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兵中医基础理论讲稿1

2016-07-27 12:32 楼主
第一讲

今天第一次讲课,为什么首先发一个完整的中西医结合病例呢?因为做为一个医生,特别是临床医生,主要是像我们大学本科五年,研究生三年,本科五年的最后一年是在医院实习一年,第一件事情就是写完整的住院病历。如果住院病历写不好的话,直接影响到辨证论治、开方、处方、治疗。所以说病历书写相当重要,而且我们这个群里面,有大部分都是医生,自己都有门诊、诊所在开,只是有的医生偏向于疼痛科,有个偏向于外科不等而已。这样我们系统地学习中医,我们肯定要从标准化、从全面化、从内外妇儿全面掌握的这样一个出发点来说的话,我们对大家的要求肯定是严格的,严格到可以书写出标准的中医病历。当然我现在发的病历是标准的中西医结合的,以中医为主的住院病历。这里面有的医生是西医出身,里面的西医部分呢,可能他会觉得很简单,我们大部分人是冲着学中医来的,完全的中西医结合的住院病历我们可以,目前为止,暂时先忽略西医的部分,主要看中医的病历部分。那么中医的病历写完整了,那么才会有辨证论治,才会有对证处方出来。之所以第一节课就从病历开始,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来学习,参加我们学习的这个团队,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加强自己的临床技能,既然是加强这个临床技能的话,我们第一节课,首先就是从一个完整的中医病历到辨证论治开药整个过程当中,我们涉及到了哪些知识,在以后的学习过程当中如何去学习的问题。那就不是简单地从内外妇儿全部讲完,每一个内容后面搞几个方子,甚至给几个秘方给你,让你去行医,那不是学习,那叫投机取巧。真正的学习是从基础开始打牢。

那么完整的这一个住院病历,中西医结合住院病历看完之后呢,大家接下来看这张图片。门诊病历。因为门诊病历与住院病历稍有区别,住院病历比门诊病历更要详细一点,但是我们大多数人没有在住院部,基本上我们采用的是门诊病历,这就要求大家用门诊住院格式,最起码要求大家会写门诊病历。那么,门诊病历初诊、复诊都要详细的说明,第一次的话叫初诊。

初诊记录首先是年月日、姓名、性别、年龄、职业,这个是比较常规的,都要写的。主诉,主诉是患者就诊时的主要症状或体征,以及它持续的时间,你比方说我们刚才发的病案,就明显是按这个格式写的:胃脘胀痛五年,加重三天,伴恶心。你看,这就是一个标准的主诉。那么病史,病史是指主症发生的时间,病情的发展变化、诊治经过以及重要的既往史、个人史和过敏史。那么我们把体格检查,这个实验室检查,有的是在医院做了检查的,附在上面就可以了,只做参考,但是作为一个专业的中医,我们还是以自己的望闻问切为标准,比如说体格检查里面包括望闻问切,特别重要的是舌、脉,舌、脉特别重要。在我们中医诊断学里面,我们会着重讲解望闻问切里面的舌诊和脉诊,因为在我们的学习群里面很多人,不会拿脉,或者说不标准,我们会标准地学习。那么,通过病史的采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那么结合这个病历学,我们要结合中医诊断学里面的十问歌,问寒热,饮食、睡眠、情志、二便、体重等各方面的情况,女性朋友一定要问经带,月经和白带,因为对我们的辨证论治和判断她是属于哪些情况的体质,经带也会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你比方说,在我们群里面有很多朋友是自己开诊所,就有人曾经给我发病案,发了病案让我分析,参考看怎么治疗,中医如何诊断,诊断为什么情况,如何处方,那么我就长期说你写一个标准的中医病案过来。那么什么是标准的中医病历,为什么要写标准的中医病历,因为如果这个病历写的不详细,很容易出现判断的误差,而且甚至于不同的医生他写的病历稍有差别,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这些疾病,也可以开出不同的方子,这属于同病异治嘛,同样的病历,不同的医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就可以得出不同的方药和治则。

好,我们通过这一个门诊病历:

