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中药外用贴膏(中药透皮技术)是中医治疗发展史上一场继古创新的革命

2017-05-02 12:02 楼主
口服中药汤剂是通过胃肠和血脉通道运载药物的有效成份,最终到达患处来治病。但由于中药成份复杂,除有效成份外还有大量无效成份,而且中药汤剂有效成份本身的循行路径也无法把控,导致汤剂中大部分有效无效成份都流入到了健康部位,这无疑会改变健康部位的阴阳平衡,从而整体上破坏了人体阴阳平衡,最终导致数千年中药汤剂治病疗效不好,再优良的中药汤剂也经不起临床反复验证,更经不起西医随机对比检验。相比之下,新型中药外用贴膏是通过皮肤、经络通道来运载药物有效成份,并以药物、隐形艾条、隐形微针长时间持续刺激皮肤、经穴方式,调动人体本身的自愈机能来抵抗疾病,修复受伤部位。由于新型中药外用贴膏用药量极小,且多贴于阿是穴及其附近穴位,或贴于患处所属经穴上,这样使得小剂量药物有效成份能精准到达患处,不易流散到其它健康部位,即使有部分药物流散到其它健康部位,也会因药量太小而整体上破坏不了健康部位的阴阳平衡,从而能最大限度确保药物发挥应有的疗效,并最终使得新型中药外用贴膏的整体治病疗效,远远要高于只服中药汤剂,同时也经得起反复验证和西医随机比对检验。可以这么说,新型中药外用贴膏的大量推广应用,无疑将是中医治疗学发展史上一场继古创新的革命,必将让古老的传统中医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7-05-02 12:03 2楼
新型外用贴膏与传统黑膏药有显著的区别,它们配制用的溶媒基质完全不同,后者溶媒基质在促进药物透皮吸收、保质贮存方面,以及对穴位、经络的刺激方面,均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是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医药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一个典型实例,并因其显著疗效且经得起反复验证,而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2017-05-02 12:03 3楼
笔者应用新型中药外用贴膏5000多例,感觉整体效果很好,希望有这方面经验的朋友,能跟帖交流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2017-05-02 12:04 4楼
新型中药外用贴膏疗法是在传统中草药外贴的基础上,加入某些具有强力透皮吸收与发热作用的混合型溶媒,外贴于特定穴位,并借助某些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使药物以稳定的质量和恒定的速度,源源不断地循皮肤、穴位、经络,精准到达脏腑或其它病灶部位,从而达到内病外治和药物、针刺、艾灸三种功效并存的新的中医疗法。它是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医药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一个典型实例,因而有显著的疗效并经得起反复验证,并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现在全国范围内,每天至少有10万以上的临床医生都在使用这种中医新技术,笔者所在的县就有5位临床医生在用,总体疗效之好远远超越中药汤剂,若非笔者近年来临证使用5000多例,绝不敢相信真有这种神奇疗效。现在摘录笔者《新型中药外用贴膏制作技术与临床医案分析》中的几则医案,以供医疗同道研究参考,谬误和不足之处敬请不吝赐教。
2017-05-02 12:04 5楼
【医案1】 三阳经外感风寒,挟内生之寒湿上逆脑腑(眩晕)
陈××,女,48岁,2017年1月29日。
眩晕阵发,发则严重恶心欲倒,舌淡无华,舌苔中等厚而色白,脉象细滑。证属三阳经外感风寒,挟内生之寒湿上逆脑腑。
处方:1、肩颈风痛贴膏1张,贴大椎穴。
2、胃寒肠寒贴膏1张,贴上脘不适处(自我触诊胃脘)。
3、藿香正气贴膏1张,贴肚脐。
4、小柴胡颗粒9包,每次冲服3包,每天3次。
5、藿香正气胶囊36粒,每次服12粒,每天3次。
疗效:用药次日症状消失,患者已进厂务工去了。
诊治小结:1、本案眩晕恶心,脉象细滑,证似寒湿中阻,清阳不升,但眩晕阵发,止则如常人,说明并非是上述病因所致的眩晕,而是风邪挟中焦寒湿上逆的可能性较大,因为寒湿中阻、清阳不升的病因,往往是以相对静止的状态存在,只有风邪病因才会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之中,从而出现眩晕阵发症状。由此可见,寒湿中阻眩晕多症状持续,外感或内伤风邪眩晕多症状阵发,这是两类眩晕症的鉴别要点。
2、本案舌苔中等厚而色白,本属阳明经外感风寒的症状,但眩晕发则严重欲倒,说明外邪肯定已入三阳经,因为凡是症状严重的外感病,外邪必定已入三阳经,这是外感病的铁定规律。
3、本案用肩颈风痛贴膏贴于大椎穴,所祛之风邪不仅仅是太阳经风邪,贴膏中的柴胡、葛根、川芎等药,其药效循大椎穴进入太阳经后,也能迅速进入阳明经、少阳经,因而肩颈风痛贴贴于大椎穴,实际上能起到解散三阳经风邪、表邪的作用。很多外用贴膏贴于太阳经穴位,能起到治疗阳明或少阳经病,其原理类似于此。
4、胃寒肠寒贴膏由胡椒、干姜、肉桂、茯苓组成,具有强力温阳祛寒、燥湿利水作用,同时也有较强的行气止痛功效(辛能行气、温可止痛)。本案用此贴膏贴于上脘不适处,意在使药效循皮肤、经络直达中焦寒湿聚会之所,迅速驱散邪气,使寒湿不与风寒相合。本案所用的胃寒肠寒贴膏与肩颈风痛贴膏,所贴穴位不同,治疗的病因不同,药物组成更是不同,但却起到了很好的配合作用,从而迅速缓解了病症。由此可见,多种外用贴膏的联合应用,对于治愈多种病因合并于一身的患者,无疑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2017-05-02 12:12 6楼
2017-05-02 12:13 7楼
【医案7】肠胃湿热,邪入浅表血分(胃痛、里急后重)。

