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桂枝五物汤 古今应用

2016-02-12 11:55 楼主
黄芪桂枝五物汤主治血痹亦可治疗风痹。适当加减可治疗肩周炎、末梢神经炎、坐骨神经痛、类风湿性关节炎、中风后遗症等疾患。
方源 《金匮要略》卷上。主治 血痹
用法 上药,以水六升,煮取二升
分类 清热方-温经散寒
功效 调养荣卫,祛风散邪
出处 《金匮要略》处方
黄芪 9g;芍药 9g;桂枝 9g;生姜 18g;大枣 4枚。

功能主治
益气温经,和血通痹。血痹。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

方解
方中黄芪为君,甘温益气,补在表之卫气。桂枝散风寒而温经通痹,与黄芪配伍,益气温阳,和血通经。桂枝得黄芪益气而振奋卫阳;黄芪得桂枝,固表而不致留邪。芍药养血和营而通血痹,与桂枝合用,调营卫而和表里,两药为臣。生姜辛温,疏散风邪,以助桂枝之力;大枣甘温,养血益气,以资黄芪、芍药之功;与生姜为伍,又能和营卫,调诸药,以为佐使。

用法
上药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病机
营卫气血不足──阴阳俱微。

阳气不足,阴血涩滞──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

方解
君黄芪── 甘温补气,补在表之卫气。

. . ┌桂枝──散风寒而温经通痹。

臣┤

. . └芍药──养血和营而通血痹。

佐生姜──辛温,疏散风邪。

使大枣──甘温、养血益气。

运用
1.本方为治疗血痹之常用方剂。以四肢麻木,或身体不仁,微恶风寒,舌淡,脉无力为证治要点。

2.若风邪偏重者,加防风、防己以祛风通络;兼血瘀者,可加桃仁、红花以活血通络;用于产后或月经之后,可加当归、川芎、鸡血藤以养血通络。

3.对于皮肤炎、末梢神经炎、中风后遗症等见有肢体麻木疼痛,属气虚血滞,微感风邪者,均可加味用之。

4.不仅适用于血痹,亦可用于中风之后,半身不遂,或肢体不用,或半身汗出,肌肉消瘦,气短乏力,以及产后、经后身痛等。

方歌
①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益气温经和营卫,血痹风痹攻效良。

②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四肢麻木面无华,温经通阳此方良。

2 各家论述
论述1
《金鉴》:以黄耆固卫;芍药养阴;桂枝调和营卫,托实表里,驱邪外出;佐以生姜宣胃;大枣益脾,为至当不易之治也。

论述2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黄芪桂枝五物汤,在风痹可治,在血痹亦可治也。以黄芪为主固表补中,佐以大枣;以桂枝治卫升阳,佐以生姜;以芍药入营理血,共成厥美。五物而营卫兼理,且表营卫里胃肠亦兼理矣。推之中风于皮肤肌肉者,亦兼理矣。固不必多求他法也。”

论述3
由于营卫气血不足,已不能濡养肌肤,加上风寒入侵血脉,使血行涩滞,运行不畅,肌肤变得麻木不仁。本方中黄芪益气实卫;桂枝温经通阳;白芍和营养血;黄芪、桂枝相伍补气通阳;生姜、大枣合用既可调营卫,又可健脾和中,重用生姜可助桂枝以散风寒通血脉。全方配伍起来,既可温养卫气营血以扶正,又可散风寒、通血脉,祛除邪气。

论述4
血痹证由素本“骨弱肌肤盛”,劳而汗出,腠理开,受微风,邪遂客于血脉,致肌肤麻木不仁,状如风痹,但无痛,是与风痹之区别,而脉微涩兼紧,说明邪滞血脉,凝涩不通。《素问·痹论》说:“营气虚,则不仁。”故以益气温经,和血通痹而立法。方中黄芪为君,甘温益气,补在表之卫气。桂枝散风寒而温经通痹,与黄芪配伍,益气温阳,和血通经。桂枝得黄芪益气而振奋卫阳;黄芪得桂枝,固表而不致留邪。芍药养血和营而通血痹,与桂枝合用,调营卫而和表里,两药为臣。生姜辛温,疏散风邪,以助桂枝之力;大枣甘温,养血益气,以资黄芪、芍药之功;与生姜为伍,又能和营卫,调诸药,以为佐使。方药五味,配伍精当,共奏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效。

3 临床医案
医案1
痹:张,形寒,手足痛,肌肉渐肿,劳力行走,阳气受伤,客邪内侵,营卫失和。仿《局方》“痹在四肢,汗出阳虚者,与黄耆五物汤”。黄耆、桂枝、茯苓、炙草、当归、煨姜、南枣。

医案2
真中风:诊得两手脉厚而长,惟左手略兼弦象,两寸稍紧,脉厚者,得土之敦气,厚道足以载福,为长寿之征。但弦为风脉,紧为痛脉,今紧在两寸,主上半身有痹痛之患,据称手腕及臂上痛,时愈时作,已阅五年之久,且指尖时苦麻木,昔年尤甚,近年略减,细察此症,系风在关节而作痛,至其所以痛者,乃气血与风邪相抗拒,非同偏枯者之全不觉痛,其妙在于痛处,不难扶正以屏邪,书称中指麻木,三年内防患中风,以中指属手心经故也。今幸麻木之处以食指、拇指为甚,系肺与大肠气之不调,尚无大害,然风善行而变数,必须及早治之,然斯时若肥风药以预防中风,是适招风取中,无异借寇兵而齐盗粮,宜出诸郑重,切勿孟浪以图一逞,宜用黄耆五物汤。黄耆2钱,桂枝尖2钱,生白芍2钱,生姜4钱,大枣2枚,同煎服。

医案3
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一老妪,证见右半身瘫痪,口眼㖞斜,手足麻木,肌肉不仁,右半身自汗出。血压:150/100毫米汞柱。此乃营卫气血虚亏,阳气阻闭,经脉失于营养之证。予黄耆桂枝五物汤治之。共服15剂,血压:140/90毫米汞柱,脉舌正常。诸症蠲除,一如常人。四年后追访,终未再作。

医案4
血痹:刘某,患四肢麻木一年余,夜晚尤甚。用维生素B12与维生素B1;肌肉注射60余日,疗效不明显。后改为针灸治疗,初针有小效,继之无效。证见气虚懒言,疲乏无力,四肢麻木以上肢较甚,臀部发凉。脉双沉细,舌质淡嫩,苔薄白。取黄耆桂枝五物汤治之。服15剂,诸证俱蠲。

医案5
自汗:患者,女,31岁。工人。痢后继见汗出,已两年余。动则大汗淋漓,乍冷乍热,时时恶风,并出现肠鸣,进食不慎即泻,头晕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无力寸浮大。经某医院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屡治罔效。遂用黄耆桂枝五物汤加白术、五味子,水煎4剂,服后自汗明显改善,将桂枝减量,白术增制,使之外助黄耆以固表,内达健脾以收功。继进6剂,肠鸣消失。再进3剂,诸症悉除。

医案6
胸痹:患者,女,51岁,干部。病初自觉胸闷气短,继则胸前区时感隐痛,并向左肩背放射,遇寒痛甚,已2年余。心电图诊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予黄耆桂枝五物汤加薤白、炙甘草,共服30余剂,胸痛诸证得以控制,心电图近于正常。

医案7
胃脘痛:患者,女,42岁,工人。胃脘时感隐痛,逢劳遇寒尤甚,已5年许,钡餐透视诊为“胃窦炎”。曾屡服大剂辛热理气之品,渐致腹胀纳呆,大便时溏,周身乏力,舌淡润,脉沉弦迟。方用黄耆桂枝五物汤加炙甘草、干姜,服药后,胃痛顿解。酌去干姜,加腹皮与茯苓交替使用,予以健脾,因病陈久,宜缓缓图治。继服20余剂,诸证渐愈。

医案8
低热:朱某某,女.35岁,教师。低热2年余,体温常在37.5℃左右,偶尔达38℃。伴有怯风怕冷,自汗津津,声低气短,纳谷不香,大便溏薄,周身乏力等证。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而胖,脉细缓无力。证属气虚身热。拟取甘温除热法,黄耆桂枝五物汤加焦白术、炙甘草。服上方12剂后,症状基本消失。改用补中益气丸调服半月以善后,随访至今未发。

4 病例介绍
1血痹
岳美中医案:郭某某,女性,33岁,北京某厂干部。于1973年6月间,因难产使用产钳,女婴虽取下无恙,但出血达1800毫升之多,当时昏迷,在血流不止的情况下,产院用冰袋敷镇止血,6个小时,血始止住。极端贫血,血色素3克,需要输血,一时不易找到同血型的供血者,只输了400毫升,以后自觉周身麻痹不遂,医治未效,在弥月内于6月28日即勉强支持来求诊治。患者脉现虚弱小紧,面色苍白,舌质淡,是产后重型血虚现象,中医诊为“血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补卫和营以治之。处方:生黄芪30克,桂枝尖9克,白芍9克,大枣4枚(擘),生姜18克。水煎温服。

