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三世说-中医为何前科学、超科学?

2018-03-07 21:14 12楼
六、“道”具备了六个前科学、超科学天性



现代理解:道是物理宇宙诞生过程中从量子真空涌现的有序结构。随着宇宙宇宙的演化,生命的起源,智能的诞生和人类的诞生,道这一量子真空结构也在演化,不断地形成多维度的两面性和多层次结构。

在量子真空层次,道创造了宇宙中所有的基本粒子,包括正物质【正电子/引力源】和反物质【负电子/斥力源】,这一过程现代物理称之为真空极化。

在微观真空层次,道创生了两大类粒子,一类构成物质(重子)【阴】,一类构成传递基本相互作用(关系)的介子/轻子【阳】,这是现代物理学对基本粒子的探索从最微观层面的理解。

在宇观层次上,自宇宙大爆炸基本粒子从奇点喷薄而出,暴涨成为我们当今宇宙学说估计的数百亿光年的空间尺度。而四散而出形成‘重子’的粒子和形成相互作用介质的‘轻子’对应着事物发展的两面性,前者具静止质量属‘阴’,后者刻画相互作用,以运动为主属阳。两者构成宇宙物质的两面性。

宇宙发展经历了光与物质的脱耦以经量子-原子-分子而诞生,处在量子真空层次的‘道’‘德’演变成为维系所有物质原子稳定的基本力量。在这一层次,人类发现了现代量子力学的规律。可以说,量子力学描述的是在量子真空上涌现的亚原子尺度上的时空结构,也就是亚原子尺度上‘道’的涌现。正是此量子真空场的这一涌现结构,维持了围绕原子核高速旋转的电子,使之不会由于电磁辐射而落入原子核之中,造成原子塌陷。从这个意义上讲,‘道’【量子真空】生育了万物,‘德’【量子耦合】辅助万物,即《道德经》所说:“渊兮似万物之宗”、“可以为天下母”。


中科院哲学家李震又言:围绕着‘道’的哲学本体论的本体【万物本源--基本粒子】,道具备了六个人类科技至今无法企及的前科学、超科学方面天性:①先在性、②根本性、③普遍性、④内在性、⑤类比性(层次性)、⑥超越性:在下整理:


⑴道为宇宙本源(物质)先在性:

《道德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大曰逝(远),逝曰远,远曰反(太极-边际折返之意)。……反者(太极-终始圆环波动)道之动;弱者(量子微粒)道之用。……可以为天下母,渊兮似万物之宗。‘象帝之先’”;

庄子《大宗师篇》“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先天地生。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韩非子、解老篇》“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以稽也。《主道篇》道者,万物之始(本始/先在),是非之纪也(纪律/规律)。”

葛洪《抱朴子》曰:“玄者【看不见的旋转电磁波】,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眇眛乎其深也,故称微焉。绵邈乎其远也,故称妙焉。其高则冠盖乎九霄,其旷则笼罩乎八隅。光乎日月,迅乎电弛。……”【基本粒子-量子微粒、体积趋向于零不等于零,阻力趋向于无穷小,速度趋于无穷】。


⑵道为宇宙本源(粒子)根本性:

《易经》: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真空无穷大、不可抵御】以言乎迩(近)则静而正【静止趋零、无穷小】以言之天地之间备矣(万物皆此动静变化之齐备)。……夫乾其静也专【静为零】其动也直【速度趋无穷】是以大生焉【产生无穷大】;夫坤其静也翕【关闭为零】其动也辟【动开辟】是以广生焉【广阔无边--太极】。(小而无内,大而无外,)

《道德经》:“道之为物是恍惚、窈冥,其中有象、物、精、信……”。【道的恍惚杳冥创生状态中包含着现代基本粒子、微观质量、能量、信息和这一切所构成的所有物质形态之万物本源。】

终极本体,大道无边,不可名状,自性隐微,很难阐明。故孔子曰:老子之道其犹龙乎,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视而不见名曰夷(灭),听而不闻名曰(静),博而不得名曰微(无)。此三者不可致诘(问),故混而为一。

《管子、内业篇》:冥冥乎不见其形,淫淫乎与我俱生,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谓之道。【类似现代量子波粒两象性、测不准定律、零点能量场、真空自振态-暗物质…、量子远程纠缠、无穷小趋向无穷大……】。

《庄子、知北游》:物已死生方圆【万物分解到最后皆可分为形上和形下两部分】,莫知其根也【无法找到其根本是什么】,扁然而万物【它聚合成万物】,自古以固存【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六合为巨,未离其内【一切可感知的巨大皆拜它所赐】;秋毫为小,待之成体【虽然微小找不到,但集合起来可生成形体】。天下莫不浮沉,终身不故【一切运动变化皆因它而起,它却不增不减】;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天地万物的有序运行,全赖于它的有序】。惛然若亡而存【混沌中似有似无】,油然不形而神【突然又不形而至】,万物蓄而不知【构成万物,又存在于万物之中,不易被感知】。此之谓本根【它是构成、导致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源头】,可以观于天矣【明白与此,则能理解天道】!


⑶道为宇宙本源(信息)普遍性:

《庄子·大宗师》中言:“夫道有情(思维产物)有信(信息),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生于上古而不为老。”

此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生于上古而不为老【类似于现今超越三维时空的超时空认识】,先天地万物而生【类似从无生有的宇宙大爆炸论】,无为无形【类似真空、暗物质、暗能量】,有情有信【类似量子场构成的信息、能量作用】,能化生有气、有形、有质之物(有气-偏重于看不见摸不着的形而上,有形、有质偏重于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而下),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生天生地,(即现代量子科学前沿:含有物质、能量、信息三大要的基本粒子--宇宙本源构成的N维度整体宇宙,任何维度的任何一个质点都含有宇宙的整体信息【量子纠缠/生物全息】。)


此《道德经》言德:“执大象(道归于一)【N维度宇宙整体投影】,天下往(无处不在),往而不害(真/理),安平泰(平和安泰--泰卦)…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尽(看不见、摸不着的量子活动是宇宙万事万物运动变化根本之【用】,它的学问用之不尽、永无止尽。)


⑷道为宇宙本源(玄机)内在性:

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道者奥妙之门也。何谓玄机?玄者解释黑色(不可知/引力黑洞)遥远(宇宙边际)奥妙(深不可测)微妙(终极粒子)旋转(电磁波);机者通‘几’解释微粒,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物质。


此古代道家“组成世界万物的无形纯阳物质”类似现代物理场(旋转)概念,现代物理将粒子与场--波粒两象性的双重构造原理看成是自然界的最根本原理之一,然而中国古人则早已认之为常识而已。因为场的波动性延伸,故有‘大而无外’之遥远;微观粒子维象趋于0无限小的不可观察性,故有‘小而无内’之奥妙;道之微粒‘几’指【基本粒子】,在甲骨文中通‘机’【微观粒子运动的排列组合秩序构成信息】‘机’又通‘化’【信息主导控制着事物的变化发展为之神,故有“神乃枢机”】,‘化’又通‘变’(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皆由此而‘化’),以致‘道一’成了至广大而尽极微无所不囊括学问的‘肇基化元’神之化道,因为神乃枢机,所以“神为本,极一而治”。


⑸道有形生于无形的五个层次性:

古代《乾凿度》云:夫有形生于无形,故有太虚,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虚者未见气也(混沌/真空);太易者神之始(妙有-阴阳两极初生/量子);太初者气之始也(夸克-原子);太始者形之始也(离子-分子);太素者质之始也(分子-细胞)。气形质具(神随),而苛疾由是萌生。故帝问此太素之质也,《素问》之名,义或如此。……《素问》素者本也【根本】,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注:古人将道从无形到有形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太虚/无气无形无质【混沌/真空】,第二层次为太易/阴阳两极开始【引力原/斥力原构成量子场/电磁波】,第三层次为太初/小粒子/小分子-气之开始【妙有/夸克-原子】,第四层次为太始/能量场-形而中气开始【离子态-分子】,第五层次为太素/物质-形而下质的开始【大分子/细胞】,万物从太素组合开始构成了气、形、质俱齐的客观事物直至生物体,具备了萌生疾病的条件。……《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岐伯皆围绕着此太素之质而言问答。这就是《素问》的本意。素问之‘素’的本意可解释为简单朴素的‘根本’,既是解释万物和万物之理的根本,也是解释万物【神、气、形、质俱齐的客观事物-生物体】形成的缘由,五行【整体量子频率-能量势力】之根本。)


⑹‘道’相对科学/哲学/宗教的超越性:

张立德‘心物能’整体宇宙基本法则:创生宇宙的本源-光/电磁场的波粒两象性代表着物质和能量已经具在,与此同时并产生另一种基本存在--整体性【心】(信息是相对整体存在的感知)。一种不具任何形相/手摸不着/眼看不见…的确实存在,并一直在发挥它的特有功能与作用;整体【心】是与粒子【质量】和波动【能量】同时诞生的隐形存在,是与粒子(有限存在)相对而生的(有限存在之外的的无限存在),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物质自体整合(自组织)功能。从老子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到现代科学最基本的万有引力至物质的结晶/结构体的自然出现和成长,处处在在无不显示了其整体【心】自组织整合的作用和功能。

在宇宙金字塔这个自组织的立体架构里,【心】整体性,【物】个别性,【能】流动性,三条线构成立体三角形的三个侧面【心能面】【物能面】和【心物面】,这三个虚中有实,实亦是虚的复数面,构造起实体世界的边框,也是实体世界的极限,实体世界中任何景象既不能逾越这三个面组成的界限,也不能少了其中的一个侧面。有趣的是:人间【实体世界】的学问皆与此三个面相关,【心/能面】明显是【宗教-玄学】的根源,【物/能面】乃是一切【科学】之根本,【心/物面】正是【哲学】唯心与唯物的写照。好像谁都缺了一块,唯有中国古人的道-无极/太极图将此三个面圆融了。即:

科学:重质量和能量;波粒两相性,缺信息主宰;【世界一】

哲学:重质量或信息;唯物或唯心,缺能量转换;【世界二】

宗教:重信息或能量;重心性能量,轻物质基础;【世界三】

科学、哲学、宗教(玄学)各呈一个立式墙面,共同组成一个立体三角形=整体大同;顶端为一个点=无极=道=真性自如=如来=源炁=宇宙本源--终极物质、零点能量场、真空自振态。下端任一层面=太极=原整体(整体生成论)【见图三】。
2018-03-08 16:03 13楼
七、极深研‘几’探究‘道’的重要性



现代科学进入20世纪后的方才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的最小单位/共同物质基础【量子】“道”的学问就是当代科学的最前沿。(同理,也是中医理论的源头学问)。


古人在那遥远的年代里,却分明早已懂得了研究这一追求生命之真谛、宇宙万物本源的重要性,那就是‘知几’‘研几’,佛家言‘微尘/真如/空性’。


《周易》“几者动之微,……几之动不离乎空”。战国后期的惠施(前370——前310)说:“几者微也(微粒),通‘道’、其小无内,谓之‘小一’。”所谓无内,并非是今人理解的坚实固体,而是指物质被无限分割后,接近临界(趋向于0、不等于0,现代零点能量场),不再含有基本矛盾。意思是指构成宇宙万物却看不见、摸不着、难以感知的基元(根源)【终极实体】。类似于现代零点能量场、宇宙本源、上帝粒子、最基本粒子、真空不空、超光子、超光态、负质量、磁单极、以太……。


《周易/系辞》“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万物本源/基本粒子)也。唯深(超微观之宇观)也,故能通(明白)天下之志(道理);唯几(基本粒子)也,故能成(成就)天下之务(事情);唯神(光态超光态信息物质“变化莫测谓之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量子信息的远程纠缠--超光速趋向无穷大)。”『注:此与人类智慧关系:有哲学家言:“神”和“几”属于当下感悟,来自直觉灵感;“深”与“志”属无意识继承,来自哲学和信仰;都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用现代话讲,精确的直觉灵感判断力,既离不开直观的心灵结构【主观】,也离不开自然法则【客观】,更离不开深层的文化遗存【中观】。(见后:钱学森思维科学……)』现代翻译:孔子说:《易经》这门学问,是我们老祖宗追求生命真谛、宇宙万物最根源、最深的那个根(基本粒子/量子)而产生的。也可以说,它是我们老祖宗对人类社会、宇宙万物、生命真谛从根上挖出来的学问。深到极点,宇宙万物和一切人类的思想等等(天下之志)都明白了,就都能想通了。即探讨宇宙间物质运动及其规律的根本大学问。这一归宿性的答案解决了、把握到了,自能“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以成天下之务”(《系辞》),解决所有问题。这就是中华文化之根,中医理论的生命源头。用现代北京中医学院王琦教授的话归纳:它是研究宇宙大规律、自然社会大法则、人类大智慧的学问。


系辞又:“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欲洞察事物变化的微妙先兆,最佳途径唯有‘知几’‘研几’。孔子又说:倘若了解把握此根本(基本粒子/量子)信息,则上可面圣治国面君,下可齐家育人。因为洞察事物变化的微妙先兆,最佳途径唯有‘知几’‘研几’,所以君子(有学问者)探索研究‘几’的学问必然孜孜不倦、终日不殆。


长沙黄文悦2005年挑战天下易学认为:“《易传》反复申说《周易》是一部描述物质运动及其规律的著作。

如系辞上传第一章中说: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第四章中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智,第六章中说: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说卦传第二章中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序卦传、杂卦传无不让人感觉到其作者认定《周易》是一部描述物质运动及其规律的著作。

读出了《周易》的真正内函,找到了《周易》的著作主诣和全书的内在逻辑性,读后,惊叹先贤的英明与伟大,原来《周易》是描述宇宙物质运动规律的大自然学巨著,其中所描述的部分物质运动规律与现代物理学、生物学、医学等诸多学科所作的描述相似或相同,并描述了许多现代科学【量子力学】正试图描述担尚未描述过的物质运动规律。”


因为描述宇宙间物质运动及其根本规律,故“天下殊途而同归,一致而百虑,放之四海皆准”;千百年来,使易经和易学文化成为:“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使中国古代文明和科学技术直至十六世纪中叶以前,曾经一直领先于世界各国上千年。今天周易的象数思维模式,与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思维方式、生物遗传密码的排列组合方式、计算机二进制、以及新兴的模糊数学思维体系,均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和相通之处!让西方学者李约瑟博士惊呼《周易》为“万有概念宝库”,巴特克认为“《易经》令人惊奇地近真理,…更令人惊奇的是“所有地球的生命密码同《周易》的结构密吻。”


近年来,中科院院士牛实为认为:道就是现代前卫量子力学研究的万物起源/宇宙归属--自性/真空零点自振荡,并以“爱因斯坦与六祖慧能对话”写下了《人类自性光明论》《华严经真空观》《道德经自然观》《易经系统观》《黄帝内经生态观》四根精神支柱,中间一盏明灯,开创了现代前卫量子科学与传统儒释道理论相交汇的新纪元。
2018-03-08 16:15 14楼
八、“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



现代量子物理学的根本定义:/世界上存在着两种最基本的状态—分子以上‘实体’和量子能量构成的‘场’人类认识世界就是从这两种基本状态开始,两种世界观构成了两种不同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现代科学二十世纪的的伟大发现,古人早已从哲学宏观层面直觉模糊分类:古代《周易/系辞》曰:“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


现代翻译:就是以普通人眼见为实的“形”为客观分类标准:

将看得见、摸得着有形‘实体’(分子级以上物质)构成的事物称之为‘器’【“形而下”的实体之形质/质量‘有’构成‘器’】,故《内经》“器者生化之宇”,《尸子》“上下四方为宇”解释占据空间的质量。今人言之为‘物体’。[注:今人‘器’就是‘物’;古人‘物’包括‘器’和‘形’两部分;古人“器”的字面本意:看得见摸得着,四周具直观边缘形态,可从周边形态的表现口述语言表达的事物,它常常又是人类通过形而下直观“感知”连接形而上虚无“道理”的重要途径,现代泛指一切科学技术【工具】。如“国之重器,不可轻易示人”。]


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粒子能量‘场’(宇宙本体)构成的事物称之为‘道’【“形而上”的虚体之形式/能量‘无’构成‘道’】(道是量子力学测不准定律在人类思维上的具象体现),今人言之为‘道理’。[注:“道”的字面本意:看不见摸不着,不具直观形态,唯“思想觉悟”上智(理性思维)用阴阳之目光(首)探索(走之底)的思想者【精神】之路。]


中华文化的形而上“道”既为宇宙之本源、同时它又泛指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衰退、消亡的全过程及其运动变化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因此中华文化的“道”又是贯穿于一切玄学(天道)自然科学(地道)人文哲学(人道),是人类宇宙观-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一气贯通”的精神体现。如:

㈠道为宇宙本源:象数“0”是无极、空、几、元炁,本源难以感知,故曰‘无中生有’,构成充斥于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基元。老子曰:“有物混成……可以为天地母(先天地而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其首,随之不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零维存在)类似释家的“空”“真性自如”“真如实相”。类似于现代宇宙本源、最基本粒子、真空不空、超光子、超光态、负质量、磁单极、以太……现代前卫科学努力追求的0点能量场、宇宙终极粒子。

(参见拙文《道为宇宙本源,为何难以感知--引力、斥力原统一场论假说》)注:该文浓缩篇1990年发表于北京大学《潜科学杂志》

(参见拙文《传统民间中医方法为何有效现代解释-与炼丹、顺势疗法、藏药药引、特异功能…相关揭秘》)


㈡道为整体:象数“1”,小1是基本粒子(小整体、趋向于零不等于零,介于零维与一维之间存在),大1是太极、(大整体、多维存在),相对独立事物的系统和谐,基元构成万物,故曰‘道生一’,一即道。所谓“一人一宇宙,一物一太极。”“天下皆天子。”类似于现代系统论、耗散结构、负熵、信息控制反馈、自组织理论、生态平衡……。

(参见拙文《系统和谐,中医之魂--纵论上、中、下三工》)


㈢道为阴阳:象数“2”是两仪、阴阳、水火(多维度存在),任何事物成为太极,必又可分为阴阳两部分,故曰‘一生二’;对立统一是宇宙间的总规律,任何事物的相对独立又是其内外部两类相反运动方式的相互作用和状态表现,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反者道之动’“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此系统力量对比类似于现代事物内部的矛盾观、质能观、运动观;一种附属于整体和谐而存在运动变化着的相反相生,一种动态的对立统一、和谐中和,并非物理意义上的静态等量平衡;是两类相反运动方式的相互作用和状态表现,不是内部结构对立,不是哲学和说理工具,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力量对比;复杂性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立足点、起首功夫;(中西分水岭)贯通哲学、自然科学、实践方法的超科学润滑剂。

(参见拙文《“阴阳”超科学的妙处-贯通哲学、自然科学、实践方法的超科学润滑剂》)


㈣道显精气神:象数“3”精、气、神是事物内外部两类相反运动方式的相互作用和状态表现结果,偏于质量状态为精(二维认识),偏于能量状态为气(二维认识),偏于信息状态为神(二维认识),故曰‘二生三’;任何事物都是物质、能量、信息的统一体,故曰‘三生万物’(三维存在)。(通过‘精气神’曲线把握‘道’是有效途径)类似于物质、能量、信息三位一体,宇宙间不存在任何离开其它两者而独立存在的事物。

