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太极脉学

2017-03-15 06:13 楼主
自从扁鹊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以来,历代中医学人皓首穷经,滋滋于脉学不缀。然而自《内经》、《难经》以下,论脉之文深含玄意,让人难以有一个确切的理解,特别到了近代,西医的指标数据化的兴起,更使脉学深受诟病。本文偿试以经典为基础,运用易学理论及现代表述方法,对脉学作一个简单的论述。

一、什么是脉?

《黄帝内经·灵枢》决气第三十中说:“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这应该是对脉的最早的定义了。

所以说,如何理解并挖掘出这一定义中所含有的深层次的东西,决定了我们对脉的正确认识程度。

“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这句话的主语是什么?也就是说是什么来壅遏这营气,而下句的“令无所避”中,是令什么无所避?

我的理解是,与营气相对应的是卫气,那么这个壅遏营气的就应该是卫气。那么对不对呢?我们再来看看《黄帝内经》中对卫气和营气的定义是什么。


在《灵枢·营卫生会》中说:“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

既然是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这就很明确的说明壅遏营气的正是卫气。也正是卫气令营气无所避,时时处在卫气的压制或控制之中。

那么,所谓的脉,用现代的思维就可以这样理解:营气在循经运行的过程中,始终是在卫气的控制与压制下,被卫气裹束与挟持状态中相携而行的。而在《黄帝内经》卫气第五十二中也说:“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窃之。”最妙是这个“亭亭淳淳乎,孰能窃之。”亭者,古指路边的驿亭,淳者,古指纯厚,此处可延伸为紧密。这句的意思就是说,就象在道路两旁设置了密密麻麻的驿亭一样,谁还能来盗窃流失(营阴)呢。这不正是比喻营气在卫气的层层控制保护(即壅遏)下相携而行的一种状态吗。

《素问太阴阳明论》中也说:“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也是说明阳在外紧密严实保护内里阴虚这一现象。

由此可断定,脉是由营气和卫气共同组成的,并且是营气在卫气挟持与保护下“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无端”的运行的。

二、营卫的辩证关系。

营为阴,卫为阳。笼统来说,营卫是一组阴阳的辩证关系。即为阴阳,那么营和卫必然会具有阴阳的特性。即阳为无形,阴为有形;阳主外,阴主内;阳主上,阴主下;阳主动,阴主静等等。

而《素问·痹论》中说:“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此句点明具有慓悍之性的卫气,一个有滑利之象,一个不能入于脉。那么我们就会给人一种象:这个卫气既然不能入于脉,那么就只能在脉外与脉滑行,即卫气的运行不是上下方向的,而是平行的,就象人在冰面上滑行似的。

而《灵枢·邪客第七十一》中又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以营四末。。。。。。”这说明营气是根于脏的,属阴,营气泌五脏之津液后,然后上注之于脉,然后化而为血。由此可断定,营气的运行是上下方向的。

说了这么多,我们对营卫可以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卫气属阳,是无形的,在脉外以平行方向运行;营气属阴,是有形的,在脉内以上下方向运行。

举例来看,卫气与营气运行模式,与我们大自然的水循环非常相似。如下图,地气为阴,可看作营气,在太阳蒸发作用下,是上下运动的。而天气为阳,可看作卫气,在高低气压作用下,是平行移动的。




而现实生活中这种阴阳运行轨迹的不同现象非常多。如古代的男女,男为阳主外,为了养家糊口可以满世界奔波,有种四海平行移动的象;而女为阴主内,活动范围牢牢限制在家中,只能在院墙内进行出入活动,有种小围墙里上下眺望的象。另外男女的性生活的运动中,也有女的多在下面进行上下活动,男的则在上面进行前后平行活动的象。

又如日月也是对阴阳关系,月为阴,月始终围绕地球而出入升降。日为阳,而同样相对于地球来说,太阳则是横向的在平移。

又如白天与夜晚也是一对阴阳关系,万物在白天四处出游,而在夜晚只能抬头上下眺望星辰,不敢平行移动半步。也具有一种阴上下升降、阳平行移动的象。

三、脉中营卫的来源

通过上面对脉的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得到四个印象,一脉是由卫气和营气共同组成的;二是营气在内,卫气在外;三是营气受到卫气的控制与约束;四是营气是上下方向运动的,卫气是平行运动的。

那么营气和卫气的来源又分别是什么呢?

