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疗饮邪一例

2016-10-21 14:10 楼主
经方治疗饮邪一例
2016年10月14号早,惠姓男,70岁,自诉有两证:一、心口有一块,硬如石头,大如巴掌,时有重坠感,用老者原话说就是心口好像压了一块石头,气短不堪,最早去年就出现症状,开始时症状较轻,近几个月始加重;二、无口味,不想吃饭,一点食欲也没有,勉强进食也可,近三个月。患者面部大片白癜风而无法查看面色,仅见上眼睑微肿,边缘处微微发亮,下肢胫骨前及小腿肚子肿胀,按之没指,有近一公分深,不能弹起,自言抬脚困难,浑身不畏冷,吃凉吃热均可,腹不胀满,自感有痰但是咳不出来,腰不困,小腹无异常,自言后气多,但大便量少,小便少,精神经常倦怠,坐下后不自觉犯困打盹,患者身形稍胖,神志清晰,行动自如。诊脉见双手脉近乎微弱,唯独尺部沉小弦象,舌质淡,舌苔薄而少。
老人去年即出现症状,初始症状轻微,去医院检查,检查心、胃、肾、肝、胆、胰、验血,没有查出任何问题,去过好几家医院均是如此,用老者原话说就是啥也检查不出来,又因不影响生活,唯独感觉不舒服而已,虽服药但效果不明显,也就不了了之。今年3月以来开始加重,随即治疗,一直做胃病治疗,内服吗丁啉,西沙比利等均无效,中药也一直按照脾胃病治疗(具体方药不详),均无寸功,拖延至今。
依据患者脉证,患者体质当属于气、血、脾、肾、阴阳具亏,属老年虚乏之体,兼有皮水证;又脉微细加之困倦,又好似少阴虚证;心下坚硬,短气,虽气短但心下不筑筑,当不属于心水证,又好似气分证,又有饮邪的症状。
患者年事已高,虚乏之体,又数病和在一起,治疗当有先后主次,治疗当以内为本,中为主,究竟按照气分治疗,还是饮邪治疗,在两难之下,决定先按气分证治疗,同时护顾正气不能偏倾,主方选取经方,取《金匮要略·水气》篇中的方子,经文曰:“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主之”,此证正是心下坚如磐石,气分证符合经文所言,故选此原方为主加减,以养气补中辛甘宣导为治,处方如下:
生黄芪30克,炒白术12克,怀山药12克,桂枝10克,甘草10克,干姜10克,麻黄7克,细辛10克(后下),附片7克,红枣5枚(去核),2付,水煎服。
同时针刺,取穴:大都,太白,脾俞,然谷,足三里,璇玑。针刺三十分钟,患者没有感觉,针刺期间,患者打盹显示困倦意象,起针后,别无不适。
15号中午再来,患者自言气短与困倦依然,心口石硬感消失,心口部位几乎没有异常感觉,但胀满位置下移,移到了以中脘穴为中心的部位,范围稍微扩大,胀满,但按之柔软,整体感觉稍微减轻,上眼脸肿胀变得邹缩,唯独右侧眼帘外侧有黄豆大一片稍胀,其他部位均已消失,奇异的是下肢肿胀大为减轻,按之稍微有洼陷,比昨天减轻大半,右侧减轻更明显。脉诊但见左侧脉三部均微弱,右侧关部微而小滑象,寸微弱,尺弦微,右侧关脉已有形象。
16号来扎针,患者自言没有多大进步,气短依然,胃部依然胀满,在与患者聊天时,患者说眼睛不好,目力有时清晰,有时看不见东西,闻听此言一霎间,忽然想到《金匮要略·痰饮》篇,经文曰:“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另云“夫短气有薇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目眩,不就是看不清或看不到东西吗,随即询问患者小便如何,患者说少,色黄,大便基本正常,在于患者聊天之间再此寻思患者究竟是饮邪还是气分,因有目眩一证,即时决定可能是饮邪为患,首诊断为气分是不确当的,随即改变以前的看法,询问得知患者今晨刚好喝完前药,今天针完准备再次拿药时,遂选用苓桂术甘汤原方加减,如下:
茯苓30克,白术20克,桂枝10克,甘草10克,姜半夏10克,一付,水煎服。
17号,患者说胃口胀满减轻,小便稍微增多,气短微微缓解,右脉关部微而弦,寸尺微弱几无,左脉三部微弱,患者说这个方子感觉比上一方子好,据此饮邪为患明确,原方再加泽泻,予以2付,如下:
茯苓40克,白术20克,桂枝10克,甘草10克,姜半夏10克,泽泻20克,2付,水煎服。
20号晚,电话说已经很好了,短气能恢复七八成,心下胀满消失八九成,小便增多,因病情缓解大半有加之收秋忙,说缓几天再来调理,看来此病做饮邪为患处理是对症的。
按:1,此例开始确信为气分证,第二天与患者聊天之际,因患者自言眼睛时而清晰时而看不见东西,仅仅此一个症状,想到了淡饮为患,《金匮要略·痰饮》明确说心下痰饮时,有目眩一证,又有短气一证,但并没有说头晕,目眩不可以理解为头晕目花,目眩应该专指眼睛目力而言,应该是看不见或看不清东西,阵发性发作,心下痰饮何以引起目力如此呢,不得而知,依据此例患者看经文所说确实是真实的,通过这一实例深感经方的微妙不可言。
2,气短一证,原因很多,不可以一味补气养气,若由饮邪所致之病,多有气短,此时补气养气非但无功,可能有害,唯有蠲除水饮、疏通脉络才是根本之治,饮邪少一分,短气则会减一分。
3,此病首次辩证是有误的,黄芪的使用并不确当,麻桂之用有开腠理之能,使得下肢水肿减轻,心下石硬部位发生了变化,又有白术甘草大枣之养脾,半夏蠲除湿邪,对饮邪或多或少有点影响,因而第一药方虽不对症,也无大害。
4,此患者自始至终舌质淡,舌苔几无,舌苔并没有滑腻或厚腻的情形,也不见水滑样舌苔,可见,饮之为患,舌苔并不一定出现异常特色的舌苔,或许胃气受饮邪所抑不能形成相应舌苔也有可能。
5,饮之为患,西医检查不出任何相关的指标,也没有这一称谓,该对应西医什么病呢?因为饮邪为患引起许多症状,估计西医将这些症状分割治疗,比如饮邪引起呕吐、胃部或心下胀满,石硬,西医便作为胃病治疗;饮邪引起目眩、冒眩,癫眩,西医可能作为神经系统治疗;饮邪引起的咳、喘、短气,西医作为呼吸系统治疗;饮邪引起的心悸,作为心脏病治疗,等等,因而中西医的认识差异甚大。本人学医之初,约在20年前左右,有一位表姐得了这种病,就是极度短气,心口好似压了一块石头,坚硬、沉重、坠下之感,喘、悸,胸满闷,微肿,困倦,饮食无味,小便少等诸证,西医做遍检查,查不出病因,最后勉强按照心脏病治疗半年余,效果不很明显,之后不了了之,竟然慢慢自动痊愈,其人至今仍在,此病现在想起估计当属饮邪为患所致。
6,饮之为患,男女皆有,以本人所遇患者看,女子好似更多于男人,虚弱者多于体质强实者,老年多于年轻人,虽为饮邪为患,但轻重缓急不同,且个人的症状差异大。
7,饮,又称为淡饮,澹饮,饮水,水饮等名称,《金匮要略》依其分布部位分为四饮,那么饮邪究竟是体内什么液体代谢失常呢?如果说饮邪和水邪为同一本质,为何《金匮要略》把《水气病》和《痰饮病》分开作为两个病论述,说明饮和水气是不一样的,饮与水,水与饮,其本质不会相远,但其生成之机肯定有别,相信仲师这样区分定有原因。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6-10-21 14:48 2楼
知守堂 说:
经方治疗饮邪一例