刘某,女,21岁,学生,2095年7月14日,初诊。

主诉:胃脘胀痛五年,加重三天,伴恶心。

现病史:患者因住校就餐饥饱不均出现胃脘胀痛,在本地医院经胃镜检查为慢性胃炎,用药不详,疗效不明显。近三天来,胃脘胀痛,饥饿时明显,伴恶心呃逆呕吐,无返酸、腹胀、头晕、纳呆,二便调,睡眠佳。

你看短短的几个字,就已经把十问歌说的差不多了,中医就是语简意赅,2002年胃镜检查显示,慢性浅表型胃炎,返流型食管炎,那么这个是西医的辅助检查,我们可以附在上面,作参考,但是它不是我们开药的主要根据,我们开药的主要根据是中医的望闻问切。好,那我们看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平缓,这个病历写的很简短,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都已经写得很清楚了,病史写得很清楚,很明白,因为言简意赅,用几个字就替代了,那么中医诊断为胃脘痛,因为慢性浅表型胃炎也好,其它胃病也好,我们只要他出现了胃脘胀痛这种情况,我们中医的病名叫胃脘痛,证型为,这里判断的证型为胃虚气滞型,治则以补中和胃为大法,方药拟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处方:下面的处方就是香砂六君子汤化裁加减而成,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法夏、砂仁、这个香砂六君子汤,加了焦曲、莱菔子、炒枳壳、干姜、大腹皮、藿香、谷芽、大枣。

我们看这个简单的病历,就这么短短的,不到一百字的一个初诊病历,门诊病历,我们看它涉及到我们多少知识啊,你看,我们诊断为胃脘痛,胃脘痛就是一个病名,以病人感觉最不适的状态诊断为哪一种疾病,就叫胃脘痛,因为我们中医没有慢性浅表型胃炎这个说法,这是西医的说法,好。证型属于胃虚气滞型,其实这个胃虚气滞啊,胃脘痛胃虚气滞啊,胃气虚,然后壅滞,治以补中和胃,补中,因为胃属于中焦,补中就是指补脾胃的意思,和胃就是和解。

