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整理学习,以秦伯末临证备要为基础,参照伤寒明理论等,欢迎各位师友补充。

2018-06-24 12:05 楼主
1.恶寒n
恶寒即怕冷,一般外感证初期均有怕冷现象,接着便是发热。有的一边发热,一边仍然恶寒,有的发热后,恶寒轻减,概称为“表证”。凡是外感证,无论伤寒或温病,日期有多少,寒热有轻重,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外感证的恶寒有一特征,就是见风后怕冷更甚。即使在暖室内没有寒气侵袭,总是全身觉冷,也有已经发热仍然不欲除去衣被。但由于外感的证候较为复杂,恶寒又是一个早期证状,初起很难确诊为某种疾 病,大多观察数日后才能作出决定。同时,应与其他证 状结合,如兼见头胀、鼻塞的,可以诊断为“伤风”。 也正如《伤寒论》上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 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治法以发汗疏邪为主,参阅本门“发热”条。经常怕风寒,得暖即消失,甚至虽在夏季也不愿打开窗户,多为阳虚证,常见于脾肾两虚的久泻和痰饮咳喘等患者。这种因本身阳气不足而出现的恶寒以及阳虚形成的其他证候,概称虚证,都属于里证。治法须从根本上扶阳,与外感治疗不同。恶风与恶寒相似,文献上虽有区分,所谓伤寒证恶寒、伤风证恶风,但一般恶寒的多恶风,恶风的也多恶 寒,在临床上极 难划分。总之,须结合其他证状而定,不可拘泥。
明理论:少阴阳明二者均是背恶寒。要辨阴阳寒热不同者。亦于口中润燥可知。恶风者。谓常居密室之中。帏帐之内。则舒缓 而无所畏也一或用扇。一或当风。淅淅然而恶者。此为恶风者也。又有发汗多亡阳。与其风湿皆有恶风之证。多漏不止则亡 阳。外不固。是以恶风也。必以桂枝加附子汤温其经。而固其卫。风湿相搏。骨节疼 烦。湿胜自汗而皮腠不密。是以恶风也。必以甘草附子汤散其湿而实其卫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8-06-29 10:18 2楼
目赤:目红怕光,流泪多眵,沙涩难开,或先患一目传及两目,或两目同时红赤,俗称“赤眼”、“火眼”。多因风热引起,为一种急性传染性眼病,内服驱风散热饮,外用菊花泡水洗涤,或用鸡子清加黄连水打至泡起,取浮沫点眦内,并可预防。严重的因肺有伏热再感风邪,猝然发作,来势剧烈,兼有头痛、鼻塞、怕冷发热,用酒调散。如见胞肿如怀,白睛浮壅,风轮凹陷,眼珠剧痛,坐卧不宁,当服泻肺饮。一般眼科用药,散风多用防风、菊花,和血用赤芍、丹皮,清热用黄连、黄芩,热重用大黄泻之。
