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取材于《汤液经法》

2017-05-29 15:24 楼主
有学者考证认为,《伤寒论》乃取材于《汤液经法》,与《内经》无渊源关系。同道怎么看?请发表高论。谢谢!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7-05-29 15:52 2楼
河间金栋 说:
有学者考证认为,《伤寒论》乃取材于《汤液经法》,与《内经》无渊源关系。同道怎么看?请发表高论。谢谢!
可以参阅民国杨绍伊《考次伊尹汤液经序》。
2017-05-29 15:54 3楼
河间金栋 说:
有学者考证认为,《伤寒论》乃取材于《汤液经法》,与《内经》无渊源关系。同道怎么看?请发表高论。谢谢!
我国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则持此说。
2017-05-29 15:59 4楼
河间金栋 说:
有学者考证认为,《伤寒论》乃取材于《汤液经法》,与《内经》无渊源关系。同道怎么看?请发表高论。谢谢!
我国当代著名中医训诂学大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钱超尘亦持此说。
2017-05-29 23:15 5楼
张仲景自己都说撰用《素问》、《九卷》,怎么会和《内经》没有渊源呢?
2017-05-30 06:44 6楼
林间自在 说:
张仲景自己都说撰用《素问》、《九卷》,怎么会和《内经》没有渊源呢?
先生读过杨绍伊《考次伊尹汤液经序》、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和钱超尘《伤寒论文献通考》等书籍吗?
2017-05-30 17:04 7楼
林间自在 说:
张仲景自己都说撰用《素问》、《九卷》,怎么会和《内经》没有渊源呢?
宋本《伤寒论》398条,1万多字,通读一遍就会发现其中并未涉及五行学说。比如:“克”字只在第256条出现过一次,且据康平本《伤寒论》,“克”字为后世注释混入原文的内容:“256、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注○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仅在{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有少量论述防病治病一般规律的内容借用了五行学说。且这部分内容疑为王叔和掺入。

那么,晋代的王叔和,
1、为什么要拆分《伤寒卒病论》一书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
2、为什么要在《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掺入五行学说的内容?
3、为什么要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天布五行的原序中添加“撰用《素问》、《九卷》”及“夫天布五行”等涉及《黄帝内经》和五行学说的内容?

我个人斗胆提出一个假说:王叔和这样做是“为传医典,宁背骂名”。
一、晋代纸张尚未普及,雕版印刷术更是隋唐时期才出现的,承载《伤寒卒病论》这样的大部头医书,可能要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简。体量越大、传播越难,越易灭失。拆分成两本书,从内容体系上看合理、从易于流传上看有必要。这样一来,即使其中一本失传,另一本也能保存经方医学相当一部分的内容,这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载有大量重复的经方可以佐证。
二、王叔和掺入五行学说的内容是“为传医书,掩人耳目”的权宜之计
1、正论:战国后期周衍的以“五行学说”为基础的“五德终始说”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被统治阶级改造和利用,成为正统思想,西汉末年出现的《世经》又把五行相胜原理演变为五行相生,中医所用的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的五行五脏相配法也在汉代出现。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一个与社会主流思想不沾边的学术就会被边缘化,承载这种学术的典籍就容易失传。修改《伤寒论》原序,在《金匮要略》首篇中掺入一些五行学说,这两处修改遥相呼应,使得两书均“合乎”了当时中医学术的流变方向,“合乎”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从而更容易得以流传。
2、反推:如果王叔和真的相信靠推演五行就可以治大病,真的认同《黄帝内经》中的理论能够解决临床重症,为何没有对两书的主体内容进行修改呢?《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真正对辨证施治有用的方证、理法、经方等内容为何几乎看不到五行学说的影子呢?
2017-05-30 17:06 8楼
五脏配五行,在古代的祭礼中已经出现。《吕氏春秋》记载古时祭祀,以春配脾,夏配肺,秋配肝,冬配肾,在夏秋之间则配心。这一配法与现在中医所用的不同,它是根据脏腑的解剖位置来确定的。现在中医所用的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配法在汉代才出现,它的相配逻辑似不明显,实际上它是根据五行之“性”而来。《尚书》说:“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中医将五脏的功能与五行的各自特性相对应,从而找到配合点,形成了新配法。

五行与五脏的配法不同,成为汉代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两派争论的焦点之一。经学大师郑玄认为,后一配法是中医所必须遵循的法则,否则临床不能取效。医学家为什么要放弃现成的、直观的、以位置为依据的配法不用?一个合理的解释就是这个配法不能很好地反映五脏的功能。这可以说是中医对五行配属法则的突破,或者说是灵活应用。
《中医五行学说的发展史》
http://exam.ipmph.com/zxyzlzl/201204/t20120412_87426.htm
2017-05-30 23:15 9楼
河间金栋 说:
先生读过杨绍伊《考次伊尹汤液经序》、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和钱超尘《伤寒论文献通考》等书籍吗?
先生不敢当,我是初学,这些都没看过。刚才看了您对张仲景原序质疑的那个帖子,受教了。
2017-05-30 23:21 10楼
梦回杏林 说:
宋本《伤寒论》398条,1万多字,通读一遍就会发现其中并未涉及五行学说。比如:“克”字只在第256条出现过一次,且据康平本《伤寒论》,“克”字为后世注释混入原文的内容:“256、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注○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仅在{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有少量论述防病治病一般规律的内容借用了五行学说。且这部分内容疑为王叔和掺入。

那么,晋代的王叔和,
1、为什么要拆分《伤寒卒病论》一书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
2、为什么要在《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掺入五行学说的内容?
3、为什么要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天布五行的原序中添加“撰用《素问》、《九卷》”及“夫天布五行”等涉及《黄帝内经》和五行学说的内容?

我个人斗胆提出一个假说:王叔和这样做是“为传医典,宁背骂名”。
一、晋代纸张尚未普及,雕版印刷术更是隋唐时期才出现的,承载《伤寒卒病论》这样的大部头医书,可能要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简。体量越大、传播越难,越易灭失。拆分成两本书,从内容体系上看合理、从易于流传上看有必要。这样一来,即使其中一本失传,另一本也能保存经方医学相当一部分的内容,这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载有大量重复的经方可以佐证。
二、王叔和掺入五行学说的内容是“为传医书,掩人耳目”的权宜之计
1、正论:战国后期周衍的以“五行学说”为基础的“五德终始说”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被统治阶级改造和利用,成为正统思想,西汉末年出现的《世经》又把五行相胜原理演变为五行相生,中医所用的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的五行五脏相配法也在汉代出现。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一个与社会主流思想不沾边的学术就会被边缘化,承载这种学术的典籍就容易失传。修改《伤寒论》原序,在《金匮要略》首篇中掺入一些五行学说,这两处修改遥相呼应,使得两书均“合乎”了当时中医学术的流变方向,“合乎”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从而更容易得以流传。
2、反推:如果王叔和真的相信靠推演五行就可以治大病,真的认同《黄帝内经》中的理论能够解决临床重症,为何没有对两书的主体内容进行修改呢?《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真正对辨证施治有用的方证、理法、经方等内容为何几乎看不到五行学说的影子呢?
学习了!可惜《汤液经》失传了,今人无从知晓《伤寒论》之渊源。
2017-05-31 09:51 11楼
河间金栋 说:
可以参阅民国杨绍伊《考次伊尹汤液经序》。
据杨绍伊考证认为,今本《伤寒论》包括《汤液经》、张仲景论广和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而成。
⬅ [原创]阴阳四问 老茶馆 《伤寒杂病论》之《原序》是张仲景撰写的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