我们看这里涉及到多少知识啊,首先是我们要搞清楚,脾胃属中焦。脾胃属中焦,是在中医基础里面的,就指出来脾胃属土,补脾胃就是补土,五行属土,这是中医基础里面的知识。那么,舌淡红,苔薄白,脉平缓,这是舌脉 ,舌脉里中医诊断学里面的,如果中医诊断学学不好,这个舌脉你判断不了,那么就简单几个字就涉及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里面的知识,有的人可能要化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去学习它,那么有人就问了:胃脘胀痛五年,加重三天,伴恶心。他胃脘胀痛为什么是胃虚气滞型,不是脾气壅滞型,不是肝气郁滞型,不是其它证型呢。大家知道,这个香砂六君丸是一个中成药,很多用香砂六君丸治疗胃病的,但是他就不知道什么情况下用香砂六君丸,其实治疗胃病的还有保和丸、平胃散,很多,玉女煎也是治疗胃病的,那么为什么这个地方就要用香砂六君丸,不用其它的。你比方说,有一些胃胀的我们还用柴胡疏肝散,为什么这个地方就认为它是胃虚气滞型,不是肝气犯胃,肝胃不和型,不是脾气虚滞型,不是其它呢?这个就是我们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你学得好不好,能不能判断的问题。你比方说,这个胃脘胀痛属于这是一个肝气犯胃型,肝气犯胃型它就会两胁胀痛,痛引胃脘,它的这个疼痛的特点是两胁胀痛,痛引胃脘,而且是累因情志因素而诱发,如果他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出现胃胀,心情好的时候会好一些,那么西医诊断也诊断为慢性浅表型胃炎,但是这个时候你就不能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应该用什么呢,应该用肝气犯胃的柴胡疏肝散加减,对不对,这样的话,我们方子不一样,同样是胃脘胀痛,为什么有的人用香砂六君子汤,有的人用柴胡疏肝散,原因很简单,就是你是否辨证准确。我只是打了一个很简单的比方而已。那么通过打这一个简单的比方,大家就会明白,中医是对证下药,不是对病下药。比方说,慢性浅表性胃炎,我们西医大部分用这个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多潘立酮片,吗丁啉就是多潘立酮片,用多潘立酮片来治胃脏,而且用多潘立酮片来治疗胃胀,不管你是肝气犯胃型,还是胃气虚型,还是脾气虚型,不管你是哪一种证型,统一开多潘立酮片,中医是不是这样,中医完全不是的,中医出现一个胃脘胀痛的话,你要判断它是哪一种证型,你不是所有的症型,我肚子胀,赶快加木香、大腹皮、枳壳、陈皮,赶快行气,它就不胀了,不是的。是不是有些胃胀用药啊,越用越胀的都有,比方说我们还有一种,胃气壅滞,脾气虚、或者说气机虚,总的气虚,这个气虚了之后,导致胃部胀满,气机不能够通畅而导致胀满的,这个根本就不能够这样下药,因为什么呢,这个时候就可能要用黄芪建中汤,或者以黄芪为君药,来补气而祛胀,你这个行气祛胀的,也有补气祛胀的,我这个延伸开来讲,我就有胃胀来把它延伸开来,所以说西药是对病下药,而中医是对证下药,这里的证就是指胃虚气滞型、脾气虚,或者是气虚壅滞型,那么体现的是完全的整体的气虚这样的话,那就黄芪、人参来益气,补气,使气机补,由于气虚而致的壅滞,气补上来壅滞自然而然就消散,或者由于肝气犯胃而,我们疏散了肝气,胃气自然而然就疏散,所以说不治胃病,治肝病,因为病因病机是肝气造成的,所以我们疏肝气,这个胃病就可以治,好,我刚才是举了一个小小的例子,通过胃脘胀痛的这个例子啊,讲了中医辨证诊治的重要性,那么中医辨证诊治的基础是什么呢,就是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的灵活运用,如果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没有学好的话,根本无法辨证,根本没有辨证的材料。你根本就不能判断他究竟属于哪一种证型,这个时候你证型都没有判断清楚的话,你就只能瞎开药,看到胃胀就加行气的药,看到别人胃痛你就加止痛的药,那和西医没什么区别,哪根本就不是中医,中医的核心是辨-证-论-治。

好,我们刚才提到了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在病案中的指导作用和核心作用,没有它们不会辨证,没有它们看到疾病就摸索不出来,甚至说写病案你都不知道从何写起,不知道怎么写,不知道哪些是重点。所以说中医基础理论为什么是我们讲的第一课,因为中医基础理论是整个中医的核心。没有这个理论,这个理论大部分来自于黄帝内经,没有这个理论就没有指导,没有指导,没有这个理论的支持那么你就会像无头的苍蝇瞎碰,那么在中医基础理论的前提之下,把中医诊断学学好,中医诊断学这个强弱好坏,可以直接判断一个医生的好坏和强弱,因为中医诊断学直接确定你这个医生能不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的关键,病因的所在,因为中医诊断学搞清楚了,学扎实了,你才能够准确地判断它是哪一种证型,准确地开出有效的方剂和中药,好,这样我们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如果学好了,但是你中药学和方剂学没有学好,君臣佐使也没有处理好的话,你仍然开不出好的方子,仍然看不了疾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学了中基、中诊之后,我们立马要学习中药学和方剂学呢。你比方说,我们还是以这个病案为基础啊,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你首先要搞清楚,健脾胃的,补中和胃的这个方子,你首先会不会联想到有一个香砂六君子丸,香砂六君子汤,哎,那么就要看你的方剂学学得好不好,好,方剂学学不好,学得好不好,你看,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你看这个加减,加减这两个字大有文章,为什么呢,因为他不是用的原方,如果所有的病都用的是原方的话,那好了,那就把所有的方剂背下来算了,那么我们就不用学中药学了,加减就是对中药学深刻的灵活的运用。好,那么它怎么加减啊,我们香砂六君子丸的成分是四君子汤加这个木香和砂仁,法夏、陈皮,当然这个香砂六君子啊,有的说香是香附,有的说香是木香啊,有两种说法,在古书上也有两种不同的记载啊,这个是我们以后学方剂学的时候讨论的问题,我们现在就讨论加减,什么叫加减,就是在它的基础之上,加一些药,减一些药,叫加减,根据他临床的表现,如果对证地加减,直接能够判断这个人,这个医生对中药学的把握,对中药药性、药量的把握是否到位。你比方说啊,如果说中药学学得好的话,我们常用的几百味中药应该能马上反应出它的四气五味归经,它的作用,以及临床常用的在哪些方面,因为马上反应出来,你比方说,我们就用它上面写的几味药啊,我们就用这几味药,我现在就把这个上面的所有的药,全部都把它的功效和作用,临床常用的,全部说一遍,但是我全部说一遍并不是卖弄自己有多厉害,而是为了告诉大家,灵活掌握每一味中药的药性是多么的重要。是作为一个好的中医医生必备的素质和技能。

