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家心悟:针灸如何取穴?

2017-07-04 15:53 楼主
针家心悟:针灸如何取穴?(纯干货)

★1. 脏腑经络辨证取穴法
中医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经络为通路,联系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因为脏腑学说是对人类复杂的生理、病理现象的高度概括,所以尽管全身病症多,但都可以按照脏腑经络辨证来归纳治疗。


如对一位内伤头痛的患者,则须用脏腑经络辨证来区别证型:头痛眩晕、胁肋胀满、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有力,则辨为肝阳头痛,治当平肝潜阳。处方:太冲、太溪、风池、太阳、头维。头痛如刺,久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记忆力减退,舌暗有瘀斑,脉细或涩,治当活血化瘀。处方:阿是(放血)、大椎、天柱、合谷、三阴交。这就是脏腑经络辨证取穴法的运用。


如对肩痛的患者,则需要按脏腑经络辨证法来分辨属于哪条经脉的病变。肩内侧疼痛,后伸背手受限,为手太阴肺经病变,治取鱼际、阴陵泉;如痛在肩峰下前侧,且上举困难,属手阳明大肠经,治取合谷、条口透承山;痛在肩峰下后侧肩髎穴处,则属于手少阳三焦经,取中渚、阳陵泉;痛在肩后或肩胛处,当上肢内收横越胸前方时疼痛加重者,属手太阳小肠经,治取后溪、飞扬。


如舌痛一症,兼见心烦口渴、心尖红、小便短赤,用脏腑经络辨证为心火上炎,治当清心泻热,刺少府以泻心火。


下述三方面的病症也就是脏腑经络辨证取穴法的主要适应证:
①五脏六腑病症;
②经络循行线路上的病症;
③与脏腑病变相关联的组织器官的疾病。


★2. 定位取穴法

临床上大多数的病症,都有明确的发病部位和范围。凡发生在某一部位的病症,只要选用一组常用配穴,就可以治疗该部发生的多种病症。虽然在脏腑经络辨证取穴法中也包含有定位的内容,但本法的定位则主要是采用西医的解剖定位。因为有些疾病,运用传统的脏腑经络辨证取穴法难以取效或收效甚微,而西医对这类疾病却有比较精细的认识。如以病变部位为取穴基准、以解剖学知识作指导,则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如肱骨外上髁炎一病,属中医之肘劳范畴,其痛点和压痛点在外上髁及其上下,其部位介于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之间,这就难以按经络辨证取穴来施治。虽然从经筋来讲属于手阳明之筋,但遵《内经·经筋》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的方法则取效较缓。若按照西医解剖知识和病理学上对此病的新认识(粘连说),就可用小针刀或锋钩针剥离粘连,疼痛立止。

再如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感觉腰痛,不能弯腰、久坐、久立,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所以腰痛虽可分为寒湿、瘀血等,认为其本皆为肾虚,而临床上用补肾之法则很难收效。实际上,此病多见于青壮年,肾虚尚不属主要原因。西医认为其病理机制是腰背筋膜、骶棘肌和第三腰椎横突尖部慢性摩擦劳损或急性摩擦损伤出血、机化而发生粘连所致,用小针刀在横突尖部进行剥离和松解,使得此处骨肉粘连剥开、肌肉松解,往往就能收到立竿见影之效。


定位取穴法的适应证:

①四肢躯干上的经筋病,尤其是颈肩臂腰背腿疼痛为本法最宜。

②非十二经脉循行路线上的病变,如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

③与脏腑病关联不大的组织器官的疾病,如跟骨骨刺、脚扭伤等。


定位取穴法主要包括下面三个方面:

①病位取穴法,即局部取穴法,此法尤其适用于病位固定、局限,且和全身其他组织器官联系不大或无关的疾病,如项韧带炎、肱骨外上髁炎、学生肘等,多取阿是穴;

②与病位相对大体在同一水平面上的部位,如眼病取脑后的风池,胃脘痛取肝、胆、脾、胃俞。

③根据神经节段支配理论,如上肢病取臂丛神经点,三叉神经痛选取眶上、眶下、颌神经点。


★3. 病穴取穴法


病穴是指有阳性反应的腧穴,是疾病在腧穴上的反映,是和疾病直接相连的部位。病变部位是病邪产生的中心,病邪沿着经络(病经)而至腧穴,形成病-经-穴的格式。病邪与正气并存于经络中,可通过针孔来达到排邪外出的目的。当邪气过盛排出不畅或来不及排泄时,则堆积在腧穴这个出口上,因而出现压痛及其他反应。针刺病穴可以开通穴孔,直泻病邪。所以运用病穴取穴法,可使针刺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尤其是对邪气较盛的疾病,取效更捷。疾病反映于腧穴,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可以节省查穴时间,提高治疗效果。主要的病穴多在俞、募、郄、原、下合穴,本经、表里经、同名经等等。也有不少的病穴不在经穴或经脉上,这就是病理状态下的“经无常道”。而经筋病的病穴多在筋尽头,即肌肉的起止点及肌腱的附着点。


另外,病穴取穴法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验证辨证和取穴的正确与否。因为从病穴上,不仅可以确定病变的部位,而且可以从病穴反应物和触感的性质,来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一般来讲,触按凉感属寒证,热感属热证,疼痛隆起属实证,酸麻陷下属虚证。如治一胃脘痛的患者,疼痛数年,隐隐作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口腔黏膜白斑,脉象沉迟,证属脾胃虚寒,按脏腑辨证取穴法,当取中脘、胃俞、足三里,而在查穴时却发现上述腧穴均无阳性反应,而在脾俞、肾俞、阴都、地机处有压痛,说明属于脾肾阳虚,当取脾、肾经穴治疗。还有的胃痛患者,在肝、胆、心俞上压痛明显,此为情志致病,肝气犯胃之证,治当疏肝理气。所以从此种意义上讲,病穴取穴法才是更符合辨证论治原旨的。


★按 语


这三种取穴法,既可单独运用,也可联合使用。在治疗脏腑疾病时,这三种方法绝大多数是一致的。如痰浊阻肺之咳喘症,按脏腑经络辨证取穴法,当取肺俞、脾俞、中脘、膻中、丰隆、孔最;而按定位取穴法也是前取膻中、后刺肺俞、远取孔最;而用病穴取穴法时,也会发现上述穴位有压痛反应,那么三种取穴法就融为一法了。


而更多的时候是这三种方法可以相互补充。如一位急性扁桃体炎的患者,症见咽喉红肿热痛、干痒而咳,伴高热恶寒、身痛乏力,查扁桃体Ⅱ°肿大,有脓点,咽喉部充血,辨证为外感风热型。治当疏风清热,取风门、合谷、天容;根据定位取穴加大椎、天柱;而用病穴取穴法时发现手三里、太溪有压痛,在询问患者尚有咽干夜甚,腰痛膝酸等症,知是素体肾阴不足,复感风热,所以治当疏风清热,兼用金水相生法,取大椎、天柱、天容、手三里、太溪、少商,这样就使取穴更适应复杂的病症了。


故临证如何精选穴位,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1. 肘膝关节以下,属于经脉的根部和本部,是“特定穴”比较集中的地方,特定穴的临床意义很大,奥妙无穷,针灸文献中不乏记载,兹不赘述。

2. 头面部属于经脉的结部和标部,是交会穴比较密集之处, 全身103个交会穴,位于头面部即有38个之多。这一特点提示了该部穴位主病范围的广泛性。有人说:头面部穴位能治它处病证者多矣。例如:水沟、素篌治厥脱;眉冲、攒竹治哕;晴明、天柱疗腰腿痛;风池、风府治卒中;迎香治蛔厥;下关疗跟痛;翳风起足痿;听宫除三痹;通天宣鼻窍;玉枕治目疾;神庭治癫狂;百会举陷气等等。验之临床,都有得心应手之妙。近些年来比较盛行的头针、耳针、眼针、鼻针、面针等疗法,在临床上所积累的新经验,也说明头面部经、穴在主病范围方面有着很大的潜力。



3.颈部是全身经脉通达头部的桥梁,此处的穴位也很重要。尤其是天突、人迎、扶突、天窗、天柱、大椎、天鼎等穴位,均能起奇疴大病。天突治噎隔、气厥、咳逆、暴喘;人迎治胸满气逆,中风偏枯;扶突治暴喑、气哽、瘦瘿、瘰疬。天窗治口噤、窍闭、耳疾、颊肿,天柱治肩背腰痛,头重脚轻;大根治病、癫、高热、诸节肿痛;天鼎治头项难顾、肩臂痛麻等等,临证都有确实疗效。

4.任、督两脉是躯干部经脉的纲维,总括一身阴阳,其中也有几个主要穴位,疗效各有千秋。长强治癫狂、痔疾;中枢治胃胀、脊强;至阳治膈塞皖痞;神道治惊悸、失眠;气海、水分治腹胀痛泄;巨阙、中脘治心胃之恙,关元、神阔,扶阳固脱甚效;膻中、鸠尾,理气宽胸最灵。

5. 奇穴是经穴的补充和发展,临床价值亦不可低估。例如:印堂治惊风;太阳治头痛;百劳治咳嗽;腰奇治癫痫,鹤顶治膝冷;十宣治厥、热;四缝治疳积等等,临证都很有效。此外,华佗夹脊穴察足太阳与督脉之气,治疗内脏疾病有独到之功。其主病范围,可参照同水平之背俞穴掌握,而其疗效及针刺的安全性,却又较背俞穴为优。



6. 以门、海、冲、关、池、泉、溪、谷命名的穴位,针感一般比较明显,疗效也较突出。

7. 医家各有玄机术,专病常靠专穴医。关于这方面的经验,历代针灸书籍,尤其是针灸歌赋中,载述十分丰富,值得深入研习。

8.临证点穴,虽有文献可考,但也不宜过分拘泥。揉按体察,指下有空软或突起之感,而患者自诉舒适或酸痛,此处是穴。于此下针,容易得气和行气;一旦气至病所,多能获效。

9.穴位配伍,应该本乎阴阳。下为阴,上为阳;右为阴,左为阳;腹为阴,背为阳;里为阴,表为阳。无论任何疾病,究其根源,不外阴阳失和;针灸治病,也总不离调和阴阳。因此,临证配穴,除要考虑经脉的本经循行、相关脉象、所主病候、标本根结、别络所属、经筋皮部,及经脉之间的表里联系、同名联系、交接联系、生克联系;气衔联系、奇正联系之外,充分注意到阴阳配伍的原则,对于提高临床疗效是很有帮助的。譬如临证拟取二穴,则最好按照一上一下,或一左一右,或一腹一背,或一表一里的原则去选取最恰当的穴位。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穴位局部、邻近、远端及全身的治疗作用,因而可以取得最好的临床疗效。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7-07-05 20:23 2楼
学习,谢谢老师分享!
2017-07-06 05:03 3楼
富有经验的取穴法,学习了,谢谢。
2017-07-21 13:28 4楼
逐日人神所在禁忌针灸歌
一日足大二外踝,三日股内四在腰,

