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本什么书?与《内经》有关系吗?

2017-02-19 20:08 12楼
[FONT=仿宋]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 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说:[/FONT]

[FONT=仿宋]“《周易》是一座神秘的殿堂。

因为它自己是一些神秘的砖块——八卦——所砌成,同时又加以后人的三圣四圣的几尊偶像的塑造,于是这座殿堂一直到二十世纪的现代还发着神秘的幽光。

神秘作为神秘而盲目地赞扬或规避都是所以神秘其神秘。

神秘最怕太阳,神秘最怕觌面。

把金字塔打开,你可以看见那里只是一些泰古时代的木乃伊的尸骸。

……

《易经》是古代卜筮的底本,就跟我们现代的各种神祠佛寺的灵签符咒一样,它的作者不必是一个人,作的时期也不必是一个时代。全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卦有卦辞,爻有爻辞,含乾卦的用九,坤卦的用六,一共有四百五十项文句。这些文句除强半是极抽象的、极简单的观念文字之外,大抵是一些现实社会的生活。这些生活在当时一定是现存着的。所以如果把这些表示现实生活的文句分门别类地划分出它们的主从出来,我们可以得到当时的一个社会生活的状况和一切精神生产的模型。

……

因为自己的愚昧而且同时有意无意地还要愚民,原始人的思想必然是表现而为宗教,或者魔术,或者迷信。

《易经》全部就是一部宗教上的书,它是以魔术为脊骨,而以迷信为其全部的血肉的。……八卦是天人之间的通路,龟便是这通路上来往着的宣传使者。所有人的祈愿由它衔告上天,所有天的预兆由它昭示下民,一切的吉凶祸福都可前知;龟当然可以成灵而谁也不敢违背了。谁敢违背,那便是凶。……上帝是天子产生的。上帝的意旨其实就是天子的意旨。吉凶祸福之权是操在天子手里的,结果就是服从我的就有好处,不服从我的便有灾害。这假手于龟卜蓍筮当然是再灵验也没有的了。……上帝的骗局就是这样,龟卜的骗局就是这样。”[/FONT]
2017-02-19 20:09 13楼
[FONT=仿宋]高亨《周易古经今注·旧序》说:[/FONT]

[FONT=仿宋]“《周易》一书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经,二是传。

……

《周易》古经是因古人迷信而产生的一部筮书。筮就是算卦。古代算卦,一般是巫史的职务。巫史们在给人算卦的时候,根据某卦某爻的象数来断定吉凶,当然有些与事实偶然巧合的地方,这就是他们的经验。他们把一些经验记在某卦某爻的下面,逐渐积累,成为零星的片段的筮书,到了西周初年才有人加以补充与编订,《周易》古经至此才告完成。所以实际说来,《周易》古经不是一个时期写定,更不是出于一人之手。我们从它的内容和形式观察,它的完成当在西周初年。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班固(《汉书·艺文志》)都说‘文王作卦爻辞’,马融、陆绩等(《周易正义》引)说‘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这在先秦古籍书中没有明证,难于置信。今人有的说是东周作品,更不可从。”

“传的部分共七种,就是《彖》、《象》、《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彖》、《象》、《系辞》各分上下两篇,因此《易传》共十篇,旧称《十翼》,都是《周易》古经的解释。这七种都作于东周时代,并非出于一人之手。司马迁(《孔子世家》)、班固(《汉书·艺文志》)等说是孔子所作,是不对的。近代有人说其中有汉人作品,也没有坚强的证据。

《易传》的解经,诚然有正确的成分,但是有许多地方不符合经文的原意。而且《易传》的作者们常常假借经文,或者误解经文,或者附会经文,来发挥自己的哲学观点,又夹杂一些象数之说。讲《周易》固然不能抹杀象数,然而总是讲不圆满。总之,《易传》七种仅仅是《周易》古经最古的、有系统的、值得参考的、有正确成分的解释,绝不是什么‘不刊之论’。初学《周易》,如果处处拘守《易传》去体会经文,那就难以窥见《周易》古经的原意。然而我们如果不管《易传》解经的是非,而只就传文所表现作者们的思想体系而论,那么《易传》还是古典哲学中异常重要的著作。

因此,我认为研究《周易》古经,首先应该认识到《周易》古经本是上古的筮书,与近代的牙牌神数性质相类,并不含有什么深奥的哲理。其次应该考释经文,参阅旧说,探索它的原来义蕴,对于《易传》只看做旧说的重要部分而已。有的可以引用,有的可以不采。”[/FONT]
2017-02-19 20:09 14楼
[FONT=仿宋]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金景芳序》说:[/FONT]

[FONT=仿宋]“《周易》是我国古代一种卜筮之书。这一点,从它在《周礼》为太卜所掌以及它在《左传》、《国语》诸书中的应用,可以看的清清楚楚。但在这个卜筮之书中却蕴藏着极为深邃的哲理。这一点,则除了《易传》之外,不见有人说过。因此《周易》之所以可贵,端在有《易传》为发掘它在卜筮外衣下所掩盖的哲理。”[/FONT]
2017-02-19 20:09 15楼
[FONT=仿宋]陈鼓应、赵建伟《周易今注今译·重排版序》说:[/FONT]