2018-06-29 10:19 3楼
张氏医通:目赤有三。一曰风助火郁于上。二曰火盛。三曰燥邪伤肝。戴复庵云。赤眼有三。有气毒。有热壅。有时眼。无非血壅肝经所致。属表者。羌活胜风汤。属里者。泻肝散等药。赤久生翳膜者。春雪膏、蕤仁膏选用。并用碧云散吹鼻。目赤肿。足寒者。必用时时温洗其足。并详赤脉处属何经治之。王节斋云。眼赤肿痛。古方用药。内外不同。在内汤散。用苦寒辛凉之药以泻火。在外点洗。用辛热辛凉之药以散邪。故点药莫要于冰片。而冰片大辛大热。因其性辛甚。故借以拔出火邪而散其热气。世俗不知冰片为劫药。误认为寒。常用点药。遂致积热入目。昏暗障翳。又不知忌寒凉而妄将寒凉冷药挹洗。常致昏暗者。比比皆是。赤眼肿痛。脾虚不能饮食。肝脉盛。脾脉弱。用凉药治肝则脾愈虚。暖药暖脾则肝益甚。惟于平和药中。倍加肉桂杀肝而益脾。一举两得。经云。木得桂而枯。更以芍药制之。散热存阴之捷法也。人乳点眼。久病昏暗极效。以乳与血液同源。目得血而能视也。凡赤而肿痛者。当散湿热。赤而干痛者。当散火毒。赤而多泪者。当散风邪。赤而不痛者。当利小便。先左赤而传右者。为风热挟火。散风为主。勿兼凉药。凉能郁火也。先右赤而传左者。痰湿挟热。泻火药中。必兼风药。风能胜湿也。凡赤甚肿痛。于上睥开出恶血。则不伤珠。
2018-06-29 10:26 4楼
安医生医案: 一老太、78岁。
主诉:腹痛腹泻已半年余。
现症:每腹中雷鸣,蠕动疼痛,必急入侧,泄下少量稀水便,仍感腹中发胀隐痛不舒,似还有水便,泄下才舒,但无论怎么努挣,总也排不出,只好作罢,如此一白天二三次,夜晚也要两次,已达半年之久。头晕眼花,口干不渴,耳鸣耳重听,食欲不振,目赤怕明,眼泪淋漓,手足不温,舌质淡,苔白,脉微细。
一般叙述:缘于去年夏季,天气炎热,总吃冰箱冷藏的水果,诸如苹果,黄瓜,西红柿,西瓜,某次食葡萄过多,贪凉过度,而发热,恶寒,腹泻,经输液病愈后,逐渐成现在病况。
考虑方:真武汤加干姜
处方:白茯苓15. 白术15. 白芍15. 附子10. 生姜15. 干姜8. 五剂。水煎50分钟。一剂煎好后,分三次服完。
结果:一剂腹胀,腹痛,水泻便消失,头晕眼花耳鸣大减,食欲增加,三剂目赤流泪不复存在,五剂恢复到半年前,遂停药。
大便不畅,不一定都是实、湿、热,临床虚、寒屡见不鲜,所以我的要有整体观,具细辨力。目赤流泪也不是火,是寒,湿之气上冲所致。
2018-07-22 11:57 5楼
恶寒战栗n