好,你比方说党参,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这个是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实脾气,健脾气的基本方,有很多基本方,象四君子汤健脾气,健脾胃之气,补气的基本方,四物汤是补血的基本方,当地传芍,当:当归,地:地黄,这个熟地黄、生地黄都可以,川:川芎,芍:白芍,四物汤是补血的基本方,四君子汤是补气,特别是补脾胃之气、补中焦之气的基本方,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它们基本上以,四君子汤刚开始不是党参,是人参,相当于现在的生晒参,后来把它改成了党参、改成红参、改成太子参、改成西洋参,就改成不同的参,你都可以灵活地改一改,为什么改,怎么改呢,很简单,你比方说,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是四君子汤最开始的组成成分,那么由于人参的补气的作用过强,而且比较贵,所以我们普通的四君子汤就用党参替代了人参,但是呢,党参的作用弱于人参,比方说有一些人,因为党参它益气呢,气过会化一股火,有的是气阴两虚的,我们就不用党参,我们选用西洋参或太子参来替代这个党参,你看啊,这个最开始时四君子汤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现在换成党参,那么是阴虚我们就换成太子参,或者西洋参,因为太子参和西洋参是参里面能够养阴的,属于凉性参,而党参、人参、红参、高丽参,它们都是能够益气、生火的,而西洋参是能够降火的,太子参也是的,所以你看健胃消食片里面就有太子参,那健胃的同时能够养阴。茯苓,有一些人啊,比方说把茯苓改成了茯神,党参、白术、茯神、甘草,我们也认为它是四君子汤。为什么呢,因为有些人在胃不好的时候,比如说,胃不和则卧不安,有的人由于胃病不舒服,导致晚上睡不好觉,这个时候呢,我们把茯苓改成茯神,这样就加强了它的安眠的作用,安神的作用,茯苓本身就有安神的作用,但是它们的健脾利湿安神,六味地黄丸里面就有茯苓,那么茯苓改成茯神,茯神也有健脾利湿的作用,但是它的安神的作用强于茯苓,所以说病人的体质睡觉不太好的话,我们还可以把茯苓改成茯神,也是四君子汤的变化啊。好,下一味药白术,白术的话我们有炒白术和生白术之分,炒白术是健脾利湿止泻,有这个作用,生白术走表,炒白术走脏,走脏腑,走里,比如参苓白术散里的白术就要用炒白术,参苓白术散它是止泻用的,健脾止泻用,它这个白术就要用炒白术,但是玉屏风散里的白术就要用生白术,因为生白术它走表,比方说炙黄芪、生白术、防风,它以2:2:1的比例,就是玉屏风散,玉屏风散是固表、止汗、提高免疫力,常期感冒,或者常期受风寒感冒,或者受风,或者出现一系列表象的,都可以用玉屏风散化裁来进行服用,来调节免疫力和抵抗力,好,那么我们说了白术啊,当然白术在治疗风湿病的时候也有用到它,因为它能祛湿嘛,炒白术健脾利湿止泻作用强,生白术主表固表的作用强,生白术还能通便,炒白术能止泻,生白术还能通便,你比方说便秘的,有时候还可以用生白术是能通便的,生白术能主表益气,能通便,炒白术能止泻,健脾燥湿。好,甘草,甘草本来是属于补气药,它也有补气的成分,但在这里呢,它加强了参、苓、术补气的作用,而且还能调和诸药,四君子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人参可换党参、西洋参、太子参、红参等等,茯苓可用茯神来替代,根据情况加减,白术根据情况可以用生白术、炒白术,甘草也可以根据情况来用生甘草和炙甘草。

