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治胃痛的好方

2018-07-06 09:53 楼主
胃痛是指以上腹部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多由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致。其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关系。其基本病机为不通则痛——气机不利,不荣亦痛——营养吸收弱。中医内科学认为,其病因为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所伤、脾胃素弱。
我个人认为其病机为寒热胶结、胃失和降。其症状表现为:食欲改变、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甚至呕血、腹痛腹胀、便血便秘等。现将余多年运用胃痛专方公布之:用四逆散加减,疗效肯定。
【组成】柴胡10g白芍12g枳壳12g炙甘草10g焦麦芽48g炒白术36g蒲公英36g红参6g木蝴蝶6g浙贝母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
【方解】方中四逆散疏肝醒脾,用于肝郁脾滞证,切中病机;但用量十分讲究:1.西安名医王幸福说:甘草2一4克在药方内起调和作用(本人一般用4g炙甘草);用到5一10g有温胃养心的作用(本人一般用10炙甘草);用到30g以上就类似肾上腺皮质激样作用(本一般咳嗽中用30g生甘草速效)。甘草五大作用我们不可忽视,甘草生用凉而泻火,主散表邪;炙用温而补中,主脾胃滑泄。不愧为国老之称。我在论坛中《本草方剂之本草发挥》有《国中之老——甘草》一文中有专述。2.襄阳名医樊正阳说:柴胡少用2一3g可升提清阳,用10g左右可疏肝解脾,再多至30g以上就是解表退热之药(一般感冒发热在38度以上,我用至此量效果速效)。脾胃居中焦,土秉载万物,脾胃运化受纳升清降浊打破平衡,气机不畅,常累及其它四脏,尤以肝脏为重,严重者不想吃饭——肝气犯胃,胀气较多见。枳壳行气宽胸,消胀除痞。方中甘草芍药汤缓急和胃平肝止痛。所以在治胃痛我柴胡常用10g,炙甘草用10g。
炒白术补气健脾,具有升清之功;焦麦芽消食健胃,疏肝解郁;红参补脾和胃;蒲公英为辨病用药,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活血散结,为胃痛之专药;浙贝母为制酸之专药;木蝴蝶疏肝利胆和胃,不可或缺。
全方用药寒热并用,调畅气机,一散一收,一升一降。共奏"寒热并调、疏肝醒脾、调畅气机、健脾和胃、补气活血"之功。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8-07-06 10:00 2楼
请大家运用后及时反馈。
2018-07-06 10:06 3楼
用后返馈,感谢老师分享。
2018-07-06 15:15 4楼
子午卯酉 说:
用后返馈,感谢老师分享。
好的
2018-07-07 06:07 5楼
仲景不传之秘在于用量
2018-07-07 11:03 6楼
岐黄炎后人 说:
仲景不传之秘在于用量
这话说的诧异,那伤寒论上方剂写的用量是假的了?
2018-07-07 20:10 7楼
药饵为刀刃 说:
这话说的诧异,那伤寒论上方剂写的用量是假的了?
伤寒论上的药量部分是后人加上去的。药量的多少是个人的用药经验。
2018-07-08 05:58 8楼
岐黄炎后人 说:
伤寒论上的药量是后人加上去的。药量的多少是个人的用药经验。
你怎么知道药量是后人加上去的?有证据吗,按你这么说,还可以说伤寒论是瞎编的吧?
2018-07-08 06:15 9楼
药饵为刀刃 说:
你怎么知道药量是后人加上去的?有证据吗,按你这么说,还可以说伤寒论是瞎编的吧?
这是你说的,我没这么说过。
2018-07-08 06:18 10楼
你看看成书过程就知道了!

张仲景[2](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古中国传统中医学的集大成者和代表人物,东汉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公元219年,张仲景去世。失去了作者的庇护,《伤寒杂病论》开始了它在人世间的旅行。当时,书籍的传播只能靠一份份手抄,流传开来十分艰难。不久,原书亡失。
时光到了晋朝,《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第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这位名叫王叔和的太医令在偶然的机会中见到了这本书。书已是断简残章,王叔和读着这本断断续续的奇书,兴奋难耐。利用太医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并最终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为《伤寒论》。《伤寒论》著论22篇,记述了397条治法,载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但《伤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没了踪迹。王叔和的功劳,用清代名医徐大椿的话说,就是“苟无叔和,焉有此书”。

伤寒杂病论
王叔和与张仲景的渊源颇深,不但为他整理了医书,还为我们留下了最早的关于张仲景的文字记载。王叔和在《脉经》序里说:“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之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
之后,该书逐渐在民间流传,并受到医家推崇。南北朝名医陶弘景曾说:“惟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可以想像,这部奠基性、高峰性的著作让人认识了它的著作者,并把著作者推向医圣的崇高地位。
张仲景去世800年后的宋代,是《伤寒杂病论》焕发青春的一个朝代。宋仁宗时,一个名叫王洙的翰林学士在翰林院的书库里发现了一本“蠹简”,被虫蛀了的竹简,书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论》。这本书一部分内容与《伤寒论》相似,另一部分,是论述杂病的。后来,名医林亿、孙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订《伤寒论》时,将之与《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对照,知为仲景所著,乃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金匮要略》共计25篇,载方262首。至此,《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几个关键人物全部出场了。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宋代都得到了校订和发行,我们今天看到的就是宋代校订本。除重复的药方外,两本书共载药方269个,使用药物214味,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这两本书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医四大经典”——四部经典,张仲景一人就占了两部(另有一种说法,中医四大经典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2018-07-09 06:29 11楼
岐黄炎后人 说:
这是你说的,我没这么说过。
伤寒论的药量是后人加上去的不是你说的吗,怎么不承认呢?
⬅ 治疗吹空调,感冒发烧一例。 老茶馆 论中医之偏僻性 ➡