7月2日二诊:上方服3剂,脉虚小紧象渐去,汗出,周身麻痹已去,惟余左胁及手仍麻,恐出汗多伤津,用玉屏风散加白芍、大枣作汤剂,以和阳养阴。处方:生黄芪24克,白术30克,防风9克,杭白芍9克,大枣4枚(擘)。水煎温服。

7月13日三诊:服上方10剂,汗出止,胁痛愈,右脉有力,左偏小,食指与小指作麻兼微痛,左臂亦痛,是心血仍虚而运行稍滞,用三痹汤治之。本方养血补气之药多于祛风散邪,宜于气虚血少而有麻痹之证者。处方:生黄芪18克,川续断6克,大独活6克,大秦艽6克,防风6克,辽细辛3克,川当归9克,川芎6克,熟地黄9克,酒炒自芍9克,桂枝9克,云茯苓9克,杜仲炭9克,川牛膝9克,台党参9克,炙甘草6克。水煎温服。

7月26日四诊:服上方10剂,周身觉有力,食指痛愈。唯左脉仍弱,血虚宜补,予人参养荣丸。

8月1日五诊:左右脉渐趋平衡而仍弱,小指与无名指作痛。按小指内侧,是手少阴心经脉所终,无名指是手少阳三焦经脉所起,三焦与心包络相表里。从经脉寻求,很明显是心经虚弱,气血难以充周经脉所致,投予生脉散作汤用,以养心气。处方:党参9克,麦门冬9克,五味子9克。水煎服。

9月3日六诊:上方服2周,小指与无名指疼痛消失,所患产后病症已基本痊愈,唯脉仍现虚象,嘱常服人参养荣丸以善后。(《岳美中医案集》1978年版)

按语:难产大出血后发生周身麻痹不遂,又见脉象虚弱小紧,面色苍白,舌质淡等血虚之象,故岳老以此断为血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取得良效,后以补气养血之品,以善其后。

2痿证
(原发性脑萎缩)

胡青山医案:某女患,45岁。四年来头痛,头晕,健忘,并日益加重。经全脑造影、脑电图、超声、脑脊液等项检查,诊断为原发性脑萎缩。症见四肢无力,肌肉萎缩,头昏健忘,气短便难,舌质淡红,脉弱,属中医痿证。用本方加减:黄芪150克,白芍50克,何首乌35克,生姜10克,大枣10枚,当归、鸡血藤、牛膝各20克。水煎服,日1剂。半年后基本痊愈,随访2年余,病情稳定。(《黑龙江中医药》1985;<1):20)

按语:肌肉萎缩而见头晕气短,健忘,脉弱,气血虚候迭现,故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当归、鸡血藤、牛膝等,以补益气血,通利血脉获愈。

3中风后遗
钟耀奎医案:陈某,62岁,广州江门。1947年由美返国后,迷信风水,每日与地理师访寻龙穴,连续数月。某日,寻穴方定,突然中风倒地,抬返家,延医诊治。醒后,口眼向右歪斜,右半身瘫痪,不知痛觉。舌微强,言语不能流利,病约50余日,数易医,未效。

初诊:六脉微细,便秘,两日一行,诊属气血俱虚,拟方大剂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750克,桂枝’750克,杭白芍750克,生姜750克,大枣100枚,虎胫骨300克,桑寄生300克。上药用水一大锅,煎取12碗,每小时服1碗。

二诊:服后证如前,惟大便1次,较溏而已。再服原方,续服7日,右手稍有知觉,可微举,足仍如前,言语较清楚。续服至第10天,手足均能举动,但乏力,未能走动。余认为病已去其半,药力亦宜酌减,因此照第一日之剂量减半,再服10天。

三诊:余诊后第20天,症状大有好转,可步出中庭走动,家人大为欣喜,但口眼仍微歪斜,说话不十分清楚。改与干金附子散。炮附子90克,桂枝尖90克,细辛15克,防风24克,生晒党参90克,干姜30克。服3剂。

四诊:口眼较正,说话已清楚流利,惟足部乏力,手可举至与肩’平。改与真武汤加味。炮附子60克,杭白芍90克,云茯苓90克,生白术60克,生姜90克,虎胫骨90克,桑寄生90克,桂枝90克。服10剂。

五诊:病者能行前来门诊。此后以黄芪建币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真武汤等三方每日轮服。服20天,各证均如常人,惟口眼微向右歪,不能复原,停药。

按语:本案重用黄芪至750克,桂、芍、生姜亦均用750克,大枣用到百枚,胆略之大,为常人所不及。钟氏自注曰:病者对我信仰甚笃,故余能投此重剂,病者亦敢服,否则,难取速效也。

4无脉症
李宜方医案:田某,男,42岁。1988年2月6日就诊。右手麻木、发冷、脉测不得一年余。劳累或受凉后症状加重,并背部紧缩疼痛,遇阴雨天加剧。半年前曾在省级医院诊为大动脉炎。血压左臂20/13kPa,右臂血压没有显示。舌质淡红,苔薄白,右脉不得。中医诊为脉痹,辨证属营卫不和,气虚血瘀,脉道痹阻。治以调和营卫、补气温阳行痹。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30g,芍药12g,桂枝9g,红花10g,川芎10g,生姜3片,大枣6枚。水煎服,日1剂。

服药6剂后,自觉右手麻木减轻,脉搏微弱可取,背部紧缩疼痛亦明显好转。药已中的,守方加当归20g、丹参20g,以增强活血之力,再进12剂。药毕自述右手麻木、背部紧缩疼痛等症均消失,切诊右手脉有力可取。至此,服药不足20剂而症获痊愈。(山东中医杂志1993;(3>:33)

按语:(原按):西医学认为,无脉症多发于大动脉或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闭塞性炎症,其中以头和臂部动脉受累而多见,发病以青年为多。主要临床症状为上肢易疲劳、麻木或发凉,病侧血压测不出或极低。治疗本病,西医以激素为主,效果多不理想。无脉症属中医“脉痹”范畴,病机虽与气血相关,但症结在营卫不和,而此营卫不和的本质又为营卫不足。《素问·逆调论》说:“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营血不足则不能充盈脉络,卫气虚弱则无力通达四末,故出现肌肤、血脉之“不仁”、“不用”病状。黄芪桂枝五物汤是本病对证之方,果获良效。

5肩痛
(肩周炎)

张民钦医案:金某,男,48岁,1993年1月6日因车祸右肩关节脱位,经手法复位,两月后右肩关节疼痛,右上肢不能抬举,X线示:右肩关节及诸骨质未见异常。诊断为他伤性右肩关节炎。处方:黄芪30g,白芍12g,桂枝12g,生姜10g,大枣5枚,鸡血藤12g,秦艽10g。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1服。服药10剂后,右肩关节内旋及外旋外展功能恢复,疼痛较前减轻。守法治疗2周而愈。随访1年,右肩关节功能正常。(国医论坛1995;<3):11)

按语:(原按):创伤性肩周炎临床较少见,但素体虚弱,复加肩部或上肢外伤史者容易诱发。《素问·痹论》曰:“营气虚,则不仁。”人至中年,素体“骨弱肌肤盛”,劳而汗出,邪遂凝于血脉,再加外伤,而致经脉不通,不通则痛。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方中黄芪益气,桂枝、芍药通阳行痹,生姜、大枣调和营卫,鸡血藤、秦艽通络止痛,共奏益气温阳除痹之功,用治创伤性肩周炎可谓方证相符,故收效颇佳。

6低热
刘殿青医案:朱某某,女,35岁,教师。1982年10月5日初诊。低热二年余,体温常在37.5℃左右,偶尔达38℃。伴有怯风怕冷,自汗津津,声低气短,纳谷不香,大便溏薄,周身乏力等证。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而胖,脉细缓无力。证属气虚身热。拟取甘温除热法,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处方:黄芪3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焦白术10克,炙甘草3克,生姜3克,大枣5枚。服上方12剂后,症状基本消失。改用补中益气丸调服半月以善其后,随访至今未发。(江苏中医杂志1984;<1):37)

按语:“甘温除热”大法,肇始于《内经》,自张仲景起,代有发挥,至金代东垣氏,其理论已臻成熟。所使用方剂,概为黄芪建中汤、小建中汤、黄芪桂枝五物汤、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升阳益胃汤之属。本案中气虚弱兼有营卫不调之候,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加白术、炙甘草者,以增培补中气之功。

7盗汗
刘殿青医案:张某某,男,36岁。1982年6月5日初诊。患者夜间盗汗二年余。近因工作繁劳,盗汗加重,每夜汗湿衬衣,伴头昏目眩,心悸气短,肢倦无力,纳谷减少,面黄神疲,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浮缓少力。此乃劳倦伤气,卫阳不固,营失内守之故。拟益气温阳,敛营固卫,少佐敛汗之法,取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处方:黄芪30克,桂枝lO克,白芍10克,炒党参15克,煅龙骨15克,煅牡蛎30克,生姜3克,大枣5枚。上方服8剂后,盗汗止,食纳增加,精神好转。继用黄芪30克,大枣5枚,煎汤代茶饮,巩固一周,随访至今未发。(江苏中医杂志1984;<1):37)