陈皮,行气芳香类,芳香化湿行气类药,而且炒陈皮还可以健脾止泻的作用,还能行气除胀,而且这个陈皮一定要用广陈皮,我们这里也有广东的学员,只有广东产的陈皮才有这个作用,其它地方产的不具备这个作用,这个道地药材,我们讲的这个道地药材广陈皮。而且陈皮是这个六陈汤里面的一味药,它本来是桔子皮,但为什么叫陈皮呢,因为它时间放得越久效果越好,所以以陈论之, 谓之陈皮。陈皮呀、半夏啊,你看这个陈皮、半夏为什么叫二陈汤,因为陈皮是越陈越好,半夏也是越陈越好,六陈里面有二陈,所以叫二陈汤。当然,再有这个在我写的书里面《医门推敲》里面,有三陈汤、四陈汤,大家有的人可能看过,没有看过的可以再去翻一下,书印出来,也会给大家快递,大家也会看到。这个六陈歌,有陈皮、有半夏、有吴茱萸、有枳实枳壳、狼毒,当然狼毒我不和大家讲了。

好,半夏分法半夏、姜半夏、竹茹半夏、生半夏,说白了半夏多得很,生半夏就是有毒的,半夏它作为化痰,一般情况下它属于温性的,半夏是化痰的,因为二陈汤本身就是陈皮、半夏、茯苓,以半夏、陈皮化痰,茯苓祛湿健脾。好,那么姜半夏和法半夏、和生半夏、和竹茹半夏的区别,我怎么讲来讲去讲到了中药学,这应该是我们中药学用来学的范围,这样,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先简单地讲完啊,简单地讲一下,我这么讲是为了证明中药把中药的药性掌握是多么地重要,这样的话就可以灵活地用药。这个半夏,有二陈汤,有半夏白术天麻汤,涤痰汤,很多化痰的都有半夏啊。法半夏化痰,姜半夏除了化痰还能够降逆,因为是用生姜炮制过的,所以它还能降逆呕,这个竹茹半夏还能祛寒通络,这个生半夏它有毒,能够止痛,在外科里面还可以用生半夏来熬丹,炼丹,这里我们也有学生会炼丹。

砂仁属于芳香类的药物,是温性的,象我们吃的油焖大虾,有很多菜里面,都有这个砂仁,它也是调料里的一种,有很多都可以当调料,象这个桂皮啊,八角啊。那么这个砂仁取其味,有一点砂仁的味道就可以达到这个作用,它能醒脾去湿。醒就是把脾,脾好象睡觉了,我们醒脾就是让它不睡觉了,把它叫起来。