(参见拙文《精、气、神-超科学的三级信息控制系统》)


㈤古代道家把‘元炁(精气神)、阴阳、太极’三者合而为‘道’。东汉班固认为太极就是元气,他说:“太极元炁阴阳,函三为一。”“太极中央元炁,故为黄钟。其实一龠”《汉书、律历志》,明代著名气论哲学家王廷相在其《太极辩》中直言:“元炁之外无太极,阴阳之外无炁,……三者一物也,亦一道也”。


㈥‘道’是规定和参与着世间万物发生、发展、变化、衰退、消亡的一切全过程。管子曰:“道在天地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小到不能再小的基原(基本粒子),构成世间万物,构成大到不能再大的茫茫宇宙,无穷无尽、无始无终、无边无际、至微至著、至隐至显。一生一切,一切归一,道是大自然的一切运动变化全过程。


㈦‘道’引申为客观规律和一切过程解读。

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全过程都蕴涵着内在本质的客观规律,故通常又将道作为客观规律解释,如‘道行之而成’‘道者规律也’‘法天地运化为道’‘大道无痕、平凡即道’等等。


㈧进而一切遵循客观规律的认识境界、道路、品德、理论、方法、技术…也可称之为‘道’。如‘天道’‘人道’‘医道’‘诊道’‘丹道’‘茶道’等,‘道’已成为一种正确合理(普遍真理)的泛指,一种古代科学的代名词。现代翻译类似于当代无处不在的跨学科科学-系统信息控制管理思想。


㈨‘道’有天道(哲学总规律)地道(自然科学)人道(人文科学)之不同。道与科学相比较,道偏重于宇宙观、世界观和认识论,科学则偏重于认识论和方法论;两者虽都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但因为宇宙观决定世界观,世界观决定认识论(大道),认识论决定方法论(中道),方法论决定实践论(小道),所以就通俗而言,大道偏理、中道偏法、小道偏术,而中华之道根本是重在言其哲学本体论的大道,此古人言:“君子立本,本立而道生;旦得本,何愁末?”故道与科学相比较,道重在看不见的无(思路)“无之以为用”;科学只是道的派生,是道的认识/方法在实践中体现,重在看得见的有(实践)“有之以为利”。即老百姓常言:“出路在于思路,细节决定成败”。此两者关系是一,不是二(不二法门),三位一体既不能割裂,又不能只强调某一单方,故道既有大道偏理、中道偏法、小道偏术之分,而当今中医因为混淆、割裂、偏重一偶,故弊端蜂起。

现代量子物理学的根本定义:/世界上存在着两种最基本的状态—分子以上‘实体’和量子能量构成的‘场’人类认识世界就是从这两种基本状态开始,两种世界观构成了两种不同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现代科学量化解读:≥分子级看得见实体构成为形下之“器”,≤量子级看不见虚体(本体)【场】构成为形上之“道”。它们是宇宙间万事万物存在的两种最基本状态----看得见的实物【器】和看不见的场【道】,由于面对两种不同的研究对象,从而构成“形而下”和“形而上”两种不同维度的世界观(本体论)。

无独有偶,此一从哲学宏观层面“形上/形下”直觉模糊分类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并非中国古人‘独一份’,与孔子同时代的西方先哲亚里士多德也将事物从‘形’分类,分为‘原形’(“形而上”第一哲学/后物理学)‘原质’(“形而下-物理学/几何学)两部分。
2018-03-08 16:17 15楼
九、形下器证与形上心证两种不同科学范式



因为人们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一般规律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再从抽象的思维到辨证的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一般辨证实践途径。通俗理解,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再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其公式:实践(感性认识)---理论(理性认识)---实践(科学认识);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实意义所在。



因为世界观(本体论)决定认识论,认识论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决定实践论。现代已知,科学研究对象的不同,必然导致其研究方法的不同,而研究的对象不同和研究的方法不同,又必然形成不同的研究路线和知识体系,即科学学科的不同。


在现代科学领域里,研究对象代表了一个学科的本质属性,研究同一个对象的不同属性可区分为不同学科,例如同样研究水,物理和化学研究的属性对象不同,则它们各自选择或适用的研究方法也必然不同。


现代科学以形为界认识论证明途径:

①既有形而下的认识论: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的传统科学逻辑路线;

形式逻辑: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概念定义-推理三段论;

前提是时空确定,理论:上世纪初的科学框架,

(十九世纪的结构定位思想和二十世纪中叶的线性反馈)

适用:第一维度科学【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看得见-有。

形而下:器证加逻辑推理:偏在物质和能量,核心还原论。


②也有形而上的认识论:格物-思辨-演绎-彻悟的前科学逻辑路线;

量子逻辑:波粒两象性、测不准定律、薛定谔猫、量子纠缠、梵我同一

前提是时空不确定,理论:当代前卫科学框架,

相对论、量子力学、混沌理论、系统自组织、电磁场理论……;

适用:第二维度科学【光态(声、光、电、磁、热)】看不见-无。

形而上:心证加行为直觉:重在信息和能量,核心系统论。


古人将研究“形下-实体-实物”的方法命名为“器证”;将研究“形上-本体-量子/场”的方法命名为“心证”。常常以“形而下--器证”解决“知其然-……”,“形而上--心证”解决“所以然……”。


十、形而下“器证”格物致知非剖物致知

因为【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分子以上实体运动,所以‘器证’与现代【实物实验研究的方法】相似,其方法论特点古人将之表述为“格物致知”,即从空间(物)的有-分子以上(实体之体)了解推断决定其(事)变化发展(时间过程)背后的无-量子(本体之用),即通过先了解客观事物的“是什么(感性)”再进而弄清其“为什么(理性)”的认识路线。


因为是实物-客观实体,可解剖还原分析、可定性定量研究,不仅与近代科学代习惯思维‘从物质到精神,再由精神到物质’认识真理的路线相吻合,与早年唯物论定性定量分析研究的科学认知方法/手段相一致,而且已经成为今天人们习惯接受的西式教育思维定式,与从实物概念定义到逻辑推理分析的思维范式更类同,故“器证”“格物致知”方法论常被今人与‘科学’相并提。


其世界观:偏重(有形的分子以上实物-质量[物]--阴)今人理解客观唯物;

其认识论:偏客观器皿物学;先哲认识论“器证为下学之要”;

其方法论:重局部质地,结构、秩序、偏区别性,还原观;

重研究剖析事物内部的结构功能,解决“是什么”……知其然 ;

与古代西方亚里士多德---深入原质类似。


注:亚里士多德:科学最早含义即“知识”,源自“知识就是力量”。后来中世纪拉丁文Scientia科学原意也是‘知识-学问’。


中国古代同一时期《礼记•大学》科学被表述为“格物致知”,原文:“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于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宋代朱熹注解:“致,推极也;知,犹知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科学原本就是“物格而知至”从感性上升为理性,再被实践证明……不断认识过程而已。清代后期知识分子翻译西方文献中“科学”一词常译为“格物致知”,如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科学一词就是被翻译为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古人原意是指通过观察事物的形下之器(感性)而理解事物背后的形上之理(理性)。如宋代朱熹注解《大学》则将“格物致知”定义为“获得知识的途径”。原文:“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几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人,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格物,此谓知之至也。”现代解释: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通过行为去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想要获得知识,就必须通过接触事物而研究它背后的原理。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人们的知识就常显得很有局限。因此,《大学》始在教育后来,格物不能简单停留于形而下对物的认知和研究,必须上升对形而上的“几”【量子】心学(上达之机)去进一步探究,以求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根本之理【致知】。如此则谓益穷(彻底)而求至乎之极(根本原理)。如此上下用功,一旦把自己内心的【察几】认识能力提升到全体大用【整体一】,则上下豁然贯通--【致中和】,不仅万事万物里外巨细都将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且内心的认知能力也将得到淋漓尽致的提升和发挥,再无蔽塞和不明白。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实所在,即从外向认识万物的知识上升为内省明白万物背后根本原理的知其道,即知之极至也。(哲学上感性走向理性)


同理,爱因斯坦则认为:就科学目的而言,不妨定义为‘寻求我们感觉经验之间规律性关系的有条理思想。’由感性而理性,理性的知识学问称作科学-文化。


今人因常易被现代还原论的定性定量研究分析“科学”方法惯性所驱使,常易将“格物致知”理解成‘剖物致知’的还原分析、定性定量研究方法。但若就其认识论、方法论而言,古人有曰:“器证为下学之要”,宋代儒学大家朱熹认为:器证(从实物到理性知识)属小学阶段,是向上攀爬的基础课程。(但虽为低级阶段,因与早期客观唯物的科学方法相吻合,而被近代只知有下【牛顿力学】,不知有上【量子力学】,或因“利益”“权势”而只讲“科学”回避“哲学”的“科学”学霸们利用“利益”惯性封闭为“唯此才科学”的狭隘科学主义。(注:见拙文《狭义“科学”本质是加上权利封印的局部真理》)


十一、形而上“心证”正心诚意非主观唯心

因为【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量子能量场运动,在那科学懵懂的年代,自然不能微观找到,唯有先将‘格物致知’演变为‘格空(真)致知’,通过量子活动(无)推动的事【用】过程周期表现,逆向思维反推它的物【体】实质。用现代量子语言解释:量子/粒子的质量、能量、信息三位一体,质量为【体】,能量谓【用】,信息谓【象】,因为量子【本体】太小,质量趋向于零又不等于零的真空粒子『无』,根本无从找到,唯有通过它们的集合能量做功【用】信息表现【象】来逆向研究和认识它们的运动规律。此老子《道德经》言:“反者道之动,弱(量子)者道之用。”“有之以为利(体),无之以为用(和)。”