按语:自古之论,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然于临床,并非绝对。张景岳指出:“然以余观之,则自汗亦有阴虚,盗汗亦多阳虚也。……何以辨之?曰:但察其有火无火,则或阴或阳,自可见矣。盖火胜而汗出者,以火烁阴,阴虚可知也;无火而汗出者,以表气不固,阳虚可知也。本案盗汗见头昏目眩,气短乏力,舌淡脉缓,显为阳气虚弱之证,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党参、煅龙牡以温阳益气,调和营卫,固表上汗,方证相对,是获佳效。

8汗出偏沮
高濯风医案:赵某,女,29岁。1982年9月3日初诊。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每至子夜左半身汗出如洗,汗后自觉虚弱之至,伴心悸气短、少寐多梦、月事衍期、量少色淡。高老予调和营卫、补虚敛汗。药用:黄芪15克,桂枝、白芍各9克,白术15克,防风3克,生龙骨、生牡蛎、生地、百合各30克,炙甘草6克。连服9剂,汗止而寐安,心悸气短消失,月事如期来潮,色转红而量亦增。继服3剂,固其后效。(辽宁中医杂志1987;(1l>:25)

按语:“偏沮”一证,首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其云:“有伤于筋,纵,其若不荣,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本案因汗出而致虚,气不足则心悸气短,血不足则心神失养而少寐多梦,汗泄过多则阴血亏损,故月事衍期,量少色淡。高老谓血汗同源,汗止则血充,血充则经自荣,故不调其经,而治在调和营卫,补虚敛汗。因汗泄过多,遂于黄芪桂枝五物汤中加生地、百合,以助阴液生复。辨证准而遣药精,故收效甚捷。

9癫痫
(Jackson发作)

钟强医案:李某某,女,45岁,1994年10月5日诊。以左侧颜面及上肢阵发性抽搐3月求治。左眼及口角阵发牵扯,继之左上肢阵挛抽搐,为时几秒至数十秒,且感左上肢酸麻无力,数分钟后复如常人,每日数次发作,甚为其恼。脑电图示:右额顶叶有少许棘尖波发放,中度异常脑电图。诊为“Jackson氏癫痫”。患者舌苔薄白,舌质有少许瘀点,脉来细缓。此营卫虚弱,气血不畅,濡润无权,故作动风。当调和营卫,通阳活血。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20克,桂枝15克,白芍20克,大枣10克,生姜5片,酸枣仁15克。10剂服后,迄今未发。(四川中医1996;(5):33)

按语:四诊合参,一派营卫不足之象,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之。以其抽搐,血不养筋也,责之于肝,故加酸枣仁以养肝血。

10失眠
(神经衰弱)

郭正杰医案:肖某,男,30岁。1985年5月3日诊。头顶至脑后麻木伴疼痛半年,近一月加剧,且增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症.经某市人民医院作脑电图检查,无异常发现,诊断为“神经衰弱”,服安定、谷维素、维生素B1.脑乐静等药,症无缓解,且头痛愈甚。诊见:形体稍胖,四肢不温,畏寒,舌淡苔白,脉沉细而涩。证系阳气不足,复感风寒,浊邪上逆,痹阻清阳,营阴郁滞。治拟温阳散寒,通痹止痛之法。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15克,酒白芍20克,桂枝、藁本、羌活、远志、生姜各10克,大枣7枚。服5剂后,诸症减轻,守原方继进10剂而愈,随访二年,未复发。(四川中医1989;<6):32)

按语:头顶为诸阳之会,风寒入侵,寒凝巅顶,阳气痹阻,失之温养,故头部麻木而痛,四肢不温,阳气不行,则营阴郁滞,心失所养,故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藁本、羌活,远志温阳散寒,通痹止痛,和营活络,藁本善治巅顶头痛,尤能引诸?药达病所,羌活长于治后脑痛,远志宁神益智。诸药相伍,标本同治,是以诸症得平。忘机 (2009-4-28 16:26:37)

11心悸
于素勤医案:刘某,男,52岁,1990年2月初诊。患者素体虚弱,3个月前因受凉感冒而纳呆乏力,动则汗出,经治疗月余,仍胸闷乏力,心悸气短,饮食不香。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频发早搏。曾服西药治疗近2个月,效果不佳,故延余诊治。刻诊:面色无华,心悸气短,动则加剧,舌体胖质淡红、苔薄白,脉弱而结代。证属心气不足、心血亏虚。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白芍、炙甘草各15克,桂枝10克,柏子仁、麦冬各12克,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13 1剂,分2次服。

服药5剂后,心悸气短大减,脉结代减少,唯仍易汗出,原方黄芪加至30克,再进5剂,脉律规整,已无结代,食纳尚少,原方加砂仁6克,服5剂而病愈,随访1年未再发。(新中医1992;(3>:47)

按语:(原按)本案素体较弱,又因感冒后失于调养而导致心血亏虚,心气不足,血行不畅,心脉受阻,故而心悸气短,出现脉结代。方用黄芪补中益气,麦冬、白芍补血养阴,柏子仁养心安神,桂枝、生姜温通心阳而通利血脉,炙甘草、大枣益气补脾。药证合拍,使气血充足,血脉流畅,心神得养,故心悸自愈。

12咳喘
(迁延性肺炎)

赵克安医案:刘某,女,4岁,1989年4月6 El因发热、咳嗽、喘息,诊断为支气管肺炎收住院。先后给予西药青霉素、链霉素、先锋霉素v,中药麻杏石甘汤、凉膈散、沙参麦冬汤等治疗,达1月之久,仍低烧不退,肺部中、小湿罗音不消。5月9日会诊,症见面色觥白,气短神倦,虚烦不宁,动则气喘,时自汗,喉间痰鸣,舌质淡,苔薄白,指纹青而淡达气关,脉细无力。双肺可闻及中、小湿罗音,以右肺为重。近2周体温波动在37.5~38c,热型不规则。辨证为肺气虚弱,营卫不调,心阳不振,正虚邪恋。予黄芪桂枝五物加味:黄芪9克,白芍6克,桂枝3、克,大枣3枚,干姜3克,附片4克。1剂,水煎,频频饮之。

次日烦减神安,精神渐振。再予3剂,体温降至37℃以下,纳增神振,左肺湿罗音已消失,右肺明显减少,然仍自汗,指纹淡紫,脉细弱。此阳气渐复,营卫未和,气血未畅,阴不敛阳。原方去姜、附,加煅龙牡各6克,五味子4.5克,3剂。药后肺部罗音消失,易方香砂六君子汤以善其后。5月19日痊愈出院。(山西中医1994;<6):29)

按语:(原按)风温犯肺,辛凉宣透;热结阳明,苦寒通腑,法非不善。本病人乃寒凉过剂,治上犯中,损正伤阳,正虚邪恋之变证。“阳不足者温之以气”,故投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通阳,补虚和营,甘温除热;伍附片配干姜共奏温通心阳之功。阳通血运则肺脉无阻,肺气方有宣降之力。药切病机,3剂阳复症减;续剂去附片、干姜加龙牡、五味子以育阴敛阳;阴平阳秘,诸证悉平。可见“炎症”并非都是热证,亦非尽为实证。
十三、鼻鼽(慢性鼻炎)

黄发盛医案。李某,女,51岁。证见鼻塞流涕,时发时止,尤以秋冬为甚,舌淡红,苔薄白,脉缓。西医诊为慢性鼻炎。盖肺主气,外合皮毛,鼻为肺之窍,卫表不固,风邪因袭,鼻窍为之不利。故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固表,调和营卫以治本,佐以苍耳子、辛荑花、白芷宣通鼻窍以治标,标本并治,数剂后,证见明显好转。(福建中医药1982;<4):60)
按语:肺主气,外合皮毛,开窍于鼻。肺气不足,外而侵之,从皮毛内合于肺,上千于鼻窍,而见鼻塞流涕时作时止。故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益肺固表,调和营卫,并佐以宣通鼻窍之品而获愈。由此益知本方补肺气之功。


十四、胃脘痛(胃窦炎)

医案:患者,女,42岁,工人。胃脘时感隐痛,逢劳遇寒尤甚,已五年许,钡餐透视诊为“胃窦炎”。曾屡服大剂辛热理气之品,渐致腹胀纳呆,大便时溏,周身乏力,舌淡润,脉沉弦迟。方用炙黄芪25克,桂枝12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5片,干姜6片,大枣6枚。服药后,胃痛顿解。酌去干姜,加腹皮与茯苓交替使用,予以健脾,因病陈久,宜缓缓图治。继服20余剂,诸证渐愈。(天津中医1989;(3):18)

按语:综观脉证,四肢欠温,显为胃阳虚惫,化源不足所致。昔虽屡服辛热理气之品,初可温中祛邪,久则反耗其正。故改投黄芪桂枝五物汤,以健脾益气,温经通阳,缓急止痛,而能获效。


十五、泄泻(慢性肠炎)

赵克安医案:翟某,女,10岁,1989年10月6日初诊。腹痛、腹泻,时轻时重3年余,曾服多种抗生素和中药参苓白术散,四神丸等不愈。感寒即发,饮凉即重。近1月来加重,脘腹隐痛,肠鸣泄泻,日3~5次不等,便稀色黄,完谷不化。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动则自汗。舌质淡,苔白滑,脉弱无力。证属气虚卫弱,中土虚寒,脾失健运。拟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12克,桂枝3克,白芍6克,炮姜3克,苍术6克,白术6克,罂粟壳3克,大枣3枚。3剂。
10月9日二诊:腹痛止,大便日1~2次,黄色软便,纳食增加,舌苔薄白,脉缓较前有力,仍自汗。中寒得温,卫阳尚弱。前方黄芪加至15克,3剂。
10·月12日三诊:汗止神和,大便日1次,脉缓有力,食纳正常,上方改为3日1剂,巩固疗效。进10剂后自行停药。半年后随访未复发。(山西中医1994;(6>:30)