恶寒时战栗,简称“寒战”,常见于“疟疾”。参阅本门“寒热往来”条。 伤寒和温病过程中,有突然寒战,神情极疲,汗出后逐渐平静好转,称为

“战汗”。这是患者正气虽然虚弱,在遇到有恢复的机会,正气奋起,便

与邪气交争的现象,正气胜则汗出而邪解。所以战后得汗则生,汗不得出

则死,实为重要关头。如无虚脱现象,可听其自然,不必慌张,必要

时用复脉汤加减,以扶助元气。

“振寒”与寒战相似,同样是发抖,其区别从内发出者为寒战,仅是形体

耸动者为振寒。振寒多由阳虚不能卫外,常伴腹痛泄泻、四肢沉重、小便

不利等证。病在少阴,治宜扶阳,用真武汤。

医宗金鉴:振,亦耸动,比之于战则无力也。所以论中曰:振振者,皆责其虚也。栗,邪气为之也。战,正气为之也。邪正相交故争也。此证若生于汗,吐,下之后,是虚其中外而致逆也。若不致逆,邪因以衰,正因以和而作解,则为正胜邪却,战栗汗出而平也。

名医类案:经曰:恶寒战栗,皆属于热。又曰:禁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原病式》曰:病热甚而反觉自冷,此为病热,实非寒也。丹溪曰:古人遇战栗之症,有以大承气汤下燥粪而愈者。恶寒战栗,明是热症,但虚实有别。观数说而恶寒治法可想矣。
2018-07-25 11:06 6楼
内糜腐n
口腔内局部糜腐,色白,形如苔藓,名曰“口 糜”。用青布蘸水或薄荷水拭去,则色红刺痛。多由阳旺阴虚和脾经湿热内郁,久则化为纯热,热气熏蒸胃口,《内经》所谓“鬲肠不便,上为口糜。”严重的蔓延满口,连及咽喉,不能饮食。轻者用导赤散,重者用少阴甘桔汤,外用姜柏散吹患处,温水漱口。本证亦有胃热脾虚夹湿者,兼见口臭、泄泻,用加味连理汤。在温病后出现,多为阴虚火炎,如伴神昏、抽搐等,则更为危险。
初生婴儿口舌上生满白屑,状如凝固的牛奶块膜, 称为“鹅口疮”,俗呼“雪口”。系胎中伏热,蕴积心脾。严重的伴见身热,烦躁,啼哭不休。或因白屑延及咽喉,喉间痰鸣,面青唇紫,导致死亡。及早内服清热 泻脾散,外用黄连、甘草煎汤拭口,再用冰硼散搽敷, 第三、四天即可向愈。
2018-07-25 11:07 7楼
证治准绳:《内经》云: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东垣云:好饮酒人多有此疾。易老用五苓散、导赤散相合服之,神效。经云:少阳之复,火气内发,上为口糜。治以苦寒,胡黄连散、必效散,皆苦寒之剂,以辛温佐之。口糜,野蔷薇根煎汤漱之良。
2018-07-25 11:07 8楼
口颊或唇舌边发生白色溃烂小泡,红肿疼痛,间有微热,亦称“口疳”,“口破”。由于心脾二经积热上熏,须分虚实。实火色鲜红,烂斑密布,甚者腮舌俱肿,溲赤,便秘,宜内服凉膈散,外搽赴筵散。虚火色淡红,有白斑而无其他热证,内服四物汤加黄柏、知母、丹皮,少佐肉桂从治,外搽柳花散。
2018-07-25 11:07 9楼
张氏医通:膀胱遗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盖小肠者。心之府也。此举邪热之一端耳。心属君火。主五脏六腑之火。故诸经之热。皆应于心。心脉布舌上。脾脉布舌下。二经之火为病。皆当用寒凉施治。但有涎者。兼取其涎。若元藏虚冷。上攻头热。足冷口疮。用附子理中汤、连理汤。并用当归附子蜜煎含咽。有用生附子末涂脚心者。若此之类。皆是治龙火之法。阴邪上迫。心肺之阳不得下降。故用温热主治。或散于上。或散于下。随其攸利。胃中有热。脉洪大而实者。服凉膈散、金花丸。并用黄柏一味蜜炙含之。忌犯酒醋。犯之难愈。又好饮酒人。多有此证。易老用五苓散、导赤散。相和治之。服凉药不愈者。此酒色过度。劳役不睡。舌上光滑而无皮。或因忧思损伤中气。虚火泛上无制。必用理中汤。甚者加附子。并用蜜煎附子噙之。
