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中医是有血缘关系

2016-12-20 17:18 楼主
易医同源

学医者必懂易,如不懂易对中医是不能深造研究的,昔伏羲画卦,神农尝百草,医业始成。中国哲学之源起之于易,易深造无穷,医博大精深。易医道理之通而深,正如老子所说:“道之道非常道”之语。

先有伏羲;仰视于天,俯法于地,见鸟兽之文,远取诸事,近取诸身,始作八卦。伏道其中,所以而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浑然一体,浮沉混蒙,久而类性类从,各自归宗,天地判定,阴阳始生,物有归属,水火存焉,金木出焉,一为无极,二为归宗,三为太极,五行具焉,产生了八卦,有一成二,二成三,三三共成,六爻始定,阴阳消长,生克冲合,万物生生死死变化无穷,八卦之理易之动静是三阳为乾,重阳为天,物极生变,阴生于下,变为巽风,天风相合,卦名曰姤,阴再长,复行一步,变为艮卦,艮为土质之精,名曰山,天山相合名曰遁,阴再生一步,三阳全变,成为坤,坤为地,地下天上固然无动,故曰否,天上地下阴阳不交否塞不通,如甲子天蓬,初元而静。地气上升,天气下降,乃成生化之源故曰泰,四时有序,万物生生而安。阴阳到中庸继失平衡,而阳退阴进乾失总领,外卦变风,风地相合名曰观,阴再行一步又上卦阴盛复成艮山,山地相合名曰剥。阴再行一步则成坤,坤卦则复,不得用。作为游魂,复动化阳成为离,离为火,火地相合万物茂盛名曰晋,上中再化阳,純阳为天,天地不得再复,只归于下,名归魂曰大有。八卦六爻亦如此,三三之化,穷通万物,生我者父母也,我生者子孙也,克我者官鬼也,我克者妻财也,同肩者兄弟也,三元回合内外阴阳则成卦列,易之六十四卦成,与时成体,铺成一幅生生化化奥理之图。

时者:一天十二也,上中下一元五日,三元小周,五日六十时,三六一百八十时,三五十五日节气至也,一百八直数也,两数共合三百六成周天也,周天形成四时成序,万物生化而出现了生绝有无产生。

中医之学,人的生、长、化、收、藏,离不开时序,人体又是一小天地,秉天地阴阳而生,秉五行之质而成,得天地之气五谷之精而养,受侵伐而病,自调修养,离不开时、食、动,治之以疾,离不开认识病情,医者不晓气运不知时病,不晓五行不知克化之理,难调五藏,不识阴阳,错舛百出,立方杀人。药物之生成是有天地运之功,阴阳变化之能,归类于五行,生成于气于味,气受天之轻灵主生散发与通,治疾病之瘀滞,散赶外邪之为病。味是受地气之精,主静有补养功能,千百样的药物有千百样多功能,有子升可以叶散,有子降可以叶升,枝升皮补,根清花降,又有金石之药可以升腾,皮达皮,赤归血,酸敛辛散苦能下,药存一定之能具出天地阴阳之生。

人体生成形神合一而为命,生息在天地阴阳五行中,得先天之精气而生,竭先天之精气而死,保形养神是医者之治病,识天地之变化知人体之生成,识药物之性味知气用之功能,药物之生长,人有之生命具在天地阴阳无形中。有亢就有制,有冲就有合,有生我者就有我生,生死疾病人之不能无,福寿康宁人之亦同,智者调之,识者治之,求在知识中,为医者必需求助在易医中。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7-05-16 07:41 2楼
以易学附会中医者,当首见于明代大医学家张介宾。
2017-05-16 08:57 3楼
中国文化史学界、哲学史学界认为,在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周易》是中华传统文化及古典哲学的总源头,故有“中华文化,肇始于《易》”(杨力《周易与中医学》)之说。中华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就文化层面及哲学层面而言,《内经》与《周易》有渊源关系。以易学哲学史而言,《内经》与《周易》之经、传及易学皆有瓜葛。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医是易学的一个分支,亦非医源于易。
2017-05-16 09:00 4楼
河间金栋 说:
中国文化史学界、哲学史学界认为,在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周易》是中华传统文化及古典哲学的总源头,故有“中华文化,肇始于《易》”(杨力《周易与中医学》)之说。中华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就文化层面及哲学层面而言,《内经》与《周易》有渊源关系。以易学哲学史而言,《内经》与《周易》之经、传及易学皆有瓜葛。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医是易学的一个分支,亦非医源于易。
今本《周易》分“经”与“传”两部分。
《周易》之“经”——《易经》成书于西周时期,乃是一部筮书,即算卦的书,出自卜史官之手。《易经》全书六十四卦,包括卦形64个、卦名64个、卦辞64条、爻辞384条、用九1条、用六1条,除了卦形之外,文字共450辞(所谓辞,就是长短不等的一段话,有的只有几个字),经文共4940个字。
《周易》之“传”——《易传》成书于战国秦汉间,乃是一部哲学书,出自受道家影响的孔门儒生经师之手。《易传》又叫“十翼”,包括《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
《易经》与《易传》二者相差好几百年,其性质完全不同,应分别对待。
而易学则指研究、推演与解释《易经》与《易传》的相关著述。
2017-05-16 09:03 5楼
当代著名易学大家、北大教授朱伯崑《周易通释》说:

易学则是对《易经》所作的种种解释。广义的“易学”包括作为“十翼”的《易传》;狭义的“易学”,专指“十翼”之外对《易经》的解释。

朱伯崑《易学基础教程》将易学“周易知识系统”归纳如下:
2017-05-16 09:09 6楼
如果说“医易同源”,那就是皆“同源”于《内经》时代之阴阳说。
《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以阴阳解《易》是《易传》尤其是《系辞》的特点。阴阳学说在《系辞》中已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而且构成了它的一个重要理论内容。考其渊源,主要应该是受到了庄子思想的影响。阴阳观念最早出于史官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后来做过史官的老子曾概括地说过“万物负阴而抱阳”,同时代的孙子及范蠡也都运用阴阳概念解释自然及社会现象。(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因为《易传》吸收了道家思想,所以陈鼓应说:“《系辞》这里以阴阳为‘道’的内涵,正是出自《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系辞》作者承袭着这观点,综合而成为形而上学的基本哲学命题”。故赵洪钧《内经时代》说:“略读《周易》‘传’的部分,就会看出它与《内经》难解难分了。”如果说“医易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皆“相承”于《内经》时代之阴阳说。即便是二者“难解难分”,也不能就此说“医理源于易理”。有学者认为,大讲阴阳的《易传》形成于战国中晚期之间,至迟也在战国末期。医学与《易》学,大致均是在这一历史时期接受了阴阳学说,但两者之间却无直接的启承关系。《易》只不过是阴阳学说的一个载体而已。医学理论与《易》无关。(廖玉群《重构秦汉医学图像》)
2017-05-22 10:12 7楼
河间金栋 说:
中国文化史学界、哲学史学界认为,在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周易》是中华传统文化及古典哲学的总源头,故有“中华文化,肇始于《易》”(杨力《周易与中医学》)之说。中华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就文化层面及哲学层面而言,《内经》与《周易》有渊源关系。以易学哲学史而言,《内经》与《周易》之经、传及易学皆有瓜葛。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医是易学的一个分支,亦非医源于易。
《内经》与《周易》之“经”有关系、有瓜葛者,见于《灵枢·九宫八风》篇。因为该篇有八卦卦名,显然与《易》有瓜葛。但该篇并未用《周易》说医理。
2017-06-08 08:23 8楼
中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孕育的,阴阳术数与中医的关系大了去了。
2017-06-20 02:08 9楼
liangyongyang 说:
中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孕育的,阴阳术数与中医的关系大了去了。
观《汉志》,知数术与方技本不属一类。
《汉志·序》说:“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师古曰:“数术,占卜之书。方技,医药之书。”
人体生命健康“生生之具”之方技书是医药书,而“明堂羲和史卜之职”的数术书是占卜书,但不知二者之关系如何“大了去了”?
2017-06-20 02:17 10楼
河间金栋 说:
观《汉志》,知数术与方技本不属一类。
《汉志·序》说:“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师古曰:“数术,占卜之书。方技,医药之书。”
人体生命健康“生生之具”之方技书是医药书,而“明堂羲和史卜之职”的数术书是占卜书,但不知二者之关系如何“大了去了”?
《汉志·数术略》包括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大类的占卜之书。
《汉志·方技略》包括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大类的医药之书。
二者不是一类。
2017-06-20 07:39 11楼
个人观点:求同存异。

楼主说的是“求同”,是在阐明医学与易学背后的“道”:万事万物(包括人的生命与健康)的阴阳消长变化和平衡。张景岳也是从这个角度论述的,所以金栋先生说他“以易学附会中医”不合适,有点拿着尺子量体重的味道,因为张景岳不是从考证角度谈这个问题的。

孙思邈的《大医习业》讲: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分类的目的是为方便阐述和探讨,但研究探讨的目的不是为了分类。

《内经》属医经,但其中有天文气候,有术数(九宫八风)、有经方(汤液醪醴)、有房中(七损八益)、有神仙(真人、至人)。中华学术各门各派之间是互相渗透的。

《内经》讲“智者察同”,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金栋先生想从考证考据角度来探讨,有点驴唇不对马嘴。
⬅ 孙药王实在给力!一张小建中汤,《千金》变方25张! 老茶馆 中医泰斗秦伯未:阴虚如何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