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翅堂中医师承讲稿——从外感说中医的快速入门

2016-12-12 11:34 楼主
今日专开一贴,大约数万字。

此讲稿是我网络授课的内容节选,虽然浅薄,也还实用,望我同志者莫小觑之,见仁见智,有用就可!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6-12-12 11:36 2楼
在没有正式讲课之前,我先说说我自己,以便同学们了解。

我是一个粗人,市井郎中,毕业于张仲景国医大学,属于那种大专的毕业生,就像现在找不到工作的那一种。我十六岁开始学医,现年四十九岁。

首先,我想请的大家买七本书,它们是《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温热经纬》,《医门凿眼》,《医门锁钥》,《医门微言》第一辑。

说说为什么我请大家买这几本书?

首先,我要给大家说的是,伤寒论是个傻瓜相机。我们到现在为止,都还是在吃它的一碗饭,为什么?

因为它是传统中医的临床标准。我几年前,刚开始上网络的时候,看见很多学中医的,有学什么道医,什么佛医,什么儒医,什么乱七八糟的,啥都有,还有什么学看相算命学医的。所以在愤恨之下,我拿起了笔,从我学医,行医的历史,并医案医话入手,写了第一本书《医门凿眼》。

学经典,勤临证,拜明师,汇通诸医家,成了我的座右铭。

拜师,有明拜,有暗拜。明拜,我的条件有限,除了父亲之外,我没有师父;而暗拜,我广读百家,推求师意;时至今日,我可以说已经汇通伤寒、温热融之于一炉。

学医初始,我勤读《伤寒论》、《金匮要略》。年轻的时候,背诵是最基本的第一要求。因为它是临床的标准,如现代医学也有标准一样;《伤寒论》,是临床以症候,按阴阳属性划分疾病的标准;这个,我的学生尤阳春深有感触,他自学中医,背诵伤寒二年,拜我为师后,我又要求他看了一些东西,不到半年,我就要求他出手看病,到现在为止,已经看了不少在医院没办法解决的疾病,疗效很好,而且大多数是网络诊断处方。

这是为什么?因为基础牢靠。第一,背诵陈修园的《时方歌括》,第二,熟读《温病条辨》。因为看好感冒发烧是作为一个医生最基本的要求,《温病条辨》是清代以前,对热病的总结,也可以说是划时代的巨著;再读《温热经纬》,《温热经纬》是清代医家王孟英总结治热病的医学经验,汇总治疗温热病名著的书籍;还有一本书,晚点我会给同学们说。

(待续)

2016-12-12 11:53 3楼
至于为什么请大家买我写的三本书?这个应该说明,可不是推销哦!因为我的医学经验,多来自于这几本书,而我写的东西,多围绕医圣,后贤,多是他们的医学理论与经验;当然,医学这个东西,是实践性很强的技术,说什么中医是哲学,是理论,那多是文字医的伎俩;中医就是操作性很强的实用技术,还有医之技术,以汤方来说,得益于药,所谓汤方,药证,就是说药物治疗疾病的功效。

说了这些,可能会有同学疑问,学中医就这么难么?其实,中医很简单。中医书籍,号称汗牛充栋,里边的真理就是那么多,一点也不复杂,多是重复的讲述,甚至有很多不符合实际的论述。这个就要去伪存真,以治病求效为真理。

说了那么一大通,其实最终就是一个方,或是几味药的运用。当然,其中有变化,那就要看你的学识了。这个学识,来自于多读,多看,多实践。药物功效的原始在《神农本草经》,还有诸本草著作。当然,以一个人的精力来看,这么多的书都要读,而且要掌握,是很难而且容易迷惑的事情,那么,就一定有捷径。

(待续)

2016-12-12 12:22 4楼
期待,老师请继续发贴!!!
2016-12-12 12:33 5楼
樊正阳 说:
,就一定有捷径。


捷径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踩住樊老师,就是成功的开始
2016-12-12 17:53 6楼
谢谢楼上的各位,继续!
2016-12-12 17:56 7楼
求效就是解疾苦,我们不能左右生命,但是左右痛苦是完全可以办到的。这个捷径,我会在以后的课程中慢慢与同学们分享。当然,这个捷径,是我苦读与实践几十年得来的经验。一句话,学医,勤字第一;求师,是走捷径的第一条路;因为,老师或者说先行者,他们有过经历,成功与失败都体验过;当然,经典是规范,是准绳。所谓,《伤寒论》不是万能的,没有《伤寒论》是万万不能的。我为什么要求徒弟读温热书,那就是说,学会看热病,内科杂病就会迎刃而解,因为看热病,是训练辨证施治的基本功,训练诊疗技能;一个感冒发烧都看不好的医生,说会治病入膏肓的病,是不可能的;即使能,也就是有个别人的药方,冒撞罢了。


2016-12-12 17:57 8楼
感冒发烧的诊断治疗

在《医门凿眼》里边有一篇文章,叫外感发热。我先与大家再共同学习一次。

外感,按照现在来说多是上呼吸道感染微生物而至发热的一类病症,俗话说就是感冒。古今有伤寒,温病之分,如果以此细分,会很烦锁,以外感发热概括之则可也,在症候症状上做文章,而不在病名上寻枝问叶。

若根据古今的认识,非要有伤寒、温病的划分,反而印定了眼目,使初临证者无所适从,总要以见证为主,随证而施治,烈性传染病则不在此列。

我们所见的多为上呼吸道感染的所谓感冒之类。轻者流涕、打喷嚏,重者发热头痛、咽疼、恶寒身疼。在教科书里边,有风寒、风热的划分,表现的症状多样化。

风寒、风热只是理论上的界限,按风寒风热的表现来鉴别,多不符合临床实际,特别是对于初临证者更不易划清。

治外感发热常用寒热两平的辛平之方,根据表现来权衡药量之搭配,最常且最喜用的有荆芥、薄荷、苏叶、防风、二花、连翘、石膏、桑叶、菊花、甘草、桔梗、牵牛子、玄参、板蓝根等。这是得益于温病医家的经验,虽然与经典有出入,但是也很稳妥。至于经典怎样对付这些问题,我们会在以后的课程中慢慢学习。

先说明一下,经典治疗这些问题,多是针对人体阴阳的偏差而用药,温热病医家多是针对病因而用药。这就发现一个问题,经典似乎也有不足之处,而针对病因也似乎有遗漏之处,那么,我们就可以取经典之长,再取后世医家之经验,结合用药。

(待续)

2016-12-12 21:21 9楼
一直有个困惑,伤寒经方一定要原比例,原剂量吗??假如用原剂量的话,则远远超出药典所谓的安全剂量,如何协调疗效跟用药安全之间的关系??望各位老师指点迷津!
2016-12-12 21:30 10楼
赞一个!樊先生,真医林之能人、明人!习医、业医之榜样!
2016-12-12 21:47 11楼
樊老师开新帖了、欢迎!
⬅ 【宗源用典】9伤寒小案一例 老茶馆 尿频、尿不净(前列腺炎)治验一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