按语:张景岳谓:“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生血,以行营卫。”本例病人腹泻反复发作达3年余,脾虚失运,化源不足,中土虚寒,气虚卫弱。参苓自术散虽健脾益气,和胃渗湿,但无温中祛寒之功;四神丸有温胃暖脾止泻之效,却无益气固表,调和营卫之力;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温中补土、益气和营,加苍术、白术、罂粟壳燥湿健脾,涩肠止泻,药证吻合,故收效甚捷。


十六、臌胀(肝硬化腹水)

岳泽民医案:杨某某,男,58岁,职工。1982年10月26日初诊。3年前患无黄疸型肝炎,经住院治愈。近月来肋痛腹胀,逐渐加甚。B超示:慢性肝病伴腹水。肝功能:锌浊度14,余无异常。肝肿大剑下4·5厘米,肋下2厘米,质中度,脾肿大3厘米,腹部有轻度移动性浊音。诊断为早期肝硬化伴腹水。经用西药保肝、利尿药治疗,始服小便略多、腹胀稍减,继用则无济于事,腹胀如故。素体形寒肢冷,神疲乏力,食后胀甚,下肢轻度浮肿,小便量少,大便溏薄,舌淡苔白滑,脉沉细。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马鞭草各30克,桂枝、党参、茯苓皮各15克,白_术、白芍各10克,甘草梢5克,生姜皮3克,大枣10枚。
以此方为基础治疗2个月,其间加味药物曾用过当归、山萸肉、菟丝子、仙茅、益母草,病情虽略有好转,但腹水未见大效。服至第3个月,小便突然增多,腹水H渐消退而获效。B超复查腹水消失,肝功能复查正常。后用鳖甲煎丸以巩固疗效。(浙江中医杂志1987;(4):156)

按语:本例肝病日久,累及脾肾,膀胱气化受损,导致水液代谢谢障碍,形成肝性腹水。其病理特点为本虚标实,故仅用渗泄之剂不效,是气不化也。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益气扶正,通阳化水,俾膀胱气化而小便自利,腹水自消。


十七、水肿(慢性肾炎)

朱志超医案:王某某,女,38岁。1985年10月7日诊。患者_月前右下肢生疮,经治愈后,渐觉面目及四肢浮肿,神疲,腰酸纳呆,面黄虚浮,身重体倦,汗出恶风,舌苔薄白,脉浮缓。尿检:红细胞(++),白细胞(+),蛋白(+),颗粒管型(+),西医诊断为急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辨证为风水相搏,表虚不固,肾亏于下,水溢肌肤。治宜祛风行水,益卫固表。方取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30克,桂枝5克,赤芍、桑寄生各10克,白术、赤小豆各15克,生姜3克,大枣5枚。服药7剂后,浮肿、汗出恶风俱减,尿检蛋白少许。继服7剂,诸症消失,尿检正常。(四川中医1989;(3>:15)

按语:肺脾肾三脏气血亏虚,风邪扰之,遂成风水。权衡病势,以正虚为主,故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白术、桑寄生以补肺脾肾三脏之气,以治其本,使肺复通调水道,脾复运化之权,肾复主水之功,如此,水气自消。


十八、淋证(慢性前列腺炎)

谷励医案:赵某某,40岁。会阴部隐痛2年,平时尿频,尿后余沥不尽,大便时尿道常有粘液滴出,患者形瘦神疲,气弱懒言,面色苍白,汗出肢冷,下肢轻度浮肿,脉沉迟无力,舌质淡,苔白润,前列腺检查质软,有触痛,前列腺液镜检卵磷脂小体(++),白细胞30个/高倍视野,红细胞5~6个/高倍视野。当属淋症无疑,治以益气温阳,化气利水之法。药用黄芪50克,桂枝15克,生地25克,泽泻15克,白芍20克,大枣10枚,瞿麦20克,云苓30克。服50剂,上述症状消失,前列腺液镜检均正常。(黑龙江中医药1988;<1>:49)

按语:气虚不化,水液运行紊乱,病本在于气虚,可与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并加利水渗湿之品以治其标。


十九、脱骨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闵捷医案:王某,女,53岁,农民,1981年5月25 la初诊。右侧下肢疼痛,小腿皮色苍白,肤冷,恶凉喜热,右侧足大趾内侧有明显压痛,局部未见红肿等热象,病已一月余,经治不愈。西医诊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苔白,脉沉迟而紧,证属阳气虚弱,脉络闭阻,气血瘀滞,治以补气活血,温经通络。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药物:黄芪15克,桂枝6克,白芍6克,丹参10克,川牛膝10克,苏木10克,生姜三片,大枣15克。服上药5剂后下肢疼痛已减,仍按原方共服药20剂后,诸症悉除。(云南中医杂志1985;(4>:37)

按语:(原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本方适用于素体脾肾阳虚,复感寒湿之邪,寒凝络阻所致之证,如患肢因长期脉络阻塞不通,失于气血滋养,则见肌肉萎缩,皮肤干燥,紫黑,坏死者,应在本方中加桃仁、红花、全当归以养血活血化瘀方可奏效。若因复感湿热之邪,热盛毒聚而证见患肢红肿灼热溃烂者则不可使用本方。


二十、臁疮(下肢慢性溃疡)

程莉医案:殷某,女,49岁。1986年11月初诊。左下肢慢性溃疡反复发作2~3年,每遇阴雨天则瘙痒疼痛,并流稀脓水,常缠裹以纱布,曾多处求治,大都给予抗生素类药治疗,收效甚微。视其左小腿内踝上方溃疡面积约5cm×4cm,表面有稀脓水样,白色分泌物,周围皮肤呈晦暗色。舌质淡红,苔薄白微腻,脉细缓。证属阳气失于宣通,气血失常,湿邪痹阻于下,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生黄芪30g,桂枝15g,白芍9g,生姜3片,大枣4枚(劈),土茯苓30g,当归20g,牛膝15g,公英18g,薏苡仁30g。水煎服,每日1剂,并配以三黄粉(黄连、黄芩、黄柏等份研细粉)撒敷溃疡面。服5剂后即显效,疼痛消失,渗出物减少,仍感瘙痒。上方又进10剂,疮面结痂而愈,至今未再复发。(山东中医杂志1991;(1):31)

按语:(原按)臁疮为下肢慢性溃疡性疾病,临床多先以皮肤变色肿硬,搔痒为主症,一旦破脂流水则常缠绵难愈。此病例病程较长,精血耗伤,故方中用黄芪、桂枝、生姜益气通阳,且黄芪又有消肿排脓、生肌止痛之功,白芍、当归、大枣养血和血,土茯苓为阳明经药,有祛脾湿之功,湿去则筋脉柔,肌肉实。公英、薏苡仁排脓去浊,牛膝活血祛瘀,引药下行,以达到经脉流通,气血调和,瘀去新生之效。
二十一、肌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赵克安医案:李某,男,8岁,1990年9月21日初诊。生后母逝,喂养失宜,3年前出现皮肤紫殿,牙龈出血,经某医院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营养不良性贫血。3年来病情时轻时重,紫癜时隐时现,间有便血。血小板数:70×10。/升,血红蛋白:78~100克/升。曾用激素及中药归脾汤、十全大补汤等治疗。近2个月来症状加重,症见面色浮黄,唇白无华,头发稀黄无泽,精神疲倦,心悸气短,动则出汗,畏寒怕冷,纳差,时有黑便,因用氟美松和强的松而致“满圆脸”、“水牛背”、背部多毛。肝右肋下1厘米,脾未触及,全身皮肤散在出血点,色淡红,舌淡少苔,脉浮无力。血小板72×10。/升,血红蛋白98克/升,白细胞数5.5×10。/升,红细胞数21×10,z/升,大便潜血阳性。证属脾失健运,化源不足,气虚血亏,脾不统血。拟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20克,桂枝45克,白芍9克,姜炭13克,大枣6枚,人参6克,熟附片5克,当归6克,阿胶6克(烊化),生地榆12克。3剂。
10月25日二诊:精神渐振,皮肤出血点减少,畏寒轻,自汗减少。前方再进3剂。
10月28日三诊:皮肤出血点消失,唇色红润,舌质淡红并出现小量薄白苔,脉缓有力,血小板数87×10。/升,血红蛋白112克/升,大便隐血阴性。阳复阴和,脾运振兴,守法再调。处方:黄芪12克,桂枝3克,白芍6克,炮姜3克,生熟地(各)6克,大枣3枚,当归4.5克,阿胶6克,紫河车粉1.5克(冲服)。隔日1剂,调理40余剂。
1991年1月3日复查:血小板数160×10V升,血红蛋白142克/升。白细胞数7.8×10。/升,追访2年健康如常。(山西中医1994。;<6):29)
按语:《灵枢·决气篇》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该患儿喂养失宜,损伤脾胃,中土失运,气血生化乏源,脾虚血失所统,血不循经,故便血,皮肤出血。李东垣日:“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血自旺矣。”因投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阳、生血,加附片
以助温阳。配人参、当归、阿胶以益气养阴补血,并加生地榆、干姜炭以止血。3剂而阳复症减,6剂血止。三诊更加血肉有情之品大补精血,且守方久服,病终获愈。