五口六手七内踝,八腕九尻十背腰,

十一鼻柱二发际,三牙四胃五遍身,

六胸七气八股内,九足二十内踝寻,

廿一手小二外踝,三日肝足四手明,

五足六胸七在膝,八阴九胫晦趺停。

注:

●足大,足之大指也。

●气,气冲也。

●手小,手之小指也。

●手明,手阳明也。

●足,足阳明也。

●阴,男女前阴中也。

●晦,月尽也。

●趺,足十趾岐骨也。


《医宗金鉴》
2017-07-21 13:40 5楼
八大最平安的穴位统治众病
照海穴——辞别咽痛和失眠的强肾降火妙穴
申脉穴——体恤身寒多病者的纯阳大药
内关穴——关上心结,养颜养心的漂亮穴
外关穴——霎时复原听力的“聪耳神穴”
列缺穴——专治落枕、偏头痛的随身医师
后溪穴——统治所有颈肩腰椎病的奇效大穴
公孙穴——摆平痛经和脾胃疾患的第一温阳大穴
临泣穴——毕生守护身材少阳之气的“小柴胡汤”

三百六十穴,不外十要穴”,能够加强抗病才能,进步人体免疫性能。
三里内关穴,胸腹中妙诀。
曲池与合谷,头面病可彻。
腰背痛相连,殷门昆仑穴。
头项若有病,后溪并风池。
膝前兼胸胁,环跳与阳陵。
三百六十穴,不外十要穴。

1、风池穴


取穴: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凸起处。
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的会穴。
办法:
1、
先将右手拇指与食指岔开,分按两侧风池,两指同时使劲一捏一松25下;
2、换左手捏拿风池25下;
3、双手两拇指分按两风池,余四指抱头,两拇指同时使劲揉捻旋转各50下。

2、曲池穴

取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屈肘成直角时在纹外端凸起处,掌心向内取穴。)
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之一。
办法:
1、
用右手食指按压在左手曲池上,拇指托住少海穴(在肘窝底曲池对面),拇、食两指同时使劲捏捻50下;
2、换左手拇指捏拿揉捻右肘曲池50下。

3、内关穴


取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手少阴心包经络穴。
办法:
1、
用右手拇指按压左手内关,食指托住外关穴(在腕关节背侧,与内关绝对)。两指同时按压,一捏一松50下;换左手捏拿右手内关50下。
2、用右手拇指按压捻揉左手内关50下;换左手拇指捻揉右手内关50下。
4、合谷穴


取穴:在手背,第1、2(拇、食指)掌骨之间,当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
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四总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和回阳九针穴之一。
办法:用右手拇、食指岔开,捏拿左手合谷50下;换左手捏拿右手合谷50下。

5后溪穴


取穴: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掌骨指关节)前的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
办法:1、用右手拇、食指岔开,拇指在左手掌上,食指在左手背,两指同时使劲掐捏捻揉左手后溪50下;换左手掐捏捻揉右手后溪50下。2、两手握拳,拳心朝上,两后溪对敲50下。
6、环跳穴



取穴: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

取穴:侧卧屈股,术者以拇指掌指关节横纹压在大转子凸点上,指头指向脊椎,拇指尖之处是穴。

足少阳胆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的会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和回阳九针穴之一。

办法:脱去外衣留内衣,两手握拳,手心向内,两拳同时捶打两侧环跳各50下。

7、足三里穴



取穴:正坐屈膝垂足,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足阳明胃经合穴,四总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和回阳九针穴之一。

办法:

1、衣着内衣正坐,双腿屈膝,用两手拇指别离按压在两腿足三里上,余四指并拢扶住小腿肚,两拇指同时使劲按揉50下。

2、双掌同时拍打两腿足三里50下。足三里是降虚火、定神志、强健保健的要穴。

8、殷门穴



取穴:在大腿前面,当承扶与委中连线上(臀横纹至膕横纹正中连线上),承扶下6寸。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办法:

1、脱去外衣留内衣,正坐床上或椅凳上,用两手拇、食指岔开,同时捏拿两殷门各50下。

2、两手掌别离按两腿殷门,同时高低摩擦50下。

8、阳陵泉穴



取穴:在小腿外侧,当膝下腓骨头前下方凸起处。

足少阳胆经合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之一,八会穴中的筋会穴。

办法:

1、用两手拇指按压在两腿阳陵泉上,其他四指并拢托住小腿肚,同时使劲揉捻50下。

2、两手掌分按两膝外侧,同时使劲拍打各50下。

10、昆仑穴



取穴:在足部外踝前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凸起处。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之一。

办法:

1、用右手拇、食指岔开,食指按住右足昆仑穴,拇指按在右足内踝下照海穴上,拇食指同时使劲捏拿50下;换左手捏拿左足昆仑穴50下。

2、两拇指分按两足昆仑穴同时揉捻50下。

四穴通治三焦

《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滑寿注释说“三焦主持诸气,为原气别使者,以原气赖其导引,潜行默运于一身之中,无或间断也”。

气行则水行,三焦主通行原气,能通调水道,输布水液。故《素向·灵兰秘典论》曰“三焦者,决读之宫,水道出焉”。

膻中、天枢、 阴交、气冲,上中下三焦病证各有一特定主治穴位,气冲通治三焦。在临床应用中,取穴少,效果好。

1、理论渊源

《难经》三十一难载:“上焦……其治在膻中;中焦……其治在脐旁;下焦……其治在脐下一寸……三焦,其府在气街。”其旁指天枢穴,脐下一寸指阴交穴,气街即气冲穴。膻中主治上焦疾病,天枢主治中焦疾病,阴交主治下焦疾病,气冲通治三焦疾病。

《难经》认为三焦“有名而无形”,“三焦者,气之所终使也”(三十一难),“主持诸气”(三十八难),“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六十六难)。

归结起来,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是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

二为水液运行的通道,水液的正常代谢依赖于其气化功能的正常。

2、作用机理

三焦配穴法的理论基础是藏象经络学说。

1、膻中穴



1、位置:膻中穴位于胸正中线上,两乳连线中点。为任脉穴,心包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之会,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交会穴(《针灸大成》)。《灵枢· 海论篇》:“膻中者,为气之海。”《经脉篇》:“三焦手少阳之脉……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

2、功能:宽胸理气、活血止痛、降逆利膈。

主治上焦心肺疾病:呼吸短气、咳逆哮喘、肺痈唾脓等呼吸系统疾病;胸闷、胸痛等心血管疾病;呃逆、不下食等膈肌不利之病症。

2、天枢穴



1、位置:天枢穴位于脐中旁开2寸,为足阳明胃经穴,大肠之募穴,在上下腹分界处,斡旋上下,是中焦气机升降的枢纽。

2、功能:健脾胃、通肠腑、调经带。主治脾胃肝胆疾病:腹胀、腹痛、肠鸣、泄泻、食不化、不嗜食、奔豚气上冲等消化系统疾病;月事不调、漏下赤白、女子胞中痛等妇科疾病。

3、阴交穴



1、位置:阴交穴为任脉穴,在脐下一寸,正为肾间原气所居之处,刺之能调补下焦原气,通利小便。《难经》“下焦者,治在脐下一寸。”原穴配背俞原补益原气,调理下焦。阴交为任脉穴、冲脉、足少阴肾经三经交会穴。

2、功能:调理经带、利水消肿、温补下焦。

主治下焦疾病:月经不调、带下、绝子、产后恶露不止、乳余疾等妇科疾病;水肿癃闭等泌尿系统疾病;阴痒阴汗、疝气、阴中痛等前阴病症;以及命门火衰之腰膝酸软等症。

4、气冲穴



1、位置:大腿內側,挨近陰莖,於氣冲穴對下3吋

2、主治:尿頻尿急、小便不通,睾丸腫痛,小腹脹痛

气冲穴,位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旁开2寸。本穴既是胃之气街,又是奇经八脉之冲脉起始部。《难经》二十七难:“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阳明” 《素问·骨空论》作“少阴”)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冲脉自上而下经历上中下三焦,乃“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灵枢·逆顺肥瘦》)。

气冲通主三焦,功能调理三焦、理气调经、调理冲任。主治逆气上攻心、心痛不得息等上焦病症;消化系统腹胀、腹痛、胃肠中热等症;生殖系统阴痒、阴痛、疝气、月经不调、不孕、难产等症;泌尿系统水肿等中下焦病症。

两种不花钱治疗前列腺炎的方法:

1、按压太冲、公孙、太溪、三阴交、阴陵泉,有尿道疾病配压足4、5趾缝间压痛点或压小趾腹下痛点。

一次按压即可见效。20天左右即可治愈。此方经验证,效果很好。最近我将此方教给一位八十岁老人,20天治好十几年的前列腺炎。

前列腺疾病与肝、肾经有很大关系,在大腿根部可摸到脂肪硬块,压上去有些痛,但最疼的地方是在阴包穴附近,此痛点可用拍击方法,一般按压很多人受不了。

至于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当然也是也肝肾关系密切,治疗方法也可用公孙、三阴交、阴陵泉或三阴交配女福穴。如果白带多,清稀可循经逆按肺经列缺几十次,几天就好。当然,90%以上的女性,阴包穴附近压之特痛,这种痛说明肝气有郁结,需要疏通,可循经向下按压,这种疏通不仅对生殖系统有用,对乳腺疾病也很有效,女性应经常疏通阴包穴。

2治疗前列腺炎

具体的疗法:用拳头打自己小腹与大腿的结合部的动脉处冲门穴,一次10分钟以上,一天两次。一个星期之内见效。持续两三个月。

注意拳心指向动脉处,全身放松,用力拍打。

一开始出现紫砂,几天后紫砂成片,之后渐渐消失,必须坚持不能间断。

关于穴位问题:有的弟兄有学位图可以顺利找到穴道,有的没有穴位图, 那也不要紧。

只要用拳头用力敲打: 大腿根部和小腹连接处的大动脉, 就是正确的位置!

