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集解>补遗》九针十二原第一

2017-01-31 17:08 12楼
【经纪】《灵枢经校释》说:条理、纲纪的意思,这里指条理清楚的理论体系。

郭霭春说:此指微针之进退深浅度数言。
2017-01-31 17:09 13楼
【异其章】刘衡如说:异其,准下句,此后当有脱字。本书《小针解》篇谓“声章者,言声与平生异也。”应据补“声”字。《太素》缺卷(指缺卷复刻《黄帝内经太素》)作“篇”,义亦未安。

《灵枢经校释》说:“篇”,原脱,据覆刻《太素》卷二十一九针要道补,以成四言。

郭霭春说:“异其”下脱“篇”字,应据《太素·九针要道》补。据杨注:“篇章,指篇目章句。”“异”与下文“别”字异文同义。《广雅·释诂一》:“异,分也。”
2017-01-31 17:09 14楼
【表里】杨上善说:腑输为表,脏输为里。
2017-01-31 17:09 15楼
【终始】杨上善说:微针之数,始之于一,终之九也。

《灵枢经校释》说:指气血终而复始地运行于脏腑经脉阴阳表里的规律。

[FONT=仿宋]金栋按:杨氏说“微针”,此借代九针。终始,即终而复始,《汉典》:“依次输毕,再重新开始循环。”[/FONT]
2017-01-31 17:10 16楼


【先立针经】黄元御
说:《针经》,即《灵枢经》。帝欲不用毒药砭石,而以微针除百姓之病,先立《针经》,故咨岐伯,而作《灵枢》。

郭霭春说:《广雅·释诂三》:“立,成也。”

[FONT=仿宋]金栋按:《灵枢》即《灵枢经》。《灵枢》书名沿革如次,即汉末名《九卷》,晋代名《针经》,唐代名《灵枢》。

《灵枢》之名始见于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序》,疑由王冰所定。王冰“弱龄慕道”,由《九卷》、《九灵》、《针经》结合道家《玉枢》、《神枢》、《灵轴》等名称而来。

丹波元简说:若《灵枢》之称,昉于唐中叶王冰注《素问》引本经文,或曰《灵枢》,或曰《针经》是也。林亿等因谓王冰名为《灵枢》,不可定然也。其命名之义,马氏云:“《灵枢》者,正以枢为门户阖辟所系,而灵乃至神至玄之称。此书之功,何以异是。”张氏云:“神灵之枢要,是谓《灵枢》。”王九达亦云:“枢,天枢也。天枢运于上,枢机无一息之停,人身如天之运枢,所谓守神守机是也。其初意在于舍药而用针,故揭空中之机以示人。空者灵,机者枢也。既得其枢,则经度营卫,变化在我,何灵如之?”今考《道藏》中有“玉枢”、“神枢”、“灵轴”等经,意者《灵枢》之称,岂出于道流欤?

钱超尘说:《针经》之所以又称为《灵枢》(或称《九虚》《九灵》),与道家思想颇有关系。我国道家书籍,自东晋以来数量日增,《隋书·经籍志》四载道家书三百七十七部,一千二百一十六卷,这类书籍,常将“灵”“宝”“枢”“玄”等字冠于书首,构成书名。……《针经》虽然是医学经典著作,与道家讲符箓之书具有根本区别,但在讲养生保健、治病疗疾方面却有相通之处,因此亦被道家者流所重视,而命以带有明显道家色彩的名称——“灵枢”。唐代道教思想极盛一时,《灵枢》之名大约产生于此时。王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见王冰《素问》自序),对于《灵枢》之名,雅有所好,故采用当时已有之称,谓《针经》曰《灵枢》。……丹波氏的分析是颇有见地的。(《中国医史人物考》)可见,钱氏并非认同《灵枢》之名称,由王冰所定。

今本《灵枢》,乃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乙亥——公元1155年)四川锦官(今成都)史崧校正之家藏旧本(见《集解·史嵩序》)。所谓“校正家藏旧本《灵枢》九卷,共八十一篇,增修音释,附于卷末,勒为二十四卷”,是指“北宋校正医书局在校定医籍时,因《灵枢》不全而未校定,当时朝鲜(金栋按:古称高丽国)闻知此事,特送来十卷本《灵枢》(金栋按:此当说《针经》),欲交换宋代古书,苏轼屡次上表言其不可,最后虽终于交换图书,但北宋时期对朝鲜送来的《针经》十卷,未加详细校定,只委医官二三员敷衍了事。南宋史崧附以释音之本即北宋医官二三员仓促校定之本。此本在北宋曾经雕版刊行,而数量不多。北宋靖康之难,徽钦二宗被掳,图籍散亡殆尽,故至南宋初,《灵枢》极为罕见,史崧乃以家藏之本进献之,刊刻之。所谓‘家藏’之本非他,乃北宋二三医官仓促校勘雕印之本,但史崧对‘家藏’之本重加分卷,以与《素问》之卷数、篇数相配”。(钱超尘《中国医史人物考》)[/FONT]
2017-01-31 17:12 17楼
【推而次之】杨上善说:次之者,推九针之序,纲纪之次也。