二十二、风隐疹(荨麻疹)

陈国权医案:夏某,女,42岁,营业员,1993年4月7日初诊。诉荨麻疹反复发作年余。1992年10月旅游归来途中全身突起“风疹块”,痒甚,经西医用息斯敏等药抗过敏治疗,3日后即愈。但自此以后,遇天冷则发,或服上药而愈,或不药而愈。此发作已5天,双上肢及胸腹、背部满布风疹块,高出皮肤,呈粉红色或苍白色。周围皮色淡红,无明显灼热感,舌红,苔少而根薄黄,脉缓。此乃卫气不畅,寒邪袭表,兼湿热内生所致。黄芪桂枝五物汤合三妙丸加味:黄芪、桂枝、白芍、苍术、黄柏、川牛膝、防风、赤芍各10g,大枣12枚,生姜5片。日1剂,水煎服。第2剂服毕,诸症若失。为防复发,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四物汤加味以善其后,半年后追访,未再复发。

按语:气血虚弱,风侵湿留,郁结于皮肤,发为本案风隐疹。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补气血,调营卫,祛风邪,合三妙丸以清湿热,标本兼顾,是获良效。


二十三、月经后期

王金洲医案:李某,24,农民,1983年10月5日就诊。患者平素体质较弱,1981年早春产后两个月阴道出血淋漓不断,后经中药治疗而愈。半年前小儿断乳后月经来潮,但一直后错。或四五十天而至,或两个月方来。量少,质清,伴少腹凉而隐痛,腰酸痛,畏寒,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迟无力。自服当归片、七制香附丸不见好转,本次月经已过四十天仍未来潮。方拟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30克,桂枝15克,白芍12克,生姜4片,大枣6枚。3剂。
药服完后,怯寒大减,少腹发温发胀,此乃阳已温通,月经将至之象。遵上方加当归15克,熟地15克,3剂。服至2剂后,月经来潮,但仍量少,色淡。照上方续服5剂,怕冷、腰痛、腹痛等症消失,停药观察。月经于11月13日来潮,经色,经量基本正常。此后月经周期一直为28~32天,未再出现后期现象。(河南中医1987;(5>:43)
按语:患者禀赋不足,素体阳虚,加之产后失血过多,更伤其阳,虚其阴血而致经行后期。故先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温阳散寒,继加当归、熟地以养血活血。药后阳气通,冲任盈,故月经能依时而下。


二十四、痛经

金志春医案:李某,女,35岁,孕4产2,人流2次。患者自去年流产后,每逢经行及经后小腹疼痛,经量少、色暗,有时有小血块,伴有小腹轻度发凉,面色苍白无华,唇淡,舌质淡、舌边轻度紫暗,脉细无力。证为气血亏虚,冲任不足,胞宫失养兼瘀血阻滞胞络之痛经。治以调补气血,滋养冲任,兼以活血祛瘀,通畅胞络。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15克,桂枝、赤芍、生姜、大枣、当归各10克。上方每次经净后连服5剂。平时注意调节饮食,加强营养,连续治疗3个周期,痛经消失。(陕西中医1991;(12):552)

按语:(原按)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气血充盛则胞宫得养而无痛经之虞。若气血虚弱,冲任不足,胞宫失营而痛生;胞络以通为顺,不通则痛矣。患者平素多产,耗气损血,复为人流器械所伤,瘀血阻胞,气血虚衰与瘀滞相互影响,气虚则血脉运行无力加重血瘀,血瘀则阻遏阳气运行,如此则病情缠绵,经月不愈。因此,治疗必须养气血兼祛瘀滞。方中黄芪益气以生血,桂枝辛温入络,温运阳气,阳气健则血易行;赤芍、当归养血活血,补而不留滞,活而不伤正;姜枣调和脾胃以滋化源。诸药合用,可补养气血,调理冲任,温运阳气,兼以祛瘀生新,实乃治此证之良方也。


二十五、白带

张宽智医案:王某某,35岁,已婚,于1983年10月17日初诊。患者于1年前行人流术后,渐觉白带量增多,状如鸡子清,淋漓不断,伴腰痰小腹冷痛,夜尿频数,倦怠乏力。舌苔薄白,脉沉细。证属脾肾阳虚,阴寒内盛。治宜益肾健脾、固涩止带。处方:黄芪20克,杭白芍15克,桂枝、白术、生姜、芡实、制附子各12克,益智仁、补骨脂、杜仲各10克:大枣12枚。6剂后,白带量大减,效不更方。续服6剂,白带尽除,余症全消。后以金匮肾气丸调理,以巩固疗效。 (浙江中医杂志1990;(2):68)

按语:本例因行人流术后,将息失宜,日久伤精耗血,导致脾肾阳虚,阴寒内盛,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故白带量多,状如鸡子清。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白术益气升阳,健脾散寒;更配以制附子、益智仁、补骨脂、杜仲、芡实温肾阳,暖下焦,固肾涩带。诸药合用,肾固脾健,阴寒自散,带下之症自已。


二十六、妊娠恶阻

王金洲医案j韦某,21岁,农民,1982年3月5日就诊。患者十多天前自觉恶心,不思饮食,未予注意。渐至食入即吐,不能进食。近两日气短,神疲,四肢无力.动则汗出;末次月经1月10日来潮,舌淡,苔薄白,脉缓滑无力,乳胶试验结果亦为阳性。证属恶阻无疑。方用:黄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生姜6片,大枣5枚,白术10克,砂仁10克。两剂后汗出已止,气短等症亦减,恶心呕吐稍见好转,于上方中再加半夏10克,服3剂后,恶心呕吐止,饮食增加,精神转佳,后用香砂养胃丸调理而愈。(河南中医1987;(5>:43)

按语:此证因患者脾胃虚弱,孕后经血不泻,冲脉之气上逆犯胃所致。汤中黄芪甘温入脾,能补中气,健脾胃;桂枝降冲逆之气;白芍柔肝益脾;生姜、大枣补脾和胃止呕。宜以砂仁、半夏、白术更增强其健脾和胃止呕之效。脾健胃强,胃气得降,恶心呕吐等证自除。


二十七、转胞

王金洲医案:刘某,40岁,农民,1979年11月14日就诊。患者妊娠七个月。自述20多天前似有尿不尽之感,症状逐日加重,近几日来频频入厕,但所溺甚少,伴少腹胀痛,疲乏无力,头晕眼花。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滑。处方:黄芪60克,桂枝10克,白芍12克,升麻6克,通草10克,生姜4片,大枣6枚。2剂后小便增多,少腹胀痛减。继服3剂,小便得通,伴随症状也随之消失。(河南中医1987;<5):43)
按语:转胞一证,多发生在妊娠后期,平素气虚、肾虚之人,此时胎体渐大,举系无力,胎儿压迫膀胱,水道不通,溺不得出。黄芪桂枝五物汤适用于转胞属气虚者。方中黄芪益气升阳,桂枝温阳利水,大枣助黄芪以益气;生姜资桂枝以温通,白芍敛阴,更加升麻、通草二味以助其升举行水导溺之功。故服之溲利而症除。


二十八、产后自汗

王金洲医案:鲁某,32岁,职工,1979年4月10日就诊。患者于去年十二月份产一子,因是臀位,产程较长,出血较多。此后便觉比以前爱出汗,平时不动即觉汗出溱溱,稍有活动便汗出湿衣,多次服用西药及煎服浮小麦不效,近来头晕目眩,疲乏无力,望诊:面色觥白,舌淡,诊其脉虚数无力。处方:黄芪20克,桂枝10克,白芍12克,生姜3片,大枣6枚,当归12克,煅龙牡各20克。服3剂后汗出大减。但仍于活动时出汗,头晕,身懒。照上方黄芪加至30克,当归加至18克,继服3剂后,自汗等症状均愈。 (河南中医1987;(5>:43)
按语:由于患者产时出血过多,导致气随血耗,营阴内弱,表卫不固而自汗不止。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固表,桂芍姜枣调和营卫。加用当归养血,龙牡收涩敛汗。药中肯綮,故能如鼓应桴,数月沉疾,旬日而愈。


二十九、产后痉证

金志春医案:刘某,女,22岁,农民。素有月经过多史,自然流产1次,患者于2月13日住院分娩,产程顺利,出血稍多。产后第2d突然出现四肢抽搐,西医给予镇静、解痉及液体疗法,但均只暂时缓解,药力过后,病情如故。治疗两日毫无改善,遂求中医诊治。患者诉产后第2d起自觉恶寒,汗出,头晕,次日出现低烧(38.5℃以下),口渴,小腹轻度疼痛,恶露量少、色淡。诊见:面色苍白,唇淡无华,语声低微,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细无力而见浮象。诊为产后痉证,证属气血亏虚,外感风邪,营卫失调,筋脉失养。治以补养气血、濡润筋脉,调和营卫、解肌祛风。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15克,桂枝、芍药、生姜、大枣各10克。水煎服。1剂之后,诸证明显减轻,次日再进1剂而抽搐止。余仅长年气血亏虚之证。再拟他方治之。(陕西中医1991;<12):552)