这个帖跟原帖有些出入: 原帖是每次4-6分钟, 一个月根治. 但是要根据个人病情轻重而异.所以大家还是参考本帖最好.

此法还治:附件炎、膀胱炎、阴道炎、尿道炎、痛经、阳痿等。

应用举例

例1,女,19岁。行经期少腹疼痛2年余,经停痛减,舌淡苔白。脉弦细,诊为痛经。曾服性激素治疗无效。

处方:阴交、气冲(双取)、水道(双取),针用平补平泻,留针30 min,每隔5 min行针1次,经前10天开始治疗,每日1次,经行停针,为1个疗程。经3个疗程症状基本消失,随访1年6个月未见复发。

例2,男,36岁。腹痛泄泻数年,日大便2~4次,便稀溏,伴黏液,偶见脓血,便后痛减,面色萎黄,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乙状结肠镜检查示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服中西药物无效。

处方:天枢(双取,针用平补平泻)、神阙(隔盐灸)、足三里(针用补法),每日1 次,10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好转,巩固治疗3疗程后症状基本消失,嘱其每日悬灸足三里做保健灸。随访两年未见复发。
2017-07-21 13:47 6楼
不传之秘,奇经八脉养生法

疾病与奇经八脉之间的微妙之处在我们身体上的映像举手皆是,奇经八脉就是我们的生命线,只要你每天去按摩八脉上的大穴,以穴通经,以经通脉,就会感觉到日光照耀着整个身体,人体仿佛有了一股清阳之气,这才是我们真正少生病、不生病的万应灵丹。

传说李时珍出生之时,有一头白鹿闯入院内,口中衔着一株紫灵芝。一时传为美谈,长大后他认为自己与仙家有缘,开始修习“神仙之学”。于是他白日读书夜晚静坐,逐渐悟到,修炼家所观察到的奇经八脉与医生对此的认知是有所不同的,堪破了这个秘密,才取得日后在医学上的伟大成就。

他在《奇经八脉考》中,强调“医不知此,罔探病机;仙不知此,难安炉鼎”。可见他对“奇经八脉”的重视。

自古至今,奇经八脉都是道家秘不外传的养生大法。

十二正经以外,人体还有一套更重要的平衡系统,就是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十二经脉之气犹如江河之水,奇经八脉则犹如湖泊水库,当十二经脉及脏腑气血旺盛时,需要存储起来,生命力才能持久,人才会长寿。八脉就是存储人体元气的大药库。

有人会想,这么多脉络,我怎么找到它呢?

其实八脉里有八个代表性的穴位,公孙、内关、临泣、外关、申脉、后溪、列缺、照海。

古人留传下来一首“八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锐眦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这八句话讲了八个穴,每个穴的功效,打个比方来说,相当于“核反应堆”,一治就治一大片。

在用法上,中医多以两穴一组配用:

公孙与内关治心胸、上腹部疾病;

后溪与申脉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胛及上肢疾病;

外关与临泣能治目外眦、耳后、颊、颈和肩部疾病;

列缺、照海能治咽喉、胸膈疾病。

所以,病痛来临时我们完全可以按“穴”索“药”,救身体于危难之间。

这八大穴古人是有严格的开穴时间的,不同的时间使用不同的穴位,不在开穴时间内的穴位就不能使用,这样在临床上就造成了诸多不便。丹道医家中有些前辈则不拘泥于时间限制,在临床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中所讲的灵龟八法,采用了丹道医家的经验,随时随地可以应用,原则只有一个:对症用穴,按穴索药。这样,灵龟八法就成了简便易行的养命八招。

疾病与奇经八脉之间的微妙之处在我们身体上的映像比比皆是,奇经八脉就是我们的生命线,只要你每天去触摸八脉上的大穴,以穴通经,以经通脉,就会感觉到日光照耀着整个身体,人体仿佛有了一股清阳之气,这才是我们真正少生病、不生病的万应灵丹。

公孙、内关:多用于心痛、胃脘痛、痢疾及其他消化道等病。

后溪、申脉:用于中风半身不遂、肢体活动困难及精神神志等病患。

临泣、外关:多用于耳鸣、耳聋、眼病、腿肿、偏头痛、高血压等症。

列缺、照海:多用于言语不利、咽喉炎症和更年期综合征,其指导思想是《内经》。

在用法上,中医多以两穴一组配用:

公孙与内关治心胸、上腹部疾病;

后溪与申脉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胛及上肢疾病;

外关与临泣能治目外眦、耳后、颊、颈和肩部疾病;

列缺、照海能治咽喉、胸膈疾病。

所以,病痛来临时我们完全可以按“穴”索“药”,救身体于危难之间。

这八大穴古人是有严格的开穴时间的,不同的时间使用不同的穴位,不在开穴时间内的穴位就不能使用,这样在临床上就造成了诸多不便。丹道医家中有些前辈则不拘泥于时间限制,在临床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中所讲的灵龟八法,采用了丹道医家的经验,随时随地可以应用,原则只有一个:对症用穴,按穴索药。这样,灵龟八法就成了简便易行的养命八招。

1照海穴:告别咽痛和失眠的强肾降火妙穴

照海最早见于《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称“漏阴”,属足少阴肾经,是八脉要穴之一,通阴跷脉,有滋肾清热,通调三焦之功。

适用人群:主持人、广播员、歌唱演员、教师、公司领导、肩周炎、失眠。

主要功效:可缓解胸闷、嗓子干痛、声音嘶哑、慢性咽炎等症状,对肩周炎、失眠有辅助作用。

为什么嗓子痛点揉照海穴?(内踝尖下方凹陷)

就会有这么好的效果呢?因为照海穴在奇经八脉中属阴跷,与足少阴肾经交会,为八脉交会要穴之一,有滋肾清热、通调三焦之功,既补益又清热。点揉这一个穴位既可以调理阴跷脉又可以调理肾经,可谓一举两得的妙法。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称此穴为"漏阴",就是说这个穴位出了问题,人的肾水减少了,会造成肾阴亏虚,引起虚火上升。因此,只要我们感到胸口闷得不舒服、嗓子干痛、声音嘶哑,甚至得了慢性咽炎,都可以按一按这个穴,既有滋肾清热的功效,还能让身体的三焦功能顺畅起来,可谓是一举两得、立竿见影的妙法。

透露一个小窍门给大家,以便于更好地使用照海穴来保养自己的身体,就是在按摩这个穴位的时候,要闭口不能说话,感觉到嘴里有津液出现,一定要咽到肚子里去。两只脚心对齐,告诉他在内踝下有一个小坑,用力往下摁,感觉到有津液出现的时候一定要把它咽下去,否则就不灵了。按摩这个穴位的时候,要闭口不能说话,感觉到嘴里有津液出现,一定要咽到肚子里去。

一般来说,点揉3到5分钟后就会感觉到喉咙里有津液出现,疼痛也会马上随之缓解,古代修炼家都讲究炼津化精,津液升发多了,人体的肾精自然充盈,客观上也起到了滋阴固肾的作用,是真正调动了人体的大药。闭口不说话,并没有什么玄机,只是为了使升发的津液易于滋润喉咙,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吞津法。

阴跷主人一身的水液,交会于照海穴,既滋肾清热,又能通调三焦,所以揉按照海穴会激发肾中精气,引水液上行,滋润喉咙,虚火得到肾水的滋润则下行,嗓子疼痛自然就“水到病除”了。

另一个治疗和预防肩周炎辅助窍门。可坐在床上,屈膝,脚底平踏在床面,自己用双手拇指分别揉摁两侧内踝下的照海穴2~3分钟,刺激量以自己产生酸胀的感觉为宜,每天坚持按揉1~3次。在临床中有意无意地使用这个穴位治疗一些经久不愈的失眠患者,也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照海穴释名:照,照耀之意;海,大水之意。该穴不但能主治咽喉肿痛,配肾腧、关元、三阴交,还可以主治月经不调。

2申脉穴:体贴身寒多病者的纯阳大药

申脉别名阳跷,属足太阳膀胱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跷。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布有腓肠神经和外踝动脉网,有补阳益气、疏导水湿之功效。



适用人群:寒性体质;中老年朋友;经常伤风感冒、腹泻、怕冷的人。

主要功效:可缓解眩晕、双眼发红肿痛、腰酸背痛、足踝关节痛等症状,对腹泻、消化不良有辅助作用。

“腰背曲强腿痛”,是明显的膀胱经感受寒邪之气后的受凉之象。因为阳跷通膀胱经,而申脉本身就是膀胱经的一个重要穴位。所以申脉穴是阳中至阳,用这个穴位既能散除体内寒邪,又能使阳气通达巅顶,对人体不仅起到平衡的作用,还可以使人步履轻健矫捷。配上小青龙汤服用,表里互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患者体内的寒邪在短时间内排出体外,又能恢复自身的阳气。也可以说它是一个祛寒回阳的妙穴。

申脉穴是阳跷与太阳膀胱经交会的重要穴位,它的取穴法也很简单,在外踝内向下凹陷处。人体受到寒邪之后会缩成一团,瑟瑟发抖,这在中医里叫做“拘急收引”,而申脉穴有伸展脉络之意,可以快速调动人体阳气,阳气足则寒邪自散。

平时我们可以用艾条熏灸或者用手指点揉刺激申脉穴,点按时会感觉到微微的酸胀。灸的时候,以感觉此部位微微发热即可,有时能明显感觉到有一股暖流自脚下缓缓升起,瞬间人就会舒展许多。秋冬交替的季节,温差变化很大,也是流感高发的季节,建议大家买一些艾条回去,灸一灸申脉穴,既可预防流感,还可以增强免疫力,尤其是老人或者体质偏寒的人更应经常地灸一灸此穴。

人老腿先衰,实际上就是阳气不能通达人体末端的表现,申脉穴通畅可以有效地延缓这一过程,有回阳保命之功。做儿女的可以有很多方法来孝敬父母,这个方法既安全又简单,回家后静心给父母灸上一灸,一家其乐融融,比吃什么灵丹妙药都实惠。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看似平常的一个穴位,如果我们能够时常用心来呵护它,真积历久,一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

