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集解补遗》阴阳应象大论第五(草稿)

2018-03-06 14:49 12楼
[FONT=仿宋]【神明之府也】金漥七郎说:吴云:《易·系辞》云:“阴阳不测谓之神。”神之昭昭谓之明。众物之所聚谓之府。

金栋按:七郎所引吴云,据吴崑《素问吴注》无“《易·系辞》云”四字。此四字当是七郎所增益。

程士德说:《淮南子·泰族训》:“天设日月,列星辰,调阴阳,张四时。日以暴之,夜以息之,风以干之,雨露以润之。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之谓神明。”《素问吴注》注:“阴阳不测谓之神,神之昭昭谓之明。”《类经·阴阳类一》注:“神,变化不测也。明,三光著象也(三光,《白虎通》:天有三光,日月星)。”据以上诸说,神明即是自然万物运动变化所表现的各种现象的背后原因,因其难明而变化不测,故以“神明”称之。府,聚物、居住之所。《素问吴注·卷二》注:“众物所聚谓之府。”《内经知要·阴阳》注:“言变化之流行,皆从此出也。”神明出于阴阳,故阴阳为神明之府。

金栋按:据程氏所引《淮南》、《类经》,所谓“神明”,就是原因难明,变化莫测,即闹不清怎么回事!府,聚物、居住之处。《说文·广部》:“府,文书藏也。”段注:“文书所藏之处曰府。”

洪钧按:古人不知道为什么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只知道这一现象或事实。换言之,这一现象在古人看来是神秘的。故说“阴阳者,神明之府”或“阴阳不测谓之神”。现在我们知道这是由于一个原因造成的两个条件所致。一个原因就是太阳提供能量。两个条件就是无霜期和光合作用。无霜期指一年内昼夜环境温度都高于0℃的时期。植物的表里温度无大区别,基本上和环境温度一样。一旦环境温度低于无霜期,一切植物的生命活动即行中止。这是由于它们的体液都是水溶液,生命活动必须在体液中进行。环境温度低于无霜期,体液成冰,于是生命活动中止。动物、特别是大型动物的表里温度差别较大,加之有外层脂肪、皮毛或衣服保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抗环境低温。即环境温度低于0℃时,还可以保持体核的温度正常而维持生命活动。一旦不能保持正常体核温度,生命活动就会大乱或者中止、死亡。即一旦体内温度低到一定程度,生命活动也要停止。如果体核温度低到0℃,一切动物的生命活动都要停止。部分动物有冬眠能力,其中的道理较为复杂,从略。

光合作用是一切绿色植物的主要生命活动基础,这显然是基于阳光。阳光提供了能量使植物发生光合作用,于是植物生长。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适应了四时阴阳变化周期,于是有了一年生长化收藏的周期。多数一年生植物典型地表现为这样的生命周期。多年生植物冬天不会死,但也在四时中完成发芽(生)、开花(长)、结果(化收)、凋零(藏)这一周期。当然会有不少例外,如冬小麦将入冬时才播种,盛夏来临前收获。和它伴生的半夏、葶苈、油菜以及几种杂草也不遵循春生、夏长、长夏化、秋冬收藏的周期。夏枯草也是的反季节生长。萝卜、芥菜、白菜都在盛夏播种,故不能说四时五行生长化收藏的规律无可挑剔。菌类植物,如蘑菇,不靠光合作用获得能量并维持生命,但它们的能量还是来自其它动植物。即归根结底还是来自太阳。环境温度低于0℃,菌类也不能生长。

动物、特别是高等动物不会在一年中完成生命周期,也不是直接靠光合作用摄取能量。但是,说到底,动物摄取的能量还是来自光合作用,即来自太阳(核能和地热对维持生命的作用很小)。故多数高等动物也有顺应四时生长化收藏的周期。高等动物之所以要顺应四时,首先是它的活动受限于光照决定的温度。其次是它的活动周期要和植物以及它作为食物的动物同步。这样才能比较容易地获得它需要的能量和营养物质。人类的活动尤其如此。文明人必然春种、夏耘、秋收、冬藏。大冬天外出强力劳作,也可以有收获,但只限于拾柴或狩猎等。这不是古时人类活动的主旋律。

当然,古人不会认识到,还有很多低等动植物,生命周期很短。比如细菌可以在一小时内繁殖几代。于是它们的生命周期不会和四时同步。但它们也要遵循阳来生,阳去则死的规律。换言之,没有能量供应,它们不能繁殖,也不能生长。

