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腧穴问答

2016-01-13 03:33 楼主
五腧穴问答:

感谢刘医生提出了三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涉及了三个重要的理论。第一,什么是五腧穴?第二,经脉的循行?第三,什么是迎随补泻?

我认真阅读了大家的答复,不管答案如何,可是每位医生都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和查找,非常感恩大家在飞龙群的积极参与。我经由大家的答复,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对大家满满的感恩。

魏医生,张医生,部医生,郭医生,薛医生的答复,都对我非常有启发。
未免大家爬楼,下面将以上各位医生的解答再贴一遍:

魏医生答复: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是以水流大小比喻经气自四肢末端向心方向由小到大,由浅入深。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就能确定这是一个流动的方向,还是仅仅是经气的多少有区别。如果是在流动,那么,都从井穴向心方向流动,井穴处源源不断的经气从何而来?个人暂认为,出溜注行入可能仅直接反映了经气在五处的相对盛衰,越近心则越盛。
十二经循环流注,个人暂认为,是十二经按不同时辰各有一经气旺,过时则不旺。是否有一经连一经的循环流注,似乎缺少证据。非常希望能看到证据

张医生答复:
讨论作业:1,有没有考虑五腧穴为什么都从四肢远端出发? 答:人禀天地之气生,四肢远端接地气。 2,肺经,尺泽是太渊上游,但是在五输穴理论中,尺泽是合穴,入海口,在此如何解释? 答:先引用原文,《灵枢-九针十二原〉黄帝曰: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岐伯曰:五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俞也。此处之井,荥,俞,经,合,似乎应该是指经脉之气浅表露出于体表的地方,视池塘大小而命名,与经气运行方向无关。3,经气的循行和经脉的循行相合吗?因为这涉及到灵枢里的迎随问题, 答:经脉循行与经气循行应该是一致,但是,依稀记得仿佛祝华英道长打坐所见不同于此说。

部医生的答案:
一,据某位修行者说,人体与植物相反,头为根,虚空为土。故四肢象植物枝叶远端,气血由根至梢,逐渐递减。五输穴由井至合,气由微至盛仿此。
二,气与脉道关系,如水与渠,水的方向才是重点即经气。抱歉我亦不知道,需
问经络的来源,问修道过来人才行

郭医生答案:
试着回答你的问题:1、十二经脉的循行起于胸腹终于胸腹 灵枢经脉篇写得清楚不必赘述,这是人体小宇宙的内部循环,迎随补泻遵循这个规律;2、五输穴起于四肢末端,终于肘膝关节,“四肢为诸阳之本”,是否可以理解为人体在此处与外界进行信息与能量交换?相对于人体 㚈部世界为阳。这部分穴位的补泻按五行生克规律。

薛医生答案
四肢好比是天线和地线接收天地的信息,所以五输穴从四肢远端出发,并且信号强度在逐级放大,是宇宙能量的反映。经脉循行的起点是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运行的是营卫之气,也就是经气,针刺调整的是人体自身的营卫之气的运行状态。

下面是我的一些想法:
1, 请回答,有没有考虑五腧穴为什么都从四肢远端出发?
2, 经脉的循行

“黃帝曰:願聞五藏六府所出之處。歧伯曰:五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府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俞也。