按语:(原按)本例患者素有经多之证,复因自然流产,重伤其血,气血本虚,今又逢产子,再耗气损血,气血更虚,加之产时不慎,正气方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以致营卫不和,气血失调、筋脉失养,故病作焉。因此,治疗重在补气养血,滋养筋脉,调和营卫,解肌祛风,安内攘外。方中黄芪益气以强卫,补中以生血;桂枝辛温发散,解肌祛风;芍药酸甘,益阴敛营,生津润筋;生姜辛温佐桂枝以解表;大枣甘平,即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枣合用,升腾脾胃之气而调和营卫。诸药合用,具有补气生血,生津舒筋,调和营卫,解肌发表之功。方证相符,故药之则筋脉得养,抽搐乃息,营卫调和,外证悉平。


三十、产后腰腿痛

闵捷医案:圣某,女,29岁,工人,1982年5月11日初诊。剖腹产后4月余,腰腿疼痛,头昏神疲,自汗肢麻,奶水不多,饮食尚可,二便正常。尿检:(一),舌淡苔白脉微而紧,证属产后气血虚衰,风寒痹阻脉络。治以益气温经,和营通痹,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重用黄芪。药物:黄芪30克,桂枝6克,白芍6克,怀牛膝10克,全当归10克,生姜3片,大枣15克。服上药5剂后腰腿痛减,自汗已止,服药10剂后腰腿痛除,继以八珍汤加减调治而愈。(云南中医杂志1985;(4>:36~37)
按语:(原按)产后腰腿痛,多数患者由于产后气血虚弱,营卫俱虚,卫阳不固,腠理空疏,风寒之邪乘虚而侵。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固卫为主药,辅以桂枝温经、通阳,佐以芍药养血和营,怀牛膝壮腰,姜枣同用调和营卫,合而为剂,可使气行血畅,则痹痛自除,故使用该方治疗产后气血虚衰,风寒痹阻之腰腿痛能获良效。


三十一、产后癃闭(尿潴留)

张雯医案:秦某,女,24岁,1992年6月14日诊。足月顺产后已12小时,小便欲解而不下,伴小腹部胀痛,面色少华,腰酸乏力,纳谷不香,大便未解。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无力。以手扪之下腹部,膀胱充盈较甚。证属脾虚气弱,中气不足,膀胱气化失司。方药:生黄芪30克,川桂枝10克,炒白芍10克,白茯苓20克,木通5克,生姜3片,大枣10枚。取上方1剂,煎汤约150毫升内服。服药后3小时小便自解,小腹胀痛亦除,继服2剂以巩固疗效。(山西中医1994;(3>:33)

按语:《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本例患者小便欲解而不下,小腹胀痛等证,是由于产后脾气亏虚,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膀胱气化失司,开阖无权所致。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茯苓、木通煎汤内服,以益气健脾,通阳化气行水,使脾虚得补,中气能升,浊阴能降,膀胱气化功能正常,故小便自解。http://www.fuxzy.cn/ss7/?action-viewthread-tid-1574
【近代验证】
例一 盛變荪、叶芙蓉治寒湿痹案(选自《浙江中医药》1977年第五期)
祁某某,女,42岁,营业员。有关节酸痛史,每遇阴雨天加重。近来全身关节酸疼,小指指节肿痛,但无灼热感,皮色如常,肢端觉麻,神疲呐呆。脉小软,舌苔薄腻,兼顾正气。
方用:生黄芪15克 桂枝4.5克 白芍9克 生熟地各12克 生苡仁12克 五加皮、鸡血藤各15克 细辛3克 羌独活各6克 威灵仙9克
服七剂后,肘关节酸疼已缓,指节肿退,唯肌麻未己、并偶感肌肉跳惕或经脉拘急。舌苔已净。前方去苡仁、五加皮、鸡血藤、细辛、羌独活。加桑寄生12克,龙骨、牡蛎、生白术、川断、狗脊、防风。服五剂肢麻已减,关节运动自如,食欲颇佳,改服当归春血丸及桑麻丸,每次各6克,每日二次吞服。
例二 邱于辉治中风半身不遂案(选自《福建中医医案医话选编》第二辑)
谢谢某,男,54岁。因气虚血衰,营卫失调,腠理不固,风邪乘虚而入。
左半身不遂,精神尚清,口角流涎,痰粘而稠,语言蹇涩。脉浮无力,舌苔薄白而滑,面色红。此乃阴虚血亏,风邪乘之,而阳火上浮,遂致中风。法宜滋阴潜阳养血,活络为主。
处方:生地9克 赤芍6克 桃仁9克 牛膝6克 山芋肉12克 龙骨15克 牡蛎15克 川贝6克 石菖蒲3克 大黄9克 水煎服。
针刺:百会、风池、肩髃、曲池、合谷、环跳、阳陵泉、绝骨。先刺健侧,用强刺激法;后针患侧,用轻刺激法。
二诊:身体较觉轻快,除续用上药及针法外,再在患侧所针之穴位加灸,并兼用梅花针扣打。
三诊:汤药改用黄芪五物汤加味。针灸采用单灸患侧及梅花针扣打法。
处方:黄芪30克 桂枝6克 杭芍9克 大枣三枚 生姜三片 全当归6克 牛膝6克 木瓜9克 山芋肉12克 桃仁4.5克
四诊:患侧脚能伸缩,手能举动,掌稍能握。内服药按前方,针灸依上法,如此继续治疗两个月左右。半身运动恢复正常。
例三 嘉定人民医院治寒湿两感案(选自上海市卫生局编《中医研究工作资料汇编》第二辑)
陆某某,男,36岁,速进社。恶寒鼻塞,胸满纳少,脉沉,苔白腻。经诊为寒湿两感。施用黄芪桂枝五物治加白芥子、炒白术、姜半夏、带叶苏梗案。两剂而愈。
【按语】
《灵枢本藏篇》有云:“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光皮肤,肥腠理,司关合者也。”今身体不仁,肌体痛 痒不觉是也。则其营卫循序失常,气血未能同流明矣。故 以桂枝汤加出入为治,去甘草者,虑其壅中,不利于血脉之运行;加黄芪者,取其甘温 益气,增气血鼓动之力于焉。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临床应用
[出处]《金匮要略》
[组成]:黄芪三两(9g),芍药三两(9g),桂枝三两(9g),生姜六两(18g),大枣十二枚(4枚)。
[用法]:上药,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功用]: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主治]:血痹。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
[方解]:血痹证由素本“骨弱肌肤盛”,劳而汗出,腠理开,受微风,邪遂客于血脉,致肌肤麻木不仁,状如风痹,但无痛,是与风痹之区别,而脉微涩兼紧,说明邪滞血脉,凝涩不通。《素问·痹论》说:“营气虚,则不仁。”故以益气温经,和血通痹而立法。方中黄芪为君,甘温益气,补在表之卫气。桂枝散风寒而温经通痹,与黄芪配伍,益气温阳,和血通经。桂枝得黄芪益气而振奋卫阳;黄芪得桂枝,固表而不致留邪。芍药养血和营而通血痹,与桂枝合用,调营卫而和表里,两药为臣。生姜辛温,疏散风邪,以助桂枝之力;大枣甘温,养血益气,以资黄芪、芍药之功;与生姜为伍,又能和营卫,调诸药,以为佐使。方药五味,配伍精当,共奏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效。
[运用]:
1、本方为治疗血痹之常用方剂。以四肢麻木,或身体不仁,微恶风寒,舌淡,脉无力为证治要点。
2、若风邪偏重者,加防风、防己以祛风通络;兼血瘀者,可加桃仁、红花以活血通络;用于产后或月经之后,可加当归、川芎、鸡血藤以养血通络。
3、对于皮肤炎、末梢神经炎、中风后遗症等见有肢体麻木疼痛,属气虚血滞,微感风邪者,均可加味用之。
================
黄芪桂枝五物汤新用
作者:戴廷荣