此《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曰:“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现代注解:农历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二十四个节气为一年,通过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生、长、收、藏过程周期规律的【事用】物变现象【物候】,反推导致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源头【道体--量子活动规律】;候是事【用】物变节气的开始,而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根本原因都源于道【体】的量子活动,于是通过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周期【事用】反推看不见摸不着的量子活动【道体】,这是一个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不可回避,不可不知!)其实这才是古人真正意义上的“格物致知”。


同理,【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建立过程周期控制模型也是现代科学研究基本方法。如现代物理学已经明白:一个系统的某一物理量的值,不断地经过极大值和极小值而变化的现象(过程周期变化)被称之为振荡。它是一种自然界中,大至宇宙、小至微观粒子无不存在的、十分普遍的的运动形式。现代诸多科学学科几乎无一例外的都在围绕着被研究对象(系统)的振荡现象(过程周期变化)而建立模型、展开研究,建立系统振荡(过程周期变化)控制模型乃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自然振荡过程周期都可以用一条圆周轨迹(没有展开的的正弦曲线)来表达。中国古代似乎早已抢先走上了这一步,以古人描述一切事物变化规律的太极模型为例,如果说一个事物、一个系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圆,那么描述其振荡周期变化的正弦曲线,无疑就是太极图中分割阴阳的S形曲线……。(参见拙文:《‘医易同源’与‘辨证施治’现代新识》)


其实严格意义上,这也是一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的科学认知路线,只是由于方向相反让许多现代习惯从‘体’到‘用’的“下智”无所适从。仔细考察,即使在现代科学领域,这也是一种近代“上智”科学家们常用的思路方法。例如,牛顿通过树上苹果掉往地上发现了引力,通过假设推导出万有引力公式,再回到自然界中验证,相符即可。不必找到引力究竟是什么物质(也找不到),也不必用某某权威的论述来加以印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种理论,哪怕是“心证”的理论,只要被证明它与实践中的事实相符,哪怕只反映了部分客观规律,就应当承认它的科学性。以此来衡量中医理论,中医理论的科学性也就再明白不过了:对千百年来的医疗实践发现,用中华文化“心证”的精髓加以提炼、概括、总结成理论,再返回实践中,经过千百年、千百万人的身体力行加以验证,证明是可行的理论,这还不是科学理论是什么?


其世界观:偏重(无形的量子活动--能量[场]--阳)今人易理解为主观唯心;

其认识论:偏主观思维心路;先哲认识论“心证为上达之机”;

其方法论:重整体性,系统观,过程周期;

偏重研究推动事物变化发展背后的理,解决为什么-所以然 ;

类似古代西方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后物理学》‘联系原形’超乎物性形体之上的学问。


此古人有言:“心证为上达之机”,宋代儒学大家朱熹认为:属大学阶段,由上而下,把握全局的高级课程。(虽为高级阶段,但因与古代主观唯心的神学(玄学)方法暗合,能够真正明白把握掌控的毕竟少数“不笑不足为道也”,故习惯上易被现代只知有下【牛顿力学】,不知有上【量子力学】的唯科学主义封印为“封建迷信”,而被排斥在科学之外。
2018-03-08 16:33 16楼
十二、“形上”“形下”两次辉煌构成医学不同范式



香港浸会大学李致重老师对此总结:人类文明史上的“形上”“形下”两次辉煌构成了近代医学的不同科学范式。


精神文明辉煌:形而上系统科学方法论:形成于中国的春秋至秦汉时期(2500年前),以先秦诸子百家和阴阳五行为集中代表,《书经·洪范》提出,邹衍深入,董仲舒《春秋繁露》发挥;西方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完善的《形而上学》原形与原质、形式与潜能;以及柏拉图的观念界;康德的纯粹理性;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上世纪胡塞尔的数学证明超越现象;柏格森的生命力;薛定谔量子力学推导自由意志--梵我同一;乃至21世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罗伯特的人性基础研究;零点能量场;当今盛行20世纪50年代相继出现维纳《控制论》申农《信息论》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等,其实其真正创始者是中国先哲的阴阳五行。


物质文明辉煌:形而下还原科学方法论:形成于16世纪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伽桑狄、笛卡尔哲学完成,伽利略、牛顿引入物理学,道尔顿化学解释;直至20世纪,西医在细胞病理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现代科学物质文明与现代西医基础理论。


探索真理(自性)的两条道路互补:①器证和推理(外部法):“器证为下学之要”②悟证和直觉(内部法):“心证为上达之机”。“形下-器证”与“形上-心证”因为两类不同的研究路线形成两类不同的知识体系,久而久之,人们所获取的科学知识便逐步地划分为形下科学与形上科学两大类。前者关注的是具体事物及其内部的结构与功能;后者关注的是事物相互间的变化、和谐、联系及其支配万事万物的共同规律。


现今说是的自然科学中分析还原性科学,多属形而下类科学;而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以及自然科学中的综合性系统性科学,多属形而上类科学。如中国古代的《易经》、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等先哲们研究的“道”“德”“气”“势”“序”“象”中医理论的一级概念和西方先哲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后物理学)都属于“形而上”的学问——超乎物性形体【三维】之上,都是万事万物存在和运动规律的高度【高维】总结。


此老百姓言:“科学科学,分科之学”,“与西医相比较,中医不说科学,至少也是一门学科。”李致重老师认为:虽同样是研究人,现代科学已知,医学所面对的人至少具有七种不同属性。即自然属性的人【天文/地理/气候/环境】,精神情志属性的人【心理学】,社会属性的人【哲学/人文】,活体证候(整体信息状态)的人【临床中医】,器官与组织结构的人【生理病理】,细胞属性的人【细胞学/微生物学】,生物大分子属性的人【生物化学】。


用古典‘形而上【系统性】’与‘形而下【还原性】’来划分,前二种属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范畴(无质无形之道)当属形而上【道医/巫医】,后三种属看得见摸得着物质范畴(有质有形之器)当属形而下【西医】,中二种当属无质无形之道与有质有形之器“两精相搏谓之神”之信息范畴(系统信息控制)【狭义中医】,“此“形上形下两精相搏/抟对立统一而中(冲)”。【此概念划分本就是传统儒释道理论(古典世界观/宇宙观)对宇宙万事万物属性的根“本”划分】


按目下中西医划分,前四种【系统性特征】当属中医(广义)研究范畴,后三种【还原性特征】当属西医研究范畴。对照当下世界卫生组织“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医学属性对象框定标准而言,似乎应该中医研究的对象属性现代科学性并不差于西医,还优于西医!


附:表八、李致重老师的形上/形下中西异同分析表

区别 研究对象 方向-方法 逻辑概念 科学分类 学问

中医 形而上-原型:物之事-运动变化过程,整体状态反映。方向-方法 系统综合方法:探求‘天然之物’形上性的生成、变化、发展规律。综合-演绎逻辑方法:抽象类比概念--“象什么” 哲学与系统论原理孕育的科学。形而上--哲学。

西医 形而下-原质:物之质-静止形态结构,局部结构功能。 方向-方法 还原分析方法:探求‘拆组之器’形而下的层层细节、结构和功能。分析-归类逻辑方法:具体实体概念--“是什么” 物理与化学…科技发展推动的科学。形而下--科学。

类同---目的功能皆服务于人,人由形上和形下两方面特性相合而成。皆有确切、系统、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概念范畴体系。在医疗实践中,可以并存并重互补;在理论-方法上,不可通约。皆为科学,属于不同科学方式的医学体系。哲学是前科学。

香港浸会大学李致重老师对此总结:人类文明史上的“形上”“形下”两次辉煌构成了近代医学的不同科学范式。


精神文明辉煌:形而上系统科学方法论:形成于中国的春秋至秦汉时期(2500年前),以先秦诸子百家和阴阳五行为集中代表,《书经·洪范》提出,邹衍深入,董仲舒《春秋繁露》发挥;西方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完善的《形而上学》原形与原质、形式与潜能;以及柏拉图的观念界;康德的纯粹理性;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上世纪胡塞尔的数学证明超越现象;柏格森的生命力;薛定谔量子力学推导自由意志--梵我同一;乃至21世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罗伯特的人性基础研究;零点能量场;当今盛行20世纪50年代相继出现维纳《控制论》申农《信息论》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等,其实其真正创始者是中国先哲的阴阳五行。


物质文明辉煌:形而下还原科学方法论:形成于16世纪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伽桑狄、笛卡尔哲学完成,伽利略、牛顿引入物理学,道尔顿化学解释;直至20世纪,西医在细胞病理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现代科学物质文明与现代西医基础理论。


探索真理(自性)的两条道路互补:①器证和推理(外部法):“器证为下学之要”②悟证和直觉(内部法):“心证为上达之机”。“形下-器证”与“形上-心证”因为两类不同的研究路线形成两类不同的知识体系,久而久之,人们所获取的科学知识便逐步地划分为形下科学与形上科学两大类。前者关注的是具体事物及其内部的结构与功能;后者关注的是事物相互间的变化、和谐、联系及其支配万事万物的共同规律。


现今说是的自然科学中分析还原性科学,多属形而下类科学;而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以及自然科学中的综合性系统性科学,多属形而上类科学。如中国古代的《易经》、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等先哲们研究的“道”“德”“气”“势”“序”“象”中医理论的一级概念和西方先哲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后物理学)都属于“形而上”的学问——超乎物性形体【三维】之上,都是万事万物存在和运动规律的高度【高维】总结。