当身体受了风寒,点按申脉穴的时候会感觉有点酸胀,熏灸时身上有些微微出汗,是身体阳气升发祛除风寒的表现。

3内关穴:打开心结,养颜养心的美丽穴

适用人群:渴望延缓衰老的女性、中老年朋友;心情抑郁、烦躁、紧张的朋友;冠心病等急性心脏病患者。

主要功效:可缓解打嗝、手心发热、肘臂疼痛、腋下红肿等症状;主治孕吐、晕车、腹泻。对治疗心脏病、肺脏疾病、乳腺疾病有辅助作用。

《黄帝内经》里记载说:“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黄,发枯委,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形坏而无子耳。”女子的衰老首先从阳明经开始,慢慢地导致三条阳经气血逐渐衰退。

头为诸阳之会,气血不能上达于面部,皱纹和斑点就产生了。所以从养生和美容的角度讲,中国古人讲究心灵美,是很有深意的。人的美实际上与气血息息相关。心主神,其华在面。心之神主要靠气血来充盈,气血充足,自然反映到脸上,为什么女孩子在十八九岁的时候最漂亮呢?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女人养颜首先要养心。

内关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它所属的这条经络叫心包经,通于任脉,会于阴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内关穴的真正妙用,在于能打开人体内在机关,有补益气血、安神养颜之功。

内关穴也很好找,在手臂内侧,腕横纹上两寸,取穴时手握虚拳向上平放,另一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以腕横纹为准并齐,食指点按的地方就是内关穴(如下图)。这个穴位在养生上的好处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点揉,以略感酸胀为宜。



没错,内关穴自古就是中医用来治疗心脏疾病的必用穴,我在临床上也经常使用。对某些心脏病有立竿见影之效,比如说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发作时,用力不停点按内关穴,每次3分钟,间歇1分钟,就能迅速止痛或调整心律。

另外一个妙用了,我们知道内关穴有益气安神、治疗心脏病的功效,却往往忽略了和胃降逆宽胸理气之功。

这也是内关穴治打嗝灵验的奥秘所在。

4外关穴:瞬间恢复听力的“聪耳神穴”

外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手少阳之络,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三焦经。有清热解毒、解痉止痛、通经活络之功。



适用人群:经常坐飞机或动车组出差、旅行的人;急性腰扭伤、关节炎、肩周炎患者。

主要功效:可预防老年人听力下降、耳鸣、耳聋、腰背酸痛等症状。

传统的道家医学认为,出现暂时性听力问题,是人体阳气不足的表现。那么外关在此刻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外关”顾名思义,“外”指外部;“关”指关卡。外关通阳维,而外关是手少阳三焦经之络穴,是手少阳与手厥阴脉气相通的部位。按摩外关穴具有充实三焦的元阳之气,并引导元气出纳运化于一身的效果。这个穴位瘀阻的时候,会引起耳膜弛缓不收,塌陷的耳膜无力恢复常态。

外关为三焦经之络穴,它在腕背横纹上2寸,尺桡骨中间(如下图)。与内关相对的地方。外关通于阳维脉,具有解表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所以不仅对急性腰扭伤有奇效,还对关节炎、颈椎病等有很好的效果。

传统武术里还有一个很好的单操训练方法,叫做“双关并打”,就是两只手腕交替击打内外关部位,外关打内关,内关打外关。这样既能治外关的病,也能治内关的病,还具有防身的作用。

不过,取这两个穴位治疗疾病时,要先看看体质。如果体质比较虚弱,我不建议用单纯的按摩穴位的方法来治疗,而要先补脾胃,再行穴位疗法。使用外关穴时,最好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手自然地垂下来,这样按揉下去就能让气血运行顺畅,使三焦经的阳气分布于人的体表,功效更佳。

5列缺穴:专治落枕、偏头痛的随身医师

列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有宣肺散邪、通调经脉之功。

适用人群:头部、颈部经常出现病痛的人。

主要功效:可迅速缓解颈椎突发性疼痛;主治落枕、偏头痛、口歪眼斜、对感冒、哮喘、咳嗽、牙痛等有辅助疗效。

老子说:“抟气至柔,能婴儿乎?”一团和气的婴儿是没有病的,人的先天本来健康,病都是后天得的。成人之后,后天生长中的各种不良因素,导致自身修复机能发挥不出本能作用,疾病就会乘虚而入。

经络穴位按摩是帮助人体启动自身大药的方法之一。人体这部机器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某一部件出了问题,一定有一个相对应的修复部件。这也是中医治疗的奥妙之处。

在人体上,列缺穴就是我们修复头部疾病的工具。《黄帝内经》里记载,列缺穴主要治疗偏头疼、头疼、落枕等疾病。

《针灸大成》中有一首脍灸人口的四总穴歌,其中一句为:“头项寻列缺。”就是说脖子往上的病都可以用这穴位来治疗和调节。列,指陈列、裂开;缺,指缺口、空隙。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有宣肺散邪、通调经脉之功,它是手太阴肺经的络穴。

列缺穴很好找,在桡骨芭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取穴时两手虎口交叉,当食指尖所到凹陷处,便是该穴(如下图)。

用列缺穴的手法主要是弹拨。弹拨的手法是在穴位或部位做横向推搓揉动,使肌肉、筋腱来回移动,以有酸胀等感觉为佳。平时感到脖子不适,发现脖子僵硬疼痛,就可以拨动列缺穴,不适感就会迅速减轻。

按摩列缺穴时,双手宜轻握拳,拳心向上,轻放桌上,然后如法或按或掐或揉。按摩时该穴会有酸胀或疼痛感,以酸胀感为好。

6后溪穴—统治一切颈肩腰椎病的奇效大穴

后溪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篇》,为手太阳小肠经的腧穴,又为八脉交会之一,通于督脉小肠经。有舒经利窍、宁神之功。

适用人群:经常面对电脑的人们;小孩;上班族;家庭主妇。

主要功效:可预防驼背、颈椎、腰部、腿部疼痛,也有保护视力、缓解疲劳、补精益气的功效。

有一位外地的学生告诉我,当地有位治疗腰间盘突出的中医名家,每次给病人治疗时,都会在在病人腰部疼痛的部位扎上几针,然后贴上一种特制的膏药,最后在后溪穴上扎上一针。有些经年不愈的重症患者,经过这番治疗,短时间内就恢复健康了。他觉得很老先生的膏药很神奇,准备拜老先生为师,学这个治疗腰间盘突出的绝招。

听了他的描述,我跟他说,“这种绝活儿我也会,而且比他还简单。其实在腰部局部扎针、贴膏药都是老先生使用的辅助疗法,真正管用的是扎在后溪穴上的那一针。扎针有个小窍门,进针之后边捻转边提插,同时让病人活动腰部。”

学生听后恍然大悟,“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道家医学里是非常注重后溪穴的。它可以直接通到督脉上去,属于八脉交汇穴里面很重要的一个穴位。督脉主一身阳气,阳气旺,则全身旺。针灸是比较专业的治病手段,如果大家只作养生保健时则只需用按揉后溪穴的方法就可以,一般按揉几分钟后就可振奋全身的阳气,身体就会像熊熊燃烧的火炉一样,暖彻心扉。点揉此穴,对小肠经有热、腿疼有很好的治疗功效。

后溪穴怎么找呢?把手握成拳,在第5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即是(即把手握拳,掌指关节后横纹的尽头就是该穴)。如果你坐在电脑面前,可以把双手后溪穴的这个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关节带动双手,轻松地来回滚动,即可达到刺激效果。在滚动当中,它会有一种轻微的酸痛。

坚持下来则对颈椎、腰椎确实有着非常非常好的疗效,对保护视力也很好。以前工作繁忙时,我每天在电脑前的工作时间也有十一、二个小时,但多么多年来我的视力、颈椎都没有问题,靠的也正是这个方法。

脑力劳动也是很消耗人的;人们以为近视仅仅是由于眼睛离书本或电脑屏幕太近所致。其实不尽然,当长期保持同一姿势伏案工作或学习的时候,上体前倾,颈椎紧张了,首先压抑了督脉,督脉总督一身的阳气,压抑了督脉也就是压抑了全身的阳气,于是,久而久之,整个脊柱就弯了,人的精神也没了。人体的精神,不是被脑力劳动所消耗掉的,而是被错误的姿势消耗掉的。眼睛也需要靠阳气来温煦,仅仅是眼睛疲劳,可能不能导致近视;真正导致近视的,是眼睛在缺少阳气温煦的情况下过度疲劳。

这一系列问题,出于同一原因,那么,通过一个穴,也就可以全部解决,这个穴就是我们说的后溪。这是小肠经上的一个穴,奇经八脉的交会穴,通督脉,能泻心火、壮阳气,调颈椎,利眼目,正脊柱。临床上,颈椎出问题了,腰椎出问题了,眼睛出问题了,都要用到这个穴,效果非常明显。它可以调整长期伏案或在电脑前学习和工作对身体带来的一切不利影响,只要坚持,百用百灵。

凡是到我这里来看颈椎病、腰椎病的人,我都建议他们这样去用后溪穴,效果都非常好,很多病人反映,这样做比去按摩院按摩颈椎腰椎要管用得多。

有位三十岁的白领对我说:“本以为骨骼已经定型慢慢要生驼背的,但最近感觉背明显比以前直了。”我说,当然,年轻人驼背不是因为骨骼定型,脊柱是一节一节的,是活动的,怎么可能随便定型呢?关键是你背上气机不畅,经脉阻滞,才出现驼背的迹象的,一旦这个气机通畅了,你的背自然就直起来了!

我还要特别把这个方法介绍给正在读书的小孩子。这些孩子很可怜,从小学到高中,小小年纪就承受这么沉重的学习压力,我们可不希望他们一辈子戴上近视眼镜,更不能让他们在沉重的压力下失去朝气,成为小驼背。作为一个被人称作养生治病的大夫,我想这是我能做到的。

其实我也是受益于后溪穴的。很久以前,我就养成了揉后溪的习惯,随时随地,有空就揉一揉。比如,我开车的时候,如果碰见路上堵车,或是红灯亮了,也会把后溪放在方向盘上来回滚揉几次,很舒服,甚至很潇洒。这时候,别人在着急上火,而我在通督脉、泻心火、壮阳气、调颈椎、正脊柱、利眼目,受用无穷。一不起急,二不发火,精神振奋。这么一来,有时候居然觉得堵车也堵得很值!