由此我们要认识到阳的重要性。《内经》虽然讲阴阳互根、互相转化、互相依存;阴平阳秘;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但阳总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方面。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临床上,都要更重视阳。(赵洪钧著,金栋补注《内经时代补注》)[/FONT]
2018-03-06 14:50 13楼
[FONT=仿宋]【治病必求于本】王冰说:阴阳与万类生杀变化,犹然在于人身。同相参合,故治病之道,必先求之。

金漥七郎说:吴云:“或本于阴,或本于阳,必求其故而施治也。”《格致余论》以为求病因者,与经旨乖矣。《知要》云:“人之疾病,虽非一端,然而或属虚,或属热,或属实,或属寒。在气、在血、在藏、在府,皆不外阴阳。故知病变无穷,阴阳为之本。”

丹波元简说:简按:此句,诸家并衍王义,而志聪注最为明备。

胡天雄说:《吕览·尽数》:“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七者动精则生害矣。故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一曰治病求本,一曰养生知本,两个本字各有自己的前提。知本指五味、五志、七淫而言;求本之本,指阴阳而言。即后文“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之意。有的注家未达此义,轻改“于本”为“其本”,以为治病当治其本。不知临床论治,须视具体情况而定,“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标本病传论》已详言之矣。

金栋按:本,原义指草木的根,是个指事字。《说文·木部》:“本,木下曰本”。此处指阴阳。[/FONT]
2018-03-20 14:27 14楼

[FONT=仿宋]【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金漥七郎说:《淮南·天文训》云:“积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

金栋按:下文“清阳为天,浊阴为地”,《集解》丹波氏引《天文训》“重浊”作“浊阴”,误。

程士德说:故,谓下文所论,皆上文阴阳变化之道。《素问吴注·卷二》注:“复明阴阳为天地之道也。”积,聚集的意思。阳气轻清,轻清者上升,故积阳为天;阴气重浊,重浊者下降,故积阴为地。《素问注证发微·卷一》注:“故天位乎上,乃阳气之所积也;地位乎下,乃阴气之所积也。”

金栋按:《集解》引丹波氏所说“此二句亦出京房《易传》”,见其《遁》卦解说。[/FONT]
2018-03-20 14:28 15楼
[FONT=仿宋]【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李中梓说:阳之和者为发育,阴之和者为成实,故曰阳生阴长,此阴阳之治也。阳之亢者为焦枯,阴之凝者为封闭,故曰阳杀阴藏,此阴阳之乱也。《天元纪大论》曰:“天以阳杀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夫天为阳,阳主于升,升则向生,故曰天以阳生阴长,阳中有阴也。地为阴,阴主于降,降则向死,故曰地以阳杀阴藏,阴中有阳也,此言岁纪也。

金漥七郎说:《天元纪大论》鬼臾区曰:“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类注》有二说。其一通曰:“阳之和者为发生,阴之和者为成实,故云阳生阴长。阳之亢者为焦枯,阴之凝者为固闭,故云阳杀阴藏。此以阴阳之淑匿言。”(《知要》有三说。其一据《天元纪论》)吴球《辨疑录》杀藏易地,非也。盖此乃以四时为言,秋之阳气燥物,故谓之杀。一云:杀、发,依音而讹。未知然否。

丹波元简说:简按:王注《神农》曰“与《天元纪大论》文同”。此二句,诸家殊义,如李氏则举三说,然《新校正》说,最为确当。

胡天雄说:上文“阴静阳躁”,是说阴阳有一动一静的各自特性,此处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则是说阴阳的相互作用。王注引神农“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实即此义。意谓上半年天气主之,故春夏阳生则阴助之以长,如启故从新、万物华实即是;下半年地气主之,故秋冬阳衰则阴助之以藏,如生机内敛、蛰虫固密即是。《汉书·董仲舒传》:“阳不得阴之助,亦不能独成岁功。”亦即此义。杀为衰落之义,《吕览·长利》:“子孙弥杀。”高诱注:“杀,衰也。”可证。历来注家对此争论纷纭,第一,把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理解为阴阳的各自作用,忘记了“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这一自然规律;第二,把“阳杀”理解为杀戮之杀,不知杀为衰义,《新校正》所论“阴长阳杀”正是把生、长、杀、藏理解为阴阳的各自作用,又云“孰谓阳无杀之理”,仍是作杀戮之杀。简《识》誉其“最为精当”,误矣![/FONT]
2018-03-20 14:29 16楼
[FONT=仿宋]【阳化气,阴成形】李中梓说:阳无形,故化气;阴有质,故成形。

程士德说:气和形是物质的两种状态,分属于阴阳,推而及于人身,如《素问注证发微·卷一》注:“故阳化万物之气,而吾人之气由阳化之;阴成万物之形,而吾人之形由阴成之。”正因为气属阳,所以人体之气称为阳气;形属阴,人体精、血、津液等有形物质称为阴精。