此老百姓言:“科学科学,分科之学”,“与西医相比较,中医不说科学,至少也是一门学科。”李致重老师认为:虽同样是研究人,现代科学已知,医学所面对的人至少具有七种不同属性。即自然属性的人【天文/地理/气候/环境】,精神情志属性的人【心理学】,社会属性的人【哲学/人文】,活体证候(整体信息状态)的人【临床中医】,器官与组织结构的人【生理病理】,细胞属性的人【细胞学/微生物学】,生物大分子属性的人【生物化学】。


用古典‘形而上【系统性】’与‘形而下【还原性】’来划分,前二种属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范畴(无质无形之道)当属形而上【道医/巫医】,后三种属看得见摸得着物质范畴(有质有形之器)当属形而下【西医】,中二种当属无质无形之道与有质有形之器“两精相搏谓之神”之信息范畴(系统信息控制)【狭义中医】,“此“形上形下两精相搏/抟对立统一而中(冲)”。【此概念划分本就是传统儒释道理论(古典世界观/宇宙观)对宇宙万事万物属性的根“本”划分】


按目下中西医划分,前四种【系统性特征】当属中医(广义)研究范畴,后三种【还原性特征】当属西医研究范畴。对照当下世界卫生组织“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医学属性对象框定标准而言,似乎应该中医研究的对象属性现代科学性并不差于西医,还优于西医!
2018-03-08 16:42 17楼
十三、“有之以为利(体),无之以为用(和)”



现代量子物理学的根本定义:/一切有形的实物都同时存在着两种基本形态,即聚集状态的实体和弥散状态的量子/场;两者关系是弥散状态的量子/场推动着聚集状态的实体变化发展。



现代系统论已经告诉我们:任何独立存在的系统,必然同时存在着两套或两套以上相辅相成的管理系统。一套是以物质能量构成的客观实在(固态、液态),是由物质能量在时空中按照一定秩序排列组合而成的实体系统,此古人称“形而下者谓之器”;另一套是以信息秩序构成的无形反馈控制(光态、气态、道家所谓“纯阳”物质),是通过信息传递、反馈、控制而形成的虚体系统,此古人称“形而上者谓之道”。此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通常物质结构决定和规定了信息的秩序状态,信息系统又通过其反馈调节控制和影响着物质系统本身,本质上此两者其实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谁也离不开谁。此古人“非合两而以一为之纽”即现代相对论所说的物质、能量、信息三位一体,谁也不可能独立存在。


现代科学大约直至20世纪80年代,人们才真正意识到:地球上的一切有形实物都同时具有两种基本形态构成:凝聚状态的实体【器-阴】和弥散状态的场【道-阳】。而古代《正蒙/参两篇》早已知晓:“阴性凝聚,阳性发散,阴聚之,阳必散之,其势均散。”现代理解,一切人们肉眼可见的物体还同时存在着一个看不见的状态---无形的量子场,而集质量、能量、信息三位一体的粒子【量子】是它们共同的物质基础【最小单位】。当量子凝聚在一起,达到一定数量就显现为有形有相的实体,当量子启现弥散状态时就表现为无形无相的场,从无形到有形,又从有形到无形【阴阳运动变化】,人类认识的一切物质运动其根源皆拜它所赐。是它参与并导致了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好事”和“坏事”,它无处不在,又深不可测,认识于它、把握与它,从量子层面解决人类物质世界甚至非物质世界的一切“所以然”,它是一把当代科学不可或缺的利器【用】。


此《周易/系辞》:“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又曰:“一阴一阳谓之道……”。今天大多数人的容易理解:形而下与形而上是分离的,分别代表着【有形的实体】与【无形的量子/场】指两个不同的事物,而古人的真实意思却是指“一个事物同时存在的两个侧面,即一个【太极】的阴/阳两个面【有形实体和无形量子/场】两者“道为器之本,器为道之末。”“非合两而以一为之纽”是一个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整体,是一不是二【不二法门】,而且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其形上性更重要于其形下性,形下性的‘有’是由形上性的‘无’组成,同时又在向着‘无’转化。如《周易/系辞》:“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笔者勉为解释:所谓形而上道是由看不见摸不着的阴阳两气【引力原和斥力原-带正电和负电粒子】构成,形而上的阴阳两气【量子组合】按其自然本性连续不断地变动构成了天下万事万物,利万物而不害谓善,故曰继之者善;“率性谓之道”,性者天道使然,形上【量子规律】之特质【原子、离子】,由此构成一切,推动一切,故曰成之者性;因阴阳之道【量子规律】为天地万物变化发展的总规律,宇宙一切全系拜它所赐,故圣人按此【量子】规律办事谓之仁(慧--明心见性);智者按此【量子】规律办事谓之识(智--科学知识);普通百姓虽然不知道这阴阳率性之道【量子规律】,但实际上这阴阳率性之道【量子规律】却仍然支配左右着一切,只是能明白于此毕竟不多。这一伟大的量子规律,不仅是作用和推动着一切形而下显现事物生成变化发展的源头--显诸仁之善,同时又以其深藏不露、形而上规律性支配着一切--藏诸用之仁,倘若明白这一量子规律的深远意义--大用,是它推动着天下万事万物变化发展,又不为人的主观意志转移;圣人、智者…百姓按此率性天道【量子规律】办事则盛德【善-性】大业自至矣!


北宋张载注解:同一物体“形而上者是无形体者也【无/场】,形而下者是有形体者也【有】,故形而上者谓之道【无】,形而下者谓之器【有】……。”后来崔憬透彻解释:“凡天地万物皆有形质,就形质之中有体有用。‘体’者即形质也【有-阴】;‘用’者即形质之妙用也【量子/场-阳】。言有妙理之‘用’以扶具‘体’,则是‘道’。(通过无形量子/场【用】逆向认识把握有形实物【体】的变化发展规律,称之为道)”“有之以为利(体),无之以为用(和)。”今天紫极先生言:“有者所见整体中个体,不见整体;无者,个体所组成整体,而不见个体。比如组装电脑的是卖货的(重看得见的硬件);使用电脑的不必知组件功能会用即可(重看不见的软件信息)。”两者“一阴一阳谓之道”。即《道德经》言:“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是: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白箱-象数/形势),逆向了解把握看不见、摸不着的道/理(黑箱-气理/道德),这是明白把握天下一切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基本方式(儒家:格物致知)。三十根车辐形成一个车轮,目的是让中间留出空处,才能装上车轴,使车轮转动;踩打泥土做成陶器,目的是让器皿中间留出空处,才能发挥盛放食物的作用;建造房屋在墙上开门窗,目的是让空气流动、人能出入,房屋才能有居住的作用;所以,常常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只是利益之表征,而看不见摸不着的‘无’才是用之目的。然而经济社会往往偏重于以价值为核心的利益交换,而常常忽视事物背后、作用事物变化的理【量子规律】。


这些文字倘若用今天的量子语言表达:宇宙太空中有量子场的涨落,没有它,宇宙就会死亡;生命是小宇宙,生物体内部也存在着量子流,没有它,生命也就会死亡。人类的记忆、思想、意念,人体的经络、气血、气色,都是量子流涨落、增减、变化的结果;人类的长寿、病痛、生死、兴亡…这些现象,本质上也是量子流涨落、增减、变化的结果。因此要研究生命就必须了解生物体内的量子现象,唯有这些量子现象才是事物/生命背后、作用事物/生命变化的根本之理【量子规律】。


古代圣贤不仅深刻地揭示了现代量子物理学的根本定义:①世界上存在着两种最基本的状态—分子以上‘实体’和量子能量构成的‘场’;②一切有形的实物都同时存在着两种基本形态,即聚集状态的实体【体】和弥散状态的场【用】;③一切事物(实体和场)都有着共同的物质基础—集质量、能量、信息三位一体的粒子/量子【场】,它们既是组成万事万物的最小单位【本体】,又是推动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力源头【本源】。而且还进一步超前提出了如何利用这一客观事物的两个方面(实体和场=阴阳)与它们的共同物质基础-量子/场根本关系,利用物质整体量子场流涨落、增减、变化所表现出来的作【用】,来逆向认识和发现人们暂时还看不见/找不到弥散状态【量子/场】及其规律,进而利用这些规律【道】改造聚集状态的实体事物【器】。这就是中国古人的『道/器-体/用』之学,即《易经》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


现代理解:“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既提出了‘道/器’与‘体/用’的关系,指一切客观事物都具有两重性:一是可以看到的实体(分子以上)构成为【体-阴】重在内在结构表现,二是看不到的宇宙本体(量子)构成的事【用-阳】重在过程周期规律,此两者相互依存、对立统一,是一不是二;又着重强调了‘道’【量子-本体-实相】相对于“器”【分子-实体-假相】重要作用:①分子【实体】由量子【本体/虚体】组成,②量子【本体/虚体】运动决定分子【实体】变化,即在‘道归于一’太极【系统】整体【全息】高度上,古人研究学问/理论更注重“重道轻器”“由道解器”,“重用轻体”“以用知体”的认识途径,传统中医和治疗也循此而“重阳轻阴、由阳入阴”……(见后)。用现代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普里高津的话说:‘有之以为利’,满足与眼见为实的科学发现,“他们并未想去发现隐藏在变化背后的不变的东西【量子涨落】”,‘无之以为用’“他们已经发现隐藏在变化背后的不变的东西【量子涨落】”。所谓“藏诸用,显诸仁”这也是现代系统信息控制/耗散结构论/超循环论/混沌理论/突变论/协同论……第二维度科学的根本原理、本质所在(见后)。