从颈椎病的致病过程来看,预防它最主要的方法还是避风寒。有的人喜欢把办公室里的空调调到最低,结果出门以后便浑身发僵、脖颈发紧,慢慢地也会形成颈椎病。所以天冷的时候,我们出门要戴个围巾,保护好我们的风池、风府跟风门,不要让风寒轻易地袭击到人体,这也是预防颈椎病的方法。

7公孙穴:摆平痛经及脾胃疾患的第一温阳大穴

公孙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别走阳明。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有健脾益胃、通调冲脉、消除痞疾之功。



适用人群:有痛经的女性,经常有不明腹痛、心痛、胃痛、胸痛的人。

主要功效:可缓解痛经症状,对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胃肠病症有辅助功效。

《史记》记载,黄帝复姓公孙,名轩辕。此穴以黄帝的姓为名,正是取帝王居中央而统治四方之意。公孙穴是脾经的络穴,与冲脉相通。脾主土,在人体的正中央,主运化水谷精微,输布全身,是人的后天之本,谙合统御之道。公孙是脾经的络穴,入属脾脏,联络胃腑,又和位于胸腹部的冲脉直接相通,所以它有兼治脾胃和胸腹部各种疾患的作用。

冲脉有“五脏六腑之海”之称,《灵枢经》说,冲脉乃“十二经之海”,是人体的“血海”。

道家医学认为,治疗一切妇科疾病首先从脾胃入手,尤其是月经不调,更应该首先调胃。脾统血,主运化。痛经时血色发暗并伴随有血块,两三天血块排出后疼痛的症状就会缓解,但每月都会复发。小腹受凉或贪吃冷饮导致脾胃虚寒,不能运化水湿,脾胃的运化不良就会产生痛经,有时还会伴随呕吐、恶心、头痛等症状。

为什么公孙穴有这么神奇的功效呢?

在中医里,公孙穴通冲脉,督、任、冲三脉皆起于胞宫,其中,冲任二脉与女子月经、生育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因冲脉具有含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调理公孙穴,等于是对人身上十二经的气血进行一次全面疏导,具有行淤止痛之功。我建议有痛经的女性朋友,可以多点揉公孙穴,再喝一点女儿红(不是酒,“用之有道”有介绍),治疗痛经效果更好。

公孙穴在人的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或于第一跖骨基底前下缘,赤白肉际处取穴,距太白穴后1寸。或在第一跖骨基底之前内侧下缘凹陷中,赤白肉际处取穴(如下图)。



平时为调节身体而找公孙穴,没有必要按照治疗用的位置去找,以自己的压痛为准。我一般把公孙穴看做一个区域,在脚拇指跟后,有一块很大的脚掌骨,在脚内侧沿着这个骨头按压,压到最有酸胀或酸痛感觉的那一点,就是属于你自己的公孙穴了。

使用公孙穴时,可以使用灸法,用艾条熏灸此穴,每次15分钟左右,也能温补脾阳。灸的时候有个窍门,叫雀啄灸。皮肤感觉有点发烫,马上拿开,然后再接着熏灸。反复进行,犹如小鸟啄食,可以很好地保护皮肤。

公孙穴堪称我们脚下的第一温阳大穴,只此一个小小的穴位,就免去了以往我们需要去医院吃药打针之苦。平时只要我们对公孙穴多多关注,必定能养足自己的后天之本。

女儿红配方:红糖50g、姜粉5g、胡椒粉2g,泡温开水喝就可以。

主治小腹发凉、全身怕冷、手脚冰凉型的痛经。因为痛经基本上都是寒症,红糖色红养血,味甘甜,姜辛温发散,入脾胃,胡椒粉辛辣祛寒。阳虚偏寒的都可以用它来治疗。

这个方子还可以做加减法:有腰酸的加枸杞;脾虚、大便稀的加红枣;行经量多时加乌梅,而加黄酒则可以温经、活血、暖胃。

8临泣穴:一生守护身体少阳之气的“小柴胡汤”

临泣穴位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位于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四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适用人群:湿热体质者;中老年人;喜欢足疗法的朋友。

主要功效:可治疗胆经头痛、腰痛、肌肉痉挛、眼疾、胆囊炎、中风、神经官能等症。

在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一书中,有一味非常神奇的方剂,叫小柴胡汤。这个方子可以解表散热、疏肝和胃,有治疗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之功。其实我们的身体中也有一味类似于小柴胡汤功效的大药,就是足临泣穴。

足临泣穴往往被历朝历代的医家所忽略,而道家非常重视这个穴位。足,指穴在足部。临,居高临下的意思。泣,就是泪。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水湿风气从上向下在此化雨冷降。气血的运行变化如泪滴从上滴落一般,故而得名临泣。

道家认为少阳胆经之气是人的原始祖气,主升发。阳气升发不足,人体的气血就不能正常地供应全身,从而引发很多疾病。临泣穴是胆经上的主穴之一,连通带脉,也是一个调一穴而梳理两经脉的妙穴。带脉是沿人体肚脐一圈,像是人体正中系了一条玉带,能约束纵行之脉,增强经脉之间气血运行的联系,是关乎人体健康非常重要的一条保健经脉。在使用这个穴时,可采用蜷腿坐的姿势,它在足背外侧,第四趾、小趾跖骨夹缝中(如下图)。



临泣穴不仅有治病的效果,还有诊断的功能。平时点按足临泣穴,如果感觉疼痛,就要注意一下胆囊是否有息肉或者炎症。最常见的是清晨起床后口苦咽干,这是典型的少阳病,体内有热,可以在临睡前点按此穴,泻肝胆之气以降逆。如果有气喘的人,这个穴位还有定喘的功效。在临床上使用小柴胡颗粒配合点按足临泣穴,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医疗效果。

9仙家入手第一招:打开人体最大药库的秘匙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前文所讲的八个养生穴,只是抛砖引玉。大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再面对密密麻麻的经络孔穴图时,自然会触类旁通,找到最适合自己体质的防病治病的窍门。只要好好去使用它们,自然就会感到阳气升腾,精力充沛。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何将养生保命的阳气固藏在体内使之不失,这才是我在这里给大家“渔”的真经,就是道家的“种阳之法”。

关于这一方法,道家的历代祖师奉为绝密。无论是各部丹经,还是无数道书,其中都没有泄露,甚至还有“轻泄者必受天殃”之类的威吓言语。而我的老师仙学大师胡海牙先生却没有丝毫顾虑,毫无保留地把打开奇经八脉的入手方法奉献给了大家。

八脉里有一个道家特殊的修炼穴位——阴跷穴,这个穴位历代修炼家都视为珍宝,自古就有“阴跷一穴秘不宣”的说法。

为什么这个穴位如此重要?这还要从庄子的一句“真人呼吸以踵”说起。

俗话说,真传一句话,但有些话却被无数人越解释越含糊。“踵”是脚跟的意思,所以有的人说要用脚跟来呼吸,当然这在生理上讲不通;还有的人说“踵”是“接踵而来”的意思,比喻呼吸的连绵不断,如此将养生真言文学化,更是小看庄子了。

踵”其实就是阴跷穴。我们的脚跟处正是阴跷脉的起始端,再结合上古丹诀“当呼吸之机,则从阴跷迎归炉”的说法,更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阴跷穴在人体的前阴与后阴之间的凹陷处(这个部位也叫会阴穴,如上图)。

这个穴位与我们头顶上的百会穴(如下图)是一条直线上的,是人体精气神的通道。它统摄着真气在全身正常运行,维持体内阴阳气血的平衡,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要害部位。所以说,阴跷穴发生作用,连带阴跷脉,在脚跟一定会有感应。其实何止脚跟,全身都有感应,“真人呼吸以踵”这句话其实是借脚跟来暗讲阴跷穴的。



阴跷穴如何保养呢?实际上,激发阴跷穴最大潜能的方法就在静坐的时候。

静坐的姿势,是所有的门派共同的,道家、佛家,都是一样。静坐的方法是先找一个相对安静的房间,坐在地上或普通椅子上都可以,然后下面垫一个坐垫,可以保证身体不后仰;百会(头顶)、颈椎、尾椎成一条直线,可以调整头的角度,体会一下全身放松的感觉。打个比方,好比橡皮筋,不是扎得很长,也不是松松垮垮,而是略微扎一下,这样的松紧度就是整个身体略微往上抬一下,再往回收一点的那个状态,这样我们就坐好了。

就这样每天静坐15~20分钟,不要追求身体的反应,一切顺其自然。待用功日久,真气充裕以后,就会感觉腰间像有个暖水袋捂着一样,热乎乎的,异常舒适。这时只要把这似有还无的一物以意送入阴跷穴即可。不要纠缠什么腰间到阴跷的路线,更不要琢磨路线的宽窄。人身原本就是处处贯通,并不存在什么特定路线。只要一闪念,腰间热力便已到阴跷,如同在山中一叫,四处都有回声。

当真气已经灌注到你的阴跷穴时,会感觉像小草发芽般有微微的动感,说动却不对,又像是下小雨时阴阴静静的光景,那种感触非动非静,在动静之间。只要阴跷中感觉一到,你就不要去管它了,只安安稳稳地坐下去,阴跷中的感觉自然会反射到全身。这时全身如泡澡般舒泰,腹内的感觉好像刚饮了酒,这是精气神在蒸腾互化,此时只管静心享受,自然就有源源不断的阳气升起,这便是古人不传六耳的种阳法了。

阴跷种阳之法是非常独特的。由于阴跷穴与身体肾经的部位非常接近,如果我们仅仅按摩揉推这个穴道,肾阳强盛后,性欲也跟着旺盛,普通人十之八九都按捺不住,于是阴跷功能就成为了发泄的资本,在情欲的催促下,一损再损,反而伤害身体。比起那些意守脚跟的荒唐做法伤害更大,当我们将阳气引入到阴跷穴后,贵在能平心静气,不生邪念意淫,方能免阳旺施淫,方补即泄的危险。这也是古人对于阴跷一穴秘而不宣的缘由。
2017-07-21 13:51 7楼
2012年 2月,我的眼睛突然看不见了,医生说是白内障,双眼皆有,我一天跑了3家医院,诊断皆同。医生都说要手术,于是4月13号那天就做了手术,是江苏省人民医院眼科袁志兰主任做的,袁主任是我国著名的眼科专家,据说她全国排名第三,手术非常成功,但视力恢复得并不好,因为看不见不只是晶状体出了问题,其他部位也有模糊。术后只有0.2的视力,矫正后达到0.6.紧接着右眼又现出了模糊,一周下来由1.2降到0.5,我几乎看不见字,根本就不能读书也不能看电视。一想到还要手术,术后同样看不见就非常难过。我觉得2012年对我来说是个充满灾难的一年,没有眼睛让我觉得我的人生只是悲剧,我常想:如果本来没有眼睛会不会比现在的心情要好点?。我不是个爱抱怨的人,那心情无法言说,现在我对盲人朋友充满敬意,在马路上遇见了,我会立即侧到一边目送他们离开。