口疮以甘草半寸。白矾钱许。含化咽津。口疮久不愈。以五倍子末掺之。或煎汤漱。或煎汤泡白矾漱。盖酸能收敛也。口疮甚者。含焰硝、硼砂。勿开口。并用南星末。醋调贴足心涌泉穴以引热下行。又方。五倍子一两。 蜜炙黄柏滑石各半两。铜绿三钱。麝香少许。为末掺之。舌疮口破疼痛。以巴豆半枚。生研。和米饮一豆大。杵和。贴印堂对额间。约半刻许。觉红就去。不可泡起。小儿减半。随即痊愈。戴复庵云。下虚上盛。致口舌生疮。宜用镇坠之药。以苏子降气汤。或盐汤下养正丹。口臭。年高水弱。奉养太过。浓味。及服食补阳药。口糜臭不可近。甘露饮加犀角、茵陈。及浓煎香薷汁含之。徐徐咽下。口中如胶而臭。知母地骨皮、桑皮、山栀、麦冬甘草、食盐。煎汤噙下。壮盛之人。凉膈散甚佳。痰壅气浊而臭。宜盐汤探吐之。
子和治一男子。二十余岁。病口中气出。臭如登厕。夫肺金本主腥。金为火所乘。火主臭。应使如是也。久则成腐。腐者肾也。此亢极反兼水化也。病在上。宜涌之。以瓜蒂散涌而去其七分。夜以神 丸、浚川散下五七行。比旦而臭断。但药性犷悍。不宜轻用。
证治准绳:有二:一曰热。经云: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口疡是也。
二曰寒。经云:岁金不及,炎火乃行,复则寒雨暴至,阴厥且格,阳反上行,病口疮是也。或问口疮如何得之?曰:经云,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盖小肠者,心之腑也,此举由邪热之端耳。心属君火,是五脏六腑之火主,故诸经之热皆应于心,心脉布舌上,若心火炎上,熏蒸于口,则为口舌生疮。脾脉布舌下,若脾热生痰,热涎相搏,从相火上炎,亦生疮者尤多。二者之病,诸寒凉剂皆可治。但有涎者,兼取其涎。然则有用理中汤加附子以治者,又何如?曰:夫火有虚实,因诸经元有热而动者谓之实,无热而动者谓之虚。实则正治,寒凉之剂是也,虚则从治,如此用温热是也。
理中汤者,因胃虚谷少,则所胜肾水之气逆而承之,反为寒中,脾胃衰虚之火,被迫炎上作为口疮,故用参、术、甘草补其土,姜、附散其寒,则火得所助,接引其退舍矣。至《圣济总录》有谓元脏虚冷上攻口疮者,用巴戟、白芷高良姜末,猪腰煨服。又有用丁香胡椒、松脂、细辛末,苏木汤调涂疮上。及不任食者,用当归附子、白蜜含咽者。有用生附涂脚心者。有用吴茱萸末,醋熬膏,入生地龙末,涂两足心者。若此之类,皆是治龙火。按寒水上迫,心肺之阳不得下降,故用温热之剂,或散于上,或散于下,或从阴随阳,所攸利者也。胃中有热,脉洪大,宜服凉膈散、甘桔汤加芩、三补丸、金花丸,漱以黄连升麻汤,敷以绿袍散、蜜柏散。丹溪用西瓜浆水徐徐饮之,如无以皮烧灰噙之,外用细辛黄柏末掺,取涎。胡氏方,以好墨研蝼蛄极细,敷之立效。按此治膀胱移热于小肠者之正剂也。盖蝼蛄专走小肠膀胱,而通利膈肠者,因力峻气猛,阴虚气上致疮者,戒勿用。唯体实有热在上焦者,宜之。张子和治一男子病口疮数年,上至口中至咽嗌,下至胃脘皆痛,不敢食热物。一涌一泄一汗,十去其九,次服黄连解毒汤,十余日皆释。(以上治实热)。服凉药不愈者,此酒色过度,劳役不睡,舌上光滑而无皮,或因忧思损伤中气,虚火泛上无制,用理中汤,甚者加附子,或官桂噙之。薛新甫云: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所致,当分别治之。如发热作渴饮冷,实热也,轻则用补中益气汤,重则用六君子汤。饮食少思,大便不实,中气虚也,用人参理中汤。手足逆冷,肚腹作痛,中气虚寒也,用附子理中汤。晡热内热,不时而热,血虚也,用八物加丹皮、五味、麦门冬。发热作渴唾痰,小便频数,肾水亏也,用加减八味丸。食少便滑,面黄肢冷,火衰土虚也,用八味丸。 日晡发热,或从腹起,阴虚也,用四物、参、术、五味、麦门。不应,用加减八味丸。