对此中国科学院中医研究院傅景华老师说:“我们如果能够超出具体事物中所人为限定的主客体界限,进一步看到一切主客体关系中都存在着统一运动,以及其它类似方式相互作用的规律性的内容,那么我们所认识的过程、方式和相互作用的原理与道、气、数、序、类、态、势、象的概念范畴体系,及其所表达的观点和方法,【中】就具有了普遍的、一般的意义。例如,光学家在研究光的运动方式的共同性时,就并不计较发光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物理学家在研究摆动的共同特征时,则不必同时深入了解摆动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现今要求中医改变自己的研究对象、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从朴素自发起步去重新解决西医已经解决了的人体结构与功能问题,是无端强加于中医的痛苦而灾难性的脱胎换骨任务。由此可见,立足于过程、方式和相互作用的自然原理去认识中华医道,不仅具有紧迫而重大的现实意义,并且具有深远而伟大的历史意义!”
2018-03-08 17:08 18楼
十四、‘重道轻器,重用轻体’的中医理论



1】循此古人‘道/器’‘体/用’相互关系,宋代朱熹言: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振动频率高】形而上之道,生物之本【量子】也;气也者【振动频率低】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分子】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用】,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体】。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性】本--神--重主观-唯心);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其器(【气】具--精--重客观-唯物)。明代理学大家王阳明言:“理气”一个超乎形象的世界(形而上),朱子称之谓“实理”道家言之“道”,释迦言之“真如实相”。人见此世界方知其以前所见拘于形象之下,是所谓井蛙之见,由此新见,可以开拓万古之心胸,是一个“精”“神”极大的解放。理【用】,不会造作,无动无静,理是形上世界之根本原形;其能动而会造作者‘气’,气是形而下世界构成的原质(与亚氏理论类同)。


在那既缺微观解析能力(实体剖析),又没有现代量子物理场手段的年代(各种物理诊断仪,如心电图、超声波、X光、CT、核磁共振等;各种声、光、电、热、磁……治疗仪),面对无法剖析的人体“黑箱”,古圣贤通过形而上的‘内省--心证’早已发现:一切生物无论植物(包括中草药)、动物、微生物、还是人类,除了肉眼可见的实体以外,都有无形的‘生物场’存在,那就是“炁/气”有形水火相抟之‘无’,即生物体内的量子妙【用】谛【理】之【道】,由此循道解器、以用知体……中医文化、中医理论出焉!


2】循此,古人‘重道轻器,重用轻体’关系,1937年,薛学潜著有《易与物质波和量子力学》一书;上世纪四十年代初著名哲学家/道学家陈撄年在那原子弹还没有出世,量子力学还处于萌芽状态的时代,曾将科学与仙学(玄学)进行如下对照比较,超前推导出‘精神’的量子/场本质,用‘道/器-体/用’形上形下关系为形而上‘仙学’推导出形而下‘科学发展’前景,展示了超前的预见性和前科学性:


--物---有形【‘有’趋客观对象-唯物-科学】--证‘体’;

--神---无形【‘无’趋主观现象-唯心-仙学】--证‘用’;


--形为体,“有之以为利(体)”【阴】--‘体’;

--气为用,“无之以为用(和)”【阳】--‘用’;


--【形】--阴-(阴主凝聚-引力趋势[重子/正质量];耗散结构-去者为阴;

--【气】--阳-(阳主发散-斥力趋势[轻子/负质量];电符吸引-至者为阳;


--阴--命-精血-肉体-细胞-分子-原子-电子-中子-以太;…微观细化--科学;

用--阳--性-情欲-灵魂-识神-真意-元神-灵光-混沌-清虚;…宇观抽象--仙学;


科学--重微观--还原构成论(对象-重客观-可定性定量研究)经典力学;

仙学--重宏观--整体生成论(现象-重主观-变化莫测随机性)量子力学。


3】循此重读《黄帝内经》则可发现,古人‘重道轻器,重用轻体’:

《素问/上古天真论》开明真宗第一篇,其重中之重是“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用今天量子语言翻译:‘天真’者天道即是,天道者宇宙之本体/本源运动、基本粒子/量子即是。而正确认识【道-量子-无-阳】的重要性就是“知其道『知量子原理』”,反之则不‘知其道’。“知其道”『明白量子之理』是“法于阴阳『按照有无相摶、阴阳建模原则』,和于术数『使用中医治疗技术』”的前提条件,即传统中医提倡的“明理【道】定法【法】方技【技】三级贯通,释家提倡的“皈依佛(道-理)、皈依法(法门-法则)、皈依僧(技术-手段)”。进而《四气调神大论》从‘气’调‘神’而“从其根,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循道解器、以用知体);《生气通天论》谈通天之阳气“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循道解器、以用知体);《金匮真言论》四时八风以方位/时空/色/音/味/臭…与五行/五脏对应,用自然界的诸多变化讨论人体脏腑功能(亦以用知体);《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以用知体,体用关系);《阴阳离合论》谈三阴三阳—开枢阖(以用知体);《阴阳别论》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以用知体);《灵兰秘典论》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以用知体);《六节脏象论》六六之节、九九制会……(以用知体);整本《黄帝内经》大多皆从循道至器、以用知体‘形而上’逆向讨论认识形而下人体生理与病理(不作展开)。


4】循此‘重道轻器,重用轻体’关系,重新解读中医基础理论,则可明白:

①中医五行【体/用】非实物【实体】之五行,乃生物场能【用】之五行;民国时期张锡纯言:“中医五行非脏腑之五行,乃气血之五行,关系功能之五行。”首次揭示了中医藏象理论综合整体(系统和谐)之实质,点明了中医是从整体【用】(系统信息控制)来研究的方法论实质,道破了中西体系方法论(范式)的不同本质。


②中医藏象显诸仁,藏诸用,是“四时阴阳【用】之五藏,非血肉【实体】之五藏。”中医五藏(五脏-五腑-五体-五官)是藏象【藏诸用-隐藏的量子集合功能(如来藏/量子体现)】;是结构性器官功能形态的现象【用】,而“现象是事物的各个片面”非实体本身;恽铁樵:“《内经》五脏非血肉之五脏乃四时之五脏;中医五脏非解剖之五脏乃气化之五脏。”(不是生理解剖、病理实验而是系统和谐功能管理。)并提出《黄帝内经》中“拨度奇恒,道归于一”(调正系统网络的宗旨,在于整体系统【藏诸用】和谐)“循生生之具,谋天人合德。”(用各种各样方法,达到多层次的系统生态和谐)是全部《黄帝内经》的至高境界。


③中医的经络也非一条条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血肉管道【实体】。……乃生物场效应通道之假名【藏诸用,显诸仁】(参见拙文《经络是人体“社会公共关系”经营管理网络》)今人黄龙祥言:“经脉理论是古人关于‘人体远隔部位纵向关联律’的全部假说或唯一假说【藏诸用】,与‘元素周期律’采用的【藏诸体】是不同的命名法,有着本质上不同的意义……”。


④中医中草药的升、降、沉、浮与性味、归经也皆此生物场能【藏诸用】之【显诸仁】表现;(常常同为草药,中医重在【藏诸用,显诸仁】寒、热、虚、实、升、降、沉、浮和性味、归经,西医重在【藏诸体,显诸用】物质之化学结构、化学反应);


⑤《伤寒论》六经脏腑经络三极阴阳是藏象阴阳生化规律之【藏诸用】,而非具体实体结构;六经脏腑经络三极阴阳是本质“本质是事物的全体”整体之【藏诸用】;


⑥中医五行【五藏】所指是有形之体的联系【用】,三阴三阳【六经】所指是无形之气【用】的运行;六经开合枢/标本中是藏象阴阳生化运动调节功能【中介/玄关】之【用】;


⑦中医五藏(如来藏)和六经并非两物,表面是二,本质是一(都是生物场的表现);五藏偏重于脏腑功能【用】之网络,六经偏重于区域层次反映【用】之网络,两者藏象系统与六经系统是“形/气-体/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一阴一阳谓之道”;


⑧五脏不能代表六经,脏气不能代表经气;六经能概括五脏,经气能概括脏气;唐容川言:“脏腑有形者;三阴三阳无形者也。有形不可赅无形,无形可赅有形。”中医理论的妙用在于“以无形之【用】赅有形之【体】”。


5】明白于此,再对照现代中医基础教材,上世纪70年代通俗中医把阴阳解释为:“阴为物质,阳为功能”,倪海厦解释:“看得见为阴,看不见阳”;应该确有几分道理。仔细玩味则会发现,现代中医讲的“阴阳平衡”实际是从中医‘法’与‘方技’二级三级概念范畴/西医分子级水平的理解,离《黄帝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不平阳不秘”,“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阳杀阴藏,阴阳反作”“阴不恋阳,阴阳离决”……要表达的中医‘道/器’‘体/用’关系、根本一级概念范畴/量子级水平的理解尚有距离。倘若循此现代量子物理学原理重新审视当今中医基础理论,自会发现当今中医基础理论大都在中医二级三级概念层面低层次徘徊,离真正的中医基础理论/量子水平的一级概念层面尚有距离。笔者戏言:“当今谈‘阴阳平衡’者大多西式思维或初入门中医[对抗医],属‘下守形’初级中医[物质医],明晰‘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阳杀阴藏,阴阳反作’者才是‘中复气’的正统中医[势能医];惟善用‘阴平阳秘’‘阴不恋阳,阴阳离绝’者才是‘上守神’‘上工治未病’的大医。[环境医]”(见后)。