9月初,同事老王对我说:“有一个人能用奇特的办法治疗疾病,也能治你白内障,我的腿前几天都不能开车了,被他一次就搞好了”。我听后一言不发,觉得十分荒唐可笑:这两种病毫无联系,治你的腿怎么可能治我的眼?!老王同志是个很善做思想工作的人,在他的坚持下我和那医生联系上了,他叫张乃忠,江苏南京市人,做这工作已有35年了。由于治疗的人非常多,他让我等到月底再打电话,可月底时他又说没时间,让我再等,后来老王同志说:要不将他爱人的时间腾出一次来给我做做看,张医生同意了。老王的爱人小白患的是胆管炎,胆囊已经摘除了6年,最近一个月胆管炎发作(胆囊摘除的人很容易发作胆管炎),在张医生那儿做了4次了,现在已经能喝小半碗鸡汤了。





10月15日下午3时,我们到达了张医生家。我是怀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态度来见张医生的,他简单问了下医院的和我的症状,当我说到背疼痛了20余年时,他立即说:能治的,问题就出现在你的背部,如果不是风湿,应该6次就会好。我当时高兴得要跳起来。

然后我就体会到了老王说的那种“奇特”的治病方法:我伏在那个约一米宽的小手术床上,感觉后背肩胛处有几处划破皮肤的疼痛,隐约的、轻微的、偶尔尖锐的,疼痛是完全可以忍受的,只是那“绷、绷”的似在割破绳子的声音让我感觉特别奇怪,小白告诉我那是在割断挑出来的筋。

“是用剪刀在剪吗”?我问。

小白说:“不是,是用手术刀在割”。

“怎么会有筋?”

张医生说“这种筋我叫它草,就是人体的坏东西,因为人体有了这种草才会生出各种毛病来,这草既带菌又捆住了人的气血”。

“健康人有这种草吗?”我问。

“健康人没有,只有生病的人才有。”张医生说。

他还形象地说:“癌症、息肉、囊肿等都是这草结的果实,即使手术摘除,时间久了依然会长出来,只要供其生存的草根存在,它就会生长,我现在的工作是将草根挖掉了,这样病灶部位就没有营养提供了,它就会逐渐萎缩”。多么新鲜奇怪而又让人震惊的说法啊?!

“那草里面到底是什么成份呢?为什么我不觉得疼?”我穷追不舍地问。

“不知道,现在还没有人研究,我想应该就是各种菌,而且各人病症不同,里面的成份也应该不同”。张医生说“这种草上没有神经甚至没有血管,所以人不会觉得疼,但要是我碰到你健康的肌肤上,你会觉得很疼的”。我听了半信半疑,后背一点也不痛,只觉得有一种松绑的自由,特别是在听到割断草时“嘣”的那一刻,感觉特别的轻松舒爽。偶尔,也会有一针尖锐的疼。那就是从他医生说的碰到好肉了。


小时后,张医生说“有些人第一次就会有感觉,你起来时看看眼睛有什么变化没有?”我抬头看了下他家的墙壁,似乎干净了些,有点疑惑是心理作用,再看看,是干净了呢。外出转了一圈,小区楼房的墙壁似乎都比刚才来时干净了,有点兴奋,脚底还有点飘。张医生说这是正常现象,气血打通了,就会有点飘,再做几次就会好了。他没有休息,只喝了一口水,接着就给小白做了。我这才看清到,他在小白的背上先找几个“点”,那些点在我看来和正常皮肤没什么两样,但张医生一边指点一边说:这些地方都有草,因为表皮和其他地方不同。我看不见,叫老王来看,他也看不见。“有的是红点,有的是皮肤不平整”,张医生说。他在点上用针灸针轻轻地挑破表皮约2毫米左右,再用手缝针伸时皮内,将皮内筋挑出来,然后用手术刀将筋割断,我听到的“嘣、嘣”的声音就是割断筋的声音。

小白身体内的草和我的一样多,只是草比我的还长,张医生将其绕在针上,用力拨出,我们发现里面原来是一根白色的头发丝样的物体,很细很结实。非常有趣又不解的是,旁观者看着很残忍,但受术者觉得很舒服,我们的小白同志竟然睡着了,还发出了鼾声。

更让我震惊的是,张医生不只做一般的病,连精神病都做过很多例,目前在手上的就有5个,3个抑郁,1个强迫症,还有1个是精神分裂症。我做心理师刚满10年,以前都认为心理疾病是功能性障碍,不是实质性病症,但他的做法颠覆了我很多的心理学知识和思想。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我也不信的。

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查阅,我发现这叫挑筋治疗,也叫挑针或挑刺疗法,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疗法。张医生用这方法治病已经有30多年了,病例达到4万例,目前从未出现过副作用或其他晕针之类的反应。我到现在已经做了12次,因为还有风湿的毛病,视力恢复了很多,右眼仍有雾,需要一段时间的恢复。但关节明显不疼了,包括肩周炎、风疹也没有了。我希望能有人来研究这方法,看看那筋到底是什么成份,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机构、医疗部门、人士来进行讨论。
2017-07-28 17:08 8楼
新三十穴歌

1 、腰背 承山 求

承山主治腰背疼痛,腿痛转筋及便秘,痔疮脱肛诸症。笔者认为腰背疼痛是足太阳膀胱经的主要经脉病,肾与膀胱相表里,腰为肾之腑,腰痛为肾病之外候,实证腰痛宜配腰部阿是、 昆仑 、志室诸穴,针刺为主,或取三棱针点刺出血。虚证腰痛则宜配肾俞、命门、关元宜艾灸为主。《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载“承山……善治腰疼痛,痔疼大便难……”。
& 针灸方: ( 1 )急性腰部肌肉扭伤:承山,外关加耳针:腰椎、神门。

( 2 )肩背酸痛:承山、天宗、或针或灸,其效俱佳。
2 、肚腹 公孙 留
公孙归属足太阴脾经,为其络穴,能联络脾胃二经,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具有健脾和胃;通调肠腑,消食化滞,清热利湿,主治胃痛,呕吐,呃逆,消化不良,腹痛、腹胀、急慢性肠炎、痢疾,妇科疾病及头痛诸疾。

有资料载:“针刺正常人的公孙穴,可以使腹部的耐痛阈显著提高。”
针灸方:腹痛胃胀取穴:公孙,内关,足三里,配合中药内服疗效更佳。《席弘赋》“肚疼须是公孙妙、内关相应必然瘳”,《拦江赋》载:“胸中之病内关担,脐下公孙用法拦。”

3 、头项寻 风池

风池属足少阳胆经,具有清头明目,疏风解热、通利官窍等功能。肝胆相表里,肝为风水之脏。易化火生风,上扰清窍,胆附于肝,肝胆之火易循经上扰,古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凡眩晕中风及外感风邪皆可用之。足少阳与阳维脉交会风池,阳维脉又通督脉,督脉入络于脑,“脑为元神之府”,又按循行可治疗颈项、耳、目、侧头部及脑部诸种疾病。
针灸方:( 1 )偏头痛:风池、内关、丰隆、百会。( 2 )颈项强痛:风池、天柱、阳陵泉、悬钟。
4 、面口 地仓 收

地仓属足阳明胃经,乃手、足阳明经与阳跷脉之会,穴有疏风通络,调和气血的功效。面口部位的病症,均能治之。
针灸方:颜面神经麻痹取地仓、颊车、合谷、丰隆、风池。 (

《百症赋》:“颊车地仓,正口 口 呙 于片时”。

针灸方:小儿流涎:地仓、合谷,承浆,足三里。《龙光赋》:“地仓能止两流涎”。 : @$ i) I: p' t3 T9 p1 o% m
此外:地仓对三叉神经痛及颜面神经麻痹,有一定疗效,针灸美容时亦常用,乃治疗口纹之要穴。

5 、咳喘取 二定

“二定”即定喘与定咳之缩称,定喘为经外奇穴位于颈后部。主治:哮喘,咳嗽,背痛及颈椎病。

定咳为笔者经验用穴、穴位于厥阴俞旁开 1 寸,即第 4 胸椎棘突下旁开 2.5 寸。 主治咳嗽,多痰,哮喘,胸满烦闷及背部胀痛等症。 百草居 针灸方:二定穴配大椎(灸)、足三里(灸)可防治小儿感冒。
6 、夜啼 二柱 谋:
身柱与天柱合称“二柱”。
身柱:为督脉之要穴,有止咳平喘,强身益智,宁心镇痛等功效。日本著名针灸医家代田文 誌 指出小儿常灸身柱穴能宣通肺气,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能通治小儿的多种疾病。
天柱属足太阳膀胱经,余多年的经验证实:其穴在头项又循经于头,对失眠、夜啼、神经衰弱、感冒、颈椎病疗效较好,亦可治疗癫狂痫诸症。
儿科专家彭子玉老先生善用“二柱”治疗儿科疾患,多用于夜寐,小儿体虚易于外感,咳喘诸症配合服用中药者,其效更佳。

7 、小腹 三阴 交
三阴交穴乃足太阴、厥阴、少阴三阴经在此交会,故名。

本穴治疗范围较广泛,有本经所过的肢体病症,如中风半身不遂,小儿麻痹后遗症等,有消化系统病症如腹胀、腹痛、痢疾,消化不良腹泻等,有泌尿生殖系病症如五淋、遗尿遗精、阳痿。女子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不孕及产后尿潴留等。 百草居 {' X n5 s: u, d0 c! _- g0 F7 D
针灸方:( 1 )女子崩漏:三阴交、中极。《针灸大成》载:“中极治血崩漏下”。( 2 )月经不调:三阴交、地机、血海。《百症赋》云:“妇人经事改常,自有地机,血海。”

8 、转胎 至阴 灸

至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要穴,五输穴之一,本经井穴,至阴上治头痛,下调胎产。
针灸方:胎位不正兼体虚者艾灸至阴穴同时选配三阴交或足三里穴。

9 、 二沟 通便秘

二沟即支沟及经验用穴横沟,支沟为手少阳三焦经火穴,有利三焦,调气机,理胸胁,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泻热通腑之功效,主治,胁肋痛、呕吐、便秘等症。
“横沟”在大横穴外一寸再下五分处左右计两穴.为祖辈治便秘的经验用穴之一。
针灸方:( 1 )便秘兼呕吐者:二沟配内关。( 2 )长期便秘且腹痛者:二沟配长谷穴。