焦曲就是炒神曲啊,就是健脾胃消食之药,在我的书里面,焦曲啊,我有个五仙散,由于大家学中药的人都知道炒三仙,炒三仙就是炒山楂、炒神曲、炒麦芽,后来我在基础上创了一个五仙散,就是炒山楂、炒神曲、炒麦芽、炒谷芽、炒鸡内金,五种药都可以健胃消食,那么莱菔子,莱菔子也是炒的。生莱菔子是生主痰眩,炒莱菔子是去胀行气化痰,比如三子养亲汤,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它就是一个化痰气的药,老年性咳嗽。这个是方剂学中学的。还一个枳壳。宽中下气枳壳缓而枳实速也。那么炒枳壳能宽中下气,它比枳实要慢一点,枳实更厉害。其实它是在破气了。枳壳和枳实的区别就是,枳壳它行气去胀宽胸,枳实它能破气,就和陈皮和青皮的区别一样,陈皮能够行气去湿,但青皮能破气,所以它们功能大小不一样。干姜,干姜能温中,干姜他只用了2克,点到即止。大腹皮能够除胀,有些鼓胀就是用大腹皮作为君药,来使用。大腹皮就是槟榔皮啊,槟榔也能行气。大腹皮呢,这个行气除胀的作用很强。藿香,也是芳香类的药,藿香与佩兰常一起使用来治疗这个口臭,藿香正气液这个大家都知道,它能够去湿,走中焦,能行气。炒谷芽,健胃消食,大枣益气,正因为如此,所以呢二诊,服药四剂后,胃脘胀痛好转,已无恶心,但是偶有腹胀,那么这种情况下,觉得前方奏效,效不更方,再加佩兰,我刚才不是说了藿香和佩兰常一起使用。继服七剂。三诊胃脘胀痛消失,稍有腹胀,口干,纳可,便可,以理气和胃为主,于是加了理气和胃的药香附、木香、郁金,水煎服。那么,可能三诊之后,就可能痊愈啊。那么这个病案呢,我们不说这个病案的方子加减得好不好啊,我们只是把它作为一个病案给大家讲一讲,中医的病案如何写,如果辨证诊治,以及对我们以后学习的要求。