6】既明白中医理论本是从形而上到形而中“重道轻器、由道解器”“重用轻体、以用知体”的学问。而‘用’者量子生物场能(形而上自性/真如)之表现【“本来无一物”】,然当代中西结合、中医理论研究却常常唯‘形而下’思维,偏要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客观实体,更多的实验科学工作者彷佛跟不上当代科学发展步伐,津津乐道追求与牛顿经典力学相一致的定性定量分析研究唯一解来给诸多中医属性概念【用】找科学实在,本是无形系统【隐序】(光态、气态物质、量子信息秩序调控)硬要找到与此一一对应的实在系统【显序】(固态、液态物质、激素、酶、蛋白质、基因等分子结构),就好比一定要给牛顿“万有引力”找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引力”是什么一样傻,而且找不到就是不科学已成铁律,这实在是太不聪明之举…。
2018-03-10 11:34 19楼
十五、“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爱因斯坦老师、量子理论之父普朗克博士的伟大发现:/“没有物质,只有心的振动、觉性的频率【量子振动】。振动频率高的成为无形,如人的思想、感觉和意思;振动频率低的成为有形,如看得到的桌子、椅子、人体等等。”现代“原子研究的最后结论是:世界上根本没有物质这个东西,物质是由快速振动的量子组成。”爱因斯坦说:“我们称为物质的东西是能源,它的振动降低到我们感官可以察觉,所以没有物质。”唯有把握住量子振动规律就等于把握住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



美国克里许的质子碰撞实验,以及综合考虑一个高能光子可以变为电子——正电子偶的事实(否定了夸克是最小质量的存在),认为电子是由一段电场充满全空间的闭弦所组成。其它基本粒子也与电子相类似,也是充满全空间的场,粒子不再表示“小而不可入的实体”,不仅充满着空间,而且还可以重叠,这都是物质可被无限分割的有力佐证。【非点理论】



现代量子力学已经证明:质量与能量守恒,物质是能量高度集中分布的存在形式,空间是能量相对均匀、相对连续的分布形式,空间的拓扑性质和度量性都依赖于其能级的高低和分布,在微观尺度上,由于能量的量子化,微观空间变成分立的(即空间量子化),一个空间点消失,在另一点延迟出现的飞跃过程。微观空间的维象为零维,在空间模型中,坐标只有一个(0-1维)。当微观粒子质量等于0或趋向于0,决定了它们本身的维象必定趋向于0或等于0,这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想象的某个质点,而是一种全方位的,具有无穷穿透性的虚空【无穷/N维】。一种周围约束条件为零的自由自在。吸引一切和排斥一切的性质就是其维象趋于0的具体表现。爱因斯坦、牛顿等人寻找负质量、假设的无限凹,无限凸【小而无内,大而无外、无限小等于无限大】结构模型就是它们的写照。


在哪遥远的年代,古人如何把握“道”?把握人类眼睛看不见的现代微观粒子波粒两象性的运动频率【量子振动】?(人类眼睛可见光的分辨尺度太大,连小分子都看不见,根本无法捕捉细微的量子活动。无论是古代印度还是古代中国惟谋求反身向后,通过转识成智,借助人体【第六识/妙观察智】谋求多器官多功能整体协同联合,调动人体深层次【第七识/平等性智】,感应宇宙本源真如本性【第八识/大圆镜智】,如现代自组织有序去整体体察细微的量子/场能振动。此《道德经》言“反者道之动,弱(量子)者道之用。”道家谓之“守道-精神内守”,释家谓之“观音-明心见性”,儒家谓之“明德-正心诚意”;唯有将生命与自然和通的【量子生物】性质发挥至极致。故曰:“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中即是空,守中就是守空,用人类外延发展的各种客观物质方法【分子以上层面】,不如返虚守空反身向后寻求人类内涵本能神的灵动【量子生物层面】。让神气形【振动频率】与自然时空和通,清静虚空守于中(内省--心证--内证)。


二十世纪的科学家们已经认识:探索真理应该是两条道路互补;一条是外向器证与推理,另一条是内向悟性与真觉。例如:德国已故数学家外尔曾经说过:“另一种方法,是从内部去理解的方法,也对我们开放着。对于我们的知觉、思想、意志、感情与行为等活动,我们自己有一种直接的体验,与用符号代表的理论知识完全不同。”当代英国哲学家波兰尼对知识划分:人类的知识有两种:文字语言可表达知识与不可表达的意会性知识(见后)。


区别于今人物质文明习惯的【物质/器证】从实物概念进入推理分析的客观显逻辑思维模式,古代圣贤更善用【量子/心证】,从客观物候-事情【名/相】逆向反述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看不见找不到的量子/电磁波振动【实相--道/真/正】,此主观潜逻辑思维模式,古代道家谓之“归根/复命”(根者最基本粒子,命者量子过程周期体现),儒家谓之“知常/正名”(常者量子规律表现,名者量子事用称谓),释家谓之“明心/见性”(心者内向量子投射,性者彻见终极实体),现代前卫哲学家/科学家借用佛家概念谓之“自性光明/量子终极实体”。


因为“自性光明/量子终极实体”是不可说、不可道的隐序状态,如果说得出、道的出,那就不是“自性/终极实体”。这里虽说有一个实体,但这个实体犹如数学上的无穷大或无穷小,是说不出、看不到的抽象存在。如果说得出那就不是无穷大或无穷小。无穷大或无穷小虽然是客观存在,但只能靠人的智能去领会。“自性光明”【量子终极实体】就是如此。


一切有形的【名/相】都是【事/用】的表现(三维空间-分子级以上的事物),不是真正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道/体】基本粒子,在量子范畴【高维度】,没有物质,只有心的振动、觉性的频率!故佛陀言:“一切法皆由心生”;《金刚经》开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电磁波/量子场】,应作如是观。”六祖慧能有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真正的【道/体】基本粒子谁也没见过,因为看不见摸不着、唯有依赖反向振动感应-‘心证’。


然而,在那科学不发达的年代,这种反向心证--超三维的振动感应,即使描述出来,也“似一说即不中”,(借用禅宗的一句话:“说似一物即不中”“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故《道德经》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古代辩论家言:“白马非马,黑马亦非马……”;《金刚经》言:“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金刚),”。皆意思:看不见找不到的量子/本体【实相--道/真/正/终极实体】无法客观描述“一说即不中”,讲出来的事物只是‘名相’暂时组合的假象,皆“不可信以为真【道】”看得见、讲得清的一定不是真正的【量子/本体】,唯有‘心证’思维感悟/觉悟的【诸相非相】,唯有高维度整体感知“先入乎其内,后出乎其外,先知其然,后知其所以然”才是真实不虚的“如来藏相/金刚本体/实相般若/终极实体”。所以佛陀有十个不可以为真。(见后)


那么,既然“一说即不中”,能不能不说?回答是否定的。佛陀讲经49年就是为了让众生般若/觉悟这虽“一说即不中”,但却永远“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运动不息的“真如/自性/如来/金刚/菩提种子”【量子/本体】上帝的粒子/宇宙真正的缔造者。皆因为此“道/真/如来藏……”本是宇宙本体/万物本源/万事万物总原理、总规律,人类唯此求道/探真/研‘几’……,科学才能进步,人类文明才能进步,能不说乎?


古代孔子语此:“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并非天生知道,学习古人察几得到】“子曰:知几(量子)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注:孔子说:倘若了解把握此根本(基本粒子/量子)规律,则上可面圣治国,下可齐家育人(齐家、治国、平天下)。因为洞察事物变化的微妙先兆,最佳途径唯有‘知几’‘研几’,所以君子探索研究‘几’的学问终日不离不弃、乐此不疲。]由此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道不同,不相为谋;道相近,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不亦说乎;……。”


后世觉修者解释:诸佛妙理【道/量子层面】,不关文字【一说即不中】,执着于名相【形而下-定义/显逻辑结构】是佛法的最大障碍。而语言文字【定义/显逻辑结构】却是最普遍运用又是最容易陷入名相的,但弘法又离不开语言文字,所以不得不用这种方式,只能边说边破【二谛】,一边说一边强调,让听者既能探知佛法真髓【道/量子】,又不至于落于文字名相上,此正是佛陀的良苦用心所在。


对此,西方哲学家金恩/克兰说:“对概念的了解可以为你提供真理的‘几何图像’,但无论如何,这张地图终究只能带你到这么远,带到体悟的边缘,无法更远。它只能把你带到断崖边,你必须自己落入断崖才能觉醒,你必须在某一刻被真理本身占领,当你觉醒时,你在概念上的认识就消融成‘存有的认识--真如’,此刻属于心得鲜活,是非概念的知道。”圣哲又说:“眼睛看不见眼睛,因为它是你观看的媒介,但你可以用较微妙间接的方法知道眼睛,通过直接而超越时间,绕过头脑的认识感知观看的源头。其实你所有的观点就是背后的光【量子/场】。”


笔者文意,今天有了当代量子力学作佐证,道/量子层面的‘波萝蜜’虽不关文字/一说即不中,但明白于此,实际已步入“西天去经”“中西合璧”之殿堂,即使是“一说即不中的无字天书”在当代量子力学的衬托下也必将“小葱拌豆腐”一清二楚,循此“文字般若”而“明心见性”“自在当下”;循此量子力学“声闻乘”“缘觉乘”的小乘佛法,告慰佛陀的良苦用心,识别中医取经路上(中医现代化应该是形而上与形而下辨证统一的中西汇通)诸多妖魔鬼怪(以形而下的中西结合代替中医现代化)假冒“佛祖”,此是当仁不让的“火眼金星”和“千钧棒”。
2018-03-10 11:37 20楼
十六、“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结论:物体在接近光速运动时,长度变短、时间变慢(其本质是维度的变化-自由度的提高)。光速每秒30万公里既是三维空间的极限速度(人类感官外证的极限),又是三维向四维时间以上N维过度的临界速度。