2016年10月14号早,惠姓男,70岁,自诉有两证:一、心口有一块,硬如石头,大如巴掌,时有重坠感,用老者原话说就是心口好像压了一块石头,气短不堪,最早去年就出现症状,开始时症状较轻,近几个月始加重;二、无口味,不想吃饭,一点食欲也没有,勉强进食也可,近三个月。患者面部大片白癜风而无法查看面色,仅见上眼睑微肿,边缘处微微发亮,下肢胫骨前及小腿肚子肿胀,按之没指,有近一公分深,不能弹起,自言抬脚困难,浑身不畏冷,吃凉吃热均可,腹不胀满,自感有痰但是咳不出来,腰不困,小腹无异常,自言后气多,但大便量少,小便少,精神经常倦怠,坐下后不自觉犯困打盹,患者身形稍胖,神志清晰,行动自如。诊脉见双手脉近乎微弱,唯独尺部沉小弦象,舌质淡,舌苔薄而少。

老人去年即出现症状,初始症状轻微,去医院检查,检查心、胃、肾、肝、胆、胰、验血,没有查出任何问题,去过好几家医院均是如此,用老者原话说就是啥也检查不出来,又因不影响生活,唯独感觉不舒服而已,虽服药但效果不明显,也就不了了之。今年3月以来开始加重,随即治疗,一直做胃病治疗,内服吗丁啉,西沙比利等均无效,中药也一直按照脾胃病治疗(具体方药不详),均无寸功,拖延至今。

依据患者脉证,患者体质当属于气、血、脾、肾、阴阳具亏,属老年虚乏之体,兼有皮水证;又脉微细加之困倦,又好似少阴虚证;心下坚硬,短气,虽气短但心下不筑筑,当不属于心水证,又好似气分证,又有饮邪的症状。

患者年事已高,虚乏之体,又数病和在一起,治疗当有先后主次,治疗当以内为本,中为主,究竟按照气分治疗,还是饮邪治疗,在两难之下,决定先按气分证治疗,同时护顾正气不能偏倾,主方选取经方,取《金匮要略·水气》篇中的方子,经文曰:“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主之”,此证正是心下坚如磐石,气分证符合经文所言,故选此原方为主加减,以养气补中辛甘宣导为治,处方如下:

生黄芪30克,炒白术12克,怀山药12克,桂枝10克,甘草10克,干姜10克,麻黄7克,细辛10克(后下),附片7克,红枣5枚(去核),2付,水煎服。

同时针刺,取穴:大都,太白,脾俞,然谷,足三里,璇玑。针刺三十分钟,患者没有感觉,针刺期间,患者打盹显示困倦意象,起针后,别无不适。

15号中午再来,患者自言气短与困倦依然,心口石硬感消失,心口部位几乎没有异常感觉,但胀满位置下移,移到了以中脘穴为中心的部位,范围稍微扩大,胀满,但按之柔软,整体感觉稍微减轻,上眼脸肿胀变得邹缩,唯独右侧眼帘外侧有黄豆大一片稍胀,其他部位均已消失,奇异的是下肢肿胀大为减轻,按之稍微有洼陷,比昨天减轻大半,右侧减轻更明显。脉诊但见左侧脉三部均微弱,右侧关部微而小滑象,寸微弱,尺弦微,右侧关脉已有形象。

16号来扎针,患者自言没有多大进步,气短依然,胃部依然胀满,在与患者聊天时,患者说眼睛不好,目力有时清晰,有时看不见东西,闻听此言一霎间,忽然想到《金匮要略·痰饮》篇,经文曰:“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另云“夫短气有薇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目眩,不就是看不清或看不到东西吗,随即询问患者小便如何,患者说少,色黄,大便基本正常,在于患者聊天之间再此寻思患者究竟是饮邪还是气分,因有目眩一证,即时决定可能是饮邪为患,首诊断为气分是不确当的,随即改变以前的看法,询问得知患者今晨刚好喝完前药,今天针完准备再次拿药时,遂选用苓桂术甘汤原方加减,如下:

茯苓30克,白术20克,桂枝10克,甘草10克,姜半夏10克,一付,水煎服。

17号,患者说胃口胀满减轻,小便稍微增多,气短微微缓解,右脉关部微而弦,寸尺微弱几无,左脉三部微弱,患者说这个方子感觉比上一方子好,据此饮邪为患明确,原方再加泽泻,予以2付,如下:

茯苓40克,白术20克,桂枝10克,甘草10克,姜半夏10克,泽泻20克,2付,水煎服。

20号晚,电话说已经很好了,短气能恢复七八成,心下胀满消失八九成,小便增多,因病情缓解大半有加之收秋忙,说缓几天再来调理,看来此病做饮邪为患处理是对症的。


按:1,此例开始确信为气分证,第二天与患者聊天之际,因患者自言眼睛时而清晰时而看不见东西,仅仅此一个症状,想到了淡饮为患,《金匮要略·痰饮》明确说心下痰饮时,有目眩一证,又有短气一证,但并没有说头晕,目眩不可以理解为头晕目花,目眩应该专指眼睛目力而言,应该是看不见或看不清东西,阵发性发作,心下痰饮何以引起目力如此呢,不得而知,依据此例患者看经文所说确实是真实的,通过这一实例深感经方的微妙不可言。

2,气短一证,原因很多,不可以一味补气养气,若由饮邪所致之病,多有气短,此时补气养气非但无功,可能有害,唯有蠲除水饮、疏通脉络才是根本之治,饮邪少一分,短气则会减一分。

3,此病首次辩证是有误的,黄芪的使用并不确当,麻桂之用有开腠理之能,使得下肢水肿减轻,心下石硬部位发生了变化,又有白术甘草大枣之养脾,半夏蠲除湿邪,对饮邪或多或少有点影响,因而第一药方虽不对症,也无大害。

4,此患者自始至终舌质淡,舌苔几无,舌苔并没有滑腻或厚腻的情形,也不见水滑样舌苔,可见,饮之为患,舌苔并不一定出现异常特色的舌苔,或许胃气受饮邪所抑不能形成相应舌苔也有可能。

5,饮之为患,西医检查不出任何相关的指标,也没有这一称谓,该对应西医什么病呢?因为饮邪为患引起许多症状,估计西医将这些症状分割治疗,比如饮邪引起呕吐、胃部或心下胀满,石硬,西医便作为胃病治疗;饮邪引起目眩、冒眩,癫眩,西医可能作为神经系统治疗;饮邪引起的咳、喘、短气,西医作为呼吸系统治疗;饮邪引起的心悸,作为心脏病治疗,等等,因而中西医的认识差异甚大。本人学医之初,约在20年前左右,有一位表姐得了这种病,就是极度短气,心口好似压了一块石头,坚硬、沉重、坠下之感,喘、悸,胸满闷,微肿,困倦,饮食无味,小便少等诸证,西医做遍检查,查不出病因,最后勉强按照心脏病治疗半年余,效果不很明显,之后不了了之,竟然慢慢自动痊愈,其人至今仍在,此病现在想起估计当属饮邪为患所致。

6,饮之为患,男女皆有,以本人所遇患者看,女子好似更多于男人,虚弱者多于体质强实者,老年多于年轻人,虽为饮邪为患,但轻重缓急不同,且个人的症状差异大。

7,饮,又称为淡饮,澹饮,饮水,水饮等名称,《金匮要略》依其分布部位分为四饮,那么饮邪究竟是体内什么液体代谢失常呢?如果说饮邪和水邪为同一本质,为何《金匮要略》把《水气病》和《痰饮病》分开作为两个病论述,说明饮和水气是不一样的,饮与水,水与饮,其本质不会相远,但其生成之机肯定有别,相信仲师这样区分定有原因。

老师医案写得好细致,分析总结全面,读后令人受益匪浅,谢谢分享,学习了。

开始看症状描述的时候,我第一感觉也是宜用[苓桂术甘汤]。
判断理由是:下肢肿甚,当治脾,茯苓、白术是仲师治脾经方常用的两味药;而心下有水饮、气短、小便少,正符合[苓桂术甘汤]的方证。

患者面部大片白癜风,是否需要考虑有血瘀的情况,合[桂枝茯苓丸]呢?
自感有痰但是咳不出来,可能属于咽喉异物感,也可能真的有痰,[半夏厚朴汤]也可以考虑合进去。
一点个见,班门弄斧了。
2016-10-25 12:00 3楼
分析得好细致,整个诊断思维过程都有完整描述,受益匪浅。
⬅ 单方验案实录45肝腹水 老茶馆 治疗血小板减少一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