那么今天我们以一个标准的住院病历和一个标准的门诊病历为例,讲解了中医从中基、中诊、中药、方剂,这四门基础的学科,直接指导,能够开出有效的方剂,能够达到最后治病的目的的话,这个整个的分析的过程,通过分析的这个过程呢,来让大家感觉到,或者说感受到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和方剂学的必要性。也就是说,医生和医生的区别在哪里,医生的好坏就看基础打的牢不牢,好不好,辨证论治灵不灵活,能不能自己开出有效的方剂,达到治愈临床效果的目的,你看我们学员当中有的是中医世家啊,中医世家呢他们可能从祖上,祖辈留下了一些,某方面的经验,经验方,或者说祖传秘方,但是所有的经验方和祖传秘方都脱离不了辨证,如果脱离辨证的话,没有哪一个秘方是万能的,这只是在某一部分,某一领域内效果比较好,所以说如何灵活利用祖传秘方,如何将祖上留下来的东西发扬光大,中医基础、诊断、中药、方剂,这四门课程是临床拔高的必备的课程。那么为什么我们要从中基、中诊、中药、方剂学习呢,因为这四门基本的课程学好了,灵活变化,融会贯通之后,内外妇儿全部是探囊取物,非常的简单,基础打牢了水到渠成。如果我们这里里面,学员里面有只看部分疾病,在其他科别再没有所涉猎的,以后大家可以大胆地把以前没有涉猎的领域,把病人全部可以接下来,只要你能够可以写一个标准的中医病历,我就可以给你分析,系统地讲解,然后开出有效的方剂。这个开方剂是一种技能啊,以后我们学针灸学的时候,有很多内外妇儿疾病针灸也能治疗,你比方说我们的国医大师贺普仁,他用针灸治疗肿瘤,用针灸治疗很多根本用西医、用这个药都难以看好的病,他用针灸就能够解决,所以说到我们讲针灸的时候,内外妇儿都可以看,而且我们学员里面也有针灸医生,那么普通的针灸医生就是,比方说找特效穴,比方说这个颈椎,这个落枕,我们取后溪通督脉,强制通督脉之后呢,请患者活动颈椎,立马就可以好,或者说督脉性的腰痛,你就腰正中间痛的部分,不管是急性腰扭伤,腰间盘突出、腰肌劳损、腰间盘骨质增生,任何情况引起的腰正中间的急性的疼痛,我们取后溪强刺激,活动腰部,都能够立马止痛。比任何手段都要快,这是我试过很多次的,但是这只是提这么一点点而已,比方说牙齿非常痛,上牙取下关,下牙取合谷,或者肩井,都能一针见效。但是这些都是一些皮毛,如果一个针灸医生,想把自己的针灸水平提高拔高的话,仍然脱离不了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们运用复杂的配穴方法,甚至有灵龟八法、子午流注等等,我们取穴的时候会在他的母经或者子经上取,根本就不从本经上取,如果想把针灸拔高到内外妇儿都能看,中基、中诊如果基础太差的话,根本不可能。我们利用这个中基、中诊、经络来指导,特别是五输穴的运用,井、荥、俞、经、合,五输穴,就是肘膝关节以下的比较特殊的穴位,还有八会穴、八脉交会穴等等,这些特殊穴位的运用,如果缺少了理论的支持,根本就不能灵活运用和组织起来组方。我们这里简单背一个,面口合谷收,肚腹三里求,腰背委中留,头项寻列缺,简单的四总穴歌,甚至有些人搞了鬼门十三针,就想找捷径,其实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所有的别人总结出来的这个一些东西,都有它的一些效果和治疗的一些范畴,但是要想达到一个,在针灸方面达到一个很高的层次,你背那几首歌诀,搞几个鬼门十三针,那远远不够,想达到一个高度的话,必须脱离不了中基、中诊,脱离不了中医理论作支持。好,通过我刚才的讲解,大家已经深刻的明白,我为什么没有给大家讲伤寒、讲金匮、讲温病,而是从中基开始讲起,如果大家有基础的,重新复习、重新学习,温故而知新,没有基础的,刚好这一次性学好,等我们把中基、中诊、中药、方剂学好了之后,再去学内外妇儿,那么就是很简单,然后再去讲讲伤寒、金匮、温病,那个时候再去读经典,那就是水到渠成,左右逢源,那个时候一旦成名医、成神医,那都是你之前基础打得好,打得牢。我们的课程安排,早就在招生简章中说得很清楚,中基、中诊、中药、方剂、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伤寒、金匮、温病,全部都要讲的,讲十年我都讲下去。好了,讲了也差不多一个多小时,还附了几张图片,大家听完之后,如果有问题要提的,可以提出来,我们当场解决、当场解答,从下一节课开始,我们就从中医基础理论的第一章开始讲起,详细地讲解中医基础理论,将中医基础打牢,我们再讲中医诊断学,希望大家通过刻苦的学习,深刻地临床,能让大家都成为一代名医,让我们这个学习班,这个班的学员甚至能成为一个流派,成为一段佳话。谢谢大家。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6-07-28 14:27 2楼
衷心感谢楼主的文章,非常受用。好人好运!
2016-07-28 20:23 3楼
老师,案例的日期是未来的2095年么?是笔误吧。刘某,女,21岁,学生,2095年7月14日,初诊
2016-07-28 21:07 4楼
谢谢张老师在酷暑时节的辛苦付出。 讲解深入浅出,对医理药理剖析细致入微,零基础亦可接受。期待更新
2016-07-28 22:35 5楼
张老师,你讲得太棒啦!我仿佛看小说一样,一个字一个字的读,津津有味,好幸福!老师,您辛苦了!
2016-07-29 15:04 6楼
“中医世家呢他们可能从祖上,祖辈留下了一些,某方面的经验,经验方,或者说祖传秘方,但是所有的经验方和祖传秘方都脱离不了辨证”
有些验方是不需要辨证,那是专病专方了。岳美中就提倡“辨证论治”当与“专病专方”相结合。辨证论治发展到今天,越来越显现出它的不足了。比如有病无症——辨证束手无策、证候消失——疾病并未愈等等,靠辨证论治就毫无办法。
2016-07-29 15:08 7楼
“脉平缓”,诊断学上没这提法。先生既然是开讲座,教学生,就应该以教材为准。
2016-07-29 15:09 8楼
先生热心中医传播,精神可嘉,值得肯定!
2017-03-20 09:38 9楼
支持热心传播中医!
⬅ 考中医基础理论病案 老茶馆 张胜兵中医基础理论讲稿2(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