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药生热,热药生寒

2018-03-20 12:16 楼主
说的这个话题,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不可思议。
但是确实是这样的,论坛里面也有说吃温阳剂腹部发冷甚至腹泻的,这就是热药生寒的例子。说明身体并不适合这个热药,反而适合下面的凉药。原理就是本身血热,再加药热,热势过大,敛液成痰(或瘀)阻碍了阳气外达,所以出现表寒或肠胃寒凉。
下面说一说凉药生热,一般来讲,血热的病人多兼有痰瘀,有的是痰湿为主,有的是痰为主兼瘀,所以祛痰化瘀的过程中本身就会产生热,再加身体本来就血热,所以这就是凉药生热的原理了。只要利用好了这个热,还需要去温阳健脾么?人体就是一个高级的利用各种能量的系统,从食物到能量,再到能量的转换,利用,消散,真的很复杂!
因为血热限制了很多偏温性的祛痰化瘀药的使用,所以选用的基本是偏凉性的。
在给亲友治疗的过程中碰到很多这种情况了,有的说我从来不喝凉水,不吃冷饮;但是治到最后还要用到石膏去平衡这个胃热。尤其是腹泻的人,很多人都以为是胃寒,殊不知却是血热痰阻,你清血热化痰,这个痰消失了,血液流行顺畅,自然就不会有胃寒的症状了。这个胃寒实际上仅仅是胃的内壁绒毛的寒凉,并不是真正的胃寒。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8-03-20 14:13 2楼
药物过凉,容易郁滞气机。药物过温,容易伤及阴血。临床就是妥协的过程。
2018-03-20 14:19 3楼
刘国栋 说:
药物过凉,容易郁滞气机。药物过温,容易伤及阴血。临床就是妥协的过程。
我有限定的啊,没看懂吧?呵呵
2018-03-20 14:29 4楼
江海余生 说:
我有限定的啊,没看懂吧?呵呵
感叹一下。确实没怎么看,因为你大略说啥,我觉得应该差不多能知道。
2018-03-20 14:39 5楼
刘国栋 说:
感叹一下。确实没怎么看,因为你大略说啥,我觉得应该差不多能知道。
呵呵,谢谢支持!
2018-03-20 23:23 6楼
所以中医讲究反佐。
2018-03-21 08:35 7楼
景德镇冯上阳 说:
所以中医讲究反佐。
谢谢支持!
不过我说的不是反佐,而是拨开迷雾,发现本质,要求的是辩证准确!
2018-03-21 11:08 8楼
江海余生 说:
谢谢支持!
不过我说的不是反佐,而是拨开迷雾,发现本质,要求的是辩证准确!
哦,是我理解错了,先生乃高人也!
2018-03-21 11:23 9楼
景德镇冯上阳 说:
哦,是我理解错了,先生乃高人也!
过奖了,高人不敢当,有点自己悟出来的东西而已。
2018-03-21 11:31 10楼
江海余生 说:
过奖了,高人不敢当,有点自己悟出来的东西而已。
做中医人,贵在悟!只有通过实践悟出来的东西,才弥足珍贵啊。
2018-03-22 11:58 11楼
说一说热药生寒的危害:
一楼说了是辩证错误,因为外寒误导而用了大热之药,有时候可能病人会舒服一点,但是也是得不偿失,大多数的时候是大热之药加重了内热,使得痰阻的范围扩大,也有可能之前的湿热还能透出来,现在因为痰阻而阳气不能外达,看起来原来的湿热证似乎有好转的迹象。如果仅从症状来看,可以算治愈了。但是从整个身体的情况来看并非如此,仅仅是身体达到了另为一种并不稳定的平衡,稍有触犯,这种平衡就会打破,而造成疾病的复发!于是就有了恶性循环---机体散热外排湿热,用药消散湿热,再复发,再用药......
前面说了加重了内热,这个内热还因为痰阻不能外达,那么这个内热去干什么了呢?这个内热它去煎灼内脏!没错,就是脏腑热体表寒,也就是所说的外寒内热。煎灼内脏的结果最轻的是脏病腑受,按照叶天士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所以其实最先受邪的就是与肺相表里的大肠,各种慢性肠炎有可能在这一时期被发现,拉肚子仅仅是最初现象;其次的就是胃和小肠了,也就是说内热煎灼到心和脾了;最后不得不说的就是肝和肾,肝肾囊肿也并不少见,也就是说脏病脏受了。这也是一些疑难杂症,越治越麻烦,越治症状越多的原因。很多人不明白,自己为啥治着治着病症越来越多。呵呵,原因就在这里了!
⬅ 研剖古经意义 老茶馆 脑出血后遗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