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集解>补遗》本输第二

2017-02-05 09:22 楼主

本输第二

【补遗】

【本输】李经纬、邓铁涛说:本篇对各经的重要俞穴,作了推本求原的论述,故名。主要论述五脏六腑与经脉之气,在肘膝关节以下,出入流注经过的所在,指出了井、荥、输、原、经、合等要穴分布在四肢肘、膝、四关以下的特定部位,它们起着沟通表里经脉的作用。并叙述了手、足六阳经与任、督二脉在颈项间的要穴。最后指出脏腑相合的关系和作用及四季取穴的常法等。

程士德说:输,转输也。人身穴位,为气血游行出入之处,故称为输穴,简称为输。《内经》中输与腧、俞三字通用。本,推求本源的意思。因为本篇以论述五脏六腑的诸输穴为主要内容,故篇名“本输”。正如《灵枢注证发微·卷一》所说:“本篇输字,是言推本各经之有腧穴也,故名篇。”

郭霭春说:本篇主要论述脏腑腧穴,指出井、荥、腧、原、经、合各穴的名称和部位,并脏腑相配合的关系,以及四时取穴常法,由于重点讨论了腧穴,所以以“本输”名篇。

刘明武说:本者,本原也,推本寻根也。输者,腧穴也。输,广义上的腧穴,具体之输穴也。本输者,对腧穴、腧穴分布与功能的追根溯源。

“法地”解 本篇题目后缀有“法地”二字,谈腧穴为何论大地,温习了下列几个论断,答案即可呼之欲出:

《周易·序卦》:“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

《周易·说卦》:“乾为天,为父;坤为地,为母。”

《尚书·泰誓》:“惟天地万物父母。”

《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管子·内业》:“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鶡冠子·泰鸿》:“立天为父,建地为母。”

今天的人为父母所生,最初的人从何而来?这是每一种文化必须回答的问题。

亚当、夏娃为神所造,这是希伯来文化的对“人从何而来”的回答。这一答案记载在《圣经》开篇处。

最初的人为天地所生,这是中华文化的对“人从何而来”的回答。这一答案最早始于八卦。八卦由上中下三爻组成。上爻象征天,中爻象征人,下爻象征地,人位于天地之间,三爻将天地人的关系表达为“一而三,三而一”的关系。《周易·序卦》与《周易·说卦》用文字揭示了这一答案。以天为父,以地为母,这一结论延续于诸子百家之中。

以上几个论断,一个指向,即天地生人,天地为人之父母——天为父,地为母。

母亲与子女之间,在外形与结构上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是自然哲理中的基本常识。例如,小鱼像大鱼,小虾像大虾,小山羊的模样像老山羊……

同样的道理,人在外形与结构上,肯定有与父母相似相通的地方,这就是本篇以谈腧穴论及大地的基本原因。

千万不要以为这是无稽之谈。人与大地之间,的确存在着相似相通之处。为何同样的人,不一样的肤色?欧洲白,非洲黑,亚洲黄,美洲棕,同一个大地,而不同的空间,就造成了如此复杂的颜色。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人身上的微量元素与所处区域地壳中的微量元素在种类上完全一致,在数量上为正比关系。人生在大地上,如果与大地毫无关系,那才是不正常的。

上帝造人,人的模样像上帝,这是《圣经》中的哲理。人与上帝深层次的相似相像,《圣经》没有做出进一步的解释。

天地生人,人的模样像天体像大地,这是《周易》《黄帝内经》中的哲理。人与天体、大地之间的深层次相似相像,《黄帝内经》作出了详细的解答。人的模样,人的骨骼,人的四肢,人的十二经络,人的穴位,都是在‘天父地母’的思路下论证出来的。”

田代华、刘更生说:按:输、腧、俞三字古通,本书中常混用。今以总论腧穴者为“腧”,四肢末端特定五输穴为“输”,五输穴中之一及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脏腑诸穴为“俞”,并律之。

[FONT=仿宋]金栋按:俞,《说文·舟部》:“空中木为舟也。”段玉裁注:“《淮南·氾论训》:‘古者为窬木方版,以为舟航。’高曰:‘窬,空也。方,并也。舟相连为航也。’按:窬同俞。”俞(音yu于),本义是挖空树木做的小船,引申为中空之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需部》:“《素问·奇病论》:‘治之以胆募俞。’王冰注:‘背脊曰俞。’按:皆中空之义。”俞(音恕shu),后来写作腧,乃古今字,即俞→腧,腧穴也。腧,亦作输,乃通假字。

纵观《内经》全书,其“俞”字,或俞、或腧、或输而有四义:⑴指腧穴、穴道、穴位;⑵指背部的背腧穴,即五脏、六腑之背腧穴;⑶指肘膝以下的五输穴——井、荥、输、经、合;⑷指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为输穴。

刘衡如说:法地,应据马注删。据此,刘明武“法地解”以《易》、《书》、《管子》、《鶡冠子》等先秦典籍附会于此,非当。当附于《九针论》“二者,地也”则妥。[/FONT]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7-02-05 09:29 2楼


【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刘衡如
说:络,与下文重,应据《太素》卷十一《本输》改为“脉”。

郭霭春说:十二经络,《太素》卷十一《本输》“经络”作“经脉”。按:《终始篇》:“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而后可得传于终始矣。”取以律此,自以作“经脉”为是。