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九针十二原》
大家可以看到,在《九针十二原》中提出了五腧穴的理论,在《本腧》继续提出了整个“五腧穴“的体系。在《经脉篇》继续具体的描述了十二经脉和十五络脉的主治和循行。现在大家所困惑的地方就是:五腧穴的顺序和十二经脉的循行,并不完全一致。而在《根结篇》中,所描述的顺序却是和五腧穴的描述是一致的。
在《本腧》里所提到的”五腧穴体系“和《经脉篇》并不一致,在《本腧》里只提到了有十一条经脉,区别就在于:心经。在《本腧》里并没有《经脉篇》里的“手少阴心经”,而是《经脉篇》里的:手厥阴心包经,也就是说,在《本腧》里的心经,是手厥阴心包经,但是它却被命名为手少阴心经。由此看来,五腧穴体系和经脉篇的循行体系并不是一套体系。
在《难经》中,它也提出过相同的问题,下面是它的答案:
六十三難曰:《十變》言,五藏六府滎合,皆以井為始者,何也?
然:井者,東方春也,萬物之始生。諸蚑行喘息,蜎飛蠕動,當生之物,莫不以春而生。故歲數始於春,日數始於甲,故以井為始也。
大家看到,它给出了一个线索,就是“岁数始于春,日数始于甲“,这个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天气“,也是后世著名的”子午流注纳甲法“的起源。子午流注的纳甲法,就是天干体系和五腧穴体系的一个配合。
《难经》第六十五難曰:經言所出為井,所入為合,其法奈何?
然:所出為井,井者,東方春也,萬物之始生,故言所出為井也。所入為合,合者,北方冬也,陽氣入藏,故言所入為合也。
在六十五难中,给出了“井荥输经合”和“春夏,长夏,秋,冬”的对应关系,也是和“天气”相联系。大家再回到上面的文章:
“黃帝曰:願聞五藏六府所出之處。歧伯曰:五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府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俞也。
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九针十二原》
所谓“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通过以上的文章,我们可以理解,五腧穴是和天气相沟通的一个重要系统和通道。这就是它为什么会有一个自己独特的循行次序。而《经脉篇》的循行系统,是一个我们人体独立的营卫循环体系,是和上面所讲的“五腧穴”的系统是不同的。
第3个问题:什么是迎随补泻
大家心目中的“迎随补泻”,是“顺经扎为补,逆经扎为泻”,这就是大家特别关注经脉循行的方向。
《九针十二原》:歧伯答曰:臣請推而次之,令有綱紀,始於一,終於九焉。請言其道!小鍼之要,易陳而難入。麤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未赭其疾,惡知其原?刺 之微在速遲。麤守關,上守機,機之動,不離其空。空中之機,清靜而微。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道,扣之不發。知其往來, 要與之期。麤之闇乎,妙哉,工獨有之。往者為逆,來者為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迎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鍼道畢矣。

上面这段引文详细论述了什么是“迎随补泻”,简而言之,就是“盛则迎而泻之,虚则随而补之,以意合之”。关键一点还是要判断出“虚实”。比如:“终始篇”通过“人迎,寸口”来判断“虚实”,进行相应的“迎随补泻”,而不是简单的顺经、逆经针刺的问题。象纳子法,有个十二经按照十二时辰的盛衰规律,而相应的可以采取迎随补泻,也是同样的道理。
总之,五腧穴体系,是一个和“天气”相沟通的非常重要的针灸理论体系,其中涵盖的理论是非常磅礴和深入的,大家在多年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些相应的知识,比如,五腧穴的各自五行属性以及子母补泻的一些方法,这两天大家探讨的一些关于金穴、水穴的补泻问题,都是在这个体系里面的东西。上面所讲解的只是一个总的理论概念,其中的细节及应用因为内容实在是太多,就不在此处展开了,请大家根据上面讲解的理论,来和临床结合应用。所以大家要想真正进入针灸之门,领悟和享受传统高阶的针灸的乐趣,还需要共同努力,细扣经典。希望继续和大家分享我的学习乐趣,再次感谢大家。(唐)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6-07-08 12:54 2楼
讲的真好!
2017-02-01 23:24 3楼
五藏五俞,六府六俞,五藏六府又合为十一经脉,当是天六地五(天人相应体系)之推演。十二经脉,则是阴阳说(一阴一阳,演变为三阴三阳)之推演。
而具体阴经之五输穴,则是附五行之推演而来。
2017-02-01 23:32 4楼
首先是阴阳说、五行说、天人相应体系,在构建《内经》理论的三大体系(学说)时,并未完全统一,结果导致矛盾频出。其次是家技师承有别,学派源流不同,导致岐说各异。
⬅ 请各位老师指点迷津,一个我治疗不效的病例 老茶馆 至阴穴为什么可以转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