[FONT=仿宋]“《周易》这部形式特殊的典籍,如今已成为珍贵的人类公共文化遗产。在中国典籍中,世界各国学者翻译和解释《周易》的数量仅次于《老子》。……

《周易》为古典哲学之源头,经文虽为占筮之书,但具有丰富的人生哲理。《易经》的形象思维及其辩证思维方式,对老子有诸多的启迪。而《易传》,则在诸子思潮的冲击下,将占筮之书逐渐转化为富有哲学内容的著作。《易传》的哲学化、继承老、庄思路脉络。……《周易》经和传写作的年代,首尾相差少则五、六百年,多则七、八百年。而历代易学者多是以传解经,我们认为经传当分别解读。”[/FONT]
2017-02-19 20:10 16楼
[FONT=仿宋]郭扬《易经求正解·序言·小引》说:[/FONT]

[FONT=仿宋]“易,可用之于卜筮,但并非纯然的卜筮之书,而是一部适应性很广泛的科学总纲性一类的书。

因为易是科学,所以我们将上古、中古、现代的十门以上的重要科学同易进行比较,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以验证易的科学适应性到底有多宽广,是否确切可靠。

因为易是科学,对历史上一些言之凿凿的所谓灵验之卦,我们也进行了一些分析:其灵,灵在何处。

因为我们相信易是科学,所以对一些咬定易是纯然迷信的易学先辈,书中作了一些批驳。”[/FONT]
2017-02-19 20:10 17楼
[FONT=仿宋]周大钧《周易概论(增补本)·后记》说:[/FONT]

[FONT=仿宋] “《周易》作为一本古代筮书,虽未摆脱神学体系,但其内容却有着丰富的辩证法观点和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FONT]
2017-02-19 20:11 18楼
[FONT=仿宋]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一卷·第一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易说》说:[/FONT]

[FONT=仿宋]“关于《周易》经文形成的年代,近人虽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认为,其基本素材是西周初期或前期的产物。因为卦爻辞所提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其下限没有晚于西周初期者。……《周易》的原始素材来于占筮的记录,后来经过加工,逐渐成为占筮用的典籍。就此书的编纂说,有一定的思想性,也有一定的艺术性……它近于占筮用的字典,又不只是按甲、乙、丙、丁罗列各种筮辞。但总的说来,这部典籍的形成出于占筮的需要,不是用来表述某种理论体系。宋朝朱熹说:‘易本为卜筮而作’(《语类》卷六十六),这一论断是可信的。关于《周易》的编纂,近人认为出于当时的史官之手,《周易》是经过多次整理而成的。史官在古代兼管占卜之事……《周易》这部典籍的编纂,出于西周的史官之手,也是可信的。”[/FONT]
2017-02-19 20:11 19楼
[FONT=仿宋]廖名春《<周易>经传十五讲·第九讲 <周易>的成书与性质》说:[/FONT]

[FONT=仿宋]“语言的比较证明《系辞传》‘《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说法的可信。这和我们对《周易》本经史迹和先秦两汉其他文献记载考察的结果是一致的。因此,将《周易》本经的成书定在殷末周初,应最为可信。

……

讨论《周易》的作者问题,第一是要从《周易》本经出发,第二是尊重而又合理地吸收先秦、两汉文献的记载。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先秦文献关于周文王与《周易》有密切关系的记载是信而有征的;汉代文献关于文王、周公作《易》的观点是成立的;孔颖达的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说虽为主观,但其‘父统子业’说以文王为其父子的代表不失为一种合理的解释。从《周易》本经和先秦、两汉的文献记载看,周文王囚于羑里时,可能对六十四卦的卦序作了一定的编排,以至形成了今天通行的卦序,这是所谓‘演’;文王又将六十四卦序系以一定的卦辞和爻辞,这是所谓‘增’;文王所系之卦、爻辞,后来又经过周公的改编、加工,以至最后形成《周易》本经。《周易》形成后,掌于祝卜之手。周公作为祝卜系统的首脑,不但改编和加工过《周易》的卦爻辞,而且为解释《周易》的创作背景、思想内涵也作了一定的工作,于是就产生了《易象》一书。《易象》藏于鲁太史之处,既与周公父子的职掌有关,也表明了周公与《周易》本经的特殊关系。

……

我们认为易源于数占,本为卜筮之流。但发展到《周易》,经过文王、周公父子的创造、改编,《周易》就不仅仅是卜筮之书,而寓有一定的哲理性和社会政治思想。”[/FONT]
2017-02-19 20:41 20楼
《易经》本与阴阳无关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FONT=仿宋]今通行本《易经》经文共4940个字,无一处“阴阳”连用之词,怎么能说与阴阳有关系呢?