10 、 隐白 停崩漏
隐白属足太阴脾经井穴,长于健脾益气摄血。为出血性疾病常用要穴,大凡崩漏之疾,采用艾灸疗法,多能获效。有人用艾炷灸择时节施术疗效非常。余四十年来,常取艾灸法为主治疗女子崩漏,月经过多其疗效可靠,加用中药内服者十有九验。

11 、鼻衄 当孔 止

当孔实为当泉及孔最二穴的简称。

“当泉”穴为日本针灸医师齐藤安世用治鼻衄的经验用穴,孔最穴为手太阴肺经之郄穴,多用于咳嗽气喘,咯血,胸痛、咽痛声嘶诸症,穴有调理肺气、清热止血之功,余临床四十多年来针刺本穴有明显止衄作用。近年来配合指压当泉穴则可提高治疗效果。若只施以指压法亦可获效。
针灸方:鼻衄兼头昏头痛者:当泉、孔最、配印堂、风池。

12 、心胃 内关 疏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有宁心安神、和胃降逆,宽胸理气,镇静止痛等功效。

应强调说明的是,内关通于阴维,而阴维脉与足三阴经并会于任脉,还与足阳明胃经相合,这些经脉均循行于胸脘胁腹,故“阴维为病苦心痛”,此处之心痛实指心、胸、胃、胁肋、腹部的内脏疾患。总而言之,内关治疗心、胸、胃、胁肋、腹部诸病症疗效确切。十余年前,余曾上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研所进修,有幸得到 程莘农老 教授的亲自指点,他认为内关是治疗胃部疾患,及心神疾患的重要穴道,大凡胃痛腹胀、程老常取内关、足三里、中脘、公孙诸穴其效颇佳。
针灸方:( 1 )胃痛胸闷:取内关、建里、上脘。( 2 )心悸失眠:内关、神门、膻中。《拦江赋》:“胸中之痛内关担”。

13 、腿痛刺 重海

重海穴在环跳上两寸向后横开一寸之处。

吾诊余喜欢画画写写,对画竹情有独钟,这方面我有幸拜识了大画 家王文农 先生,他老人家三过 虁 门(白帝城),曾向我推介过关公竹(即竹画藏诗图),不久吾上白帝城学习临摹石碑上的关公竹后去重庆,又有幸向 万云程老 先生(群众尊称为“万神针”)学习了解治疗下肢瘫痪、风湿腿痛的奇穴——重海,吾开业二十余载,大凡下肢疾患常用此穴,治疗腰腿疼痛严重者,多取肾俞,重海、悬钟三穴再选配风市、殷门、承山诸穴体会到自从加用重海穴后其疗效则增强。

针灸方:腰酸腿痛,取重海配肾俞、足三里,或针或灸。

14 、目疾透 拈竹

拈竹乃是太阳膀胱经要穴,善治目疾。

针灸方:( 1 )头目疼痛:取攒竹,合谷,风池针之。

( 2 )双目红肿:攒竹,太阳(三棱针点刺出血),合谷,耳尖(三棱针点刺出血)。

《百症赋》云“目中漠漠,急寻攒竹三间”。

15 、 大椎 解癇热
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之下凹陷中,先平肩取之,再令患者缓缓摇头,第七颈椎可随之而动(再下一椎体即第一胸椎则不会随之转动),此法定取大椎较为便捷,大椎穴为手足太阳经及督脉交会穴、为诸阳交会之所、统领周身之阳气,本穴是泻阳邪、调阳气的要穴,有疏风清热、宁心止痫的良好功能。

“督脉为病,脊强反折”,大凡脑病、癫痫所致抽搐为首选穴之一。 针灸方:( 1 )感冒发热:大椎、合谷、内关、曲池。

( 2 )癫 癇 :大椎、身柱、丰隆、合谷、太冲。
16 、 少商 利咽喉

少商属手太阴肺经,主要功效有清热解表,通利咽喉。本穴内可清泄肺热,外可宣散风热为治疗咽喉肿痛之要穴,对感冒、咳喘、鼻衄、腮腺炎、声音嘶哑均有一定疗效。
少商为肺经井穴,又有开窍醒神,舒筋活络,清热止疼之功,如《时后歌》曰:“……热血流入心肺腑,须要金针刺少商”。

治急性咽喉肿痛常以三棱针点刺少商,出血少许,第一天效果不显者则次日加针合谷,效果良好。
针灸方:( 1 )急性喉炎取少商(点刺出血)合谷,照海。( 2 )慢性咽炎:取少商(点刺出血)、天突、太溪皆有效。

17 、 阿是 蠲酸痛
阿是穴——亦名天应穴。机体有病变,即会在人体某处按压疼痛加剧,或胀或麻明显,某一点即为阿是穴,故又称不定穴。
阿是穴亦痛亦胀之处,亦是经络不通之处,通过按压探寻方有“快然”之所,即通过阿是穴的治疗,调节机体,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止痛治病的目的。《玉龙歌》云“浑身疼痛疾非常,不定穴中细审详”。
坛 Z1 \: o0 j9 v T3 y2 S
针灸方:( 1 )头痛:阿是、风池、百会、合谷、外关、太阳。( 2 )坐骨 N 痛:阿是、环跳、承扶、阴陵泉、承山。 中医网,中医论坛,养生论坛,保健论坛 R* @& V' B) S9 s( a. \! t
18 、 人中 善急救
q- b+ u
人中全身之要穴也,督脉,手足阳明之会。擅长医治精神、神志方面病症,如:昏迷,癫狂,痫症,小儿急慢惊风,中暑,癔病,三叉神经痛,其他如挫闪腰痛,晕车晕船等亦有效。
针灸方:( 1 )昏迷:人中加针十宣(点刺放血)
( 2 )小儿急惊风:人中加针印堂,内关,足三里。
( 3 )癔病:人中加针合谷,内关,丰隆。
医论坛,养生论坛,保健论坛# Z2 Y k3 \' ?
据报道,针刺本穴对呼吸功能的调整有相对特异性,其针灸效应与呼吸中枢功能状态密切相关,尤在对呼吸中枢衰竭时疗效更显。对实验性休克动物具有明显的抗休克作用,当血压降到( 10~40 毫米汞柱)、呼吸暂停时,针刺“人中”,绝大多数可以恢复。 bbs.hx317.com8 o3 }2 G% M- y l5 c' Y$ ~3 [
19 、眩晕 绝骨 觅
4 }% d! |' _4 `" u
悬钟属胆经,胆为木之性,主疏泄条达,肝肾同源,肝胆又为表里,可见胆与肾有关,肾主藏精,精又生水,《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论述,张景岳曾提出:“无虚不作眩”,《直指方》亦云:“瘀滞不行皆可眩晕”针悬钟可舒肝理气,益髓生血,补肾健脑,舒筋活络故能改善高血压眩晕等有关病症。 百草居# K7 f, H- Y! F9 b2 x: J$ U$ B/ `- ?
(原岐黄中医论坛)——传中医薪火,济天下苍生!" `8 L+ T! ~" B* r: [
针灸本穴可充养髓海,治疗头晕目眩耳鸣,血虚失眠,记忆力减退,诸症均有良好效果。 " @1 }9 }" c' e6 Z4 q2 F
百草居' I; M/ j5 t; F! F+ W
研究表明:本穴对高血压有降压作用,尤其是 III 期高血压效果较好。原岐黄中医论坛,包含养生保健、中医学术、中医中药、医案、医书下载等内容,是中国第一中医中药论坛。6 {4 U/ F9 }6 x- Q6 k1 ]* R
bbs.hx317.com' E* F0 e% V# [9 r/ K
针灸方:高血压、头晕目眩:绝骨、风池、三阴交、丰隆、合谷、太冲。0 B3 e, o2 ^/ T& _, i. s
8 `# ^8 y H9 Y) o: R
20 、失眠 安神 搜
安神穴为余常用之经验穴
针灸方:( 1 )顽固失眠:安神、三阴胶、足三里。《甲乙经》载:“惊不得眠,三阴交主之”。( 2 )失眠日久,脾虚食滞者:安神、公孙、内关诸穴有效,加中药更妙。

21 、疳积 四缝 妙
m/ G: y4 C. s' I
四缝为经外奇穴,始载于《奇效良方》一书。在掌面示、中、环、小四指第 1 、 2 指关节横纹缝中。
坛,保健论坛6 {4 c" j$ O! r
针灸方:( 1 )呕吐明显者加针内关,承满。
( 2 )腹泻明显者加针长谷、中脘。 中医网,中医论坛,养生论坛,保健论坛$ S8 `* i5 K1 D
( 3 )便秘明显者加针支沟、横沟。
( 4 )赢瘦虚弱者加针足三里、大椎。
四缝穴健脾和胃,止泻止咳,除擅治疳积厌食外,医治百日咳其效亦佳。 中医网,中医论坛,养生论坛,保健论坛- ^% b' a% o% P8 j7 V
, H! k5 |: F4 R- w" [$ ]
22 、补虚 关元 优
关元亦大中极,丹田,与足三里,气海并称,为人体三大强壮穴(又云是关元,足三里,大椎三穴者),称大椎有补养肾气,培元固本,强身健体的补益要穴。 ; J f9 z6 P9 A! \8 s/ I- ?
原岐黄中医论坛,包含养生保健、中医学术、中医中药、医案、医书下载等内容,是中国第一中医中药论坛。& h* `8 c& b( @# `0 |
针灸方:不孕症:关元透中极、子宫、太溪、太冲、三阴交。bbs.hx317.com% I" p0 \4 q/ F: W8 C! O d
百草居! G7 r" U3 m, | w9 I. @3 ?
在男科的应用也广泛,对阳痿、早泄、男子不育及前列腺炎症均可有效。亦可用于遗尿症,慢性肠炎等疾患。
原岐黄中医论坛,包含养生保健、中医学术、中医中药、医案、医书下载等内容,是中国第一中医中药论坛。2 q" f0 ^+ z2 d" |$ n
针灸方:阳萎:关元透、中极、内关、足三里、太溪、志室,此乃吾父亲常用之针灸方。 bbs.hx317.com& e$ ]) z5 J: w( E2 o
23 、心疾针 通里 中医网,中医论坛,养生论坛,保健论坛$ u9 }4 W) m! V0 z5 @$ L
通里擅治心悸,同时对精神情志病常作为主穴,临床证实,大凡心律失常,神经衰弱,癔病、忧郁症、失眠,均有尚佳疗效。
,养生论坛,保健论坛9 b+ v h! G9 V1 t2 ~4 k/ M- Q2 a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中便有“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可见针灸家对其重视之程度。
针灸方:心律失常:通里、神门、内关、膻中、三阴交、足三里。
1 I2 b$ c3 r
24 、肝肾调 蠡沟
B1 k W/ S
蠡沟者,足厥阴肝经络穴,有联络肝胆两经、调节两经气的作用,从临床上看,对肝、肾、脾均有调治作用,即侧重调肝、次之调肾,再次之为调脾。原岐黄中医论坛,包含养生保健、中医学术、中医中药、医案、医书下载等内容,是中国第一中医中药论坛。( R h' F$ w, B
bbs.hx317.com9 x2 V* o6 Y/ Z* h1 f: A" Z# u) O
实践得知:痛经者在蠡沟穴有明显压痛。
针灸方:( 1 )痛经:蠡沟、三阴交、太溪、归来。bbs.hx317.com9 N- [* B2 M+ y# d
百草居3 V5 S% s4 N! k( L9 ]
( 2 )阴痒:蠡沟、关元、血海、三阴交。
原岐黄中医论坛,包含养生保健、中医学术、中医中药、医案、医书下载等内容,是中国第一中医中药论坛。8 _% u1 T; S0 M3 L: O; z0 @: J8 t
( 3 )慢性前列腺炎:蠡沟、关元透中极、太溪、会阴。