魏××,男,45岁,2016年11月9日。

脘痛阵发,为时短暂,疼痛呈扭转性,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曾进食很辣的辣椒,舌质稍红,舌苔薄白淡黄,脉细。证属肠胃湿热,邪入浅表血分。

处方:清热解毒贴2张,分别贴于肚脐和关元穴。

二诊: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症状已微,但脘痛阵发依然如故,这是肠腑湿热大减而胃脘湿热未去的表现。仍用清热解毒贴2张,贴于上脘穴、阿是穴。

疗效:自从胃部用上贴膏后,脘痛症状再未发作,第二天解大便时肛门灼热、里急后重症状消失。

诊治小结:1、口服中药汤剂是通过胃肠和血脉通道运载药物的有效成份,最终到达患处来治病。但由于中药成份复杂,除有效成份外还有大量无效成份,而且中药汤剂有效成份本身的循行路径也无法把控,导致汤剂中大部分有效无效成份都流入到了健康部位,这无疑会改变健康部位的阴阳平衡,从而整体上破坏了人体阴阳平衡,最终导致数千年中药汤剂治病疗效不好,再优良的中药汤剂也经不起临床反复验证,更经不起西医随机对比检验。相比之下,新型中药外用贴膏是通过皮肤、经络通道来运载药物有效成份,并以药物、隐形艾条、隐形微针长时间持续刺激皮肤、经穴方式,调动人体本身的自愈机能来抵抗疾病,修复受伤部位。由于新型中药外用贴膏用药量极小,且多贴于阿是穴及其附近穴位,或贴于患处所属经穴上,这样使得小剂量药物有效成份能精准到达患处,不易流散到其它健康部位,即使有部分药物流散到其它健康部位,也会因药量太小而整体上破坏不了健康部位的阴阳平衡,从而能最大限度确保药物发挥应有的疗效,并最终使得新型中药外用贴膏的整体治病疗效,远远要高于只服中药汤剂,同时也经得起反复验证和西医随机比对检验。可以这么说,新型中药外用贴膏的大量推广应用,无疑将是中医治疗学发展史上一场继古创新的革命,必将让古老的传统中医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2、应用新型中药外用贴膏治病,如果是身体局部病变(临床最多),以选取阿是穴疗效最好,原因是阿是穴所对应的多为病灶部位,此处贴膏药后药效可循皮肤、穴位、经络以最短的距离和最快的速度,精准到达病变部位(本案二诊贴上膏药后疼痛再未发作的原理在此)。 应用新型中药外用贴膏治病,除选取阿是穴外,以选取阿是穴附近疗效较为确切的穴位为佳,因为穴位越近,药效到达病灶部位的距离越短,药效损耗越少,而且病灶附近穴位与阿是穴在功效上的联动性也越强(从局部病变发展首先波及周边组织可知),阿是穴附近穴位贴上膏药后产生的艾灸、类针剌效应,对调动人体自愈机能来修复局部病灶的作用也越强。
2017-05-02 13:00 8楼
“某些具有强力透皮吸收与发热作用的混合型溶媒”

这个才是重点,魏医生能不能详细说一说,谢谢!
2017-05-02 15:27 9楼
飞翔的鹰 说:
“某些具有强力透皮吸收与发热作用的混合型溶媒”

这个才是重点,魏医生能不能详细说一说,谢谢!
在研发有效溶媒上,笔者倾注了很大的心血,试用过的洋、土溶媒就有几十种,同时也发现,不同患者即使疾病相同溶媒相同,疗效差别也很大,所以你提到的只是重点之一,再说制作技术也只是一个入门,应用技术才是关键--------这就是我们县里5个同行同样花了巨大经济代价去亚宝学习中药透皮技术,而回来应用技术却不尽相同的原因
2017-05-02 15:29 10楼
比如大葱,就是笔者曾经试用过的一种有效溶媒
2017-05-02 15:30 11楼
但是现在只偶尔应用,更多是被其它更加有效的混合型溶媒替代
⬅ 咳嗽伴痔疮红肿疼痛特效方 老茶馆 老师的验方《医海存真》叙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