古代中医名著《金匮要略》,象一个宝贝匣子,里面装着许多治病的妙方,黄芪桂枝五物汤便是其中之一。黄芪桂枝五物汤是由5种药物组成:黄芪2克、芍药9克、桂枝9克、生姜12克、大枣4枚,加水煎煮,每日1剂,分3次温服。原方主要是治疗血痹。所谓血痹,相当于现代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关节酸痛症等病证。医生根据寒热虚实进行加减应用,一般都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对于黄芪桂枝五物汤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还可以治疗许多现代病。治疗颈椎病: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颈部和肩背部的肌肉酸麻、疼痛,四肢伸举无力,甚至可产生头痛、视物模糊、瞳孔散大、心前区疼痛等现象。治疗时可用本方加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姜黄等,疗效较好。治疗肩周炎:肩周炎是肩关节软组织的一种慢性退行性病变,多发于50岁左右的人,早期肩关节周围持续酸痛,往往抬举上臂或旋转上臂时,即出现一种刺痛样剧痛,疼痛可影响上臂活动,抬举、外旋、后伸受限,穿衣梳头都感困难。治疗时可用本方加羌活、秦艽、防风、威灵仙、姜黄等,验诸临床,屡用屡效。治疗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类,原发者多由感受风寒湿邪所致;继发者多由腰、骶椎骨节病变所引起。临床表现为疼痛常始于腰椎或臀部,沿股后侧、膝后侧、小腿后外侧而辐射之足背。对于原发性者,可用本方加丹参、当归、川乌、草乌、川牛膝、蜂蜜、灸甘草等,疗效可靠。治疗脑血栓:形成本病的主要因素为血管狭窄、血液成分改变以及血流迟缓,多在夜间或休息时出现半身瘫痪。治疗时,可用本方加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地龙等,疗效较满意。治疗心绞痛:心绞痛的特点为阵发性前胸压迫感或疼痛感觉,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可用本方加瓜蒌、薤白、红花、三七粉等,疗效甚佳。(摘自《家庭中医药》
===================
妙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法


中医名著《金匮》里面写了许多妙方,黄芪桂枝五物汤便是其中的一种。它由五种药物组成:黄芪12克、芍药9克、桂枝9克、生姜12克、大枣4枚。这一妙方主要治疗血痹,即现在常说的关节酸痛病症。经临床应用,这一妙方还可治疗以下几种现代病———

颈椎病:这种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由颈部长期劳损等原因引起,病情严重时可产生头痛、视觉模糊、四肢无力伸举。治疗时可用本方加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姜黄。

肩周炎:这一病症是由肩关节软组织引起,多发生于50岁左右的患者,严重时无法抬起双臂,穿衣梳头都感觉困难。治疗时可用本方加羌活、秦艽、防风、灵仙、姜黄。

坐骨神经痛:这一病症由风寒所致,重症患者无法坐下。治疗时可用本方加丹参、当归、草乌、川牛夕、蜂蜜、炙甘草。

脑血栓:这一病症主要因血管狭窄使得血流迟缓所致,严重时患者将会半身瘫痪。治疗时可用本方加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地龙。

心绞痛:这一病症是由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缺血与缺氧所引起,发病时前胸有异常疼痛的感觉。治疗时可用本方加瓜壳、薤白、红花、三七粉。
================
黄芪桂枝五物汤▲▲
〖方源〗
《金匮要略》“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
〖组成〗 黄芪三两[9g] 芍药三两[9g] 桂枝三两[9g] 生姜六两[18g] 大枣十二枚[4枚]
〖用法〗上药,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方歌〗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
益气温经和营卫,血痹风痹攻效良。


〖主治〗血痹。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
〖功用〗益气温经,和血通痹。[本方立法]
〖病机〗
营卫气血不足──阴阳俱微。
阳气不足,阴血涩滞──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



君黄芪── 甘温补气,补在表之卫气。

┌桂枝──散风寒而温经通痹。
臣┤
└芍药──养血和营而通血痹。

佐生姜──辛温,疏散风邪。

使大枣──甘温,养血益气。

◆方药五味,配伍精当,共奏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效。 [可与风痹证鉴别]


1.本方为治疗血痹之常用方剂。以四肢麻木,或身体不仁,微恶风寒,舌淡,脉无力为证治要点。
2.若风邪偏重者,加防风、防己以祛风通络;兼血瘀者,可加桃仁、红花以活血通络;用于产后或月经之后,可加当归、川芎、鸡血藤以养血通络。
3.对于皮肤炎、末梢神经炎、中风后遗症等见有肢体麻木疼痛,属气虚血滞,微感风邪者,均可加味用之。
4.不仅适用于血痹,亦可用于中风之后,半身不遂,或肢体不用,或半身汗出,肌肉消瘦,气短乏力,以及产后、经后身痛等。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黄芪桂枝五物汤,在风痹可治,在血痹亦可治也。以黄芪为主固表补中,佐以大枣;以桂枝治卫升阳,佐以生姜;以芍药入营理血,共成厥美。五物而营卫兼理,且表营卫里胃肠亦兼理矣。推之中风于皮肤肌肉者,亦兼理矣。固不必多求他法也。”
================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临床应用

郝宋喜 赵巧梅

黄芪桂枝五物汤原载于东汉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一书中,笔者随证加减,临床用于一些疾病的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黄芪桂枝五物汤

1.1 方药组成 黄芪30g,桂枝10g,芍药10g,生姜3片,大枣7枚。

1.2 适应症 可用于阳气虚寒所致的多种疾病,如中气不足、脾胃虚寒所致的胃脘痛;气血不足、感受外邪引起的血痹(西医之末稍神经炎);及颈椎病中属阳气虚寒、血行不利、经脉失养者。

1.3 临证加减 脾胃虚寒而见胃脘痛,泛吐清水者,可加陈皮、干姜,纳差、便溏者可加茯苓、白术、鸡内金;血痹而见肢体麻木刺痛者,可加桑枝、姜黄、鸡血藤;颈椎病(虚寒型)而见颈项及上肢痛、木、怕冷者可加鹿角霜、葛根、羌活、当归等。

2 病案举例

2.1 胃脘痛 患者,女,41岁,农民。于2001年10月就诊,胃脘疼痛不适一年余,喜温喜按,遇寒则重,得温则减,伴纳差、神疲乏力、便溏。面色苍白,淡红舌、薄白苔,脉迟缓。胃镜示慢性胃炎。中医诊断:胃脘痛(脾胃虚寒型)。处方:黄芪30g,桂枝10g,白芍10g,生姜3片,大枣7枚,茯苓15g,白术15g,鸡内金15g。水煎服日一剂,五剂后患者诸证好转,继服本方十八剂后患者诸证消失而痊愈,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按:本例胃脘痛由中气不足、脾胃虚寒所致。寒得温则散、气得按而行,所以痛处喜温喜按;脾气虚寒则受纳运化失常,故纳差;脾气虚则健运无权,肌肉筋脉失其温养,故神疲乏力;脾虚生湿,下渗肠间,故大便溏薄。舌脉皆为脾胃虚寒之象,所以用本方温中健脾、和胃止痛而取效。

2.2 血痹 患者,男,47岁,工人。2002年8月就诊。四肢麻木怕冷半年,阴雨天气及劳累后加重。西医诊为末稍神经炎,用维生素等药治疗无效。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细而涩。中医诊为血痹。治以益气养血、散风通络。


方处:黄芪50g,桂枝10g,白芍10g,桑枝20g,生姜10g,大枣5枚,鸡血藤30g,姜黄10g,水煎服日一剂,5剂后症减,原方加减连服二十余剂诸证消失而痊愈。随访至今末见复发。按:本病系阳气不足,气虚血滞,营卫不和之血痹证。西医诊为末稍神经炎。以本方加味治疗,可达益气养血、散风通络之功,故疗效满意。

2.3 颈椎病 患者,女,53岁,农民。于2002年3月就诊。自诉颈项及右侧肩臂疼痛麻木怕冷2月,加重10天。患者颈项僵硬,转侧不利,肩关节活动受限,疼甚时彻夜不眠。查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颈椎摄片示颈椎骨质增生。诊为颈椎病(虚寒型),以本方加减治疗。

处方:黄芪30g,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g,大枣7枚,鹿角霜10g,葛根15g,当归15g,羌活10g,水煎服日一剂,连服二十余剂,而痊愈。

按:本例颈椎病属中医之“痹证”范畴。病因素体虚弱、过度劳损造成正气虚损,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所致,邪气留滞于筋脉,则筋脉闭塞,气血瘀滞。运用本方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止痛,故可取效。

3 体会
笔者运用本方加减治疗三种疾病,虽病名不一,但本质相同,属中医“异病同治”的范畴。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在整体观念和辨证沦治原则上的灵活性。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是指导临床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则。在临证时要注意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这是“治病必求其本”的关键所在。

00 黄芪桂枝五物汤新用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由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组成。功能通阳行痹,调和营卫,治疗营卫俱虚的血痹证。笔者用于治疗 感觉神经异常所致的病症, 疗效显著,兹举例如下。

1幻觉痛

某妪,64岁,1998年1月15日初诊。双下肢幻觉痛 6年。患者因风湿性心脏病导致股动脉栓塞,于1992年3月行双下肢高位截肢术,术后刀口愈合良好,唯感截肢处疼痛,夜间较甚,影响睡眠。西医诊为双下肢幻觉痛,给予谷维素、维生素及布洛芬、消炎痛等治疗,疼痛暂可缓解,但疗效不持续,要求服中药。诊见:二尖瓣面容,神疲气怯,倦怠乏力,饮食尚可。截肢处刀口愈合良好,局部无红肿压痛,唯感疼痛,时轻时重,尤以夜间为甚,舌淡胖、苔薄白,脉弦细。辨证为气血虚弱,营卫空虚,不荣则痛。治以益气养血,调和营卫,方拟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处方:黄芪、鸡血藤各 30 g,桂枝、白芍、当归各12 g,生姜3片,大枣5枚。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服2剂后,疼痛明显减轻,夜能安寐。守方续服3剂,疼痛基本消失,神疲气怯、乏力等症减。守方加党参、桑寄生各15 g,红花12 g,5剂,以巩固疗效。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幻觉痛在截肢患者中常见,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尚不甚明了,故无特效治法。中医学认为,由于手术损伤经络气血,导致气血亏虚,筋脉肌肉失养,而出现疼痛,即“不荣则痛”。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通阳,调和营卫,加当归、鸡血藤养血活血,通络止痛。诸药合用,共奏补气养血、活血通络、调和营卫之功。