25 、遗尿 缩泉 求
“ 遗尿缩泉求”一句中的缩泉穴即缩泉四穴的简称,缩泉四穴系先父之好友武汉杏林老前辈 邓直哉 先生亲授,为邓老经验用穴亦奇穴也,邓老与先父高少臣共事于汉口康尔众国药号中医门诊部,邓老善用奇穴,学医之初,先父令吾虚心求教,后知邓老治遗尿或单针灸缩泉四穴,症状严重者再加十七椎、气中、气门三奇穴。邓老称此法治遗尿效如桴鼓,吾 30 余年曾有邓老的这组奇穴加外敷家传灵仙保元膏治疗遗尿症其效确凿,此法患儿乐于接受,深受家长们赞许。
针灸方:小儿遗尿多年不愈:缩泉四穴,关元透中极,三阴交,针灸并施,效亦佳。
26 、胃痛 二脘 留
上脘、中脘均在人体之胃脘部,治疗胃痛、胃胀及肝炎诸症,先父 高少臣 先生常用之,合称之“二脘”。 & Z) B$ z. R" I& u- X
“二脘”并用具有和胃健脾,清热化痰、养心安神、清热除烦、定惊醒神之功能 百草居, F( L( j6 ?7 W
《玉龙赋》云“上脘、中脘治九种之心痛”。《玉龙歌》亦云“九种心痛及脾疼,上脘穴内用神针,若还脾败中脘补,两针神效免灾侵”。

针灸方:( 1 )胃动力障碍,厌食症:二脘,足三里。( 2 )癌症化疗中胃肠反应:取二脘、下食关、大椎、足三里、内关酌情针灸之。
p: {+ m% X, G3 x! B
27 、肠痈寻 阑尾 岐黄中医论坛,包含养生保健、中医学术、中医中药、医案、医书下载等内容,是中国第一中医中药论坛。8 ~* d4 R/ _# ]* o
阑尾穴属奇穴,当在足三里再下两寸许,因是此穴是足三里下两寸再上下寻探按压一明显的压痛点,此点才可定为准确的阑尾穴,针此穴(左右计两穴)时宜配合上巨虚、长谷(针灸宜刺向麦氏点)公孙及曲池诸穴。 (原岐黄中医论坛)——传中医薪火,济天下苍生!( ?; Q3 X" G' d* S2 e# R
百草居8 N; @4 X4 Y/ j7 P) `4 n( ^5 F" Q* F
针灸方:阑尾包块(阿是穴)二脘、上巨虚、下巨虚。
28 、尿频 二溪 收 原岐黄中医论坛,包含养生保健、中医学术、中医中药、医案、医书下载等内容,是中国第一中医中药论坛。' T0 N8 t+ o/ V# I+ v$ B: w1 u# K
本穴为足少阴肾经输穴,阴经无原,以输代之,故又为肾经原穴,亦为回阳九针穴之一,主治范畴为因肾虚所致的多种病症。临床上多用于遗精、阳痿、肾虚腰痛、小便频数,月经不调、带下、不孕、咳喘、咯血诸疾。 (原岐黄中医论坛)——传中医薪火,济天下苍生!8 H e0 ^% V% l% N, y1 P" |' t$ R
研究证实:针刺太溪、列缺等穴可使肾泌尿功能增强,酚红排出量也较针前增高,尿蛋白减少,高血压也下降……浮肿也减轻,对肾炎病人有一定治疗效果。
后溪:本穴为手太阳小肠经五输穴之输穴,临床多循经选穴,多用于治疗后头、项部、肩背部、疼痛胀麻手指挛急等病症,虽然小肠经不行腰部,但本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能通督脉,医治腰脊酸痛,尿频诸症,小便赤涩效尚称满意,余临症体会“二溪”合用,其补肾壮腰、通督活络之功尤著,治疗尿频及急性腰痛,屡试屡验。
针灸方:
( 1 )肾虚尿频、腰痛乏力:“二溪”配肾俞,志室,足三里,十七椎。
1 |( R/ Q" I
( 2 )急性前列腺炎:中极透曲骨、二溪、阴陵泉加针耳穴:肾、神门

新三十穴歌,业针灸者都应熟练背诵,在临床上能举一反三,精取穴位,提高疗效。

歌诀::p' Q1 o, K
人体有病阳先虚、升阳通气开络先、原大椎尾闾通督阳、百会涌泉连上下、
开心活关前后心、神阙命门先后天、I点拨带脉通左右、秘法治病九穴先。
注解:
通阳的主穴即是大椎穴、此穴可贯通上下左右、四肢百骸、 ]尾闾是内功修炼的一个关窍、其部位就在腰阳关附近、是人体真火阳气到达命门必须经过的地方、故阳气最易至此最易受到阻滞、凡疲劳或阳气不足者多先在此处特别酸痛、百会穴是所有阳气的交会点、是升阳的第一大穴、而涌泉穴是虚阳上聚的速降首穴、可使虚阳下降则阳气真火更顺利上达。

心脏的反应点在心腧、肝脏的反应点在肝腧、胃的反应点在胃腧与膈腧、肺的反应点在肺腧、肾的反应点在肾腧、糖尿病的反应点在胰腧腧、癌症的反应点在膈腧。
2017-07-30 05:43 9楼
针灸临证秘第一秘

1.摇头:(即宾努之症)针取屏迫,手法补,
穴在长强穴
2.失音:针孔最。腕上七寸
3.腰痛:合谷
4.肢肿:温溜
5.月水不调:曲池
6.目视昏昏:灸五里。在臂外侧,当曲池与肩髃连线 上,曲池上3寸
7.胸中瘀血:巨骨。(在肩上部,当锁骨
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手 阳明经与阳跷脉交会穴
8.气硕(颓):天鼎。(天鼎穴位于人体的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结喉旁,扶突穴与缺盆穴连线中点。)
9.目痛不闭:大迎(大迎穴位于人体的头部
侧面下颌骨部位,嘴唇斜下、下巴骨的凹处)
10.噎病:乳根
11.心烦:太乙(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
距前正中线2寸)。或针强间(属督脉。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脑户上1.5寸))
12.舌强:滑肉门(足阳明胃经穴。在上腹部,当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2寸)。或针:中冲(手厥阴心包经穴。在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手厥阴心包经的井穴);或针:风府(督脉穴。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
13.心悬:外陵(在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
距前正中线2寸)
14. 吐血不愈:取气冲。(三棱针去血,立
愈)位于人体的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
15.喉闭:足上、下廉。即上、下巨虚。(上
巨虚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大肠的下合穴。)(下巨虚在足阳明胃经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
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小肠
的下合穴。)
16.腹坚大:冲阳(乃是足阳明胃经的原穴。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17.面目浮肿水病:陷谷(即董氏门金穴)
别名陷骨。输(木)穴。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18.唇裂:厉兑(在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
角0.1寸(指 寸)。足阳明胃经的井穴)
19. 慢惊风:针隐白(在足大趾末节内侧,
距趾甲角
0.1寸(指寸)。足太阴脾经的井穴)
20.黄疸:商丘
21.癓瘕:地机
22.四肢强硬:大横
2017-07-30 05:53 10楼
22.四肢强硬:大横
23.喉中作声:(中风痰厥之症)针天溪24.项难回顾:少海
25.遗尿:少府
26.阴痛:少府
27.偏坠:少府
28.手足麻木:肩贞
29.半身麻木:列缺、太溪
30.痔漏:天窗
31.眼动:颧髎。或承泣
3.喉中作声:(中风痰厥之症)针天溪24.项难回顾:少海
25.遗尿:少府
26.阴痛:少府
27.偏坠:少府
28.手足麻木:肩贞
29.半身麻木:列缺、太溪
30.痔漏:天窗
31.眼动:颧髎。或承泣
32.翻胃:胃俞或针上脘
33.津液少:小肠俞
34.赤白痢:中旅俞
35.身热怠惰:阳纲
36.恶血泄注:殷门
37.大便坚:浮郄
38.身战不耐久立:金门
39.身后侧痛:京骨
40.阴痒:然谷或蠡沟
41.手足冷:太溪
42.经闭:水泉
2017-07-31 14:25 11楼
43.近视:水泉
44.腹胀如鼓:复溜
45.五种水病(心、肝、脾、肺、肾)复溜
46.吐舌:筑宾
47.舌纵涎下:阴谷
48.阴缩:大赫
49. 心恍:通谷
50. 唾多:彧()中
51.神气不足:郄门
52.掌中热:中冲
3.身如火:中冲
54.口干:关冲
55.产后血晕:支沟
56.嗜卧:三阳络,或针腿五里
57.四肢不欲摇动:三阳络,或针腿五里
58.肩臂痛不能举:清冷渊
59.瘿瘤:臑会
60.风寒吐沫:丝竹空
⬅ 化脓灸 老茶馆 [转载]重罐(根治型排毒拔罐)方法祛病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