现代物理学已知,速度的本质是匀速运动的物体(质量)克服空间阻力的结果,其物体质量与空间阻力成正比,与动能成反比。在微观量子范畴:光子运动频率满足公式△E=E2-E1=hv[式中,E2-E1代表粒子的上能级与下能级差,h为普朗克常数,v为电子运动频率,△E则为频率合拍的能量值。],普朗克常数h实际上是体现了空间中斥力原的分布密度,此处可暂且理解为真空中负电子的分布密度【以太-空间阻力】,v为电子运动频率,把这种频率合拍的共振引申到带有普遍意义的能量合拍的共振,那就是现代能量共振-磁共振。【注:维度的本质是量子能量共振导致的电子轨道跃迁(如激光),科学家的描述,其“犹如一颗石子激起水面圈圈涟漪”,由此导致光线弯曲、空间折叠、时间虫洞…】。所以,当粒子质量趋向于0时,空间阻力h普朗克常数亦趋向于0,速度v趋向无穷,能量△E趋向于极大值(电子获得极大自由度,进入N高维度)。



由此推理,人类外向征服的物质/器证路向,因眼见为实为准,可见光/光速是【三维空间】不可逾越的栅栏;相反,反身向后内求的量子/心证路向,因回归人体小宇宙内在投影源【心性/量子】(意识波是中间象),其源头量子质量趋向于0不等于0,自能有效提升心性/量子的能级△E与速度v,获得极大自由度,进入N维度的整体一【N维空间】“小而无内,大而无外”。



普世文明【三维空间】传统经典科学(医学)认为,对于物质世界客观存在的真实而言,与人的觉知能力无关,与现代科学仪器的检测水准也无关,客观存在的物质就是客观存在,与有没有医理、哲学、科学……都没有关系。而一切医理、哲学、科学都只是在试图描述这种客观存在,使之尽可能地接近真实。由此相对而言,学习的越多、分析的越多,越接近客观真实。


出世文明【N维空间】现代量子力学已知:在量子【道】范畴,任何起心动念--观察者的主观意愿、观察目光方向【量子生物波】…以及观察仪器【电磁波】都会直接干扰影响被观察粒子【量子-场】的运动状态,导致被观察粒子运动状态的变化,发生量子塌陷。那么从不同的医理、哲学、科学观点出发,自然会引出不同的量子运动结果,都有可能成为对客观存在的真实【量子】产生主观干扰【量子纠缠】。.典型实例,如日本江上胜的《水知道答案》,人类的主观意愿可以直接干扰改变水中【量子-场】的运动结果。所以在形而上的量子范畴【明道/正名/真如】,一切形而下的学问,包括医理、哲学、科学…都将影响人类【特殊潜能】‘心证’发挥,一切人类的主观意愿都可能直接干扰‘心证’的结果,故欲排斥主观干扰必先“正心诚意”……。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级量子研究所F.J戴逊教授等人为:“在宇宙的自然设计中/量子范畴,意识同智能可以与物质同能量具有相等的地位;物质与意识作用没有根本的区别。”物质的“终极实体”就是意识的“自性光明”。剑桥大学超导理论创建者B.D约瑟福逊教授认为:人脑的“精神温度”被调节到类“绝对零度/摄氏负273、5度”时,可以呈现内明和悟性。即正心诚意带来的“自性光明”。


此《道德经》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即欲求返虚守空【高维度】反身向后寻求人类内涵本能神的灵动,将生命与自然和通【振动频率】的生物性质【量子生物学】发挥至极致,其前提条件是先放下人类外延发展的各种客观物质方法,即放下诸多尘世【物质三维空间】的功利/欲望……“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精神内守、回归孩提般的天真/清纯,独立清静虚守空,方能将生命与自然和通的生物性质【量子/心证】靓丽发挥。


此《道德经》言:“智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注:雄为阳(显性)雌为阴(隐性)溪为隐约之小流,常作规律解,德为道之用(量子秩序);白为科学,黑为玄学,式为方法;荣为看得见的显耀,辱为看不见的复杂,谷为低处的储藏,朴解释基本(量子、分子)……;皆意思:欲明白面上显性可器证的物质运动,必探究背后不可器证的量子活动,看不见摸不着的量子流推动着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运动,这是宇宙间的一切物质运动的基本特点,也是一切物质运动的根本规律。欲把握住这量子规律,充分运用这量子规律,反向内求,需处下无为像婴儿般的没有俗世知见;需处下无为有无极生太极、体用合一的宏观包容整体思想;需反向追溯到高维度量子秩序的整体微观生成。]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自私性影响了平等性,物欲覆盖了灵性;科技发展(器证--三维空间外延发展的各种客观物质方法延伸),使人类内涵本能(心证--多维空间精神内求的量子能量的自由)神/生命与自然和通唯日渐衰退,发展到今天这个高科技年代,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都几乎已经丧失殆尽。有《黄帝内经/移精变气论》可证:“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阴居而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澹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


如何让这“一说即不中”,又不能不说的‘道/真/如来……’重新被众生觉悟/明白?古人主张必须放下“形而下”的名相/定义【物质/器证】西方文化外向征服自然、改造环境的科学学问;反身向后用“形而上”的求根本精神【量子/心证】东方主观心性返观觉悟方法。即用思维体察(类似现代直觉感悟--心理潜逻辑推理【灵感】)。此释迦有“戒、定、慧”“放下六根、六识,进入第七识--末那识(平等性智)、第八识--阿那耶识(大圆镜智)”…出世法【由无穷小进入无穷大-N维度整体一】;老百姓言:“顺则凡,逆则仙”;《道德经》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学’者形而下【物质/器证】(经典力学范畴)的普世法,就认识论而言,宋代大儒朱熹谓‘小学阶段’;‘道’者形而上【量子/心证】(量子力学范畴)的出世法,就认识论而言,宋代大儒朱熹谓‘大学阶段’,亚里士多德“后物理学”、“第一哲学”。‘小学阶段’向外向上攀爬,故‘为学日益’知识越多越好“做加法”;‘大学阶段’向内向下鸟瞰,必‘为道日损’大道至简、大法无法“做减法”,“无为”是其至高阶段。


①此道家无为,《道德经》言:“天下多忌讳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故“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扑。无为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此老子又言:“至虚极,守静笃”复观开悟(紫极解释:此虚极非虚,后天识神不再干涉,静笃非静,先天本神宇宙共振,于是元神显現,万物唯心,心即万物,此谓复观。);

《道德经》要求:“各复归其根【量子】,归根曰静【心证】,是曰复命【过程周期】,复命曰常【规律】,知常曰明【心证】。”“载营魄【精神】抱一【量子】,能无离乎?专气【量子】致柔【能量共振】,能婴儿乎【放下知识/名相】?涤除玄览【形而下学】,能无疵乎?爱民治国【功利/荣誉】,能无为乎?天门开关【玄关】,能无雌【离物质】乎?明白四达【爽灵】,能无知【自由】乎?”


②此禅宗无心,《六祖坛经》“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吩咐六祖:“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本心,见自本性【明心见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在‘佛性’所证:按《楞伽经》说法,佛与外道的不同就是佛内证到了“自心现量”即“自性”化为“自心”的过程-彻见空性。知道了‘自性’(佛性/如来等)实相(释迦的实相非客观实体,指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宇宙本源【终极实体】)和‘心’与‘性’的关系,不再受种种现量境界所惑,就获得了究竟的智慧解脱。循此,佛法不仅是人生哲学,更是心/性能量的转化超越,经典所述(修炼实践)其实真实不虚,并非各种偶像崇拜/颠倒迷信/攀缘附会。


③此儒家不用智,周敦颐:“天地无心,圣人有心。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圣人不自私亦不用智。”程明道:“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适道,大率患于自私而用智,自私则不能以有为为应迹,用智则不能明觉为自然。


④此《易经》谓:“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量子/根本】,非天下之至神【量子/信息】,其孰能与于此。”老子说:“无名万物之始(看不见的构成万物基原)……和其光(光波),同其尘(微粒),是谓玄同(微波频率相同)。”由是《难经》“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实现《难经》心领神会而出神入化的颖悟(频悟)。庄子言:“忘我之境,是谓天成。”《黄帝内经·素问》推崇“精神内守”;孙思邈尚“安神定志”;李时珍谓:“内景隧道,惟反观者可照察之”。古代医家用‘潜心内视,反观内照,禅思定慧,悟圣心法、始得医道之门径。以见微知著,出神入化,以气化神,以神还虚,方得医道之真谛。


⑤此现代【量子生物场】,古人谓之“心证”,其主观‘心性返观觉悟’方法,儒家将之表述为:欲求“格物致知”必先“正心诚意”;释家:“皈依僧(技术方法)→皈依法(规律法则)→皈依佛(道-量子),”即欲求“格物致知”形而上的技术方法,必先“正心诚意”认识‘形而上’思维体察的重要性。

现代诺贝尔奖科学家按此‘大学后阶段’认识论教育后来:“欲有科学发现或发明,须面对实验对象用心、用心、再用心,反思、反思、再反思……”放下功利欲望,一旦灵感突现【象思维】潜能发挥,必逆向【宏观】先解决“为什么”,再从【整体】能量把控“是什么”;类似于现代理论量子力学,必假设、推理一般规律‘科学模型’再实践求证。今天的前卫科学灵感来源鲜有脱此‘形而上-心证’的巢穴,当代国际一流的哲学家、科学家大都认为:‘形而上/心证’乃是科学的先锋队和前哨站,现代科学的灵感来源,是人类高层次不断获取知识和智慧必不可少认识论和方法论。(例如:当今得诺贝尔奖的DNA双螺旋结构就是世界上两个不同地区、不同国籍的科学家都在梦中“心证”觉悟所得。)

然今人‘下智’常因习惯‘唯物’形而下,不理解形而上‘唯心-正心诚意’对于思维体察【量子】方法的重要性,而常将贬之归为‘唯心’“玄学”。
⬅ 遇到医药学家李时珍啦,他现在还有两份兼职 老茶馆 详解《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冷静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