2不宁腿综合征

某女,45岁,1997年5月7日诊。双小腿深部不适感2年,加重半年。2年前劳累后出现双小腿深部不适,?胀麻木,休息及按摩后可缓解。后每因劳累或受凉则发作,经多间医院检查治疗,疗效不佳。近半年来病情加重,双小腿?胀麻木,终日坐卧不宁,夜间较甚,伴心烦乏力,眠差,饮食尚可,月经衍期量少,色紫暗有血块,舌淡红、舌边尖有瘀点,脉弦细。诊为不宁腿综合征。证系阳气不足,脉络瘀滞,营卫不和,治宜益气温阳,活血通络,调和营卫。方拟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处方:黄芪45 g,鸡血藤、白芍各30 g,桂枝、怀牛膝各15 g,桃仁、红花各9 g,生姜5片,大枣5枚。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服3剂后,腿部症状明显减轻,睡眠好转。守方去桃仁、红花,继服3剂,症状全消,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不宁腿综合征,现代医学认为可能与腿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组织代谢谢产物蓄积有关,具体病因尚不明了,各项检查多无阳性表现。故无特殊疗法。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阳气不足,脉络瘀滞,营卫不调,气血不畅所致。治宜益气温阳,活血通络。方中黄芪益气温阳,桂枝温通经脉,白芍、鸡血藤养血柔筋,且桂枝、白芍相伍能调和营卫,怀牛膝补肝肾、强筋骨,亦可引药下行直达病所,桃仁、红花活血通络,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温阳,活血通络之效。
==================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30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非化脓性多发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性疾病。本病发病率较高,我国为0.3%~0.5%〔1〕,其中1/3成为残疾〔2〕,目前国内外尚无特效疗法,但早期治疗是减少致残的关键。
我们1995年10月至1997年12月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30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30例中,男4例,女26例;年龄20~58岁,平均31.2岁;病程最短者60天,最长者7年,平均180天。30例均符合卫生部1993年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并参照《实用内科学》诊断标准。其中住院10例,家庭病床4例,门诊16例。

2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采取卧床休息或轻度主动活动,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停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口服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方汤剂,每日1剂,连服30天为1个疗程。基本方:黄芪30~45g,桂枝10~15g,白芍、白术、防风各10g,知母12g,生姜3片,大枣4枚。加减法:偏寒者加制川乌10g或熟附子10g,白芥子6g;偏热者加生石膏30~60g,忍冬藤30g,羚羊角粉(冲)1g;阴亏者加生地黄、玄参各15g,麦冬12g;血瘀者加桃仁、红花各10g,鸡血藤30g;湿重者加苍术10g,薏苡仁30g。治疗中高热不退,脱水者适当补液。
治疗前后分别作血常规、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血液流变性等多项检查。

3疗效观察

3.1临床疗效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执行。经1~2个疗程,30例中临床治愈8例,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有效病例平均服药36剂。
3.2症状疗效一般服药5~15剂始便逐渐控制和消除症状。对发热、乏力、关节疼痛、肿胀、自汗出、头晕的总有效率依次为100%、96.7%、94.3%、90.1%、99%、94%,效果明显。
3.3RF的变化本组30例治疗前类风湿因子均阳性(滴度>1∶32),治疗后28例转阴(93.3%),2例由阳性转为弱阳性。

4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情顽固,久延难愈,属祖国医学“顽痹”、“历节风”等范畴。其发病机理不外风寒湿热痰瘀虚七端,形成经络痹阻、关节胶结这一基本病理转归。气虚、痰瘀互结于关节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基本病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虚则卫外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阳气不足,鼓动无力,血液运行滞涩,久则致瘀;气虚则运化无力,湿聚热炼而为痰。关节是气血汇集之处,又是容邪之所,在一定条件下,外邪入侵、津血凝滞、痰瘀互结、经络痹阻而病成,久则关节胶结。从临床上看,多数患者在发病前均有明显的体倦乏力、易感冒、自汗出、头昏等气虚症状。益气法治疗本病疗效显著也说明气虚是类风湿发病的重要原因。发病后痰瘀在一定条件下成为新的致病因素,阻碍气机,伤阳耗气,加之过服寒凉或温热药物,使气更虚并贯穿于病理的始终。气虚?痰瘀?气虚的恶性病理循环,使类风湿性关节炎呈现出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的特征。黄芪桂枝五物汤是《金匮要略》中治疗营卫气血俱虚、邪入血分之血痹症方。方中黄芪为君药,补气升阳固表,现代药理研究黄芪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血行、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利水等作用;桂枝、白芍温阳和里,调和营卫;临床应用时加入防风、白术取玉屏风散意;加知母养阴清热,又制黄芪、桂枝之偏温;红枣益气,生姜和胃。全方奏益气通阳、甘温除热、祛风逐湿、通络行痹之功效。临床观察表明,本方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确具疗效,能有效地改善和消除症状,控制病情,减少本病的反复发作,预防感冒;并能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循环,故有人认为药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能与改善血液流变性有关〔3〕。笔者认为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以治本为主,标本兼治,通过益气温阳提高人体免疫功能,而改善血液流变性,促进循环,有利于祛邪生新,通络行痹,该方是通过多途径、多环节发挥调节作用而达到治疗效果的。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6-02-12 12:10 2楼
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验案
刘世峰 重庆市荣昌县人民医院

周天寒是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周老幼承家学,深知中医治病贵在调和阴阳,他用药轻灵,擅用经方,屡起沉疴。黄芪桂枝五物汤是仲景治疗血痹虚劳方,周老灵活化栽,加味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肩周炎等常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过敏性鼻炎

张某,女,40岁。素有慢性支气管炎,两个月前因感冒受复发,经服西药治疗,诸症俱减,但鼻塞流涕、恶风如故,诊断为“过敏性鼻炎”。察其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缓无力。此乃肺气虚寒,营卫失和之证。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炙甘草:黄芪3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服。服4剂后,症状减轻,效不更方,仍用原方8剂,恶风、鼻塞流涕尽除。予补中益气丸调理善后,巩固疗效。

肺开窍于鼻,主气属卫。肺气虚寒、卫外不固、鼻窍不利则鼻塞流涕、微恶风寒,故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补肺固表、温阳散寒,使肺气足、寒气散、营卫和,诸症自愈。

肩周炎

樊某,男,48岁。患肩周炎、颈椎骨质增生1年余,经多方医治,疗效不显。近2月来症状加重,前来就诊。现症:左侧肩部疼痛,活动受限,生活不能自理,夜间疼痛加重,不能取左侧卧位,经常被痛醒。察其面色苍白,精神萎靡不振,舌质淡红、苔白,脉细缓。此乃肺气虚,卫外不固,复受风寒之邪,寒凝血滞。治宜黄芪桂枝五物汤。

处方:黄芪30克、桂枝15克、赤芍15克、大枣15枚、生姜12克,每日1剂,水煎服。服上方4剂后疼痛减轻,亦能入睡。仍用原方加当归12克、鸡血藤12克,再进10剂。复诊,臂已不痛,活动基本正常,守方再服10剂巩固疗效。

肺气不足,卫外不固,易受寒邪。寒性收引,寒邪阻滞肩臂部经脉,气虚血滞,故肩臂疼痛,活动受限。夜间阴寒更盛,是以入夜疼痛加重。黄芪桂枝五物汤中重用黄芪补肺益气,辅以桂枝散寒通络,赤芍活血止痛,佐以姜、枣散寒和营卫,诸药合用,共凑益气散寒,和营通络止痛之功,故收效甚捷。
2019-10-05 18:08 3楼
谢谢分享
2019-10-06 14:30 4楼
老虎猫该是 liushifeng 吧。
方解 君 臣 佐使 家有 二主 。
应该是 猫,老虎一山不容二虎。老虎 是 猫的 理想,猫不会变老虎--品种使然。
记得八年前曾说过“看书,明白后再来立论”,看来 没啥进化 还是猫。
2019-10-06 15:00 5楼
《金匮要略》处方
君 生姜 18g 臣 大枣 4枚 佐 黄芪 9g;芍药 9g 使 桂枝 9g
注意【方 名】中的“五” 不是计数五个的“⑤”,是 变化的 意思。
2019-10-06 15:10 6楼
医乙丁 说:
《金匮要略》处方
君 生姜 18g 臣 大枣 4枚 佐 黄芪 9g;芍药 9g 使 桂枝 9g
注意【方 名】中的“五” 不是计数五个的“⑤”,是 变化的 意思。
还能举出一例吗?
三物白散,十枣汤都是计数。
2019-10-06 16:25 7楼
四逆汤 的 四。
2019-10-08 20:30 8楼
君臣佐使 不传之秘在量
2020-02-21 20:28 9楼
医乙丁 说:
君臣佐使 不传之秘在量
⬅ 羊血不凝 老茶馆 尖锐湿疣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