若热来复去,昼见夜伏,夜见昼伏,不时而动,或无定处,或从脚起,乃无根之火也,亦用前丸,及十全大补加麦门、五味,更以附子末,唾津调搽涌泉穴。若概用寒凉损伤生气,为害匪轻。(以上治虚火)。治少阴口疮,半夏散。声绝不出者,是寒遏绝阳气不伸。半夏制一两,桂、乌头各一字,同煎一盏,分二服。治太阴口疮,甘矾散。以甘草二寸,白矾栗子大,含化咽津。治赤口疮,乳香散。以乳香没药各一钱,白矾半钱,铜绿少许,研为末,掺之。治白口疮,没药散。以乳香没药雄黄各一钱,轻粉半钱,巴豆霜少许,为末掺之。口疮久不愈,以五倍末搽之,或煎汤漱,或煎汤泡白矾、或胆矾漱。盖酸能收敛。戴复庵云:下虚上盛,致口舌生疮,若用镇坠之药,以降气汤,或盐水下养正丹,或黑锡丹,仍于临卧热汤洗足,炒拣净吴茱萸,小撮拭足了,便乘炒热置足心,用绢片扎之,男左女右。
诸病源候论:手少阴,心之经也,心气通于舌。足太阴,脾之经也,脾气通于口。腑脏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
诊其脉,浮则为阳,阳数者,口生疮。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凡人常觉脊背崛强,不问时节,缩咽膊内,仰面努膊井向上,头左右两向 之,左右三七,一住,待血气行动定,然始更用。初缓后急,不得先急后缓。若无病患,常欲得旦起、午时、日没三辰,如用,辰别二七。除寒热病,脊腰颈项痛,风痹。口内生疮,牙齿风,头眩,终尽除也。
医宗金鉴:唇口属脾舌属心,口舌疮糜蕴热深,口淡脾和臭胃热,五味内溢五热淫。木舌重舌舌肿大,唇肿唇疮紧茧唇,暴发赤痛多实热,淡白时痛每虚因。
【注】口舌生疮糜烂,名曰口糜,乃心,脾二经蕴热深也。平人口淡,故曰脾和。口出气臭,则为胃热。不因食五味而口内溢酸味者,乃肝热淫脾也。苦味者,心热淫脾也。甘味者,本经热自淫也。辛味者,肺热淫脾也。咸味者,肾热淫脾也。木舌,谓舌肿硬不痛也。重舌,谓舌下肿似舌也舌肿,谓舌肿大也。唇肿,谓唇肿痛厚也。唇疮,谓唇肿溃裂成疮也。紧茧唇,谓唇紧小燥裂也。以上之证,皆属心,脾,胃经蕴热。若暴发赤肿痛甚,多为实热,宜以凉膈散,栀子金花汤,急下甚热,可即愈也。若日久色淡疮白,时痛不痛,每属虚热,宜清心莲子饮,知柏四物汤,补中兼清可也。或服凉药久不愈者,以七味地黄汤冷服,引火归原。不效甚者,加附子可立愈也。
2018-07-27 10:53 10楼
足跟痛n
足跟疼痛,不肿不红,不能多立、多走,属肝肾阴血不足。虽系小病,但宜竣补,用鹿角胶丸和立安丸。
张氏医通:足跟痛肾脏阴虚者。则足胫时热而足跟痛。六味丸加龟板、肉桂。阳虚者。则不能久立而足跟痛。八味丸。挟湿者。必重着而肿。换骨丹、史国公药酒。肥人湿痰流注。导痰汤加木瓜、萆、防己。虚人。用补中益气、十全大补汤。并少加附子为引。凡下部痛。多用药酒。殊不知病甚于冬者。为寒湿。故宜用酒。若春夏甚而秋冬减者。此属湿热。若用药酒。是反助其湿也。
诸病源候论:脚跟颓者,脚跟忽痛,不得着地,世呼为脚跟颓。
医宗金鉴:足跟疽生脚挛根,状如兔咬紫红焮,阳跷积热溃难敛,初宜隔蒜艾灸勤。
【注】此证生足跟,俗名脚挛根,由脏腑积热,汗出涉水,远行伤筋而成。初肿红紫疼痛,溃破脓水淋沥,状如兔咬。经云兔啮状如赤豆,至骨急治,迟则害人。盖谓毒之深恶也,属足太阳膀胱经,穴名申脉,即阳跷脉发源之所,又系肾经所过之路。疮口久溃不合,阳跷脉气不能冲发,肾气由此漏泄,以致患者益虚。初起宜隔蒜片灸之,服仙方活命饮加肉桂牛膝;溃后宜补中益气汤、人参养荣汤、桂附地黄丸随证滋补治之。余按痈疽溃疡门。《海藏》云:免囓久不收敛,用盐汤洗之,白术研末撒之,两日一易,谨戒一切劳碌即效。
2018-08-05 22:40 11楼
很喜欢秦伯末的医书。
⬅ 说白伤寒论 老茶馆 取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