中医认为五脏以藏为本,六腑以通为用。五脏所藏的即是营阴,阴,女人也,所以有金屋藏娇之象。而六腑所通的为卫阳,阳,男人也,有打通天下之象。

而《灵枢·脉度》中说:“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也说明营阴是来源于五脏的,卫阳是来源于六腑的。

那么形之于脉,即是营气发自于左右手寸关尺所代表的心、肝、脾、肺、肾五脏;而至于卫气,独来自于胃腑。清朝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也说:“气原于胃,血本于脾”。

易经: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五脏配金、木、水、火、土五行,就如五座能源库,源源不断的供应着五种不同性质和形态的营养物质。《黄帝·内经玉机真藏论中》说:“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也就是说五脏在供应、输送能源的过程中,同时还受着卫气的灌输、控制的同时,还反作用于胃气,并依靠胃气帮助传导至手太阴,以避免出现供应过度引起浪费,或供应不及时引起短缺等。

四、真脏脉的根源

至此,基本可以明白脉象的一个大概形象,即寸、关、尺各部位所代表的五脏脉,为阴脉,不同的部位代表各自不同的脏脉,其是上下方向跳动的,其上下跳动的大小、强弱、深浅,说明各处脏气的正常与否。而除了这五脏脉之外,还有一条从尺到寸平行方向运行的脉,即阳脉,其运行速度的快慢、脉体的大小、强弱,即反应了胃气的强弱、多寡。

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在《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有:“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因为人无胃气,则营气就失去了保护和约束它的卫气,这时也即出现“真脏脉”现象。正如黄无御在《四圣心源》中对真脏描述那样:真肝脉至,中外急;真心脉至,坚而搏;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真肺脉至,大而虚;真肾脉至,搏而绝。

同样在《素问·平人气象论》中: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脏真散于肝,肝脏筋膜之气也。

长夏胃微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软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

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旡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脏真高于肺,以行营卫阴阳也。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这里“春胃微弦曰平”即是指春天肝木主令,主脉弦,而如果春天胃气略弦,即为胃气与主令之肝气阴阳平衡,则为常人之平脉。同理,下面夏天胃气微钩、秋天胃气微毛、冬天胃气微石、长夏胃气略微软弱都为平脉。这正是胃气与主令之脏脉进行比较、达到阴阳平衡的一种脉象。

同样下文还有:“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病在内。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脉盛滑坚者,正是胃之卫外之气变弱,无力约束五脏之阴气,因阳无形,阴有形,有形之阴气所表露出的脉象即为盛、滑、坚。这种脉象,全是因为卫外之胃气弱的原因引起的,所以说病在外。同理,若脉小实而坚者,说明是内里之脏气不足,无力顶起胃气,而被胃气反压下陷的象,所以是病在内,即病在脏气不足。而脉小弱以涩,是胃气和脏气同时不足的一种象,当是病程过长,使阴阳久耗俱伤引起的。若脉浮滑而疾,正是邪气初起,阴阳奋争之象,这是新病初起之时,阴阳都未耗损的象,故知是新病。

由此可以看出,《平人气象论》中,始终是以胃气与脏气的强弱来衡量、判断种种脉象的正常与否的。这也佐证了我们理解的脉是由胃气和五脏之气组成这一概念,是正确的。

为什么真脏脉都具有:急、坚、数、疏、大、虚、绝等特点?其原因就是因为失去了卫气的保护与约束,使这些阴脉在上下方向运动过程中没有任何阻碍,而表现出暂时的强大的脉象。真应了“上帝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的西方名言。

这也正如男女关系一样,男为阳,象卫气;女为阴,象营气。特别是在男尊女卑的古代,如果一个女人,从小在没有父兄管教保护,或结婚后没有丈夫的保护下,最终多会流落社会,堕入风尖,疯狂几下,必将很快灭亡。中医的所谓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绝非虚言。而脉学同样也处处深合自然、社会之规律。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7-03-15 06:19 2楼
⬅ 伤寒书的一些问题? 老茶馆 李克绍的“失败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