朱伯崑说:“按:《易经》中并无阴阳辞句,春秋时期的人解易亦无‘阴阳’辞句。以‘阴阳’观念解易当出于战国时期。《庄子·天下》评论儒家的‘六艺’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在道家看来,《周易》是讲阴阳学说的。‘易以道阴阳’。可以说是概括出战国时期易说的特征。”(《易学哲学史·春秋战国时代的易说》)可见《易经》本与阴阳无关。说与阴阳有关系的,大都认为八卦与六十四卦卦画中有阴爻“- -”和阳爻“—”的缘故。但阴阳爻的原型据张政烺等学者的考证认为是数字卦画。

认为《周易》中有阴阳的,只是在《易传》中大量出现,所以才有了《庄子·天下篇》“《易》以道阴阳”的说法。而《易传》的成书时间是在战国秦汉间。

《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这是说,《周易》是讲阴阳问题的。实际上,《易经》中还没有产生阴阳的概念。后来虽有史官以阴阳二气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但是,在春秋时代,还没有发现用阴阳解释《易》的例子。从现有材料来看,以阴阳解《易》,当出于战国时期。以阴阳解《易》(尤其是《系辞》的特点)始见于《彖传》,而且只是在解释泰、否二卦时才出现。从理论系统上看,《彖传》这种以阴阳解《易》的传统与儒家无关,而与道家相连。作为周室守藏史,老子承继以阴阳解释自然现象的史官传统,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更是明确地讲:“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大宗师》)老、庄的这种阴阳气化的思想应该说正是《易传》以阴阳解《易》的理论来源。阴阳学说在《系辞》中已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而且构成了它的一个重要理论内容。考其渊源,主要应该是受到了道家且主要是庄子思想的影响。(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

那么,如何理解《周易》的阴阳爻呢?

依据现今地下出土资料,最初的卦画,并非用代表偶数的“- -”和奇数的“—”构成。而是用一、五、六、七、八、九等六个数字组成的。数有奇数和偶数,用三个和六个相同或不同奇偶数的符号构成数的图形画,其特点与《易》卦结构相似。卦分阴阳奇偶,似将一、七为少阳,五、九为老阳;六为老阴,八为少阴。故将这种数的图形画简称为数字卦,或称筮卦。

由数的图形卦画演变为《易》中的阴阳卦画,不仅需经过漫长的岁月,而且也是易简化的过程,即由数字卦画简化为阴阳符号卦画。这种由六个或三个奇偶数构成的数字卦,每个数字卦可能是当时卜筮的成爻数,而非简单的数字排列。数字卦画是《周易》阴阳卦画的先兆,也许《周易》阴阳卦画是由数字卦画演变来的。

在数字卦画中一、五、七、九为奇数,六、八为偶数。依据通行本《周易·系辞》所载之筮法与《左传》、《国语》所记之筮事互相参照来看,“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周易集解》引《荀爽》曰:“营者,谓七、八、九、六也。”每三变的结果,其余数均为九、八、七、六的四倍数或三十六,或三十二,或二十八,或二十四。故在数字卦变成阴阳卦画时,凡奇数皆为阳“—”,偶数皆为阴“- -”,即一、五、七、九为阳,六、八为阴。在《帛书周易》中阴爻并非写成“- -”,而是写成……酷似数字卦画中的“∧”(八)。由数字卦画的六、八,演变为《帛书周易》的“∧”(八),再变为通行本《周易》中的“- -”,便可见其演化的痕迹。虽然通行本阴阳卦画“—、- -”,不是殷周时卦画的原型,但显然脱胎于殷周的数字卦画,则是不可否定的。……因此,—、- -符号的出现,则同阴阳学家的兴起有关。(张立文《帛书周易注译》)

帛书卦图由阴阳爻组成,阳爻作“—”,阴爻作“∧”。其中阴爻爻画保留了数字卦图的痕迹。这就告诉我们《易》卦卦图始初是由数字符号组成的这一说法是完全可信的。(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

李零《中国方术正考·上篇 数术考·第四章 早期卜筮的新发现》中“二、‘奇字’之谜:中国古代的数字卦”说:
“这十余年来的研究,以大量事实证明,由李学勤、唐兰开辟道路和张政烺详加论证的数字卦之说基本是正确的。……也就是说阳爻是源于‘一’,阴爻是源于‘八’。……用一、八表示的卦爻,即今本《周易》卦爻的前身。”

即阴阳爻实源于数字卦,八卦图形实源于具体的数字。

从出土的实物来看,古代筮法是从具体的数字逐渐演变为八卦符号的,即最初是由具体的数字组成的八卦符号图形。“—”、“- -”符号是抽象的奇偶数,其中“—”代表奇数(1、5、7、9),“- -”代表偶数(6、8),并非阴阳的象征。

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陶文中均有以数字表示的八卦图形,它们皆是由三个或六个数字组合构成的,如由“—”、“- -”、“- - -”三种符号组成的图形。廖育群说:“因此我们必须首先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即不管是三爻还是六爻,两种符号还是三种符号组成的所谓卦象,均应视为是筮法的图形,本不具备任何哲学道理。”(《重构秦汉医学图形·第十六章 阴阳学说》)[/FONT]
⬅ 张士舜《医学参西衷中录》中医理论的创新张锡纯理论升华 老茶馆 医案及《内经》理论研究现状(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