杨鹏举说:推,扩展。

[FONT=仿宋]金栋按:次,次序,顺序。[/FONT]
2017-01-31 17:16 18楼
【始于一,终于九焉】刘明武说:这就是针经之纲纪。“一”与“九”,属于洛书之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就是洛书之数。九个数中五个阳数一三五七九,四个阴数二四六八。阴阳奇偶之数,构成了洛书的基本成分。奇偶之数在四方四隅的分布,构成了洛书的基本图形。后人将洛书之数编成了歌,歌曰:“上九下一,左三右七,四二为肩,八六为足”(见下图)。洛书,是表达史前天文历法的,具体是表达十月太阳历的。“始于一,终于九”中的一与九,实际上是十月太阳历的代名词。以太阳历为针经纲纪,一与九本身可以表达五行中的水火两极,二可以表达五方中的北南两极,三可以表达节令中的冬至与夏至,四可以表达气候中的寒暑两极,五可以表达阴阳二气升降两极,六可以表达一个完整的太阳回归年,间接表达的则是无限循环的时间与空间。

[FONT=仿宋]金栋按:最重要的自然数,从一开始,到九终止。《素问·三部九候论》:“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张介宾说:“数始于一而终于九,天地自然之数也。……九数之外是为十,十则复变为一矣;故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而终于九焉。”九针之一至九,《灵枢·九针论》及《素问·针解》篇皆有明示,“以针应数”,所应乃“黄钟数焉”,非为其它。见前文《九针十二原》补遗。可见,刘氏引洛书之数附会于此,非当。若附会于《九宫八风》篇,或可从。

洪钧按:天地之大数——自然数,始于一终于九,说明那时没有零的概念。0是否自然数,有争论。我国今小学数学教材,规定0是自然数。常识中的一至九,很简单——掰掰手指头的事。但是,人类认识自然数却经历了很艰难的过程,故古人认为自然数很神秘。关于自然数的讨论,也是现代数学数论的重要内容。自然数是十进位制,显然来自人有十个手指头。故数学是拟经验的。从一至九,古人最重视的有一、三、五、九。这是因为一是最早认识到的自然数,从一到三的认识过程也很艰难。那时大概用上下肢计数,两上肢用完了,要添上一个下肢。三有多的意思。这应该是因为,认识到三以后有个长时期停滞过程。从三认识到九,用手指计数最方便。五恰好是一手手指之数。九在十进位制每一个循环中都是最大的数。古时的太一说、三生万物说、五行说、九野说、九针说、九脏说等等都是重视这几个数的表现。它们大体都见于《内经》。(赵洪钧著,金栋补注《内经时代补注》)

《内经》全书中,“始于一,终于九”共4见。1见于《素问·三部九候论》与九针无关。3见于《灵枢经》,即分别见于《九针十二原》、《外揣》和《九针论》篇,皆与九针有关。

又,《集解》引张介宾说“天地云全数也”,当作“天地之全数也”。云,当作“之”,形似抄写致误。[/FONT]
2017-02-02 10:22 19楼
【道】杨鹏举说:技术;技艺;体验。《周礼·春官·大司乐》:“凡有道者,使教焉。”郑玄注:“道,多才艺者。”
2017-02-02 10:24 20楼

【小针】刘衡如说:小:《甲乙》卷五第四作“夫”,文义俱胜,应据改。此“小”字似是后人据本书第三篇篇目而改。顾彼篇之所以名《小针解》者,由于《灵枢》《素问》本是一部《内经》,恐因《素问》中已有《针解》一篇,故于此篇《针解》之前加“小”以别之耳,意谓“小”的“针解”。马莳以来,注家多谓“小针”之“解”,甚至有说“九针之外又立小针”者(张志聪《灵枢集注》卷一),恐未必为是。篇首帝言微针,自是泛指诸针。本书《玉版》篇有小针,《太素》卷二十三《疽痈逆顺刺》杨注亦以九针释之,皆非谓九针之外,别有小针也。《太素》缺卷作“小”,则此误已在隋唐以前。

《灵枢经校释》说:小,《甲乙》卷四第五“小”作“夫”。按:作“小”是。小针解篇即据此名篇,《玉版》篇亦出“小针”二字。《甲乙》作“夫”恐不合,但以文论之,“夫”字作发语词,似亦差可。

郭霭春说:《甲乙》卷五第四“小”作“夫”。
⬅ 凤翅堂学习笔记 老茶馆 “五气经天”汇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