个脉是什么意思呢?说来挺神奇的,这个脉告诉我们,病人以前受到过大的惊吓。
这本书里还有一个刘老治病的医案,就出现了这个脉。有一次来了一个女病人,这位女病人病得不轻,“表现为惊疑不定,苦笑无常,头痛欲裂,胡言乱语,周身无力,彻夜难眠,恶心呕吐”。刘老把脉,发现这位女病人的脉是“动脉”,于是刘老问她受到了什么惊吓。女病人说她有一次从树下走过,有一条蛇落在了她的肩上,大家可以想象,她会吓成什么样子。这还不算,祸不单行,她在几个月后又出门遇到了狼,又被吓得不轻,于是就病成了这个样子。(这位女病人出门不仅能遇到蛇,还能见到狼,她住在啥地方?)刘老诊后,开了一个药方,只吃了六剂,病人的症状就明显好转,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症状的好转,病人的脉搏也恢复正常了。
刘老的这个医案很让人神往,试想,如果给别人把完脉后,说“你受过大的惊吓”,对方一定会露出佩服的眼神,以为医生能掐会算,和“大师”差不多。可惜这个脉就像出门遇到狼一样少见,我还从来没有把出过这个“动脉”。
刘老还总结了一个奇形脉,叫做长弦脉。这个脉的特征是:脉管弦而长,超过尺部向后延续数寸,脉跳弦紧有力。刘老说这个脉大多是因为腹满寒疝所致。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刘老提到了脉管的形态,这在讲脉的书里是不多见的。我在刚刚开始把脉的时候就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有的人不仅能把到脉,还能把到脉管。这倒不是因为我多么善于观察,因为我把脉是先从自己练起的,我发现我的脉能明显的试到脉管,但是别人的大多试不到脉管。我对这个问题很疑惑,可是看了好多讲脉的文章都没有人解释这个问题,直到我看到了刘老的这本书。
显然,刘老在漫长的行医生涯中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即有的人可以明显地试到脉管。刘老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探究和思考,并给出了他的答案:这种脉是因为腹满寒疝引起的。当然,看到这里,您或许还不太满意,这种脉与腹满寒疝有啥关系?为了能让您了解刘老的详细解释,我特意仔细翻了翻书,找出了这一段:
刘老讲:患者“大量寒湿性黏液积于肠内,尤以结肠带的褶皱处为甚。黏液得不到顺利排空而积聚升结肠内,形成痰饮证,时常腹中雷鸣,漉漉有声。黏液贮留被吸收入血,顺血循环而逐渐沉积于壁管上,年复一年,而使血管壁变厚,变硬,而呈现长而弦的脉象,覆于尺后。”
刘老所说的这个原因我并不是完全接受,但觉得也有道理。
后来,我把脉多一些了,也会遇到有人有这种脉象,确切的说是这种“脉管”。我发现这种脉管大多出现在尺脉,而且有这种脉的人身体状况大多不健康或亚健康。但奇怪的是,像我这样寸关尺都“脉管”凸显的人还真是没有遇到第二个。照刘老的说法,我体内的黏液那就海了去了。唉,也没法伸一只手进到身体里去捞,只好一声叹息。期待有一天遇到明医,或是我自己修炼成明医,把体内的黏液给去掉,让我的脉早日恢复正常。
上面就是我把脉的一个独门暗器:刘老的奇形脉。估计您看了这些文字,也会对刘老的奇形脉有所了解,如果您也对把脉感兴趣,那么我相信刘老的奇形脉也会对您学习把脉有所裨益。
写到这里,对我学习把脉很有帮助的两本书就介绍完了。下文,我还想写我把脉的一点经历,有的是我遇到的比较有特色的脉,有的是我根据脉来看病的点滴。因为咱不是做大夫的,没有机会接触很多患者,所以也没有很多素材可以写。在这有限的把脉经历中找出几个写出来,主要还是为了学习中医的人相互交流,也希望能得到过路老师的指点。如果您不嫌弃,那么就再请看下文。
////////////////////////
第一个是上鱼际脉,就是脉在腕横纹以上凸起,可以摸到或看到。这种脉并不罕见,我就有这种脉,并且左右手都有,我妈也有这种脉。以前虽然也觉得我这个脉有点与众不同,但是一直不解其意,直到看到了刘老的理论。
刘老是怎么解说的呢?刘老说,这个脉提示患者性格刚强,脾气急躁,或情志激昂,或怒火中烧,因为长期的交感神经兴奋,脉管收缩上移,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种脉。有这种脉的人大多易怒,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头昏脑涨,目花耳鸣。
我发现刘老说的这个脉的成因和表现,套在我身上大多符合。我这个人年轻的时候就是性格刚强,脾气急躁,容易和人吵架。现在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棱角磨没了,脾气已经好多了,但是仍然睡觉多梦,记忆力不好。
后来我给别人把脉的时候发现,碰到这个上鱼际脉,你把这些症状说出来,对方基本上都会点头称是。你甚至可以说对方以前生过大气,对方也会认可。我在前文讲过一次给同学把脉的事,我说她生过一次大气,就是根据她有非常明显的上鱼际脉。
刘老总结的第二个奇形脉是聚关脉。这个脉也很好辨认,就是病人的关脉耸起,可以看见脉搏跳动。这个脉的形成原因是病人长期的心情焦虑或忧虑,忧郁。如果说上鱼际脉是因为“怒”,那么聚关脉则是因为“郁”。有聚关脉的人往往容易焦虑,或为一件事思前想后,摇摆不定,顾虑较多。在我的经验里,这个脉相对于上鱼际脉少见一些,我哥就有典型的聚关脉,左右手都有。有这个脉的话,身体都会有一堆问题,我哥就有严重的胃病和睡眠问题。见到这个脉,如果是左手脉,一定是肝胆系统有问题,胆的问题是跑不掉的。如果是在右手,那么消化系统一定会有问题,尤其是胃,一定很不好。需要提醒一下,后面这两句话可不是刘老说的,是我狗尾续貂,可能不对,仅供参考,呵呵。
////////////////////////////////////
此脉经本人亲测,连服半斤红糖即消失了。
个人总结、血虛不足以鼓起脉管,则有曲张产生,等红糖补足血,这脉管一拉直、就不见了。
脉象,还是挺容易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