[FONT=仿宋]金栋按:《集解》引杨、马、张、志四说,虽未校出“经脉”一词,但从训释词中可以看出已寓“经脉”之义,唯马莳说有十五络脉,非是。

此言“十二经脉”之所终始,但下文只有五脏六腑“十一经脉”之腧穴,从文字看是无“手厥阴心包经”。但经文云“心出于中冲”、“溜于劳宫”、“注于大陵”、“行于间使”、“入于曲泽”这些腧穴名称,实际上都是“手厥阴心包经”不是“心经”的。所无的腧穴应是“手少阴心经”的,因为“手少阴之脉独无腧”(《邪客》)。这充分说明了十二经脉的定型说法,有一个演变过程。马王堆出土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则是其演变轨迹。十一经脉是“天六地五”(属天人相应体系)推演之结果。“天六地五”思想,春秋时期则有,如《国语·周语下》云:“天六地五,数之常也。经之以天,纬之以地。”《左传·昭公元年》云:“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汉时沿袭并认为是天数(道),如《汉书·律历志上》云:“《传》曰:‘天六地五’,数之常也;‘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夫五六者,天地之中合,而民所受以生也。故日有六甲,辰有五子,十一而天地之道毕,言终而复始。”董仲舒《春秋繁露》云:“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不如此则违背天意,或遭天谴。故人有五脏六腑十一经脉以应之,而本篇五脏五输六腑六输亦如此。脏腑之名称,虽源于古代粗浅的实体解剖,但脏五腑六实由“天六地五”推演而来。

十二经脉亦是天人相应(属阴阳说)以应十二月的推演结果,由一阴一阳演变为三阴三阳而来。赵洪钧说:“经脉由十一变为十二,毫无疑问受‘天人相应’思想指导。《内经》反复说十二经‘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时’等等。‘天人相应’经董仲舒大发挥并与阴阳五行合流,其影响开始无孔不入,波及一切学术和迷信术数。由十一经变为十二经,理应在此时或稍后。要冲破五脏说,硬加一个心包,没有很强烈的哲学思想激发是不可能的。”(《内经时代》)[/FONT]
2017-02-05 15:13 3楼
【络脉之所别处】刘衡如说:处,应据《太素》卷十一《本输》改为“起”,与“始”、“止”协韵。
2017-02-05 15:14 4楼
【五输之所留】刘衡如说:留,此后应据《太素》卷十一《本输》补“止”,与“始”、“起”协韵。

[FONT=仿宋]金栋按:五输,《集解》引《正义》“十二经皆以输为原”,此说不当,因只有五脏之阴经以输为原,而六腑之阳经非是。[/FONT]
2017-02-05 15:15 5楼
【六府之所以合】刘衡如说:六府,此前《太素》卷十一《本输》有“五藏”,据后文“是六府之所以合者也”,五藏二字当衍,杨注亦误。
2017-02-05 15:16 6楼
【五藏之所溜处】杨鹏举说:溜,通流。

田代华、刘更生说:《太素·本输》作“脏腑之所流行”,义胜。

[FONT=仿宋]金栋按:溜、流,乃通假字。[/FONT]
2017-02-05 15:20 7楼


【肺出于少商】郭霭春说:出于,《太素》卷十一《本输》、《甲乙》卷三第二十四“出”下并无“于”字。下同,不再举。

[FONT=仿宋]金栋按:依下文体例“溜于”、“注于”、“行于”、“入于”律之,则当有“于”字。[/FONT]
2017-02-05 15:22 8楼
【井木】刘衡如说:木,《太素》卷十一《本输》无,疑是后人据《难经·六十四难》及《甲乙》卷三沾注,今加括号,以下诸“木”、“金”字同。

郭霭春说:按:十二经之五腧穴井、荥、腧、经、合,按五行配属,凡阴经均起于木,会于水,其序是木、火、土、金、水。

[FONT=仿宋]金栋按:《集解》引张介宾说“以下凡五藏之井,皆属阴木,故《六十四难》谓之阴井木也”,即《难经·六十四难》云:“《十变》又言: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阴阳皆不同,其意何也?然:是刚柔之事也。阴井乙木,阳井庚金。阳井庚,庚者,乙之刚也;阴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阳井金也。余皆仿此。”

滑寿《难经本义》云:“刚柔者,即乙庚之相配也。十干所以自乙庚而言者,盖诸藏府穴皆始于井,而阴脉之井始于乙木,阳脉之井始于庚金,故自乙庚而言刚柔之配。而其余五行之配,皆仿此也。丁氏曰:刚柔者,谓阴井木阳井金,庚金为刚,乙木为柔。阴荥火阳荥水,壬水为刚,丁火为柔。阴输土阳输木,甲木为刚,己土为柔。阴经金阳经火,丙火为刚,辛金为柔。阴合水阳合土,戊土为刚,癸水为柔。盖五行之道,相生者母子之义,相克相制者夫妇之类,故夫道皆刚,妇道皆柔,自然之理也。《易》曰:分阴分阳,迭用柔刚。其是之谓欤。”

郭霭春、郭洪图《八十一难经集解》丁锦曰:“井荥俞经合,俱以五行阴阳为配偶,但有一阴一阳俱相克,是何意也?言阳与阴配合,取刚柔之义耳。”[/FONT]
2017-02-05 15:24 9楼
【溜于鱼际】张介宾说:手腕之前,大指本节之间,其肥肉隆起形如鱼者,统谓之鱼。寸口之前,鱼之后曰鱼际穴。
2017-02-05 15:25 10楼
【太渊】刘衡如说:此后应据《太素》卷十一《本输》补“者”字,与上下句法一致,下有*者同。

[FONT=仿宋]金栋按:刘衡如之*号无法显示。其*号指代下文凡五腧穴取穴定位训释中无“者”字者,皆应据补,如经渠、尺泽等。[/FONT]
2017-02-05 15:28 11楼

【动而不居】郭霭春说:太阴之脉,动于寸口不止,故曰“动而不居”。《荀子·不苟》杨注:“居,止也。”
⬅ “五气经天”汇释 老茶馆 《灵枢集解补遗》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