赵洪钧《内经时代》说:以上三句,是用阴阳学说讲物理。但“阳化气,阴成形”六字,比较重要。所谓化气应该来自水液遇热化为蒸汽,成形则来自蒸汽遇冷则凝结成水甚至成冰。把这一常识推广到人体,则化气指人体消化和其他气化过程。按现代医学理解,就是把有形的东西或大分子,变成无形或小分子以及能量的过程。成形则是把小分子同化为人体组织的过程。

《天元纪大论》:“在天为气,在地成形。”王冰说:“气,谓风热湿燥寒。形,谓木火土金水。”

《易·系辞上》:“在天成象,在地成形。”韩康伯说:“象,况日月星辰;形,况山川草木也。”朱熹《周易本义》:“象者,日月星辰之属;形者,山川动植之属。”[/FONT]
2018-03-20 14:30 17楼
[FONT=仿宋]【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杨上善说:物极而变,亦自然之所然耳也。

金漥七郎说:盖真寒假热、假寒真热之类也。

姚止庵说:阴盛之极,格阳于外,虚火浮动,躁扰如狂,阴证似阳之类,非真热也,寒之极也;阳盛于内,火闭不通,四支厥冷,甚或战栗,阳证似阴之类,非真寒也,热之极也。所以者何?物极则变。

程士德说:《类经·阴阳类·一》注:“阴寒阳热,乃阴阳之正气。寒极生热,阴变为阳也;热极生寒,阳变为阴也。邵子曰:‘动之始则阳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始则柔生,静之极则刚生,此《周易》老变而少不变之义’。如人之伤于寒则病为热,本寒而变热;内热已极而反寒栗。故阴阳之理,极则必变。”此以寒热的极变为例,说明阴阳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推之于四时气候,冬寒之极变生春温,夏热之极变生秋凉,亦属阴阳极变之理。

金栋按:物极必反之义。《吕氏春秋·不苟论·博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FONT]
2018-03-20 14:50 18楼
[FONT=仿宋]【寒气生浊,热气生清】胡天雄说:或问:既然寒气生浊,何以“水液浑浊,皆属于热”?既然热气生清,何以“澄彻清冷,皆属于寒”?按此以上皆指自然现象言,非指人体。寒气生浊即上文“阴成形”之意;热气生清即上文“阳化气”之意。与“水液浑浊”、“澄彻清冷”之言病形者,意义不同。故张云:“寒气凝滞,故生浊阴;热气升散,故生清阳。”自“清气在下”至“病之逆从也”则指人体。凡《内经》言人应自然之处,多先言自然,后言人体。不论《素问》的《四气调神》、《阴阳应象》或《灵枢》的《邪客》《阴阳系日月》各篇,悉同此例。[/FONT]
2018-03-20 14:51 19楼
[FONT=仿宋]【清气在下,则生飧泄】马莳说:热气主阳,阳主上升而不凝,故清气生焉。清气生阳,宜在上,今反在下,则生飧泄。盖有降而无升也。

张介宾说:清阳主升,阳衰于下而不能升,故为飧泄。飧泄,完谷而泄也。

森立之说:案:胃中调和,则阳气循环于上,阴液走注于下,此其常也。若胃中不和,则精气不能达上焦,故下流肠间,而生飧泄食不和之证。

郭霭春说:罗天益说:“清气下降而不升,冲和(脾胃)之气不能化而令物完出,谓之飧泄。”

金栋按:清气,当指水谷精微之气。[/FONT]
2018-03-20 14:52 20楼
[FONT=仿宋]【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马莳说:浊气主阴,宜在下。今反在上,则生(月真)胀。盖有升而无降也。

张介宾说:浊阴主降,阴滞于上而不能降,故为(月真)胀。(月真)胀,胸膈满也。

金漥七郎说:《太玄经》注云:“(月真),大也。《字书》:‘肉张起也。’”

森立之说:阴液不得还下焦,则上畜胸中,而为(月真)胀之证。是阴液不降,从热化也,乃天地否之象现焉。

郭霭春说:(月真)胀,指上腹部胀满。《圣济总录》卷五十七云:“阴阳二者不可相干。今浊气在上,为阴气干扰,而清阳之气,郁而不散,所以(月真)塞胀满常若饱也。”

金栋按:浊气,当指水谷糟粕之气。《内经词典》:“浊气,秽浊之气。指机体代谢后的废物。”[/FONT]
⬅ 诊家正眼研读 老茶馆 鼻炎汤治过敏性鼻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